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甘肃洮州南方古俗考述
如果你深入民间,调查风俗习惯,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多年来,我在甘肃洮河流域的临潭、卓尼、岷县、宕昌等地进行民歌调查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当地的汉族人,大多数是明代初期江苏、安徽一带移民的后裔,在他们的俗语、民歌、衣着和信仰等方面,还保留着不少苏、皖古俗,成为研究我国移民史、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不可多得的生动资料。现将我所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加以综合、概述,供对此有兴趣的专家、学者参考。一、《隋书》卷7《没有诸诸家所2人社,有诸军户其官。为朱明王朝建立之初,因袭已往封建统治者“配户当差”的办法,把老百姓分成若干不同的“户籍”,承应官府不同的差役,而各户差役均世代相继,不得更改。其中的军户,就得祖祖辈辈当兵,即所谓“役皆永充”,“籍不得乱”。除“永充军户”外,士兵还有其它来源,即从征、归附和谪发。《明史》载:“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其取兵,有从征,有归附,有谪发。从征者,诸将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戍;归附,则胜国及僭伪诸降卒;谪发,以罪迁隶为兵者。其军皆世籍。”1从洪武二年到十二年的十年间,先后在甘肃设立了临洮卫、兰州卫、河州卫、岷州卫、洮州卫。守卫这一带的官兵,仅永充军户就在三万人以上,如果再加上他们的家属,大约不下十万之众。这些军户,大部是民初征西将领徐达、常遇春、沐英、李文忠、胡大海、金朝兴等人的部下,多属当时应天府、凤阳府人氏。我为什么要把军人们的家属也计算在内呢?因为,从许多明代史籍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军制,不但允许戍边、屯垦的军人带妻小、父母随营居住,而且规定要这样做。其目的有三:一是可生子以补充壮丁;二是利于缝补军需并参与屯垦劳作;三是有亲人牵挂而不易逃亡。《大明会典》中所谓“有妻在(原)籍者,就于结领内备开妻室氏名年岁,著令原籍亲属送去完聚。”的记载,就是以证明家属随营实质上是官方政策而非个人自愿。《洮州厅志》中说:“金朝兴,南京贮丝巷人,忠勇多谋,有儒将风。洪武十二年,太祖以朝兴为都督奉国将军,从西平侯沐英讨洮州番。……奉曹国公李文忠命筑洮城,晋秩宣德侯。弟鼎兴、建兴俱授卫指挥使,因家于洮焉。”2明初名将李胜,凤阳府定远县人,其子李达,曾镇守洮州四十余载,其子孙六代继其卫指挥使职。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六十多年前赴洮州调查后写道:“当时兵屯人数必众,故至今检当地大家的谱牒,类皆明初都督佥事、指挥佥事、镇抚千户、百户之后裔。然汉人势力所以得奠定于是者,则以有李达继其绩故。……予于二十七年五月到新城,李氏子孙持其画像来,幅长盈丈,而绢本已甚黯旧,慨然想见其遗泽之远云。”3就连这些高职军官都带家携口数辈人常驻洮、岷一带,其余士卒就可想而知了。前文曾提及明初补充戍边军人中有“谪发”一类,亦即罪戍。有两段史料可以为证。其一:“洪武间,镇南卫卒造官船,擅伐民树木为楼橹,民诉之,太祖曰:‘辇毂之下尚如此,其他可知。’命斩其为首者一人示众,余杖之,谪戍甘肃。”4其二:“上元夜,都城张灯,太祖微行,至聚宝门外。时民间好以隐语相猜为戏,见一家灯上,画一大足妇人,怀西瓜而坐,众然笑。太祖喻其指,谓‘淮西妇人好大脚’也,甚衔之。明日,乃剿除一家九族三百余名口,邻里俱发遣充军。盖马后祖贯淮西也。”5明初法严,就连任职中书省的耿复初,工部主事朱亮,洛阳知县徐兰,名医沈绎等,皆以小过谪戍兰州卫,其他罪戍之众,可以想见。直到今天,岷县农村妇女骂男人时,仍在说“你这个军犯”如何如何,骂孩子则称“军犯娃”,都是明初大量罪戍者定居洮岷一带后所遗存的俗语。当时苏、皖一带的“永充军户”和“谪发”者名为军屯戍边,实则移民西部,其总数,大大超过了土著汉民。其中虽有逃亡者,但大多数都留居当地而未归。清代以后,变军为民,以农为生,繁衍生息,成为洮岷汉族人的主要部分。他们还将自己故乡苏、皖的民俗也保留了下来,形成了很有特色的一个民俗文化圈。二、“十三省”的人的作用洮河流域岷县、卓尼、临潭、康乐、临洮、渭源等县所流行的山歌,被称为洮岷花儿。它的产生,与明初苏皖移民颇有关系。顾颉刚先生1937年来甘调查后写道:“洮州人有歌曰:‘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你带得什么花儿来?我带得茉莉花儿来。’其地无茉莉,知此歌必为初移之民所遗留,至少亦是根据初移之民之遗语而咏歌者。”3我个人八十年代在采风中曾以顾说为线索,多次寻求会唱《茉莉花》的民间歌手而未得,或许已经失传了。有学者认为,顾先生所引用的这四句民歌,是移民中所流传的《路远歌》小调中的句子,还不是洮岷花儿。那么,洮岷花儿中有没有明初移民和苏皖民俗的信息呢?回答是肯定的。现举三个例子如下:(1)“松树林里虎丢盹,看见尕妹担的桶,人品压了十三省。”这首歌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当地农村担水的任务,至今仍专由妇女承担。陆俊光在其《洮州东北乡》一文中写道:“洮州妇女较男子工作为劳碌,男女工作之别,有一句谚语说:‘男子不挑水,女子不犁地。’男子如果挑了水,大家都会笑他怕老婆;女子如果犁了地,大家也笑她屈服于男子。”6所以,洮岷一带只由女子担水之俗,有别于甘肃其它各地男女皆可担水的习惯,这显然是苏皖移民带来的故土风俗。二是“十三省”这个称呼,恰恰反映了明初的行政区划。明初沿用元代的行省制,将元代的十一省增为十三省(甘肃当时属陕西省),后又改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增为十八省,光绪时更增至二十三省、四藩部。所以,“十三省”乃明初概念,指的是“全国”。这首歌可以肯定产生于明代,并流传到了今天。(2)“茶埠峪嘛龙王台,你到十一营上来;十一营上我不来,头没有帽子脚没有鞋(音hái)。”这首歌中,茶埠峪和龙王台均岷县地名,而“营上”一词大有来头,它竟是明初南京人的俗语。史料载:“骁骑仓下地广数亩,可以屯营,即骁骑卫之教场也,俗呼营上。”7骁骑卫乃明初南京的八卫之一,负责京城的保卫治安工作。迁都北京后,其中六卫被调往北京,骁骑卫亦其中之一。歌词告诉我们:明初岷州卫的教场,也被南京来的士兵和移民称为“营上”。“十一营上”就是十一这天在营上的集市(可能是十日一集,每月一日、十一日、二十一日有集市)。当时之所以在教场附近设立集市,一方面是由于军士们购置力较强,对经商者、小贩们有更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岷州当时设卫不久,社会尚不安定,在营上设立集市,可受兵营保护,商贸活动更为安全。久而久之,当地人就把“营上”作为“集市”的代称来使用了。直到今天,洮岷一带的农民仍把“赶集”叫“逢营”或“跟营”,把到集市上去叫“到营上去”。这首歌当然不一定是明代作品,但却明显地反映出南方移民文化的痕迹。(3)“你是赵家娘娘子,十三省的人样子,飞禽过来掠样子。”关于洮、岷一带的妇女的打扮,张亚雄在其《花儿集》中引用谢润甫所提供的材料说:“据老辈相传,说明初移东南人民来甘,妇女的装束,有一定的标准,称为‘人样子’”8。至今,岷县人男女彼此嘲弄时,常有“难道你是人样子”的俗语脱口而出。“人样子”究竟什么样子?主要是指妇女们的高髻、戴胜、弓鞋、膝裤而言,我在下文中还要详谈。洮岷花儿中,常称心爱的女子为“莲儿”,有人记录成“怜儿”(可爱的人儿)亦通。如“把莲儿好比水葡萄,嫩闪闪地折一抱”;“我莲儿穿的蓝布衫儿,左右一朵花儿”;“怜儿是绸子我是布,布把绸子配不住。”这就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古代南朝民歌吴声歌曲中以“莲”、“怜”喻人,取意双关的老传统。洮岷花儿中称情人为“莲”(或“怜”)的句子相当多,恐与明初江南移民所唱家乡民歌的影响有关。前文所提到的《路远歌》,主要在正月里唱,届时在麦场上搭起秋千,有人荡秋千,站在两边的妇女和儿童就一问一答地唱了起来。二月二秋千拆除,则罢唱。今天洮岷花儿有问有答的赛歌形式,或许也是受《路远歌》对歌方式的影响所致。六十年前陆泰安在题为《临潭农歌》的短文中写道:“按明洪武初年,徙南京应天府民居洮,并屯兵垦荒,但洮地气候甚冷,不宜种稻,想起在江南插秧之乐,因作歌以寄流离之思,正月闹元宵,各村社火均唱之,爰笔记之,以读者。”9接着就从正月到十二月,每月一歌,每歌四句写了下来,其中就有“我的老家在江南”的句子。然而,这种歌现在已很少有人唱了。中国音乐学院的杜亚雄教授曾给我寄过一首《南京秧田歌》的曲谱,同现在洮民花儿中的《莲花山调》颇多近似之处,说明洮泯花儿在音乐上确实脱胎于江南民歌。三、以“高头”、“高头”、“高头”、“高头”、“高头”、“高头”、“高头”、“高头”、“高头”、“高头”的物,是其l面为上的文化传统服装,是一个“人的”洮河流域男人的穿着与甘肃各地无大异,唯妇女的装束却与别处大不相同,最有代表性的,就要数高髻、弓鞋和膝裤了。顾颉刚先生在其1938年所刊印的《西北考察日记》中写道:“至岷县(妇女)足渐大;至临潭则更修长,其履尖上翘,所谓‘凤头鞋’也;头上云髻峨峨,盖皆沿明代迁来时装束。经行人丛中,如入博物馆,亦此生一快事。”10与顾氏结伴同行的王树民在他的《陇游日记》中也写道:“洮河两岸妇女之装束别具特点,发不结髻于后而向上挽,足仅略缠,锐其前端且弯而向上,无碍其行动操作,云为新月形,实似龙船然。明人苏平咏绣鞋诗有句云:‘两瓣秋莲脱蒂轻’,于此可得实证。闻此地居民为明初沐英平定洮岷后迁来者,此实为明代习俗之遗迹。”10这两段引文中所言“云髻峨峨”、“发不结髻于后而向上挽”的妇女发式,在洮岷一带老百姓中叫做“高头”,在苏皖则称“髟般髟般头”,其实并不太高,属卧髻的一种,之所以称“高头”,大约是比普通农家妇女盘在脑后的纂儿略高而已。其梳法为:先将长发向后梳齐,再整体反卷上来,其下垫以金属发网、木制衬物、厚而轻的假发垫或毡垫,再卷好束起,盘于头顶偏后处,再加银簪、银制花胜等物。这种头饰,是她们过去在盛大节日里的盛装的一部分,现在虽不常见,但家家妇女的箱子里都藏有一些首饰,我在1994年9月带领学生在临潭县羊永乡、流顺乡进行民俗调查时,曾请四位年青媳妇穿上她们的传统服装,梳上传统发式来拍照,她们都愉快地答应了。弓鞋,又叫“凤头鞋”、“勾莲鞋”,本是封建社会女性裹足后又放足者所穿,比“三寸金莲”鞋要大得多,鞋尖窄小,且向上翘起。现在只有偏僻乡村里七、八十岁的个别老婆婆才穿,中、青年妇女因不再裹脚,当然无人再穿,但穿绣花鞋的则大有人在。还有一种叫“膝裤”的胫上着物,据说也是明初苏皖移民们带来的。有一首花儿唱道:“砂罐上的石盖子,红膝裤儿绿带子,着你时人爱哩。”膝裤什么样儿?陈通哉在其《陇南民间生活散记》一文中作了这样的描述:“一般旧式女子,又有着膝裤者。系用一尺见方之布两块,于左右腿小膝与足跟之间,将布缠上,再束以带。如是,裤脚管就被束到下面去了,其大体情形,很象军人打绑腿一样。”11富一点的家庭,膝裤往往用各色花锻制成,上下饰以花边,系以铜铃,走路时丁当作响,十分矫健,甚有风采。在过去,如果一个女性梳高髻,穿半长红、绿、蓝、紫色高领斜襟衫,胫着膝裤,足穿弓鞋,那就是典型的“人样子”了。这些服饰,从明初流至解放后五十年代,长达600多年,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这与洮岷一带交通闭塞,受外界影响很小不无关系。四、临潭乡的龙神信仰在岷县、临潭的各乡镇,大都有自己的地方保护神——龙王,正规一点说,叫“十八路湫神”,通俗一点说,则称之为“佛爷”(当地民众神佛不分)。当地所奉祀的龙王,不同于古代神话传说和全国各地龙王庙里所供奉的龙王,而是神化了的历史人物。其中,明代开国将领占了绝大多数。就拿临潭县来说,旧城城关镇和古占乡奉祀安国;新城乡各村奉祀徐达、李文忠、康茂才;流顺乡各村奉祀朱亮祖、花荣;陈旗乡各村奉祀赵德胜、张子明、韩成、朱氏(朱元璋二姊,李贞之妻,李文忠之母);扁都乡奉祀郭英;羊沙乡奉祀成世疆;冶力关乡奉祀常遇春;新堡乡奉祀胡大海等等。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写道:“临潭十八乡有十八龙神,其首座曰‘常爷’,即常遇春,其他亦明初将领,但有足迹未涉洮州者,而如沐英之立大功于此者转无有(此句有误,相邻的岷县堡子乡奉祀沐英——本文作者注),盖此间汉人皆明初征人之后裔,各拥戴其旧主为龙神,以庇护其稼穑,与主之职位大小、立功地域无与也。”10临潭县每年端阳节,各乡青壮年都抬着自己村寨的“龙王”,到新城隍庙集中,举行盛大的迎神赛会和花儿会(民歌竞唱会),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亦有祭祀先祖、怀旧温故的意思,比如羊沙乡甘沟村成姓农户皆成世疆后裔就是一例。在相邻的岷县每年农历五月十七日,也在县城近郊的二郎山举行相类似的活动。两处祀神的香火和大唱花儿的风俗至今不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甘肃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河北省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2025重庆市安全员知识题库
- 《手的运动》课件
- 课件:新课标《信用工具和外汇》
- 《PICC置管及其维护》课件
- 《南朝山水诗》课件
- 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合并汇编十篇
- 【语文课件】《落花生》复习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展示选集【人事管理篇】十篇
- 10个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 25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桥设计(共30页)
- 篮球校本课程教案
- 高一学生文理分班意向表
- 10KV电机试验报告OK
- 高等传热学部分答案
- 地球物理学进展投稿须知
- 机床精度检验标准 VDI3441 a ISO230-2
- 七年级英语下册任务型阅读单元测试题(含答案)(word)
- 解析电力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 火炬介绍 音速火炬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