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郑、晋通道交通线路考_第1页
楚、郑、晋通道交通线路考_第2页
楚、郑、晋通道交通线路考_第3页
楚、郑、晋通道交通线路考_第4页
楚、郑、晋通道交通线路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楚、郑、晋通道交通线路考

东国是春秋时期和武士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它的范围大致是从南阳盆地东缘的方城一线,以淮水为中心,向两侧延伸。北部约有淮北平原,西北部延伸至豫西山,东北部连接秦山西南部。南部穿过长江和淮河之间,南部连接大河和东南丽江湖。大体相当于今苏、皖全境及豫东南和鲁南、浙江一带①1。楚东国的道路,见于文献、古文字资料记载,或借有关记载大体可考者,极其繁复。一般说来,它们属于楚国内部的交通系统;但又往往向外延伸,成为联系黄河中下游以及长江下游各国的纽带。今依北上和东出这两个方向,叙其大略于次。春秋之时,楚师多次伐郑。其军行之地,《左传》多有记述。如:庄公十六年,“楚伐郑,及栎”。宣公十一年同。《春秋》桓公十五年“郑伯突入于栎”句下杜注云:“栎,郑别都也,今河南阳翟县。”约在今河南禹县城关。文公九年,“楚子师于狼渊以伐郑”。杜注云:“颍川颍阴县西有狼陂。”约在今许昌市西。成公六年,“楚子重伐郑。……晋栾书救郑,与楚师遇于绕角”。依唐人之说,约在今鲁山县东南②2。成公七年,“楚子重伐郑,师于氾。”杜注云:“氾,郑地,在襄城(郡襄城)县南。”约在今襄城城关。又襄公二十六年,楚伐郑,“涉于氾而归。”杜注:“于氾城下涉汝水南归。”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次于鱼陵(杜注:“鱼陵,鱼齿山也。在南阳犨县北,郑地。”约在今郏县南)。右师城上棘,遂涉颍(据《水经·颍水注》,上棘约在阳翟,即今禹县西北)……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涉于鱼齿之下”(杜注:“鱼齿山之下有滍水,故言涉。”)。以上各地大致位于由今河南方城、叶县之间的方城缺口北至郑都新郑一线,宣公十二年邲之战前夕,楚少宰对晋师说:“寡君少遭闵凶,不能文。闻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将郑是训定。”“行”训道,“此行”即指这条楚、郑之道。沿着这条楚、郑之道继续北行,渡过黄河便是晋人南下的门户南阳之地。因此,春秋时期楚、晋之间交兵或者通好,也大多道乎此途。西周以来,丰、镐东至洛邑,以迄齐鲁,存在一条东西贯通的交通干线③3。上述南北展开的楚郑及楚晋通道,适与这条干线垂直相交。这样,楚与郑国以东的黄河下游各国,也就是当时所谓“东诸侯”的交往,也大多取乎此道。如《左传》记僖公二十二年楚、宋泓之战后,楚经郑地还师,“楚子入享于郑”。僖公二十四年,“宋成公如楚。还,入于郑”。襄公二十八年如楚。“公过郑,郑伯不在,伯有劳于黄崖,不敬。”依杜注,黄崖约在郑都之北。昭公七年如楚,“郑伯劳于师之梁。”杜注:“郑城门。”又僖公二十三年记晋公子重耳历经齐、曹、宋、郑、楚、秦而返国,也是这条路上的过客。这条道路还有一些伸向西北的支线,大约是在与汝、颍二水的相交溯流而上,深入豫西山地,并且可以翻越淮水水系与黄河水系之间的分水岭,进入伊水河谷,抵至周京。《左传》昭公十六年和哀公四年楚两征蛮氏,即进至今临汝、汝阳一带。在此以西不远,就是居于伊川的陆浑之戎,其间并无太大险阻。宣公三年庄王讨伐陆浑之戎,并问鼎周室,似即经由此途。襄公十四年,晋栾盈出逃,过周,周“使侯出诸辕”而至楚。杜注:“辕,关,在缑氏县东南。”约在今偃师东南。栾盈所循,应是颍水上游的支线。在这条道路以东,还有一条大致平行的路线。《左传》鲁成公十六年,晋伐郑,楚救之,双方在鄢陵(约在今鄢陵西北)遭遇,引发一场大战。鲁襄公三十一年,卫襄公如楚,“过郑,印段廷劳于棐林”。依宣公元年《经》注,其地约在尉氏县西。鲁昭公五年,楚令尹子荡、莫敖屈生如晋迎女。“郑伯劳子荡于氾,劳屈生于菟氏。”据《水经·渠水注》(卷22)菟氏约在今尉氏西北。《左传》僖公三十年“秦军氾南”句下杜注云:“此东氾也,在荥阳中牟县南。”约在今中牟县南,正当菟氏之北,应即郑伯劳屈生之地。鲁定公四年三月,晋会诸侯于召陵。“五月,公及诸侯盟于皋鼬。”杜注:“繁昌县东南有城皋亭。”约在今临颍县南,召陵西北。以上各地,也略成南北一线。《左传》僖公四年召陵之盟后,陈辕涛涂对郑申侯说:“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循海而归,其可也。”郑申侯当面应承,背后却到齐桓公那里极言出于东方的不利,主张还师陈、郑之间。他们所说的“陈、郑之间”应该就是指由召陵北上的这条道路。上述楚通中原的两条路线,偏西一道在春秋时使用频率较高,显得较为重要。《左传》昭公十九年,费无极提议“大城城父(杜注:“今襄城父城县。”约在今平顶山市北④4)而置大子焉,以通北方”。这个加害太子的阴谋之所以能够提出并施行,也充分显示出偏西一线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究其缘由,大概是有三:一、它几乎是楚出方城缺口后北上郑都的一条直线,行程最短。二、它大致沿着豫西山地(伏牛、外方、嵩山等)东麓展开,穿行在汝、颍诸水的上游,地势较高却不算险夷,河床较窄而水流偏小,跋涉起来比较容易。三、楚与郑于此直接交界,过境通行的周折(如假道)最少。楚在春秋时争取中原各国,对郑用力尤勤,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想打通这条大道。春秋时期,陈、宋之间也有一条道路。《左传》庄公十二年载宋乱,“南宫万奔陈。以乘车辇其母,一日而至”。襄公二十七年弭兵之盟前夕,晋赵武在宋,楚子木在陈,宋向戌则穿梭其间,协调双方立场。据此,足以考见这条道路的存在。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应是经陈过宋,所以不存在同时向郑假道的问题。成公二十六年,“楚客聘于晋,过宋。”当时楚、郑交恶,楚使因而绕道陈、宋而至晋。又成公十八年,“郑伯侵宋,及曹门外。遂会楚子伐宋。”曹门,杜注说是宋城门。楚、郑于此会师,进军路线自应不同。其中郑师自郑东行,楚师则似当由陈北上。成公九年楚子重自陈伐莒,盖亦经由此途。不过,就这些事例来看,作为楚通中原诸侯的国际性道路,陈、宋间的这条路线并不象前两条路线那样多地得到利用;并且一般只见楚人出入,而罕有晋或黄河下游各国的行踪。自陈到楚往往还要路过其他几个小国(如顿、沈、蔡)和错出其间的一些楚邑,假道通行较为不便,大概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战国时期黄淮平原的政治版图急剧变化,关于交通方面的资料又比较缺少。但一般说来,在楚都东迁之前,上述几条路线,至少是偏西一线,仍应在楚与中原各国的交往中发挥作用。《史记·越世家》云“韩之攻楚,覆其军,杀其将,则叶、阳翟危”,所说二城正当韩都(原郑都)南下的大道。怀王时楚师一再进围韩雍氏⑤5,也当是循着当年伐郑的故道⑥6。东迁都陈之后,陈与魏都大梁、韩都新郑等地之间都应有道路相通,则是可以想见的。楚国东出之途的干道,大致是从南阳盆地,经过方城山南段的隘口沿淮河北岸行进。《左传》昭公五年,“楚子以诸侯及东夷伐吴,以报棘、栎、麻之役。薳射以繁扬之师会于夏汭”。夏汭为夏肥水(今西淝河)入淮处,约在今安徽凤台县西。灵王率领的楚军主力应是沿淮而东,才与东南开进的繁扬之师在此会合⑦7。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据杜注,颍尾为颍水末段,约在今安徽颍上县境。灵王自此北上乾溪,伐徐之师应是径直东行。次年,“楚师还自徐,吴人败诸豫章”。豫章约是指淮水中游两岸的沼泽地带⑧8。楚师的撤返也应是循着淮水北岸进行,因而在这里遭到吴人袭击。僖公四年召陵之盟后,陈辕涛涂对郑申侯提出的军行路线,自应是从召陵南下,绕过陈地再折转东出。其实际所指可能就是沿淮一道。与沿岸陆路相依傍,淮水航道至迟于春秋晚期,也已在军事方面得到大规模利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吴人围潜,楚师分头驰救,“子常以舟师及沙汭而还”。据《水经·渠水注》沙汭即沙水注淮处,约在今安徽怀远县境。楚舟师的这次行动显然是沿淮上下。又定公四年,“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杜注:“吴乘舟从淮来,过蔡而舍之。”乃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证。沿淮大道在南北方向都有较多分支。其中大体可考者有:1.息一蔡。《左传》庄公十年,“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息妫将归,过蔡。”陈女经蔡适息,其间自应有路相通。西周宣王时铜器《驹父》铭云:“唯王十又八年正月,南仲邦父命驹父即南诸侯帅高父见南淮夷……我乃至于淮,小大邦亡敢不□具逆王命。四月还,至于蔡。”⑨9由此可见,蔡作为西周经营南淮夷的前线基地很早就有了通连淮水一线的道路。这或许就是息—蔡之路的基础,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向前,则可与前述自召陵北上的路线相接。2.下蔡(州来)—繁阳。《左传》昭公五年,灵王伐吴,薳射以繁扬之师会于夏汭。《鄂君启节·车节》则有“庚繁阳,庚高丘,庚下蔡”一程。繁扬应即繁阳,夏汭紧靠下蔡,高丘则当在繁阳、下蔡之间。见于这两处记载的道路,应为一条。《左传》襄公四年云:“楚师为陈叛故,犹在繁扬。”可知这条道路还继续向西北通至陈城。值得注意的是,《鄂君启节·车节》规定了几种禁运物资,其中首先提到的是“金”即铜料;而在另外几件金文资料中,则透露出繁汤这个地方与铜料不同寻常的关系。它们是:约作于春秋初年的《晋姜鼎》铭云:“征繁汤□,取厥吉金。”(《金文通释》201)约作于春秋早中期的《曾伯簠》铭云:“克狄淮夷,印燮繁汤,金道锡行,具既卑方。”(《金文通释》226)出于洛阳战国墓的一件铜剑铭云:“繁汤之金。”(洛阳博物馆《河南洛阳出土“繁阳之金”剑》,《考古》1980.6)本文随后谈到,从下蔡渡淮而南,还有一条路线,一直指向安徽芜湖一带。而在芜湖西南的铜陵、南陵一带,从西周以来就是一处重要的铜产地⑩10。有鉴于此,上述几则金文提到的“繁汤”也许就是这一处繁阳(扬)。因为它与铜陵一带的铜产地遥相通连,位于《曾伯簠》所说的“金道锡行”之上。是先秦一处重要的铜料聚散地。3.泗水一线。春秋后期吴通中原,多沿泗水上下。《左传》襄公五年,鲁、卫大夫会吴的善道,约在今江苏盱眙东北。襄公十年晋及其盟国、哀公六年鲁大夫会吴的,约在今江苏邳县西北。昭公十三年晋侯欲会吴王的良,约在今邳县东,又《史记·吴世家》(卷31)载“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故城约在今江苏泗洪东南,地当泗水下游西岸(11)。《左传》成公十八年楚取彭城而戍之,宋人说是“以塞夷庚”,“毒诸侯而惧吴、晋”。杜注指出:“夷庚,吴、晋往来之要道。楚封鱼石于彭城,欲以绝吴、晋之道。”彭城在今徐州市,位于鲁中南低山丘陵的南端、泗水南岸,乃是吴出中原的咽喉之地。《国语·吴语》记吴王夫差曾称:“余沿江沂淮,阙沟深水,出于商、鲁之间,以彻于兄弟之国。”商即宋,彻训通,夫差提到的正应是这条路线。徐立国较早。吴国兴起之前,沿泗而上的路线,当已为徐人开启。淮、泗一带入楚之后,这条故道也自然得到沿用。以上讲的是淮北一侧的支线。位于淮南一侧的则有:4.邗沟一线。《左传》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杜注云:“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韩江是。”邗沟沿岸,地势低洼,湖泊众多,邗沟就是利用这种地形凿成的。在邗沟开通之前,吴人可能是沿着邗沟所在的泽地以西、张八岭东麓向北行进的,上述鲁、卫大夫在善道会吴,季札出使而路经徐都,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但即使如此,若逢豪雨水盛,通行也没有保证。《左传》襄公三年,“晋侯使荀会逆吴子于淮上,吴子不至。”杜注:“道远多难。”昭公十三年秋,“晋侯会吴子于良。水,道不可,吴子辞。”(12)应属于这方面的例证。而在邗沟凿通之后,江淮之间就有了一条便捷的水道。在吴国之后,越人、楚人相继沿用。5.下蔡—居巢。居巢即春秋巢邑,约在今安徽寿县南境或六安以东一带。此程见载于《鄂君启节·车节》,是繁阳—下蔡之路在淮南的继续。另有迹象显示,这条道路并未在居巢终结,而是逶迤而南,约在淝水、施水间穿过江淮丘陵,沿巢湖东岸,进抵今安徽无为、和县间的长江北岸。《左传》昭公五年记云:冬十月,楚子以诸侯及东夷伐吴,以报棘、栎、麻之役。薳射以繁扬之师会于夏汭。越大夫常寿过帅师会楚子于琐,闻吴师出,薳启疆帅师从之,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鹊岸,·楚子以驲至于罗内。……楚师济于罗汭,沈尹赤会楚子,次于莱山,薳射帅繁扬之师先入南怀,楚师从之,及汝清。吴不可入。楚子遂观兵于坻箕之山。夏汭在下蔡稍西,前已提及,坻箕山,据顾野王《舆地志》约在今巢湖市南(13)。鹊岸,约在今无为县南(14)14。其他各地多难详考,但就以上三地而论,当时楚师主力沿淮行至夏油后。即应渡淮而南,抵达长江北岸。楚师对吴的军事行动,多次在无为、和县间的长江北岸展开;吴人伐楚,巢与州来往往首当其冲,均应与此通道有关。如果上文关于繁阳实为先秦铜料重要集散地的推测不误的话,那么江淮间的这条道路就当在楚、吴兴起之前即已形成。楚国末年迁都寿春,这条北通陈城,南达江东的大道的存在,应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下至魏晋南北朝,南北兵争,还极频繁地出入此途,更为人们所熟知。6.大别山—霍山山北麓一线。《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遂侵郑。”昭公五年灵王伐吴,无功而还。“楚子惧吴,使沈尹射待命于巢,薳启疆待命于雩娄。”雩娄县,约在今安徽金寨县北。其地必当楚、吴之间的一条要道,因而对楚人来说,无论进攻还是防御,都有重要的意义。又昭公二十七年吴师围潜,楚兵分头驰救。正面开进的楚师与吴师遭遇于穷;郤宛等人率别师绕道至潜,切断了吴人退路。这里,潜(约在今霍山东北)连着吴人的来路,穷(约在今金寨东北)则当于楚师的来路,两地都位于大别山——霍山北麓,穷又与雩娄相近。由此推测,雩娄至潜,当是这条道路的一段。潜邑以下的部分,大致也应沿着霍山北麓逶迤东南,经过群舒之地,也通向无为一带的长江北岸。《左传》宣公八年记云:“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楚子疆之,及滑汭,盟吴越而还。”楚同吴、越的正式联系,也许就是通过这条路线达成的。雩娄以上的走向尚不明朗。从襄公二十六年楚、秦之师自雩娄折返转而侵郑的情况分析,这条道路可能在息城左右与沿淮大道相交。上述分支往往与淮水支流相伴。如息—蔡一道大致沿汝水上下,繁阳—下蔡一道大致在颍水、夏肥水之间展开,下蔡—居巢一道及其向南延伸的部分,则又可能与肥水、施水有关。淮水的较大支流还有一些,这些支流的沿岸,一般都应有道路上下,成为沿淮大道的其他分支。在淮北平原上,还有一些与沿淮大道大致平行的复线。《左传》庄公十年记陈女经蔡适息,表明陈、蔡间当有大道相通。《鄂君启节·车节》东出路线,大致是从宛城(今河南南阳)之北的鄂君封邑出发,在方城缺口附近向南折至象禾(今河南泌阳县北象河关),再转而东行,直至繁阳,最后由繁阳南下,经下蔡而到居巢。其中象禾至繁阳一程,即是在沿淮大道与陈、蔡之道之间的另一条东西大道。我们曾经推测,《鄂君启节》规定的免税路线尽量避开了那些最为繁荣,赢利较丰的地方(如淮北平原上的叶、蔡、陈、平舆、息、白等当时最重要的一些城邑(15))。正是因为淮北平原上的道路至迟在战国后期已经纵横交织,相当繁密,这种安排才具有可能。这里还应指出的是,上述内容显示,沿淮干道及其南支,在楚、吴交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在实际上,楚、吴之间的正式接触,可能自始至终都经由江、淮之间及沿淮一线进行,而未曾沿着长江上下。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需要对大致发生在长江沿线的战例作些分析:《左传》襄公三年,子重伐吴,克鸠兹。约在今芜湖市东。哀公十五年,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约在鸠兹东的今江苏高淳县境。前述江、淮间的中、西两条路线,大约都指向今无为、和县一带的长江北岸。鸠兹正在对岸,桐油亦去之未远。由此推测,这两次行动均应是楚人由江淮间南下渡江而致。或以为鸠兹为当时横渡大江的要津,似可从(16)。襄公十四年,“子囊师于棠以伐吴,吴不出而还。子囊殿,以吴为不能而弗儆。吴人自皋舟之隘要而击之,楚人不能相救。”棠,约在今江苏六合县北。度之地形,楚师较有可能是从下蔡—州来一线东折,沿滁水河谷运动。楚师至棠,吴师不肯渡江应战。而当楚师撤返时,吴人则渡江而北邀击于滁水河谷的险要之处。昭公四年,楚伐吴,克朱方。朱方旧说在今江苏镇江市东。由于楚师随即出至淮北,攻打今河南鹿邑境内的赖国,进伐朱方时也当是沿淮东出再南下渡江而至。昭公十七年,“吴伐楚。阳匄为令尹,卜战,不吉。司马子鱼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且楚故,司马令龟,我请改卜。’……战于长岸,子鱼先死,楚师继之,大败吴师,获其乘舟余皇。使随人与后至者守之,环而堑之,及泉,盈其隧炭,陈以待命。”据《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长岸约在今安徽和县南。虽然子鱼说是“我得上流”,但从战场名曰“长岸”以及楚人对余皇的处理方式看,这场战斗恐怕至多只是双方舟师在沿江北岸的较小范围内进行。楚师的来路,似仍在江淮之间。昭公二十四年,“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杜注:“略,行也,行吴界,将侵之。”)……王及圉阳而还。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当时楚舟师可能在长江下游河道有过较长一段航行。但当楚师撤返时,吴人尾随其后,乘机攻灭巢及钟离,这就表明楚师往返还是取道江淮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左传》昭公四年,“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油,葴尹宜咎城钟离,薳启疆城巢,然丹城州来。”杜注说:“夏汭,汉水曲入江,今夏口也。吴兵在东北,楚盛兵在东南,以绝其后。”似乎沈尹射拟欲沿江而下。其实,夏油应为夏肥水入淮之处,约在今安徽凤台县西,其地与州来、钟离相近,南去巢邑亦不甚远,杜预此注是不能凭信的。又哀公四年,楚兴师北征蛮氏,却佯称“吴将泝江入郢,将奔命焉。”由于古代淮水亦可称“江”,对照定公四年吴师入郢的路线,并考虑到当时征发兵员的地区(方城之外和蔡),可知这里的“江”实指淮水,而非长江(17)。总之,在春秋时期还看不到任何大规模利用长江中下游水道进行远程航行的确切记载。今存这方面的最早资料,当推作于楚怀王六年(前323)的《鄂君启节·舟节》。在这篇铭文里,鄂君商船可以沿着夏水入江东下,最远进至约在今芜湖一带汇入长江的“泸江”。将长江中下游航道大规模使用的时间断在战国以后,恐怕问题不大。连贯长江中下游沿岸陆路交通的情形,想来亦应如此。我们知道,座落在江淮之间的大别山—霍山山脉和座落在大江南岸的幕阜山脉、九华山脉及黄山山脉等等,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陆路交通的主要方面形成天然障碍。长江沿岸狭长的平原或丘陵地带,虽然就自然情况说来,可以充当连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走廊,但相关的社会条件却迟迟不能形成,大约自今武汉至安庆沿江一带,在春秋以前,没有重要方国、都邑兴起的任何迹象,社会形态应比较落后,而由原始氏族、部落或形成未久的小型酋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