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毯工艺现状与保护_第1页
少数民族毯工艺现状与保护_第2页
少数民族毯工艺现状与保护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少数民族毯工艺现状与保护

在少数民族中,在手工编织技术得到充分整合的过程中,织物诉讼语、历史和文化都得到了深入的整合。保护少数民族毯的生产工艺,就是在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少数民族的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出手工毯图案,在织毯过程中表现出高超的编织技艺,这是少数民族智慧的体现,保护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就是保存少数民族的智慧。这种工艺一旦遗失,必将带来无法挽回的文化损失。作为民族特需商品之一的少数民族毯,如今已被纳入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名录。少数民族毯调研项目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李晓西向记者介绍说,在实地调研过程中他们发现,目前新疆、青海、西藏、宁夏、内蒙古等民族地区的手工织毯受到机织毯很大冲击,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的遗失问题突出。因此,针对民族毯生产工艺和技术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由于历史与环境的因素,不同地区民族毯业面临的问题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自身特点。为此,各项目小组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在项目区域内,项目小组的成员们搜集整理了诸多文字以及图片资料,色彩斑斓、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毯,就这样进入了他们的视线。加强新疆毯的研发和保护2008年8月23日,项目小组奔赴西北边陲的新疆,对维吾尔族毯和哈萨克族花毡等新疆毯进行了调研。在那里,有关新疆毯起源的美丽传说令他们感动不已,而织毯文化内涵的丰富,则更是令人惊叹。色彩和谐、图案典雅、质地柔软的新疆毯,融合了新疆各民族在印染、编织、绘画、雕刻、刺绣等方面的技艺,享有“东方高级手工地毯”的美誉。根据考古发现、古文献记载和民间口头传说,新疆毯萌芽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到先秦时期,新疆毯已经成规模生产,织工更加精细,并且传入中原。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西域和中原地区的商贸往来频繁,此时的新疆毯成为了王室宫殿普遍使用的生活资料和工艺装饰品。清朝晚期,莎车、和田、洛浦等地曾一度出现“户户有织机,几代同织毯”的盛况。新中国成立后,新疆毯也曾是重要的创汇产业之一。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旧体制的不适应和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使得新疆毯业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新疆毯的传统工艺,也随之面临着遗失的危险。项目小组经过调查和分析,认为从工艺角度上来说,机织毯的普及对手工毯的冲击十分强烈。比起机织毯,手工编织技艺费时费力,效益不佳。一个成熟的劳动力依靠手工织毯每天最多只能赚取40元,因此,很多年轻人不愿学习这种手艺。而且,织毯技艺并无系统教材,通常属于家族式传承,因而导致了一些手工技艺的失传。从产业角度上分析,科技支撑力量的不足、行业质量标准的缺失、产业与文化发展的不匹配、人才的不足、现代营销理念和营销能力的缺乏、行业协会组织的欠发达等等,都造成了传统织毯工艺的流失。针对新疆毯工艺所面临的问题,项目小组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首先,要提高对少数民族毯的研究与保护意识,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地毯产业的科技推广、产品开发以及工艺专业传承,并不断培养从事民族毯业的人才。同时,要不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推动少数民族地毯消费的时尚化,形成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品牌、制定产品标准,实施差异化战略,从而确保产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内蒙古及周边地区宁夏自古以来就是回、蒙古、藏、汉及西域各少数民族的交汇之地,宁夏毯因此而吸收了西北各民族传统的地毯编织技艺。宁夏毯产生于明末清初,繁荣兴旺于清朝末年。它以汉族织锦、绣品、瓷器纹样为基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以仿古地毯为主,宁夏毯色调深沉、古香古色,先期主要为寺院所用或是作为贡品、王族礼品。与宁夏毯不同,蒙古毯主要为蒙古族人生活所用。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凡铺设、屏障、庐帐、蒙古包内的装饰均使用织毯。早在13世纪以前,内蒙古地区就开始生产和使用栽绒地毯(在经纬线交织构成的地毯底基上,用手工绾结工艺栽植毛线而形成高出地毯底基的绒面的地毯)。进入元朝以后,由于统治者对地毯织造业的重视,使内蒙古及周边地区地毯织造业快速发展。2008年10月28日至11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的项目小组对宁夏和内蒙古的手工毯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宁夏毯业总体上处于停滞的边缘,面临的是生存问题;内蒙古手工毯业情况好于宁夏,面临的是发展问题。总体上来说,地毯企业竞争力内蒙古强于宁夏,但规模都有待扩大;劳动力成本优势消失;构图需要创新;企业创新和发展能力受资金、人才制约。两个地区的手工毯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是都没有地毯业中介组织,缺少行业发展规划和行业自律、行业服务、行业内外协调、信息传达等。另外,政府保护支持的力度相对较弱。地毯编织是一项传统的手工工艺,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手工地毯行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地毯业的发展能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从市场的角度,政府应该为手工地毯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从保护产业的角度,政府还应该从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方面多做努力。项目小组针对宁夏和内蒙古手工毯业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发展对策。首先,要建立地毯业协会,积极发挥对企业的服务、辅导、扶持的职能。同时要加大对地毯编织工艺人才培训的力度,推进“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藏艺于民,保证供给能力。另外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给予手工地毯企业、个体作坊、农户等政策扶持,并且以企业为中心,加强与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进羊毛(绒)企业间纵向和横向的集约化经营,形成产业创新体系。项目小组的调研祖祖辈辈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由于需要在寒冷的气候和潮湿的环境下生存,久而久之便利用牛羊毛编织成生活的必需品——藏毯。1959年,青海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汉葬古墓群出土了大量公元前10世纪的毛织物和纺轮等文物,其中就有一块彩色“毛席”残片。据考证,这产于青铜时期的“毛席”,便是手工藏毯的雏形,是现代藏毯的始祖。藏毯的发展,经历了由“溜”到“尺不戒”到“汪丹仲丝”再到江孜地毯这样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发源于青藏高原的藏毯,全称为“西部藏式地毯”,织法独特,色泽鲜艳,经久耐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藏族人民将藏传佛教文化等内容充实于藏毯的图案当中,使其不仅成为生活所需,更成为本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载体。2008年8月23日至9月4日,项目小组通过对青海、西藏的实地调研,发现藏毯行业的发展除了面临与其他民族毯相类似的问题外,还存在着自身的一些难题。由于受传统生产销售思维定式影响和地域等条件的限制,藏毯生产厂“小而全”的特征明显,研发能力较弱,产品更新换代较慢,不能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同时,由于缺乏行业质量标准,行业内无序竞争现象突出,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行业的整体效益较差。另外,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和营销能力、缺乏品牌意识也是藏毯行业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因此,针对这些问题,项目小组提出要“着力整合资源优势,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稳步建设销售渠道,实施市场营销战略,加紧制定产品标准,实施差异化战略”。作为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的第二期,少数民族毯项目自2008年8月正式实施以来已历时近4个月。在此期间,受国家民委经济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派出三个小组分别奔赴新疆、青海、西藏、宁夏、内蒙古等五地对少数民族毯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进行了实地调研,总行程约两万公里。2008年12月8日,国家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