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1页
重庆市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2页
重庆市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3页
重庆市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4页
重庆市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文言文阅读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

材料二

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是故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闻。是故贤者尽其智,而不肖者竭其力。德泽兼覆而不偏,群臣劝务而不怠。所以然者,何也?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者也。故假舆马者,足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能游而绝江海。夫人主之情,莫不欲总海内之智,尽众人之力,然而群臣志达效忠者,希不困其身。使言之而是,虽在褐夫刍荛,犹不可弃也;使言之而非也,虽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庙堂之上,未必可用。明主之听于群臣,其计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责其辩。暗主则不然,疏远卑贱者,竭力尽忠,不能知也。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其尝A所用B不过C三石D以示E左右F左右皆试G引之H中关I而止。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恶,疑问代词“怎么”,与“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恶”用法相同。

B.适,到……去,与《谏逐客书》“适观而已矣"中的“适”词义不同。

C.刍荛,“刍"指割草,“荛”指采薪,它们相连,在文中指割草采薪之人。

D.责,责备,与现代汉语中“引咎自责"中的“责”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军越来越近,宋人越来越怕,但如实报告情况的人都被宋王杀掉了,最后一个被派去探听情况的人害怕也被杀掉,就报告说齐军还很远,国人并不怕。

B.齐宣王喜好射箭,所用的弓根本不超过三石之力,但因为他受骗于左右侍从,又没有自知之明,所以他一辈子都认为自己用的弓有九石之力。

C.真正的明君,其命令能够向下贯彻,其恩泽能够普遍施予,其臣子能够勤奋工作,而且能如实反映情况,这是因为明君善于用人,不单单凭借个人之智。

D.材料二的作者认为,对于人们提出的策略,不必管提出者地位是高是低、身份是贵是贱,只要策略优秀就可以实行,不然,即使卿相提出的策略也不必采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4分)

(2)暗主则不然,疏远卑贱者,竭力尽忠,不能知也。(4分)

14.两则材料的论点有何相同之处?主要论证方法有何不同?(3分)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唐长庆中,白居易为刺史。方是时,湖溉田千余顷。及钱氏有国,置撩湖兵士千人,日夜开浚。自国初以来,稍废不治,水涸草生,渐成葑田。熙宁中,臣通判本州,则湖之葑合,盖十二三耳。至今才十六七年之间,遂堙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合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

臣以侍从,出膺宠寄,岂得苟安岁月,不任其责。辄已差官打量湖上葑田,计二十五万余丈,度用夫二十余万工。近者伏蒙皇帝陛下、太皇太后陛下以本路饥馑,特宽转运司上供额斛五十余万石,出粜常平米亦数十万石,约敕诸路,不取五谷力胜税钱,东南之民,所活不可胜计。今又特赐本路度牒①三百,而杭独得百道。臣谨以圣意增价召入中,米减价出卖以济饥民,而增减耗折之余,尚得钱米约共一万余贯石。臣辄以此钱米募民开湖,度可得十万工。自今月二十八日兴工。

(节选自苏轼《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

材料二: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度牒:度牒是朝廷颁发给僧尼的身份凭证。在宋朝,度牒因为发行价格较高,可作为官府筹措资金的手段。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

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父老皆A言十年B以来C水浅D葑合E如云翳F空G倏忽H便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打量,文中指观看、观察,与《红楼梦》“(王熙凤)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林黛玉)”中的“打量"意思相同。

B.路,文中指行政区划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烽火扬州路”中的“路"意思相同。

C.漕河,指政府用以运输粮食等物资的河流。据材料可知,漕河一般靠沿线的河湖.补给水源,兼有灌溉民田的功能。

D.遣,文中指放过,可结合语境意译为遗留,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遣"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认为,西湖是杭州极其重要的景观,不可以废弃;再加上自己深受皇帝信任,应当负起职责,所以决意修整西湖。

B.面临饥荒,皇帝和太皇太后宽减受灾地区上供粮米份额,出卖常平仓米,免收五谷力胜税并赐给度牒,赈济了东南大量灾民。

C.在宋朝,西湖因为疏于治理,渐渐长满葑草。苏轼了解到当地人种菱会每年芟除杂草,便招募人在湖中种菱,以解葑草之患。

D.苏轼通过收取杭州百姓种菱之利,挪用救荒钱粮和向朝廷申请颁发度牒的方法,多方筹措资金,最终完成了整治西湖的工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通判本州,则湖之葑合,盖十二三耳。

(2)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14.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湖在历史上经历了哪几次开发利用(3分)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材料一: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九也。宰夫胹熊蹯①不熟,杀之,真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②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不退,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真诸橐以与之。既而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

(节选自《左传·晋灵公不君》)

材料二:

诸侯亦各有国史,分掌其职。则《春秋传》,晋赵穿弑灵公,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计贼,非子而谁?"齐崔杼弑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节选自《隋书·志·卷二十七》)

【注】①蹯:fan,兽足掌。熊蹯,即熊掌。②赵盾,即赵宣子。赢姓,赵氏,名盾,谥号“宣"。士李,又名士会。祁姓,士氏,名会,字季。

9.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厚敛以雕墙

B.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C.寘诸橐以与之

D.宣子未出山而复

敛:征收

舍:住

与:给

复:恢复

10.下列与“触槐而死”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空中而多窍。(苏轼《石钟山记》)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C.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

D.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鸿门宴》)

1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宦B年C矣D未E知母G之H存J今K近L焉M请N以O遗P之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同“避”,意为躲避。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的“辟”意思相同。

B.假寐,意思是打盹儿,打瞌睡。与《狼》中“一狼假寐"的“假寐”意思不同。

C.田,这里的意思是打猎,中国古代称为“田猎",也写作“畋猎”或者“佃猎"。

D.弑,在占代社会,凡是以下杀上都叫“弑”,如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灵公不行君道,生活奢侈,玩乐无度。他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熟,他就把厨师杀了。

B.赵盾和士季为晋灵公的无道而感到担忧。士季先行规劝晋灵公,没有效果,赵盾又接着去劝谏。引发了晋灵公对他们的杀心。

C.晋灵公派遣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在赵盾寝门前,窥见其恭敬的态度。感叹赵盾是百姓的靠山,不愿行刺,于是自撞槐树而死。

D.崔杼弑杀了齐庄公并连杀两位坚持写“崔杼弑其君"的太史。他们的弟弟依旧坚持,不改片字,可见占代秉笔直书的史官精神。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3分)

(2)臣侍君宴,过三爵不退,非礼也。(3分)

(3)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4分)

15.孔子评价赵盾为“古之良大夫”,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哪些事情可以体现赵盾的“良大夫"形象。(3分)

重庆市西北狼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秦围赵之邯郸。此时鲁仲连适游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仲连见衍而无言。衍曰:“吾视居北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先生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连曰:“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仲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衍曰:“先生助之奈何?"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连曰:“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據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于是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仲连,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注】文中的“梁”即“魏国"。

材料二:

人知连之高义,不知连之远识也。至于辞封爵,挥千金,超然远引,终身不见,正如祥麟威风,自是战国第一人。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又内围邯郸A而不能去B魏王使将军C辛垣衍令赵帝秦D今其人在E是F胜也何敢言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原君”是四君子之一,贾谊曾经用“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来评价他。

B.“奈何”在文中的意思是“如何",与“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奈何"不同。

C.“责”在此处的意思是“要求",与成语“求全责备”中的“责"字意思相同。

D.“再拜”即拜两次,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鸿门宴》中张良曾向项羽行此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原君对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崇秦王为帝的事没有好的应对办法,乱了方寸,紧急关头请求鲁仲连与魏将辛垣衍相见。

B.辛垣衍起初并不认为鲁仲连有品德和才能,以为他是个庸人,听了鲁仲连义不帝秦的主张才觉得鲁仲连是贤明之士。

C.鲁仲连对平原君并无所求,但依然愿为赵国解围,前去游说辛垣衍,宁肯牺牲生命也不帝秦,体现其胸怀天下之识。

D.鲁仲连排患释难,秦国撤兵之后,平原君想要封赏他,但是他坚决不接受。他的身上展现出了古代士人的高风亮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②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5)《古文观止》评价鲁仲连“人知连之高义,不知连之远识也"。请结合文本概述其“远识”。

重庆市二0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村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仁义之士,皆来役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则再拜而辞去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A昔者秦B攻齐C令曰D有敢去E柳下季垄F五十步G而樵采者罪死不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镒,我国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一说合二十四两)。两、斤、铢、钧、石都是古代重量单位。

B.闾里,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古代也常以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闾左,富者居闾右,此处与《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適戍渔阳"的“闾”字含义相同。

C.太牢,古代祭祀宴会时所用牲畜,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这里指上等食物。

D.再拜,拜两次,表示敬意,是古代的一般性礼节,此处与《鸿门宴》中的“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斶不畏权势。他在齐王让自己上前时回应让齐王上前,并认为如果自己上前是趋炎附势,而齐王上前是礼贤下士。

B.颜斶论辩才高。他以柳下季垄和齐王的头做对比,引用老子观点,并举侯王自我称谓的例子,来说明士贵君轻的道理。

C.颜斶不慕荣利。他没有接受齐王丰厚爵禄的笼络,因为他认为自己已尽到尽忠直言的责任,不想失去身体和精神的独立完整。

D.颜斶主张归真。他认为璞玉一旦做成美玉就失去了宝贵的价值,生于荒野僻静之地就应回归原处,以保持本真的自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

(2)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14.在和齐宣王关于士和王的争论中,颜斶的观点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文言文阅读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

材料二

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是故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闻。是故贤者尽其智,而不肖者竭其力。德泽兼覆而不偏,群臣劝务而不怠。所以然者,何也?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者也。故假舆马者,足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能游而绝江海。夫人主之情,莫不欲总海内之智,尽众人之力,然而群臣志达效忠者,希不困其身。使言之而是,虽在褐夫刍荛,犹不可弃也;使言之而非也,虽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庙堂之上,未必可用。明主之听于群臣,其计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责其辩。暗主则不然,疏远卑贱者,竭力尽忠,不能知也。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其尝A所用B不过C三石D以示E左右F左右皆试G引之H中关I而止。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恶,疑问代词“怎么",与“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恶"用法相同。

B.适,到……去,与《谏逐客书》“适观而已矣”中的“适"词义不同。

C.刍荛,“刍”指割草,“荛"指采薪,它们相连,在文中指割草采薪之人。

D.责,责备,与现代汉语中“引咎自责”中的“责"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军越来越近,宋人越来越怕,但如实报告情况的人都被宋王杀掉了,最后一个被派去探听情况的人害怕也被杀掉,就报告说齐军还很远,国人并不怕。

B.齐宣王喜好射箭,所用的弓根本不超过三石之力,但因为他受骗于左右侍从,又没有自知之明,所以他一辈子都认为自己用的弓有九石之力。

C.真正的明君,其命令能够向下贯彻,其恩泽能够普遍施予,其臣子能够勤奋工作,而且能如实反映情况,这是因为明君善于用人,不单单凭借个人之智。

D.材料二的作者认为,对于人们提出的策略,不必管提出者地位是高是低、身份是贵是贱,只要策略优秀就可以实行,不然,即使卿相提出的策略也不必采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4分)

(2)暗主则不然,疏远卑贱者,竭力尽忠,不能知也。(4分)

14.两则材料的论点有何相同之处?主要论证方法有何不同?(3分)

10.DFH(句意:他平时所使用的弓力量不过三石,条给左右侍从看,侍从们试着拉这张弓,都只拉到人平就停了。“其”作主语,“尝"做状语,“三石”作“不过"的宾语,故在宾语后D处断开;“左右”作“示"的宾语,故在其后F处断开;“试”作谓语,“引之"作“试”的宾语,故在“之"后H处断开。)

11.D(A.正确。句意:怎么可能这样?/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B.正确。到……去;满足,适于。句意:你要到哪儿去?/可以满足耳目的需要罢了。C.正确。D.错误。“责”在文中的含义是“要求";“引咎自责”中的“责"含义是“批评,责备”。句意:就不要求他的言辞漂亮;/指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故选D。)

12.A(A.“就报告说齐军还很远"错误。原文说的是“殊不知齐军之所在”,即不知道齐军在哪里。)

13.(1)君主不可以直言相谏,过失就无法听到,贤人就无从到来。(4分);(2)昏庸的君王却不是这样,那些关系疏远、地位低贱的人,即使是为他用尽气力、竭尽忠诚,他也不知道。(4分)

14.①观点上的相同之处:君主要善于听别人的意见。②主要论证方法的不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3分)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唐长庆中,白居易为刺史。方是时,湖溉田千余顷。及钱氏有国,置撩湖兵士千人,日夜开浚。自国初以来,稍废不治,水涸草生,渐成葑田。熙宁中,臣通判本州,则湖之葑合,盖十二三耳。至今才十六七年之间,遂堙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合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

臣以侍从,出膺宠寄,岂得苟安岁月,不任其责。辄已差官打量湖上葑田,计二十五万余丈,度用夫二十余万工。近者伏蒙皇帝陛下、太皇太后陛下以本路饥馑,特宽转运司上供额斛五十余万石,出粜常平米亦数十万石,约敕诸路,不取五谷力胜税钱,东南之民,所活不可胜计。今又特赐本路度牒①三百,而杭独得百道。臣谨以圣意增价召入中,米减价出卖以济饥民,而增减耗折之余,尚得钱米约共一万余贯石。臣辄以此钱米募民开湖,度可得十万工。自今月二十八日兴工。

(节选自苏轼《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

材料二: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度牒:度牒是朝廷颁发给僧尼的身份凭证。在宋朝,度牒因为发行价格较高,可作为官府筹措资金的手段。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

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父老皆A言十年B以来C水浅D葑合E如云翳F空G倏忽H便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打量,文中指观看、观察,与《红楼梦》“(王熙凤)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林黛玉)”中的“打量"意思相同。

B.路,文中指行政区划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烽火扬州路”中的“路"意思相同。

C.漕河,指政府用以运输粮食等物资的河流。据材料可知,漕河一般靠沿线的河湖.补给水源,兼有灌溉民田的功能。

D.遣,文中指放过,可结合语境意译为遗留,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遣"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认为,西湖是杭州极其重要的景观,不可以废弃;再加上自己深受皇帝信任,应当负起职责,所以决意修整西湖。

B.面临饥荒,皇帝和太皇太后宽减受灾地区上供粮米份额,出卖常平仓米,免收五谷力胜税并赐给度牒,赈济了东南大量灾民。

C.在宋朝,西湖因为疏于治理,渐渐长满葑草。苏轼了解到当地人种菱会每年芟除杂草,便招募人在湖中种菱,以解葑草之患。

D.苏轼通过收取杭州百姓种菱之利,挪用救荒钱粮和向朝廷申请颁发度牒的方法,多方筹措资金,最终完成了整治西湖的工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通判本州,则湖之葑合,盖十二三耳。

(2)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14.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湖在历史上经历了哪几次开发利用(3分)

10.(3分)CEG【解析】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合,如云翳空,倏忽便满。

11.(3分)A【解析】文中“打量”是测量的意思,据“计二十五万余丈"可知。

12.(3分)D【解析】“收取杭州百姓种菱之利”错,苏轼收取的是他招募的人在西湖中种

菱的利润;“挪用救荒钱粮"错,苏轼使用的是救荒后剩余的钱粮。

13.(8分)

(1)(4分)我担任本州的通判,那时湖上的葑草盖住湖面,大概有十分之二三了。(得分

点:通判、盖、十二三各1分,“葑合”大意符合1分)

(2)(4分)用剩余的人力物力重新修好六井,又挖取生长茭白的淤泥堆积在湖中,南北长三十里,筑成一条长堤来让行人通行。(得分点:完、径、通各1分,“取葑田积湖中"大意符合1分)

14.(3分)①唐刺史李泌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使百姓用水充足。②唐白居易引西湖水入漕河,借以灌溉民田。③苏轼修好水井,疏通漕河,又使人在湖中种菱得利,又用葑田建造了苏堤使人通行。(每点1分)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材料一: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九也。宰夫胹熊蹯①不熟,杀之,真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②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不退,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真诸橐以与之。既而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

(节选自《左传·晋灵公不君》)

材料二:

诸侯亦各有国史,分掌其职。则《春秋传》,晋赵穿弑灵公,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计贼,非子而谁?"齐崔杼弑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节选自《隋书·志·卷二十七》)

【注】①蹯:fan,兽足掌。熊蹯,即熊掌。②赵盾,即赵宣子。赢姓,赵氏,名盾,谥号“宣"。士李,又名士会。祁姓,士氏,名会,字季。

9.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厚敛以雕墙

B.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C.寘诸橐以与之

D.宣子未出山而复

敛:征收

舍:住

与:给

复:恢复

10.下列与“触槐而死”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空中而多窍。(苏轼《石钟山记》)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C.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

D.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鸿门宴》)

1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宦B年C矣D未E知母G之H存J今K近L焉M请N以O遗P之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同“避”,意为躲避。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的“辟”意思相同。

B.假寐,意思是打盹儿,打瞌睡。与《狼》中“一狼假寐"的“假寐”意思不同。

C.田,这里的意思是打猎,中国古代称为“田猎",也写作“畋猎”或者“佃猎"。

D.弑,在占代社会,凡是以下杀上都叫“弑”,如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灵公不行君道,生活奢侈,玩乐无度。他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熟,他就把厨师杀了。

B.赵盾和士季为晋灵公的无道而感到担忧。士季先行规劝晋灵公,没有效果,赵盾又接着去劝谏。引发了晋灵公对他们的杀心。

C.晋灵公派遣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在赵盾寝门前,窥见其恭敬的态度。感叹赵盾是百姓的靠山,不愿行刺,于是自撞槐树而死。

D.崔杼弑杀了齐庄公并连杀两位坚持写“崔杼弑其君"的太史。他们的弟弟依旧坚持,不改片字,可见占代秉笔直书的史官精神。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3分)

(2)臣侍君宴,过三爵不退,非礼也。(3分)

(3)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4分)

15.孔子评价赵盾为“古之良大夫”,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哪些事情可以体现赵盾的“良大夫"形象。(3分)

9.D10.C11.DJM12.A13.B14.(1)让我先去劝谏,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

(2)臣下陪君主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

(3)赵盾派赵穿到成周去迎接晋国公子黑臀,把他立为国君。15.①晋灵公不行君道,赵盾敢于多次进谏。②盛服将朝,不忘恭敬,以至于感动了刺客。③体贴下情,救助灵辄。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复”,返回。句意: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晋灵公被杀便回来了。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触槐而死"中的“而”,表修饰,作状语。句意:于是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A.表并列。句意:中间空而多孔。

B.表承接。句意: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C.表修饰,作状语。句意: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

D.表目的。句意: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查封官府金库,等到将军的驾临。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

“宦三年矣"语意完整,“矣”为句末语气词,故D处断;

“未知母之存否"中,“母之存否”做“未知"的宾语,故J处断;

“今近焉”语意完整,“焉"为句末语气词,故M处断。

综上,DJM处断。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躲避。/批驳。句意: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批驳不正确的言论。

B.正确。打盹儿,打瞌睡。/假装睡觉。句意:他和衣坐着打盹儿。/有一条狼在假装睡觉。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引发了晋灵公对他们的杀心"不正确。从原文看不出晋灵公对士季有杀心,此处为无中生有。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请”,请让我;“不入",不接受;“子”,您。

(2)“侍",侍奉,陪;“过三爵”,酒过三巡(还不告退);“非礼",不合于礼。

(3)“逆”,迎接;“逆公子黑臀于周",状语后置,“于周逆公子黑臀”;“立",立为国君。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使妇人载以过朝”“宣子骤谏"可得出:晋灵公不行君道,赵盾敢于多次进谏。

由“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可得出:盛服将朝,不忘恭敬,以至于感动了刺客。

由“见灵辄饿,问其病……‘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可得出:体贴下情,救助灵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灵公不行君道,大量征收赋税来装饰宫墙。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载着经过朝堂。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一起去进谏而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劝谏,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进谏后)晋灵公仍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晋灵公对他感到厌烦,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不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违背了,还不如去死!"于是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秋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主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边打边退。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晕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多日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他原因,灵辄说:“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于是独自逃亡。乙丑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晋灵公被杀便回来了。赵盾派赵穿到成周去迎接晋国公子黑臀,把他立为国君。

材料二:

诸侯也各有本国的史官,各司其职。《春秋左传》记载,晋国赵穿弑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写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君主",把他公布在朝廷上。赵盾说“不是这样的。”董狐回答说:“你担任正卿,逃亡不逃出国境,返回朝廷又不讨伐乱臣贼子,不是你又是谁?"齐国崔杼弑杀了齐庄公,太史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杀了太史。太史的弟弟继续这样写,为这事死了两个人。他们的弟弟又这样写,崔杼只好放了他。南史听说太史全死了,手执简牍赶往齐国,听到已经如实记载了,才返回。

重庆市西北狼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秦围赵之邯郸。此时鲁仲连适游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仲连见衍而无言。衍曰:“吾视居北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先生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连曰:“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仲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衍曰:“先生助之奈何?”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连曰:“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據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于是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仲连,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注】文中的“梁"即“魏国”。

材料二:

人知连之高义,不知连之远识也。至于辞封爵,挥千金,超然远引,终身不见,正如祥麟威风,自是战国第一人。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又内围邯郸A而不能去B魏王使将军C辛垣衍令赵帝秦D今其人在E是F胜也何敢言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原君"是四君子之一,贾谊曾经用“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来评价他。

B.“奈何"在文中的意思是“如何”,与“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奈何”不同。

C.“责"在此处的意思是“要求”,与成语“求全责备"中的“责”字意思相同。

D.“再拜"即拜两次,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鸿门宴》中张良曾向项羽行此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原君对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崇秦王为帝的事没有好的应对办法,乱了方寸,紧急关头请求鲁仲连与魏将辛垣衍相见。

B.辛垣衍起初并不认为鲁仲连有品德和才能,以为他是个庸人,听了鲁仲连义不帝秦的主张才觉得鲁仲连是贤明之士。

C.鲁仲连对平原君并无所求,但依然愿为赵国解围,前去游说辛垣衍,宁肯牺牲生命也不帝秦,体现其胸怀天下之识。

D.鲁仲连排患释难,秦国撤兵之后,平原君想要封赏他,但是他坚决不接受。他的身上展现出了古代士人的高风亮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②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5)《古文观止》评价鲁仲连“人知连之高义,不知连之远识也”。请结合文本概述其“远识"。

3.【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魏王使将军……"与前文的主语不一样,前文主语是“秦军”,此处主语是“魏王",应在“魏王”前断开,即B处断开;“魏王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为句意完整的主谓结构,主语是“魏王”,谓语是“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是句子的宾语,应在“帝秦"后断开,即D处断开;“今其人在”,“其人"是主语,“在”是谓语,“是"是宾语,应在“是”后断开,即F处断开。综上需加句读的三处为BDF。译文:秦军现在又深入赵国,围困邯郸,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他们离去。魏王派客将军辛垣衍叫赵国尊秦为帝,现在辛将军就在邯郸,赵胜我还能说什么呢?

(2)C.“意思相同"有误。文中“责”的意思是责备、斥责,而“求全责备"中的“责”意思是“要求",两者不同。句意:请让我为您当面去斥责他,让他回到魏国去/对人或事要求过分严格;必须十全十美;完美无缺才行。

故选:C。

(3)A.“紧急关头请求鲁仲连与魏将辛垣衍相见”错误。原文“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可知,平原君并没有请求鲁仲连去见辛垣衍,而是鲁仲连主动请见辛垣衍。

故选:A。

(4)①“尚”,崇尚;“权",用权术;“使”,役使。译文:那秦国,是一个抛弃了仁义礼制而崇尚杀敌斩首之功的国家,用权术驾驭自己的臣子,奴隶般役使自己的百姓。

②“所谓",所认为的;“不肖”,不贤,没有才能的臣子;“所爱",亲近的人。译文:他们将撤换他们认为没有才能的臣子,把职位授与他们认为有才能的人;撤换他们所憎恨的人,把职位授与他们亲近的人。

(5)由原文“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仲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可知,鲁仲连认为秦国本就是不义之国,如果称帝则会产生巨大危害;由原文“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可知,鲁仲连认为秦一旦称帝,那么魏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由原文“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可知,鲁仲连认为秦称帝后,辛垣衍的处境将会十分窘迫。

答案:

(1)BDF

(2)C

(3)A

(4)①那秦国,是一个抛弃了仁义礼制而崇尚杀敌斩首之功的国家,用权术驾驭自己的臣子,奴隶般役使自己的百姓。

②他们将撤换他们认为没有才能的臣子,把职位授与他们认为有才能的人;撤换他们所憎恨的人,把职位授与他们亲近的人。

(5)①鲁仲连认为秦国本就是不义之国,如果称帝则会产生巨大危害;②鲁仲连认为秦一旦称帝,那么魏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③鲁仲连认为秦称帝后,辛垣衍的处境将会十分窘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这个时候,鲁仲连恰巧到赵国游历。他听说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崇秦王为帝,就去见平原君说:“事情现在怎样了?"平原君回答说:“赵国的百万大军战败于长平,秦军现在又深入赵国,围困邯郸,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他们离去。魏王派客将军辛垣衍叫赵国尊秦为帝,现在辛将军就在邯郸,我还能说什么呢?”鲁仲连说:“魏国来的那位叫辛垣衍的客人在哪里?请让我为您当面去斥责他,让他回到魏国去。"鲁仲连见到辛垣衍后,没有首先开口。辛垣衍说:“据我观察,居住在这个被围困的都城中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可先生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久留在这个围城之中而不离开呢?”鲁仲连说:“那秦国,是一个抛弃了仁义礼制而崇尚杀敌斩首之功的国家,用权术驾驭自己的臣子,奴隶般役使自己的百姓。如果让秦国肆无忌惮地称了帝,然后再进一步以自己的政策号令天下,那么我鲁仲连只有跳东海自杀了,我不能容忍做它的顺民。我之所以要见将军,只是想对赵国有所帮助。"辛垣衍问:“先生,您将怎样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我要让魏国和燕国发兵救赵。"辛垣衍说:“燕国么,我倒是真的认为它会听从您的。至于魏国,我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使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回答:“那是因为魏国还没有看到秦国称帝的危害的缘故。如果让魏国了解了这一点,那么它一定会救助赵国的!"辛垣衍又问道:“秦国称帝究竟会有些什么危害呢?”鲁仲连说:“现在秦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魏国也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彼此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相互都有称王的名分。况且秦国一旦顺利地实现了它称帝的野心,会马上更换各诸侯国的大臣们。他们将撤换他们认为没有才能的臣子,把职务授与他们认为有才能的人;撤换他们所憎恨的人,把职务授与他们亲近的人。他们还会把他们的女儿和那些善于毁贤嫉能的女人配给诸侯充当妃嫔,这样的女人进入魏王的王宫里,魏王还能安安然然地过日子吗?而将军您又怎么能继续像原来那样受宠信呢?"于是,辛垣衍站起身来,向鲁仲连拜了两拜,道歉说:“起初我还以为先生是个平庸之辈,如今我才知道先生是能经纬天下的士人呀!请让我离开这里,我不敢再说尊秦为帝的事了。”秦国的将军听说这件事后,把围困邯郸的部队撤退了五十里。恰巧这时魏国的公子无忌夺取了晋鄙的兵权,率领军队前来援救赵国,进攻秦军。秦军撤退,离开了邯郸。这时,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始终不肯接受。

材料二:

人们知道鲁仲连高尚的德义,却不知道鲁仲连的远见卓识。他辞去封赏,抛弃千金,超脱世俗远游而去,正像麒麟凤凰一样难得的人才,堪称战国第一人。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重庆市二0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村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仁义之士,皆来役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则再拜而辞去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A昔者秦B攻齐C令曰D有敢去E柳下季垄F五十步G而樵采者罪死不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镒,我国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一说合二十四两)。两、斤、铢、钧、石都是古代重量单位。

B.闾里,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古代也常以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闾左,富者居闾右,此处与《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適戍渔阳”的“闾"字含义相同。

C.太牢,古代祭祀宴会时所用牲畜,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这里指上等食物。

D.再拜,拜两次,表示敬意,是古代的一般性礼节,此处与《鸿门宴》中的“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斶不畏权势。他在齐王让自己上前时回应让齐王上前,并认为如果自己上前是趋炎附势,而齐王上前是礼贤下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