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茶树乡勇的军事思想_第1页
论茶树乡勇的军事思想_第2页
论茶树乡勇的军事思想_第3页
论茶树乡勇的军事思想_第4页
论茶树乡勇的军事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茶树乡勇的军事思想

被称为清代“中兴名臣”的左宗棠,在他的一生中从助理升到清代边防官员。他在30多年的军事生涯中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在他的一生中,虽曾积极镇压过国内农民起义,但又能坚决抵抗外侮,在战争中胸怀韬略,运筹帷幄,在建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左宗棠认识到“军事尚实质,忌虚浮”。因此,他的军事思想尚能反映战争的一般规律,对指导战争仍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其建军思想作概要的论述。国民教育下的乡勇成兵清朝中叶以后,国势日衰,作为统治支柱的军队——八旗、绿营日趋腐朽,不堪任战。鸦片战争中,清军在使用洋枪洋炮的英国侵略军面前,一败涂地,这不能不引起爱国知识分子的忧虑。当时正在乡间私塾任教的左宗棠已察觉到清朝军队的弊端。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指出:“虏以数十艘之众,牵制吾七省之兵,主客之势既反,劳逸之形顿异”,“每遇警报,辄调邻远官兵,赴洋防守,所用非其所习,未战先糜。兵以易地而弗良,饷以繁钜而难措,岂计之得哉!”“我师不能致寇,每为寇所致”,其原因就在于我军未能实行“南塘束任之法”。因此,他认为当务之急“必在一省之力,足当一省防剿之用”,建议在沿海各省发动渔民,疍户以御敌。到了太平天国时期,左宗棠以招募勇丁代替制兵的思想更加明确。他在为湖南巡抚张亮基起草的《筹办湖南堵剿事宜折》中即提出:“再委明干官坤,选募本省有身家来历,艺高胆大之乡勇一二千名,即由绅士管带,仿前明戚继光束任之法行之。所费不及客兵之半,遇有缓急,较客兵尤为可恃”。这里,左宗棠特别强调的有三点:一是招募的乡勇必须有身家来历、艺高胆大;二是招募者与带兵者相统一;三是按戚继光的军队编制进行组建和训练。他的意见,与三天之后到达省城的曾国藩训练乡勇“参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成法”的意见不谋而合。后来湘军的组建和左宗棠出幕后自募的楚军,都是照此办理的。他规定挑募乡勇务须“精壮、朴实,毋得以吸食洋烟及酗酒、赌博、市井无赖之徒充数”,游勇逃勇一概不准收录。因为这些人平时懒惰成性,不守营规,造谣生事,无所不至,战时令严则逃,不仅不能得益反受其害。选定乡勇后要取保具结,“务将真实籍贯、住址、三代、年貌及十指箕斗详细注明”,缮清名册,杜绝以老弱顶替、抽换之弊,如发生临阵脱逃,亦可按籍捕之。这些乡勇都系土生土长,且有家室妻子之恋,因此可以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招募的方法上,左宗棠采取的是“选择将而后募勇伕有将领而后有营官,有营官后有百长,有百长而后有什长,有什长而后有散勇,其长伕又由散勇自募”,从而使将弁勇伕上下相维,收到层层节制,齐心效力,殊死御敌的效果,扫除绿营在战时从各地营汛临时抽拨组建,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呼应不灵的弊病。左宗棠在筹建楚军的时候,其组织编制亦是参照戚继光束伍之法,沿湘军已成定制,“立四营,营五百人;四总哨,哨三百二十人。别置精锐二百人,分八队,为亲兵”。与湘军编制不同的是左宗棠把湘军的直属部队的“哨”改为“总哨”,增加了定员,另立长官统领,不由统帅直接指挥,并把“亲兵”做为稽查军纪的部队。其改制是针对曾国藩驭不太宽,往往使部队自立门户、不受节制、行军作战纪律不严等缺点而设计的。目的是加重大本营的职权,使诸将同尊号令。左宗棠以募勇代替制兵的思想,不仅在中国近代军制史上占有重要一席,而且对后世的军队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提出“兵所用在精”,以增强军队战斗力清朝的经制兵总数达七八十万,但在临战时,以守则逃,以战则败,外不能御侮,内不能与人民起义军对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兵冗饷绌。左宗棠对此弊端是看得比较清楚的.他说:国家的绿营兵丁虽较前代为少,也有六十多万,但军兴以来绝少调拨,开始以勇丁助兵,继以勇丁代兵,现在各省招募日繁,而制兵名额未减,结果不得不缩额饷应之,欠饷数字越来越大,士兵闹饷急了,又不得稍为点缀,每兵如给数钱,每月就需耗银数万,士兵得钱不能半饱,等于虚掷。由于银价日低,物价日贵,士兵饷薄不能养家糊口,所以“少壮者不愿入伍,入伍者多老羸疲弱、穷无所归之人”。他们别营生计,只好听之任之,不仅不能按日演操进行训练,而且造成心志不齐,精力松懈。左宗棠看到“各省绿营通病,只因饷薄不能练兵,而饷之薄实由于兵之多耳”。因此,他极力主张精兵、饷足,将“老弱疲乏之兵,吸食洋烟之兵,虚名占伍之兵,塘汛零星之兵”进行裁减,以节省下来的饷银养兵。这样,不仅可以一改绿营旧弊,于兵制无损,饷事无加,且可大大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左宗棠一贯认为:“兵之用在精”。他在任闽浙总督时,福建、浙江两省的军队多达十万人,但一兵不能得一兵之用,遂上奏清廷,裁减近半;在担任陕甘总督以后,对西北各军亦进行了大力整顿,汰弱留强,实行归并,剔除虚额。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以“一军有一军之饷,一营得一营之力,而后战事可恃”。在用兵新疆时,鉴于历史的经验,左宗棠认识到:“关塞用兵,在精不在多”。由于新疆运输困难,粮饷难筹,能否做到精兵饷足,关系成败大局,所以左宗棠先它作为整军备战的头等大事来抓。在大军出关时,他将各路楚军及原在甘肃和新疆的部队先后裁遣了四十余营,从而保障了向新疆的胜利进军。为了使士兵安心服役,鼓舞斗志,左宗棠一再告戒各级将领不得克扣士兵粮饷,即使饷银一时不能按时发放,俟退伍时也一并付清,因而得到士兵的信赖,同心御侮,一路势如破竹,保持了旺盛的战斗力。任人唯贤,多任人,以才是本“兵之精在将”。左宗棠认为:要建设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首先在于选拔各级将领.他说:“兵有强、有弱,而其实无所谓强、无所谓弱,视其将领而已。将领得人,则廉以率属,而额可足;勤以练兵,而技可优;忠义以倡其勇敢之气,而胆可壮。否则,兵有轻其将领之心,而怯者亦骄;兵有不顾其将领之心,而骄者仍怯;出队则忧其怯,归营又苦其骄,而兵乃不可用矣”。他在组建楚军时,就是首先从选拔将领开始的,先得崔大光、李世颜等九人,而后四出选募成军。左宗棠重视将领的作用,抓住了建军的关键。他认为:战场上胜负之分,全在于将领,“将领勇,则兵强;将领怯,则兵弱”,有一个好的将领,即使它营疲弱之兵,一入其营,不久也会变成精锐之勇。对于选将的标准,左宗棠总是把品德放在首位,强调以“廉耻、信义、刚明、耐苦,为大画界。出呼此者,虽才不足恃也”。他认为:一个良将,首先要以国事为重,不能追逐名利,如有营利之心,必然赏罚不明,争功诿过,不服众心。第二,要有勇有谋。对于谋与勇,左宗棠认为不同将领要有不同的要求。他说:“大抵贵谋贱勇一说,未可尽恃。盖好谋而成,原是统领之事,未可尽以望之偏裨僚佐”。二者相较,左宗棠更重视以勇选将,但也认为:如果单纯以勇选将也失之偏颇,勇容易轻敌,实非必胜之道,勇不本于忠,也不能说是真正的勇。第三,要注重朴卖。对于投机取巧的封建恶习,左宗棠是非常憎恶的。他说:“从来兵事最宜实质之人,最不宜俘文巧作之人”天下事都是靠朴实做成的,没有那一件不是机巧弄坏的,因此“取人总以朴实为主”,楚军就是“专取朴实”。他多次告戒部属,选将时要注意为人廉朴强毅,不要被善议论、多智计者所迷惑。尽管有了选将标准,但要寻求一个德才兼备的良将是很不容易的。在清廷武备废弛,军队积习日重的情况下,左宗棠深感求才的艰难,从他给友人的信中,我们可以了解其求贤若渴的心情。他反复强调要为国家珍惜人才,一定要优礼相待,不能求全责备,因为“人才未能一律,长短互见,本是常情,惟在识其真而用得其当,乃期各奏尔能”。总之,对人才的使用要观其大节,用其所长,才能发挥他们的才能。基于这一思想,左宗棠在用将方面,均能任人唯贤,宽以录用,不徇私情。进军新疆时,乌鲁木齐都统景廉,虽“素称正派,亦有学问”,但“泥古太过,无应变之才”,左宗棠便将其节奏调京供职。满族将领金顺曾被朝廷褫职,左宗棠见他胆识过人,敢于搏击疆场,仍保举其为关外统帅。淮军将领张曜“目不识丁”,但有勇有谋,被左宗棠任命为进疆的开路先锋。刘锦棠年青好胜,打仗勇敢,但胜利后容易骄傲,左宗棠仍把指挥新疆战事的全权交给了他。在用人不徇私情方面,左宗棠在清朝封疆大吏中亦堪称表率。他在西北时,许多族人故旧前来求事,都被一一拒绝,并且一再告戒部下亦不准录用自己的族戚。为了充分发挥将领的才能,左宗棠还十分注意对他们的使用与培养。他说:“人各有才,才各有用”,“非知不能善任,非善其任不能谓之知人;非开诚心布公道,不得人之心;非奖其所长、护其短,不能尽人之力”。他认为人的才能有大小,关键在于量才使用。要诚以待下,“不必以权相压”。“当统领的人,不患无权势,患在不能下人,而必欲强人以就我”。处理问题要主持公道,从实际出发,比如兵饷俱乏难以御敌而失地者,与领兵大员拥兵自重失误军机者,应区别对待,对后者就要从严处理。无论平时或战时,使用将领都要用其朝气,用其所长,常令其喜悦,同时要告戒其缺点,使其明确努力的方向,不要动辄揭人之短,强人所不能,这样就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外,左宗棠还注意在实践中培养、考察将领。他说:“理可凭虚而悟,事必亲历而知,非练习之深,不敢深信也”。一个好的将领,必须经过实践的磨练,察之于临财处事之际,观其于行兵接战之时,才能分辨出优劣。因此,他主张“于哨官中拔营官,营官中拔小统领,再于小统领中求大统领”。这是因为,没有经过实践检验,贸然委以重任,必然误国误己。识“志气”,练心练胆培养一支具有坚强战斗力的军队,首要的是加强思想教育,鼓舞军队的士气。左宗棠强调:“治军先养气”,认为兵事之强弱,全在于气之盛衰,而士气的养成,又在于平时的教育,靠各级将领的层层灌输,使每个士兵和将领都有一个向上的念头和求好的心思。用什么思想教育部队呢?左宗棠认为:“孝第忠信礼义廉耻,不可不随时讲究”。他要求“将领时以此训其千把外额,千把外额时以此教训兵丁”,使人人“知道理,有志气”。他的所谓“知道理”,是知封建的伦理道德,“有志气”是有维护封建统治的志向和信念。他把“志气”看做士气的本源,志可以帅气。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军队士气的过程,也是练心练胆的过程。练心练胆与练习技艺相较,左宗棠认为前者更为重要。他以咸丰二年太平军打到湖南时,湖南当局曾募拳捧教师数百人扼守跳马涧,结果太平军一到即四散溃逃为例,说明“练兵之要,首练心,次练胆,而力与技其下焉”。他说:新疆用兵使敌震慑,迷信枪炮的人都有些灰心丧气,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练心练胆之术,但侈品之精、技之长、阵之整,固有时而穷矣”。打仗以胆气为贵”,即使身怀绝技,手握精良的武器,没有与敌拼搏的胆气也是不中用的。在收复新疆的战争中,清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长途跋涉,战胜严寒酷暑,一举消灭阿古柏匪帮,是与清军士气高昂,平时注重练心练胆分不开的。在清军入疆之前,左宗棠即强调自愿的原则,凡不愿出关作战的官兵,一律准许资遣回籍,以维持西征军士气的饱满,从而保障了胜利进军。左宗棠强调建设军队,首先要从养气练心练胆着手,目的是调动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尽管它带有鲜明的阶级内涵,亦不失为远见卓识之见。治军严整,军官长治纪律是军队的命脉。左宗棠在重视培养军队士气的同时,还十分注意严格军队的组织纪律。在楚军建立之初,《营制》中即有“凡犯奸掠烧杀者,查明即行斩示,决不宽贷”,“讹索民财,封虏民船,强买民货,皆当严禁”等条款,以约束官兵。就当时整个清军来看,左宗棠所率楚军在执行纪律上是比较严格的。将领因纵兵扰民而被左宗棠参革之事,不乏其例。他认为,一个统帅的主要的职责,在于“明赏罚,别功罪,一号令”,做到令进则进,令止则止。治军贵在一个严字,只有严于执法,才能使士兵畏法而不畏敌,肯于用命。如果将领对部属迁就姑息,必然骄恣横暴,强不可使,甚至会拥兵自雄,公开背叛。为了通过刑赏鼓舞士气,左宗棠特别强调赏罚要及时,因为只有及时才能震动全军。若统兵大员失误军机,情罪昭彰,仍交刑部议处,为时既久,即使获罪,也时过境迁,于干部建设毫无用处。针对当时清军将士因战功得到保举的人数愈来愈多,但无实缺可补,有保至提、镇而仍当哨官、什长者,有保至副、参、游而仍当亲兵、散勇的情况,为防止有些将士以官阶高不服节制,左宗棠提出:“军营体制,只论事寄轻重,不在品秩尊卑”,即只论军职的大小,不论官阶的高低,用以维持军队的纪律。由七品文书升至统领的吴士迈,治军严整,将违抗军令曾任二品总兵的朱德树问斩。因家属上告,清廷谕令左宗棠查办。左宗棠上奏申辨说:吴士迈杀朱德树是“统领以违令杀营官,非中书杀总兵”。对此,清廷亦不再追究。在进军新疆过程中,左宗棠从巩固边防的战略高度出发,使新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一再申令部队官兵“勿淫掠,勿残杀”,严遵“行军五禁”,使新疆人民“如在虎口而投慈母之怀”。清军受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对保证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兵制与武器论军事训练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中心环节。左宗棠认为:“有兵不练与无兵同,练之不勤与不练同”,“兵之能战不能战,视乎练之精否”。他看到当时清朝的制兵,“陆则不知击刺,不能乘骑,水则不习驾驶,不熟炮械,将领惟习趋跄应对,办名册,听差使”,操演阵图也是搞花架子,如同演戏一样,完全不切实用。因而把军队训练一事当作“救时之急务”,一直抓得很紧。在招募楚军后,他亲赴校场“日事训练,昼夜少暇”,仅经二个月,即成军开赴战场。当时的中国军队正处在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因此在训练中,左宗棠十分重视中国传统阵法技艺的演练。他还亲自绘制了各种阵图,如五军阵、三才阵、鸳鸯阵、品字阵、一字长蛇阵、圆阵等,并规定了部队根据敌情、地形进行变换的要求。他强调全军将士要熟记全鼓旗的号令,以求动作划一,进退有节;兵器要长短相杂,因人而授其器,以充分发挥其技能;士兵要加强体力锻炼,增强身体的素质等。经过二次鸦片战争,左宗棠看到西方军队的长处,注意学习他们先进的操法。他在担任闽浙总督时,曾聘请法人为教习,练习“洋操”,并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新型军事学堂——“术是堂艺局”,学习造船、驾驶,为水师输送将才。为了鼓舞官兵参加军事训练的热情,他还制定了奖励办法,在每个士兵的粮饷以外,每操演一次,择其优者加赏。左宗棠懂得,要培养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光靠平时的训练是不行的,更重要的还需经过实战的磨炼。他说:“大小操演固宜加勤,然非调之随征,俾令历练有素,则虽技艺可观,终不足恃。盖打仗以胆气为贵,素练之卒,不如久战之兵”。为使训练更符合实战要求,左宗棠能及时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使训练更有针对性。捻军在歼灭僧格林沁军队以后,骑兵力量得到了增强,以迅速机动、勇猛穿插、包抄的战法屡挫清军。左宗棠为此提出步队训练要以站得稳,多用枪炮连环,马队训练要使人马相习,作战队形贵圆整不贵散慢等要求。为了培养士兵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主张耕战结合,利用操课之余,实行屯田、修路、开发水利,“以习劳练其筋力,以作苦范其心思”,既可不扰百姓,又可改善士兵生活,提高军政素质。武器是战斗力的重要因素。经过鸦片战争,左宗棠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之所以强,全在于“水陆器具精利”。45他认为:“敌之所恃专在火炮,能制其长,即可克日蒇事”。尽管当时他也提出了一些对付敌人火炮的办法,但都不是“制其长”的有效措施。他哀叹中国没有及时向西方学习。他说:西方的火炮及开花炮子输入中国三百多年,“当时如果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以傲我”。左宗棠看到魏源的《海国图志》以后,对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非常赞许,并为清廷未能实行而惋惜,希望自己能把它付诸实践。他认识到用中世纪的落后武器是难以有效抵御拥有洋枪、洋炮的外国侵略者的。同治五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