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基础理论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㈠整体观念㈡辨证论治㈠整体观念含义:关于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整体观念是一种思想方法,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所有领域。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的个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完整体。“完整”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任何一个局部的病理变化,都不应把它看作局部的问题,而应从整体去分析。
例:
目赤肿痛肝火亢盛舌体溃烂心火上炎
结论:中医病理学注重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的统一性。
例:
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无力
心血不足
结论:中医诊病,不仅重视局部病变或症状,更重视通过病变的部位或脏腑分析它与整体的关系,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诊断结果。(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形神病变相互影响△治疗疾病
对于局部病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主张从整体上加以调治。
例:眼科疾患,可从调治肝(肝开窍于目)口舌糜烂,可清心泻火(心开窍于舌)耳鸣耳聋,可益肾补精(肾开窍于耳)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一般病证,大多是白天病情较轻,傍晚加甚,夜间最重。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2)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①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社会安定,有益健康——“太平之世多长寿人”。社会动乱,有害健康——大兵之后必有大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
②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
●诊断治疗方面
△诊察疾病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整体变化必然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诊断疾病从局部病变可测知整体气血盛衰(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内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朱丹溪曰:“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
对于某一脏腑的疾病,不是仅调治本脏腑,而注重协调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全身气血。
例:
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既可补益心气,也当补益肺气以助心行血。
胆气郁滞,胆汁排泄不畅,可疏肝理气。
结论:中医治病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治疗注意调整机体,从本论治。
⒊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症状和体征其他有关材料证候辨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治则治法方药因证立法据法选方2、辩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确定治则治法及方法,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分析、辨别。证:证候。论:考虑、讨论。治:治则、治法辨证的基本概念辨证:即辨别、确立证候,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发展趋势,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症候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论治:是在通过辩证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的过程。论治的过程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遣方用药第二节常用的辨证方法
一.八纲辨证1.表里辨证 概念——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适用范围——外感疾病。
主要内容——
表证是指外感六淫邪气从皮毛、口鼻侵
入时所产生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初
起阶段。具有起病急、病和短的特点,
以恶寒(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
脉浮为主要临床表现。
里证是疾病深入于内(脏腑、气血)所
出现在的一类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
中、后期或内伤病。凡非表证的一切证
候均属里证。2.寒热辨证
概念——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意义——寒热可突出地反映疾病中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阴阳是决定疾病性质的根本,所以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主要内容: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所产生的一类证候的统称。
包括寒实证(阴盛则寒)和虚寒证(阳虚则寒)。主要临床特点是冷、白、清、润、迟等。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阴虚阳盛所产生的一类证候的统称。
包括实热证(阳盛则热)和虚热证(阴虚则热)。主要临床特点是热、赤、黄、稠、干、数等。3.虚实辨证
概念——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意义——虚与实主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辨别疾病的虚实,可以掌握机体邪正盛衰的情况,治疗提供依据。主要内容: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包括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津液亏虚、精髓亏虚、营虚、卫气虚等。(精气夺则虚)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而闭阻,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的概况。包括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热邪、燥邪、疫毒;痰、饮、水气、食积、虫积、气滞、血瘀、脓等.(邪气盛则实)4.阴阳辨证
概念——是概括证候类别的一对纲领,也是八纲辨证的总纲。意义——表里、寒热、虚实是从各种不同的侧面来概括病情
的,而阴阳辨证可以阴阳来概括六纲,即表、热、
实属阳,里、寒、虚属阴,从而使复杂的证候纲领
化,因此说阴阳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
主要内容:
阳证——凡符合“阳”的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表现为兴奋、亢进、躁动、明亮的征象属于阳;表证、热证、实证属于阳证。
阴证——凡符合“阴”的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表现为抑制、衰退、沉静、晦暗的征象属于阴,里证、寒证、虚证属于阴证。二、病邪辨证
(一)外感病辨证风证:
病因——感受了外界的风邪(包括某些生物性致病因素)。
临床表现——恶风寒、发热、汗出、鼻塞或喷嚏、咽喉痒痛、苔薄白,脉浮;或皮肤瘙痒;或口眼呙斜、颈项拘急、口噤不开、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或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或突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常见病证——风邪袭表证,风邪犯肺证,风邪中络证,风水相搏证。寒证:
病因——感受了阴寒之邪,如淋雨、下水、露宿、过食生冷等。
临床表现——恶寒,肢冷,发热,无汗,分泌物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常见病证
伤寒证——恶寒、或有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苔白、脉浮紧
中寒证——畏寒,脘腹或腰部冷痛,喜温,或呕吐腹泻,或咳喘痰白,或肢体厥冷,面白或青,苔白,脉沉紧或沉弦、沉迟暑证:
病因——夏月炎暑期之季,感受暑热之邪。
临床表现——恶热,汗出,口渴喜饮,神疲气短,肢体困倦,小便
短黄,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等。
常见病证——暑湿袭表证,暑伤津气证,暑闭气机证,暑闭心神
证。湿证:
病因——外界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如淋雨下水、居处潮湿、冒受雾
露等。
临床表现——头痛如裹,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少,或恶心欲
呕,肢体困重,困倦嗜睡,或见大便溏薄,小便混
浊,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多濡缓。
常见病证——湿遏卫表证,湿困脾阳证,湿热蕴脾证,肝胆湿热
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湿热下注证等。燥证:
病因——由感受外界燥邪为病,多见于秋季,或气候干燥少雨之地。
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或干咳少痰,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苔干燥等。
常见病证——凉燥证(多发生于深秋,常兼有表寒症状) 温燥证(多发生于初秋,常兼有表热症状)
火热证:
病因——感受外界火、热、温邪。
临床表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冷饮,汗多,大便干结,小,便短黄,面赤,舌质红或绛,舌苔黄或灰黑而干燥,脉数有力等。
常见病证——风热犯表证,肺热炽盛证,心火亢盛证,胃热炽盛证,热扰胸膈证,肠热腑实证,肝火上炎证,肝火犯肺证、热闭心包证,热入营血证,热(火)毒壅聚肌肤证等。
(二)内伤病邪辨证
七情内伤辨证:
病因——突然、强烈或长期精神刺激,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和抑制,从而 损伤内脏,而成为多种疾患。
临床表现——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健忘,甚至精神错乱),肝气郁结(两胁胀痛,喜太息,咽中如有物梗阻,妇女痛经,月经不调等),肝 脾不和(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常见病证——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惊)伤肾。饮食失宜辨证:
病因——因饥饱失常、饱含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所致。
临床表现——过饥(面色不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 过饱(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厌食,吐泻等) 饮食不洁(腹痛,吐泻,痢疾等)
常见病证——食滞胃肠证,小儿疳积证,食物中毒,寄生虫病等(三)病理产物性病邪辨证
痰饮辨证:
病因——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七情所伤,使脏腑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聚湿酿痰而成。
临床表现——病证复杂,变化多端(咳、喘、悸、眩、呕、膈、积、癫.痫、痛、痹、瘰、疽、瘿等)
常见病证——痰证(风痰、寒痰、热痰、燥痰、湿痰) 饮证(支饮、痰饮、悬饮、溢饮)瘀血辨证:
病因——多由气滞、气虚、血寒、血热、外伤、出血等原因所引起。
临床表现——疼痛(刺痛、痛处固定),肿块,出血(血色紫暗,夹有瘀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或结代。
常见病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瘀热互结证,津亏血瘀证,湿滞血瘀证。(4)其它病邪辨证
毒邪辨证
(1)疫毒(毒气)——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特殊病因。 (2)虫蛇毒——指某些有毒性作用的特殊病因。 (3)火毒——导致外科疮疡类疾病(痈、疖、疽、疔等)
脓证辨证——辨脓的有无、未熟已熟、部位的深浅等;证候的性质,邪正的盛衰等。
外伤辨证——金刃,跌打,兽类咬伤,烫伤,烧伤,冻伤等。
寄生虫辨证——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绦虫病,血吸虫病
等。三、气血津液辨证
概念——气血津液辨证是分析、判断疾病中有无气血
津液亏损或运行障碍的证候存在。
常见病证:
气的病证——气虚证,气滞证,气陷证,气闭证,气逆证,气脱证。
血的病证——血虚证,血热证,血寒证,血燥证,血瘀证。
气血同病病证——气血两虚证,气虚血瘀证,气随血脱证。
津液病证——痰证,饮证,水停证(阳水证,阴水证),津液亏虚证。
四、脏腑辨证
概念——是在从认识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将四诊气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等。常见病证:心与小肠病证——心气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心火亢盛证,痰火扰神证,痰蒙心神证,心脉闭阻证,水气凌心证,小肠实热证,小肠气滞证。肺与大肠病证——肺气虚证,肺阴虚证,肺阳虚证,肺卫不固证,风寒犯肺证,风热袭肺证,温燥袭肺证,凉燥犯肺证,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寒饮停肺证,大肠湿热证,肠燥津亏证。
脾与胃病证——脾气虚证,脾阴虚证,脾营虚证,脾阳虚证,脾不
统血证,脾气下陷证,脾虚水泛证,寒湿困脾证,
湿热蕴脾证,胃气虚证,胃阴虚证,胃阳虚证,胃
火证,胃寒证,胃气上逆证,食滞胃肠证,饮留胃
肠证。
肝与胆病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阳上亢证,肝火上炎证,
肝郁气滞证,肝郁化火证,肝胆湿热证,肝风内动
证,寒滞肝经证,胆热痰扰证。
肾与膀胱病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精不足证,肾不纳气
证,肾气不固证,肾虚水泛证,肾衰水毒证,膀
胱湿热证,膀胱虚寒证。
脏腑兼病证候——心肺气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肝血虚证,心肾不
交证,心肾阳虚证,肝火犯肺证,肝脾不调证,
肝胃不和证,肝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脾肺气
虚证,脾肾阳虚证。五、经络辨证
概念——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常见病证:
十二经脉病证——手三阴经病证,手三阳经病证,足三阴经
病证,足三阳经病证。
奇经八脉病证——冲任失调证(经、孕、胎、产病变),带
脉病证(下腹疼痛,带下异常),督脉病
证(生殖功能异常,腰脊病变)六、六经辨证概念——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三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并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常见病证:
太阳病——为表寒证。包括太阳经证(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明证),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
阳明病——为里热证,包括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少阳病——又称半表半里证
太阴病——为里虚寒证。
少阴病——包括少阴寒化证(阳衰阴盛),少阴热化证(阴虚阳亢)
厥阴病——多见为上寒下热证(蛔厥证)七、卫气营血辨证概念——是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常见病证:
卫分证——为温热的初起阶段。
气分证——为阳热亢盛的里实热证。包括气分热盛证,邪热壅肺证,热结肠腑证,热扰胸膈证,热郁胆经证。
营分证——为温热病邪内陷,劫伤营阴,心神被扰所表现出的证候。
血分证——为温病发展过程中最深重的阶段,表现为动血、动风、耗阴等。包括热入血分证,邪陷心包证、热极生风证,邪留阴分证,阴虚动风证。
八、三焦辨证
概念——是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并指导治疗的一种方法。常见病证:
上焦病证——为温热病邪侵袭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所表现的证候。包括邪犯肺卫证和逆传心证。
中焦病证——为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燥化和邪从湿化的表现出的证候。包括阳明燥热证和太阴湿热证。
下焦病证——是温热之邪犯及下焦,劫伤肝肾之阴所表的证候。包括肾阴欲竭证和肝虚风动证。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感冒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气虚等不同的证候,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病因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主要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症状、体征的分析来推求病因。“审证求因”“天人相应”第一节病因
破坏人体自身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Etiology)病因病机六淫疫疠气候因素情志饮食劳逸外伤病因痰饮瘀血结石生活因素病理产物病因病机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这六种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一、六淫SixFactors(淫:淫乱和侵淫。)寒、暑、湿、火风、六淫:六气变化与体质差异所形成的一类外感性致病因素。病因病机燥、六气太过不及急骤变化导致人体发病六淫病因病机六淫致病共同特点:1.外感性:
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2.季节性:
例夏多暑病,秋多燥病等。3.地区性:
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
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热病。4.相兼性: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又可兼夹致病。风热感冒,湿热泄泻。病因病机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点风邪易侵犯人体上部,使腠理疏泄开张
出现头痛、鼻塞咽痒、项背疼痛、汗出恶风
风为外邪致病先导,其它病邪常依附其致病、风湿痹痛、风火牙痛4.风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3.风性主动
风Wind善行:病变部位不固定
(游走性关节疼痛)数变:致病急、变化快(中风)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抽搐、震颤、2.风善行而数变。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3.寒主收引(收缩、牵引)阴胜则寒:全身或局部寒冷征象。
寒凝经脉气血:(不通则痛)头项强痛、筋骨疼痛、脘腹冷痛伤寒—寒邪伤肌表中寒—寒邪直中脏腑2.寒性凝滞(凝结、阻滞)指寒邪能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肌肉收缩而挛急的致病特点寒邪Cold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A.夏季多雨,暑热升散,蒸腾水湿,弥漫空间B.乘凉露宿,恣饮生冷,伤脾生湿。
暑邪Summer-Heat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病发生在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无内生。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3.暑多挟湿。
暑病多见:高热烦渴,汗出、胸闷恶心,头重身倦,便溏不爽。(中暑)
暑病多见高热、面红目赤、大汗、脉洪数口渴多饮、气短乏力,气随津脱则昏迷
重:沉重—-肢体沉重、头坠重、乏力、关节疼痛重着。
浊: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
湿邪
长夏主气(大暑~白露)Damp
3.湿性粘滞(粘腻、停滞)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伤阳气
A:病程——难愈易起伏B:病症——粘滞性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2.湿性重浊与阳位相对而言,机体的下部或较低的部位气机升降失常,常见胸闷、脘腹痞胀、小便短涩、大便不爽。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
Dryness温燥(初秋,燥与热结)凉燥(深秋,寒与燥结)2.燥易伤肺肺喜濡润而清肃。肺与大气相通,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犯肺—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火、热升腾上炎
胃火上攻—牙龈肿痛
风热上壅—头痛、咽喉肿痛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生风:热灼肝经,筋脉失养,四
肢抽搐、两目上视、颈
项强直、角弓反张。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
出血病症3.火易生风动血2.火易扰心神
火(热、温)邪1.为火阳邪,其性炎上4.火易耗气伤津5.火易致肿疡热入血分,遏阻营血:化腐成脓1、程度来分:渐进、渐强。2、病气来分:温、热属外淫。
火则内生。3、以正气而言:火是人体正气之一,藏于脏腑,具有温煦、生化功能。温、热、火津亏阴虚而成.例肺燥、肠燥内生“五邪”内风内火内湿内燥内寒(暑无内生)阳气亢逆变动而成.例:肝阳化风
阳盛、邪郁化火而成例:五志化火,阴虚生热脾失健运而成.例:痰饮内停.水肿
阳虚温煦不足而成.例:心阳虚、肾阳虚衰二、疫疠
致病特点:急、强、似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温疫`戾气)疫:“民皆疾也”传染的意思疠:天地间一种不正常之气PestilenceBirdplague
七情: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情志活动。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脏腑2、影响脏腑气机3、影响病情喜则气缓
1、气机涣散不能收持2、神气涣散而不藏怒则气上
1、疏泄失常上逆2、肝不藏血而出血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忧则气郁3.
劳逸
过劳:劳力、劳神、房劳。过逸: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1.七情
伤及脏腑影响气机影响病情变化2.饮食不节
不洁
偏嗜二、内伤致病因素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1.痰饮: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2.瘀血:体内有血液停滞3.结石:体内形成的沙石样物三、其它致病因素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痰饮PhlegmRetention肺脾肾三焦气化失调导致水津停滞的产物。质地稀为“饮”,稠为“痰”。无形之痰:表现有痰饮的特殊症状和体征但又看不到排出实质性痰浊或饮液一类病证。一、形成与分布“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百病多因痰作祟”痰饮PhlegmRetention二、致病特点1、阻滞经脉气血运行2、阻遏脏腑气机升降3、影响机体水液代谢4、易于上扰蒙蔽神明、⒉痰饮的形成 肺不行水
脾失运化
外感六淫疫疠 肝失疏泄
七情内伤 肾不主水
饮食不节劳逸 心阳不振
五脏亏虚 三焦气化失司
膀胱气化失常
脏腑气化失司肺脾肾为要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聚湿,生水、饮、痰Assumeoverallresponsibility
⒊痰饮的致病特点
⑴阻碍经络气血——经络阻滞
.阻滞脏腑气机——脏腑升降失常
.影响水液代谢——水湿停聚
⑵易于蒙蔽神明—痰湿蒙蔽清窍、痰迷心窍、痰火扰心
⑶病势缠绵,病程较长⑷症状复杂,变幻多端——表现各异⑸多见滑腻舌苔
“百病多由痰作崇”
“怪病多痰”咳、喘、悸、眩、呕、满、肿、痛痰饮病证特点Assumeoverallresponsibility
肺—咳喘,痰多
心—心悸,神昏,失眠,癫狂
肝—面青,眩晕,动风
脾—腹胀,身重,肢倦
肾—腰膝痹痛,足冷
痰胃—脘痞,呕恶
头—眩晕,昏不知人
咽喉—喉中梗阻(梅核气)
胸胁—胸胁胀满疼痛
四肢—麻木,疼痛,甚
经脉、筋骨—瘰疠、痰核、阴疽、流注、半身不遂、瘫痪
肌肤(溢饮)—肢体水肿,身重无汗
饮—四饮胸胁(悬饮)—咳嗽引胁疼痛,胸胁胀满
胸膈(支饮)—胸闷,咳喘不得平卧,其形如肿
肠间(痰饮)—肠鸣,腹满,口干,食少痰饮的病证特点Assumeoverallresponsibility
⒌常见痰饮病证⑴痰证
症状—随气升降,变幻多端
体征—因人而异。如呆滞、色暗、形胖
风痰—因痰而动风者
热痰—痰热互结者
寒痰—阴寒津凝者
燥痰—燥伤肺津者
湿痰—脾虚湿聚者分类Assumeoverallresponsibility
名称饮停部位主要表现溢饮悬饮支饮痰饮肌肤胸胁胸膈胃肠身重无汗,尿少水肿咳嗽引胁疼痛,胸胁胀满胸闷,喘不得卧,其形如肿肠鸣,腹满,口干,食少Assumeoverallresponsibility
⑵饮证㈣瘀血⒈瘀血:指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循行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运行不畅的务液,属继发性致病因素。 Assumeoverallresponsibility
瘀血BloodStasis二、致病特点
1、疼痛2、肿块3、出血4、瘀斑5、紫绀三、诊断要点致病特点+舌质紫暗、脉细涩、沉弦或结代。⒉瘀血的形成
外伤——络伤血液
气虚——气不摄血
血热——迫血妄行
气虚——血行无力
气滞——血行受阻
血寒——寒凝血滞
血热——煎熬粘滞
津亏——津亏血涩
痰浊——因痰而瘀损伤机体外邪七情饮食劳逸外伤久病必瘀津亏痰浊血离脉道停聚于内血运迟滞流于脏腑瘀血Assumeoverallresponsibility
⒊病机特征①阻滞气机②瘀塞经脉,(影响血脉运行)③伤及脏腑,(病位固定,病证繁多)④“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影响新血生成)Assumeoverallresponsibility
⒋瘀血的致病特点
①疼痛——多为刺痛,痛处不移,拒按
体表——青紫肿胀
体内——癥积
血色紫暗
夹有血块
④面唇爪甲青紫紫暗
⑤舌质紫暗或瘀血、瘀斑*
⑦皮下紫斑,肌肤甲错,面色黧黑
脉诊⑥脉涩或结、代(迟、弦)②肿块——固定不移③出血望诊——青紫瘀斑Assumeoverallresponsibility
瘀血内停部位特点病机与病机学概念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中医病机学基本病机系统病机病类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和三焦病机症状机理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晕病机中医病机学说的结构与内容病证病机感冒的病机、哮喘病病机整体观辩证观立足于整体联系的病理观以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观点认识和研究疾病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第一节:基本病机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的病机(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虚的病机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邪盛与正虚同时存在
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邪实。如脾虚所致水肿
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正虚。如邪热炽盛灼津所致气阴两伤证。(2)虚实转化
因虚致实
由实转虚(3)虚实真假真虚假实真实假虚(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转化阴阳互损阴阳亡失阴阳格拒二、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一)阴阳偏胜1.阳偏盛:即阳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特点:阳盛而阴未衰(或虚亏不甚)的“实热证”。机理: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感受阳邪五志化火邪郁化火阴邪从阳化热阳偏胜壮热、面红、目赤、便干、苔黄、脉数等症状临床特点:热、动、燥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阳偏胜病机示意图2.阴偏胜:即阴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特点:阴盛而阳气未衰(或虚损不甚)的“实寒证”。机理:感受寒湿过食生冷
阴偏胜形寒、肢冷、舌淡、下利、脉迟等症状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阴胜则阳病”阴偏胜病机示意图(二)阴阳偏衰1.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特点:阳不制阴,阴偏相对盛的“虚寒证”。
机理: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养劳倦内伤久病耗伤阳偏衰寒象: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色白、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等虚象:倦卧神疲、乏力少气。
临床特点:以肾阳虚为主。
鉴别:“阳虚则寒”:虚而有寒,以虚为主;“阴胜则寒”: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阳偏衰病机示意图2.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特点: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机理:阳邪伤阴五志过极化火久病伤阴阴偏衰
阴虚阳亢
阴虚火旺
阴虚内热
阴虚失润
临床特点:以肾阴虚为主。
鉴别:“阴虚则热”:虚而有热,以虚为主;“阳胜则热”:以热为主,虚象不明显。阴偏衰病机示意图(三)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1.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精或阴气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2.阳损及阴:是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阴阳两虚阴虚化生阳虚1.阴损及阳2.阳损及阴阴阳互损病机示意图(四)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
(真寒假热证)1.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是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2.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是指邪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壮热,面红,气粗,烦燥,舌红,脉数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假寒之象。
(真热假寒证)(五)阴阳亡失邪盛正虚素体阳虚疲劳过度汗吐下太过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倦卧、神疲、呼吸微弱、脉微欲绝。1.亡阳:是指机体阳气大量亡失,使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是指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脉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2.亡阴:是指机体阴气大量亡失,使属阴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热邪炽盛邪热久留煎熬阴液其它因素喘渴烦躁,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体倦无力,脉数疾躁动。亡阴与亡阳阴亡亡阳阳亡亡阴阳散越阴耗竭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三、精气血的失常是指精、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异常,精、气、血互根互用关系失常等病理变化。《锦囊秘录》“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者,万邪蜂起”。《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一)精的失常1、精虚(肾精与水谷之精的亏损)(1)精瘀(男性精滞精道,排精障碍)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房劳过度房室不节情志内伤邪阻精道临床表现:排精不畅,伴精道疼痛、睾丸胀痛、精索小核硬结,小腹坠胀。临床表现:小儿生长发育异常,成人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男子精少不育,女子不孕,精神不振,耳鸣,健忘/面黄无华,消瘦,头晕目眩,疲倦乏力。手术所伤2.精的施泄失常(2)失精(生殖之精和水谷之精大量丢失的病理状态)。A.失生殖之精肾气不固/相火内扰—滑精、遗精、早泄。精脱:精泄不止。B.失水谷之精脾肾气虚不摄—长期旦白尿、乳糜尿,少气乏力,精力不支,面黄无华,形瘦,失眠健忘。(一)气的失常1、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损过多,从而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2、气的某些功能不足及气的运动失常或紊乱,从而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1、气虚:气虚是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气的化生不足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肺脾肾功能失调气的消耗太多如:劳倦内伤、外感热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精神萎顿、倦怠、神疲乏力、动辄气喘、四肢无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脉虚,活动后诸证加重。气滞是指气的流通不畅,郁而不通,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2、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失常情志抑郁不舒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之邪临床共同病理表现:闷、胀、痛脏腑功能失调(1)气滞气逆是指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2)气逆情志内伤饮食冷热不适多见于肺、胃、肝等脏腑病变肺气上逆——咳逆气喘等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等外邪侵犯痰浊壅滞气陷是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的病理状态。气陷病机多由气虚发展而来,与脾气虚损关系最为密切。(3)气陷气陷的病理表现上气不足:头晕、眼花、耳鸣等。中气下陷:胃、肾、子宫、肛门位置相对下移;少腹坠胀、便意频频。气虚表现气闭是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4)气闭情志抑郁或巨大的精神创伤、或外邪、痰浊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甚或四肢拘挛;呼吸困难,气急鼻煽或面青唇紫。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5)气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慢性长期消耗、汗吐下太过、大出血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气脱气脱与亡阴亡阳的鉴别亡阳亡阴均为气的大量脱失,临床均可见机能严重衰竭的表现如:呼吸衰微,四肢瘫软等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可并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等寒象。阴气突然大量亡失,可并见大汗而皮肤尚温,烦躁、脉数疾等热象。但见气虚不固,机能衰竭(三)血的失常1、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失血过多久病不愈慢性消耗面色不华,唇舌爪甲色淡无华,头目眩晕,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形体瘦怯,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脉细等。脾胃虚弱化生障碍2、血运失常(1)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或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血寒血热气虚痰阻血瘀瘀血血寒是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理状态寒凝心脉寒凝肝脉寒凝肌肤心脉血气痹阻,真心痛肝经血气瘀滞,胁下、少腹、阴部冷痛,痛经、闭经等。冻疮等疼痛、手足、爪甲及舌色青紫。寒瘀互结癥积(2)出血:血液不循常道,逸出脉外的病理变化。血热外伤瘀血气虚出血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瘀斑是指血分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理状态。外感温热病邪五志过极临床以既有热象,又有动血、出血等为其特征。可出现身热以夜间为甚,舌质红绛,心烦或躁扰发狂、谵语,甚则昏迷,或衄血、吐血、尿血、月经提前量多、脉数等症。外感寒邪入里化热血热(三)精气血关系失调1.精与气血的关系失调精气两虚精血不足气滞精瘀血瘀精阻生长、生育迟缓,生殖功能障碍,早衰面色无华、眩晕、健忘,腰膝酸软,男子精少不育,女子月经不调、不孕。胁肋胀痛、精神抑郁、喜太息,阴部重坠感,或见血精、阴部结节等。2.气与血关系的失调气病影响血病气虚气虚气逆气滞气虚血虚(气不生血)血瘀(推动无力)出血(气不摄血)血瘀(血行受阻)出血(血随气逆)血病影响气病血虚血脱血瘀气虚(血不生气)气滞(气行受阻)气散(气随血脱)(一)津液不足干燥;血燥生风等。热盛伤津津液丢失过多生成不足慢性病耗损伤津(失水)脱液(失水和精微)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发枯槁,手足震颤,肌肉目闰动,舌光红无苔或少苔。四、津液代谢失常(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主要与肺、脾、肾、肝、三焦功能失常有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痰、饮、水、湿停留脏腑经络,阻滞气机汗、吐、下等津液大量亡失,气无所附津液亏损,血失其濡养,血燥生风津液耗损,血行瘀滞不畅血脉瘀阻而致津液输布障碍五、内生“五邪”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热(火)五种特征的病理变化。由于病起于内,因此,又称作:外邪致病“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一)风气内动指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而形成的具有眩晕、抽搐、震颤等“动摇”特征的一类状态。1、肝阳化风(肝风内动):由肝阳上亢发展展而成。2、热极生风(热甚动风):见于热性病的极期。3、阴虚风动:多见于热性病的后期。4、血虚生风:血虚濡养功能失职(二)寒从中生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阳不制阴,虚寒内生的病理状态。内寒阳气不足,机失体失于温养(畏寒肢冷)气化功能减退,痰饮水湿停留阳不化阴,津液不化(小便清长,痰涎清稀)(三)湿浊内生因体内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痰饮内生并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主要与脾、肺、肾三脏功能有关。(四)津伤化燥体内津液不足,导致人体各组织器官失于濡润而出现的一系列干燥枯涩症状的病理状态。(五)火热内生阳气过盛化火阴虚火旺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阳盛有余、阴虚阳亢、气血郁滞或病邪郁结等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壮火食气”,“气有余便是火”外感六淫或体内病理性产物郁而化火情志刺激,气机郁结或亢逆,日久化热津液亏损,阴气大伤,阴不制阳病机与病机学概念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中医病机学基本病机系统病机病类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和三焦病机症状机理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晕病机中医病机学说的结构与内容病证病机感冒的病机、哮喘病病机整体观辩证观立足于整体联系的病理观以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观点认识和研究疾病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第一节:基本病机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的病机(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虚的病机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邪盛与正虚同时存在
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邪实。如脾虚所致水肿
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正虚。如邪热炽盛灼津所致气阴两伤证。(2)虚实转化
因虚致实
由实转虚(3)虚实真假真虚假实真实假虚(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转化阴阳互损阴阳亡失阴阳格拒二、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一)阴阳偏胜1.阳偏盛:即阳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特点:阳盛而阴未衰(或虚亏不甚)的“实热证”。机理: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感受阳邪五志化火邪郁化火阴邪从阳化热阳偏胜壮热、面红、目赤、便干、苔黄、脉数等症状临床特点:热、动、燥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阳偏胜病机示意图2.阴偏胜:即阴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特点:阴盛而阳气未衰(或虚损不甚)的“实寒证”。机理:感受寒湿过食生冷
阴偏胜形寒、肢冷、舌淡、下利、脉迟等症状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阴胜则阳病”阴偏胜病机示意图(二)阴阳偏衰1.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特点:阳不制阴,阴偏相对盛的“虚寒证”。
机理: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养劳倦内伤久病耗伤阳偏衰寒象: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色白、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等虚象:倦卧神疲、乏力少气。
临床特点:以肾阳虚为主。
鉴别:“阳虚则寒”:虚而有寒,以虚为主;“阴胜则寒”: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阳偏衰病机示意图2.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特点: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机理:阳邪伤阴五志过极化火久病伤阴阴偏衰
阴虚阳亢
阴虚火旺
阴虚内热
阴虚失润
临床特点:以肾阴虚为主。
鉴别:“阴虚则热”:虚而有热,以虚为主;“阳胜则热”:以热为主,虚象不明显。阴偏衰病机示意图(三)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1.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精或阴气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2.阳损及阴:是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阴阳两虚阴虚化生阳虚1.阴损及阳2.阳损及阴阴阳互损病机示意图(四)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
(真寒假热证)1.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是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2.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是指邪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壮热,面红,气粗,烦燥,舌红,脉数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假寒之象。
(真热假寒证)(五)阴阳亡失邪盛正虚素体阳虚疲劳过度汗吐下太过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倦卧、神疲、呼吸微弱、脉微欲绝。1.亡阳:是指机体阳气大量亡失,使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是指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脉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2.亡阴:是指机体阴气大量亡失,使属阴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热邪炽盛邪热久留煎熬阴液其它因素喘渴烦躁,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体倦无力,脉数疾躁动。亡阴与亡阳阴亡亡阳阳亡亡阴阳散越阴耗竭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三、精气血的失常是指精、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异常,精、气、血互根互用关系失常等病理变化。《锦囊秘录》“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者,万邪蜂起”。《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一)精的失常1、精虚(肾精与水谷之精的亏损)(1)精瘀(男性精滞精道,排精障碍)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房劳过度房室不节情志内伤邪阻精道临床表现:排精不畅,伴精道疼痛、睾丸胀痛、精索小核硬结,小腹坠胀。临床表现:小儿生长发育异常,成人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男子精少不育,女子不孕,精神不振,耳鸣,健忘/面黄无华,消瘦,头晕目眩,疲倦乏力。手术所伤2.精的施泄失常(2)失精(生殖之精和水谷之精大量丢失的病理状态)。A.失生殖之精肾气不固/相火内扰—滑精、遗精、早泄。精脱:精泄不止。B.失水谷之精脾肾气虚不摄—长期旦白尿、乳糜尿,少气乏力,精力不支,面黄无华,形瘦,失眠健忘。(一)气的失常1、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损过多,从而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2、气的某些功能不足及气的运动失常或紊乱,从而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1、气虚:气虚是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气的化生不足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肺脾肾功能失调气的消耗太多如:劳倦内伤、外感热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精神萎顿、倦怠、神疲乏力、动辄气喘、四肢无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脉虚,活动后诸证加重。气滞是指气的流通不畅,郁而不通,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2、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失常情志抑郁不舒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之邪临床共同病理表现:闷、胀、痛脏腑功能失调(1)气滞气逆是指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2)气逆情志内伤饮食冷热不适多见于肺、胃、肝等脏腑病变肺气上逆——咳逆气喘等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等外邪侵犯痰浊壅滞气陷是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的病理状态。气陷病机多由气虚发展而来,与脾气虚损关系最为密切。(3)气陷气陷的病理表现上气不足:头晕、眼花、耳鸣等。中气下陷:胃、肾、子宫、肛门位置相对下移;少腹坠胀、便意频频。气虚表现气闭是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4)气闭情志抑郁或巨大的精神创伤、或外邪、痰浊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甚或四肢拘挛;呼吸困难,气急鼻煽或面青唇紫。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5)气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慢性长期消耗、汗吐下太过、大出血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气脱气脱与亡阴亡阳的鉴别亡阳亡阴均为气的大量脱失,临床均可见机能严重衰竭的表现如:呼吸衰微,四肢瘫软等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可并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等寒象。阴气突然大量亡失,可并见大汗而皮肤尚温,烦躁、脉数疾等热象。但见气虚不固,机能衰竭(三)血的失常1、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失血过多久病不愈慢性消耗面色不华,唇舌爪甲色淡无华,头目眩晕,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形体瘦怯,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脉细等。脾胃虚弱化生障碍2、血运失常(1)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或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血寒血热气虚痰阻血瘀瘀血血寒是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理状态寒凝心脉寒凝肝脉寒凝肌肤心脉血气痹阻,真心痛肝经血气瘀滞,胁下、少腹、阴部冷痛,痛经、闭经等。冻疮等疼痛、手足、爪甲及舌色青紫。寒瘀互结癥积(2)出血:血液不循常道,逸出脉外的病理变化。血热外伤瘀血气虚出血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瘀斑是指血分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理状态。外感温热病邪五志过极临床以既有热象,又有动血、出血等为其特征。可出现身热以夜间为甚,舌质红绛,心烦或躁扰发狂、谵语,甚则昏迷,或衄血、吐血、尿血、月经提前量多、脉数等症。外感寒邪入里化热血热(三)精气血关系失调1.精与气血的关系失调精气两虚精血不足气滞精瘀血瘀精阻生长、生育迟缓,生殖功能障碍,早衰面色无华、眩晕、健忘,腰膝酸软,男子精少不育,女子月经不调、不孕。胁肋胀痛、精神抑郁、喜太息,阴部重坠感,或见血精、阴部结节等。2.气与血关系的失调气病影响血病气虚气虚气逆气滞气虚血虚(气不生血)血瘀(推动无力)出血(气不摄血)血瘀(血行受阻)出血(血随气逆)血病影响气病血虚血脱血瘀气虚(血不生气)气滞(气行受阻)气散(气随血脱)(一)津液不足干燥;血燥生风等。热盛伤津津液丢失过多生成不足慢性病耗损伤津(失水)脱液(失水和精微)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发枯槁,手足震颤,肌肉目闰动,舌光红无苔或少苔。四、津液代谢失常(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主要与肺、脾、肾、肝、三焦功能失常有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痰、饮、水、湿停留脏腑经络,阻滞气机汗、吐、下等津液大量亡失,气无所附津液亏损,血失其濡养,血燥生风津液耗损,血行瘀滞不畅血脉瘀阻而致津液输布障碍五、内生“五邪”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热(火)五种特征的病理变化。由于病起于内,因此,又称作:外邪致病“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一)风气内动指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而形成的具有眩晕、抽搐、震颤等“动摇”特征的一类状态。1、肝阳化风(肝风内动):由肝阳上亢发展展而成。2、热极生风(热甚动风):见于热性病的极期。3、阴虚风动:多见于热性病的后期。4、血虚生风:血虚濡养功能失职(二)寒从中生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阳不制阴,虚寒内生的病理状态。内寒阳气不足,机失体失于温养(畏寒肢冷)气化功能减退,痰饮水湿停留阳不化阴,津液不化(小便清长,痰涎清稀)(三)湿浊内生因体内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痰饮内生并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主要与脾、肺、肾三脏功能有关。(四)津伤化燥体内津液不足,导致人体各组织器官失于濡润而出现的一系列干燥枯涩症状的病理状态。(五)火热内生阳气过盛化火阴虚火旺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阳盛有余、阴虚阳亢、气血郁滞或病邪郁结等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壮火食气”,“气有余便是火”外感六淫或体内病理性产物郁而化火情志刺激,气机郁结或亢逆,日久化热津液亏损,阴气大伤,阴不制阳薛霁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目录第一节防治原则第二节治法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汗、吐、下、和、温、清、补、消返回目录
第一节防治原则预防为主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病治异同三因制宜返回目录一、养生与预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摄生”
。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有现实意义,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养生保健未病先防注重调养正气防止邪气侵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二)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既病防变早期诊治先安未受邪之地注重疾病传变规律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
《难经•七十七难》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既病防变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气血营例:肝木乘脾土(表里、轻重)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对的特性。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1.正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治病求本1.反治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1.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2.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3.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
征象本质治法高热大汗口干脉数舌红苔黄(热象)实热壅盛正治(逆治)四肢厥冷,脉沉,但壮热心烦,渴喜冷饮,小便赤(假寒象)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治(从治)寒凉药寒凉药热则寒之寒因寒用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
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的方法,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小结: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二)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治病求本三、调整阴阳损其偏盛实证补其偏衰虚证阴阳相对平衡破坏疾病发生阴阳偏盛阴阳偏衰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损其偏盛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二)补其偏衰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足”的治法。
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为此,在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三、调整阴阳四、扶正祛邪疾病发生正气虚邪气实扶正祛邪阴阳偏衰阴阳偏盛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不一样。返回目录返回本节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单纯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又不盛的虚性病证。单纯祛邪法,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扶正与祛邪兼用,适应于正虚邪实病证,扶正而不留邪,祛邪又不伤正。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正气尚能耐攻者;先扶正后祛邪,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四、扶正祛邪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返回目录返回本节感冒发散风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补气解表久泄脱肛崩漏出血子宫脱垂胃下垂补中益气疾病病因病机治疗风寒束肺风热袭肺暑热郁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直肠淋巴引流的断层影像解剖》
- 《2型糖尿病患者IL-18、TNF-α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 无线网络租赁服务合同范本
- 拆卸安装合同范本
- 托管班合同范本
- 钢丝采购合同范本
- 郑州大学《篆刻临创》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大学《知识产权法》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外协印刷合同范本
- 汽车抵押贷款合同范本
- 水泵房每日巡视检查表
- 垫片冲压模具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 常见矩形管规格表
- 高中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表
- Python-Django开发实战
- 小学道法小学道法1我们的好朋友--第一课时ppt课件
- 配电箱安装规范
- 中英文商务派遣函样板
-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超市》含反思
- 弯臂车床夹具设计说明书
- 企业员工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探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