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2模块中国近代史第4讲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从鸦片战争到清王朝的灭亡_第1页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2模块中国近代史第4讲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从鸦片战争到清王朝的灭亡_第2页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2模块中国近代史第4讲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从鸦片战争到清王朝的灭亡_第3页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2模块中国近代史第4讲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从鸦片战争到清王朝的灭亡_第4页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2模块中国近代史第4讲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从鸦片战争到清王朝的灭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模块第四讲一、单选题1.(2022·湖南)1840年《泰晤士报》报道林则徐的销烟为“暴力手段”,是“失败的”,“‘走私犯’和‘鸦片吸食者’被囚禁、虐待并施以酷刑”,“清政府官员是最罪恶的群体,他们默许纵容走私行为却可以逃避惩罚。”这些报道(B)A.根本上改变了中英关系走向 B.对战争爆发起推波助澜作用C.真实还原了中国的禁烟运动 D.揭示了清政府的腐朽与落后【解析】材料指出,1840年《泰晤士报》报道林则徐的销烟为“暴力手段”,是“失败的”体现的是英国媒体不认可林则徐虎门销烟,这必然会在英国形成舆论进而影响议会决策,对战争爆发起到推波助澜作用,B项正确;中英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是历史形势的必然,并非是报刊所能根本决定的,排除A项;该报道说法不实,排除C项;材料揭示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2.(2022·河南)据《清史稿》记载,英军损失最大的不是虎门之战,也不是定海之战和吴淞之战,恰恰是名气最小的海龄指挥的镇江之战,而参与镇江之战的清军将士已经世代在此驻守了近200年了,他们同自己的祖辈、父辈中的大多数人是在此地完成传宗接代的。这说明(C)A.清军在战争初期的准备不充分 B.地理位置对战争胜负的重要性C.乡土情结影响了官兵作战情绪 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步削弱【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参与镇江之战的清军将士祖祖辈辈已经在此驻守了近200年,戍边将士世居此地,早已产生浓厚的乡土情结,因而斗志高昂,重创入侵英军,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清军在战争初期的准备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不涉及地理位置对战争胜负的影响,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且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项。3.(2022·新疆)1841年,道光帝在革除琦善职务的上谕中说:“(琦善)被人(指英军)恐吓,奏报粤省情形,妄称地利无要可扼,军械无利可恃,兵力不固,民情不坚,摘举数端危言要挟,更不知是何肺腑!如此辜恩误国,实属丧尽天良。”这表明(C)A.清军战败是因为大臣谎报了军情B.中英两国关系日益趋向紧张C.道光帝为维护天朝体面寻找借口D.中国在远东的主导地位丧失【解析】由材料可知,道光帝将琦善对军情的如实陈词,统统当作“妄称”的虚情,“要挟”道光帝的“危言”,并予以道德的斥责,说明道光帝在为战争的失败寻找借口,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军战败是因为大臣谎报了军情,排除A项;材料所提中英关系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中国在远东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4.(2022·江苏)1860年8月17日,一位在上海的英国读者致函《北华捷报》,他指责英法军队,并引用了《资政新篇》中的原话:“外国将得到完全平等的待遇,绝不再用任何侮辱的名字来称呼外国人。外国人可以到每一个地方去传扬福音。”这位英国读者据此质问:“这些人有什么使我们害怕的呢?”这则报道用来说明当时(B)A.西方列强还没有获得在华传教权B.太平天国与列强的关系尚未破裂C.清廷被迫放弃了传统的朝贡体制D.清廷决定联合列强镇压太平天国【解析】材料中这位英国读者引用《资政新篇》所说外国将得到平等待遇,外国人可以到每一个地方去传扬福音。当时太平军并未认清列强侵华的本质,认为与西方同信基督教,西方列强会帮助太平天国推翻清政府。反过来,列强对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起初也认识不清。因此,这位英国读者说,太平天国没什么使西方害怕的,以为“同信基督教”。这说明此时太平天国与列强的关系尚未破裂,故B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通商口岸传教权,并非“没有获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获得中国内地传教权,故A项错误。C项错在,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也没有立即抛弃朝贡体制。D项错在,材料也没有反映出清政府“借师助剿”。5.(2022·全国)1840—1895年间,外国人在租界设立的现代工业包括缫丝、食品、药品、印刷、锯木、船舶修理及公共设施,如电话、电报、水厂等产业。1895年后,在华外国工业企业以矿业最多,占48.44%;食品次之;纺织再次之;电力和自来水又次之。这一变化说明(B)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受到阻碍B.西方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C.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列强共同宰割中国局面形成【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40—1895年,外国人在租界设立的工业企业主要是为了便利对华商品输出;1895年后,外国人在华创办矿业、纺织等工业企业,旨在扩大对华资本输出,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外国人在华企业的情况,并没有反映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排除A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6.(2022·广西)太平军兴起前,清政府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收支之权秉于户部,地方财权被严加限制。咸丰三年六月,咸丰帝谕令各地督抚:“其各就本省地方情形,力筹济急之策,权宜变通,其势不得不然。”咸丰四年三月起,江南大营在镇江、丹阳等县相继于米行等行业设卡抽厘。这反映出(B)A.清政府财政体制完成转型 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改变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太平天国的势力不断壮大【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晚清的地方财政制度发生了变化,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导致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改变,B项正确;晚清的地方财政是发生了变化,而不是完成了转型,排除A项;材料内容和民族资本主义无关,也不能说明太平天国势力的壮大,排除C、D两项。故选B项。7.(2022·安徽)太平天国时期,贡生沈梓在日记中说:“(清政府)合两浙官员禁除赌匪,穷年累月而不得,而伪忠王以一土寇之号令一朝灭之而肃清。我朝大吏与逆贼才智不相及且如此,而况乎其为博徒哉。”吴江人柳兆薰在其日记中也称:“长毛往来,市人不惊。”这反映出(D)A.士绅阶层对清朝官吏的失望 B.作者对太平天国政权的认同C.太平天国重视发展商品经济 D.太平天国地方治理取得成效【解析】根据材料“伪忠王以一土寇之号令一朝灭之而肃清”“长毛往来,市人不惊”反映出太平天国肃清两浙赌匪、维持地方安定的史实,说明地方治理取得成效,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太平天国地方治理取得成效,并没有涉及士绅阶层对清朝官吏的态度,也没有强调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C两项;根据材料“伪忠王”“逆贼”“长毛”等称呼,表明作者对太平天国政权的敌视,排除B项。故选D项。8.(2022·山东)清政府租用英商怡和公司商船“高升号”向朝鲜运送士兵,李鸿章认为“日敢无故击沉,英人必不答应”。丰岛海战后,他又照会各国公使,声明“日先开战”,请求列强根据“万国公例”谴责日本,帮助调停。这说明,当时清政府(B)A.深得国际外交的帮助 B.对战争爆发缺乏足够准备C.无视列强间利益冲突 D.仍有“天朝上国”观念的残余【解析】清政府认为租用了英国人的商船就能避免日本的战争挑衅,在战争爆发后又请求列强对日本进行谴责,帮忙调停,说明清政府并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B项正确;深得国际外交帮助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清政府已注意到了列强间的冲突,排除C项;材料说明清政府意图利用近代外交观念,并不能体现“天朝上国”观念的残余,排除D项。故选B项。9.(2022·吉林)1872年,有官员上奏称洋务派制造轮船“糜费太重”,应“暂行停止”。对此,左宗棠回应“若如言者所云即行停止,无论停止制造,彼族得据购、雇之永利,国家旋失自强之远图”。这说明,左宗棠(C)A.关注民用企业市场竞争力 B.视航运业为洋务发展关键C.重视国防工业的独立安全 D.受到“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解析】根据材料“若如言者所云即行停止,无论停止制造,彼族得据购、雇之永利,国家旋失自强之远图”可知,左宗棠认为国家应该重视国防工业的独立安全,维护国家主权,C项正确;材料所提是军事工业,不是民用企业,排除A项;材料中所提制造轮船是制造军舰,不是视航运业为洋务发展关键,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不是“实业救国”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0.(2022·河北)据1902年的《中外日报》记载,在四川,“自变法谕下,坊间辑刻蒙学新书甚彩(多)”;在安徽,各书铺生意异常火,尤以四书、经、史、策论销场为大;在湖北,各书店“销场固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原富》等篇亦渐有购阅者。该记载反映的现象说明(D)A.维新思想引领社会变革 B.传媒推动国人思想觉醒C.民众反帝救亡意识高涨 D.时局变化影响文化风尚【解析】根据材料“1902年”“自变法谕下”可知,当时处于清末“新政”时期,再结合材料对四川、安徽以及湖北地区书业市场的描述可知,清末“新政”对文化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体现了时局变化对文化风尚的影响,D项正确;1898年维新变法就已失败,且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实行“新政”后,人们争购时务新书等书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对文化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没有体现传媒推动国人思想觉醒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反帝救亡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11.(2022·联考)1908年,清朝政府批准成立汉冶萍公司。从张之洞到汉冶萍公司上下,都将汉冶萍公司放在世界格局中考量。张之洞称其是“创地球东半面未有之局”。公司协理李维格也曾满怀信心地说:“汉厂新轨,愿与英、法、德钢轨一较,孰为佳胜?”这表明汉冶萍公司(B)A.重视企业的自主品牌意识 B.具有自立自强的民族情怀C.展现了近代商人争利思想 D.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体系【解析】由材料“将汉冶萍公司放在世界格局中考量”“汉厂新轨,愿与英、法、德钢轨一较”等信息可知,汉冶萍公司有与西方工业相抗衡的雄心,这是在经历清军一再败于列强的惨痛教训后,一些官员决心创办企业实现自强自立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品牌意识”,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商人争利”,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公司协理”,不能得出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体系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2.(2022·广东)革命党人除在新军中组织共进会、文学社等团体外,还“不时在小关帝庙戏台上开各团体演讲大会,演词非常激烈,听者无不动容”,所以“武汉的民气,以及民众团体的力量,也都已暗中有所准备”。据此可知,武昌起义(D)A.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需要 B.具备充分的斗争形式手段C.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D.注重动员和争取民意支持【解析】依据材料“组织共进会、文学社等团体”“开各团体演讲大会,演词非常激烈,听者无不动容”可知,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就已经在群众中做了一定的工作,这表明革命党人注重动员群众,争取民意支持,D项正确;武昌起义虽注重动员和争取民意,但不等同于其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需要,排除A项;材料虽强调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的准备情况,但B、C项存在夸张,排除B、C两项。故选D项。二、非选题13.(2022·天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四洲志》是近代第一部国人所译的外国史地学著作。编译时,林则徐有意地调换了原书中介绍国家的顺序,按照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遵从了中国人以“天朝上国”为世界中心的习惯。他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历史中对外交战的情况。从《四洲志》可以看出林则徐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和器物,而缺乏对于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这样“开眼看世界”的后果只能是空想出一个自己认知框架内的西方世界,而完全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西方人的政治体制乃至于思维方式。通过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也能看到这种局限性的具体表现。——摘编自李昊洋《从〈四洲志〉看林则徐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影响》材料二1874年冲正修编纂出版《支那地志略》,开创了近代日本编纂中国地志之始。该书吸收西方人有关中国的记录和研究成果,诸如经纬度的利用,新式地理词汇的使用等。该书作为当时日本人的学习教材,成为他们认识中国的读本。此后,日本人通过收集情报,来华实地踏查,翻译中国和西方人著作,编纂地志研究和认识中国。1880年高田义甫编有《清国地理小志》,1882年岸田吟香编有《清国地志》,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利用在华调查资料编有《支那地志》,1893年安东不二雄编有《支那帝国地志》,至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达到一个高峰,也标志日本研究中国到达一个小高潮。——摘编自郭墨寒《冲正修编纂〈支那地志略〉研究》(1)据材料一,归纳林则徐编译《四洲志》的特点,并说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局限性。(2)据材料二,概括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答案】(1)特点:有意调换介绍国家的顺序;有重点地选择编译的内容。局限性:未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缺乏对于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缺乏对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深入理解(或答“向西方学习局限在器物层次”)。(2)表现:借鉴西方人有关中国的记录和研究成果;注重多种方法途径收集资料;注重实地调查;编纂多个版本的中国地志。影响:增进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促进日本地志学的发展;助长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影响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编译时,林则徐有意地调换了原书中介绍国家的顺序”可知,有意调换介绍国家的顺序;根据材料“他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历史中对外交战的情况”可知,有重点地选择编译的内容。局限性:根据材料“按照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遵从了中国人以‘天朝上国’为世界中心的习惯”可知,未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根据材料“从《四洲志》可以看出林则徐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和器物,而缺乏对于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可知,缺乏对于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根据材料“只能是空想出一个自己认知框架内的西方世界,而完全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西方人的政治体制乃至于思维方式”可知,缺乏对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深入理解(或答“向西方学习局限在器物层次”)。(2)表现:根据材料“该书吸收西方人有关中国的记录和研究成果,诸如经纬度的利用,新式地理词汇的使用等”可知,借鉴西方人有关中国的记录和研究成果;根据材料“日本人通过收集情报,来华实地踏查,翻译中国和西方人著作,编纂地志研究和认识中国”可知,注重多种方法途径收集资料;根据材料“来华实地踏查”可知,注重实地调查;根据材料“1880年高田义甫编纂有《清国地理小志》,1882年岸田吟香编有《清国地志》,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利用在华调查资料编有《支那地志》,1893年安东不二雄编有《支那帝国地志》”可知,编纂多个版本的中国地志。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及所学可知,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增进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对于日本地志学的发展而言,促进日本地志学的发展;日本对中国的勘查助长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影响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14.(2022·上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时“广州地当要会,俗号殷繁,交易之徒,素所奔凑”,对外贸易空前活跃。西域商人……大多在广州碇泊,西方的香料、象牙、玳瑁等在广州集散,内地所产丝绸、纸张、瓷器等也通过广州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每日到达广州的外国商船有10余艘。——摘编自《中国大通史》材料二具有近代意义的口岸开放始于《南京条约》签订之后的五口通商。以上海为首的首批口岸的示范效应很快得到扩散。随着其他条约的陆续订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