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教学讲解课件_第1页
马哲教学讲解课件_第2页
马哲教学讲解课件_第3页
马哲教学讲解课件_第4页
马哲教学讲解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绪论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绪论马克思主义原理1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从它的阶级属性讲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3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4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阶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5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6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马克思主义7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8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既包括由马克思恩9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客观条件现实需求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实践基础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客观条件马克10(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客观条件现实需求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客观条件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1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到了19世纪30年代,随着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转折,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12(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实践基础思想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实践13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优秀思想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和改造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14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他们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劳动创造各种商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等观点,为科学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由此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直接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15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16(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实践中17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18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19

邓小平: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如创造性地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区别社会经济制度性质标志的理论观点,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初级阶段等理论,把政治经济学推到新的境界。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实现了马克思主20(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21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从22(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23(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24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25(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26(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趋势,不仅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所代替的论断,而且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27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大学生是祖国的28(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态度,也要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29(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就要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对于30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法)、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3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32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哲学、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1)

哲学的本义:就是追求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的观点。人人都有世界观,但有自发和自觉的区别。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哲学、世3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科学是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来研究世界,把握某一特殊规律;是对具体对象得出确定结论。A、区别:(从研究对象看)哲学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研究整体世界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科34B、共同性C、联系哲学以科学为基础,是对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都研究规律,都以概念、范畴、规律、逻辑体系来反映现实;哲学对科学具有指导作用:总之:哲学和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B、共同性C、联系哲学以科学为基础,是对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5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1)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36(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a.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第一方面对此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此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b.物质与精神有无同一性——第二方面(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a.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37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哲学的基本派别(党派)及其形态A.哲学的基本派别(党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哲学的基本派别(38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恩格斯)两方面:何为第一性(党派)有无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基本形式可知论不可知论近代形而上学马哲辩证和历史古代朴素主观客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历史形态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恩格斯)两方面39(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何者第一性).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40马克思主义旧哲学或者割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或者割裂自然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不完整克服“两大分离”结合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将唯物主义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辩证的唯物主义创立历史的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旧哲学或者割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或者割裂自然的和历史41(二)对世界本质的认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世界有无统一性(1)一元论: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二元论:将世界分为两个独立本原的学说.(3)多元论:认为世界由许多本原构成的学说。(二)对世界本质的认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世界有无统一性422、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和表现。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1)唯心主义(统一于精神)2、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唯心主义认为43柏拉图:理念是事物的本原

朱熹:理一元论(理:万物存在的根据)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王阳明:心一元论(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复合)认为人的主观精神(主观上的感觉、感知、意识等)是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柏拉图:理念是事物的本原朱熹:理一元论(理:万物存在的根据44(2)唯物主义唯物主义都坚持物质第一性,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根据对物质的不同认识深度和广度,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实物形态是世界的本原(2)唯物主义唯物主义都坚持物质第一性,认为世界的本原45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从实物的特性(不可分性、广延性)或结构层次(原子)来定义物质的本原,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是“宇宙之砖”,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属性,即把科学和哲学概念等同。辩证唯物主义正是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深刻论述了世界万物的物质本原是客观实在性,揭示了物质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和哲学抽象。c.辩证唯物主义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从实物的特性(不可分性、广延性)或结构46(1)什么是物质?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哲学上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恩格斯的定义: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1)什么是物质?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哲学上的定义:恩格斯的定47

C、物质的哲学范畴与科学范畴(结构、层次、形态)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同自然科学、形而上学的物质观划清界限。A、强调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界限。

B、强调物质的可知性。——坚持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2)辩证唯物主义提出物质范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C、物质的哲学范畴与科学范畴(结构、层次、形态)的关系是一48物质强调内容坚持意义划清界限A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二元论B物质的可知性反映论可知论先验论不可知论C哲学的物质和科学的物质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物质观辨证法和唯物论统一自然科学形而上学的物质观(2)辩证唯物主义提出物质范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物质强调内容坚持意义划清界限A物质的唯一特性:唯物主义唯心主49(1)意识的起源--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其进化过程中,物质形态和其反映特性都经历了三个由低到高的环节:无机物的反应特性(物理、化学)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心理人的意识列宁: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4、意识——起源和本质上依赖物质(1)意识的起源--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50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意识的发展。劳动产生了语言(思维有了物质外壳);劳动和语言一起使猿脑变成了人脑(思维有了物质器官);我们也可以说:意识是语言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劳动: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意识的51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活动离不开人脑,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之所以能产生意识,在于人脑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级、最复杂、最精致的物质系统,它与动物的脑有本质区别。(2)意识的本质--依赖于物质即:意识的生理基础和内容都是客观的物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活动离不开人脑,52任何意识形式都有客观内容,都能找到其物质原型。B.意识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主观映象)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光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它还得有原材料,就是客观物质内容。

感觉:意识低级形式,直接反映物质世界。

思维:意识高级形式,间接反映物质世界。神话、迷信、梦幻:虚幻、歪曲反映物质世界。B、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总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任何意识形式都有客观内容,都能找到其物质原型。B.意识是对客53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的基础上,进一步承认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用这句话说明世界万物像川流不息的河流,处于永恒运动中,即“一切皆变,无物常住。”对赫拉克利特的这句名言,列宁给予极高的评价,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世54(1)运动的含义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直到思维。”总之:运动就是变化(运动是标志世界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的属性(1)运动的含义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55B、运动离不开物质: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即凡动皆有物。——设想有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的客观性)A、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即凡物皆动。——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B、运动离不开物质: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都有物质承担56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的平衡和稳定状态。它表现为两种基本情形:一事物相对它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即相对位置不变;指事物性质没有发生根本质变(处于量变状态)。即: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静止的含义: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57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运动的绝对性指它的无条件性、永恒性、不变性,即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的方式,是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的相对性指它的有条件性、暂时性,即静止的暂时平衡和稳定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运动的绝对性指它的无条件性58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割裂物质运动的两重性,会导致形而上学或诡辩论: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B、否认运动——会导致绝对主义等。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导致相对主义、不可知论等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割裂物质运动的两重性,会59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其

特点是三维性,即通常讲的事物的长、宽、高。(1)时间、空间的客观性A、时间、空间的含义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具有一维性的特点,即不可逆性。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其(1)时间、空间60物质及其运动和时间、空间是密不可分的:——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离不开物质运动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物质是客观的,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空间当然也是客观的B、时间、空间的客观性物质及其运动和时间、空间是密不可分的:——时间、空间是运动着61时、空间可随物质运动速度的改变而改变。(2)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A.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就是时间、空间的客观性,即时空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不变的。B.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的暂时性、有条件性、可变性。时、空间可随物质具体形态的改变而改变;——反对唯心主义的时空观(时空是人的心理创造)——反对形而上学的时空观(绝对时空)时、空间可随物质运动速度的改变而改变。(2)时间、空间是绝62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半截子63(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大共性就是物质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统一于物质。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依赖于物质人类社会是特殊的客观存在a.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自然科学证明;b.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证明。自然界先于人类人及其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要求(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64C、具体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2)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A、世界万物的形态是无限多样的;B、世界万物都具有物质性这一共同本质;外在自然人化自然:人改造、加工或创造的物质世界。(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发展的统一。(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C、具体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651、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毛泽东: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的本质: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66c.社会历史性:是社会、历史地发展着的人类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a.(客观)直接现实性:指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b.自觉能动性: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c.社会历史性:是社会、历史地发展着的人类活动。(2)实践的67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探索性活动。(3)实践的基本形式:a.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科学实验: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探索性活动。(3)实践的基本形式:a68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69(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分化和统一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的关键(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人(类社会)与70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社会生活71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72一、唯物辩证法概述辩证法:是关于联系(、运动)和发展、全面的学说,强调发展的根本源泉是事物的内在矛盾。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因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强调外力的推动作用。(一)两种发展观的对立:一、唯物辩证法概述辩证法:是关于联系(、运动)和发展、全面73(二)辩证法的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辩证法:如赫拉克利特的流变;“易经”、老子的“道德经”;等。2、近代唯心辩证法: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永恒发展的体系。3、现代唯物辩证法:如马克思的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二)辩证法的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辩证法:如赫拉克利特的流74三、唯物辩证法的体系总的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基本范畴: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前提)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唯物辩证法体系实质和核心三、唯物辩证法的体系总的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基本规75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理由: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和发展的本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内部矛盾。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对立统一(矛盾)规律4、是否承认矛盾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理由: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和76

整个世界就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着的事物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普遍联系之网)(一)事物的普遍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哲学范畴。2.联系的特点:a.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每一个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1.联系的定义:二、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整个世界就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着的事物所构成(一)事物的普遍联77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c.联系的多样性原因:事物的多样性主要方式: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直接联系:事物间无中介的联系;间接联系:事物间有中介的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有序联系和无序联系。等等b.联系的客观性:联系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c.联系的多样性原因:事物的多样性783.联系的整体性、系统性:系统论证实和深化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贝塔朗非:系统“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整体。”系统: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的特性:整体性--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3.联系的整体性、系统性:系统论证实和深化了普遍联系的观点。79(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陈代谢。1.发展的含义:(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80

旧事物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a.新、旧事物的含义: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有着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新陈代谢是宇宙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运动规律。b.新、旧事物的划分标准: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不是以时间的先后。旧事物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a.新、旧事物812.发展的特征:a.普遍性:原因: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具普遍性。表现:事物由一质态向另一质态的飞跃;一运动形式产生另一种运动形式。b.上升性:多向性与定向性、前进与后退、有序无序的的辩证统一,事物总体意义上的上升。2.发展的特征:a.普遍性:原因:表现:b.上升性:多向82c.过程性:含义:是指事物从产生到发展灭亡的全部表现形式。特征:有限和无限的统一;稳定和变动的统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d.规律性3、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看c.过程性:含义:是指事物从产生到发展灭亡的全部表现形式8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的发展动力和源泉。1、矛盾的含义(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别)

逻辑矛盾:定义:因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造成思维混乱而形成的矛盾。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辩证矛盾:定义: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所具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及其在人们思维中的正确反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的发展动力和源泉。1、矛盾的含义(逻84矛盾双方互相贯通、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基本属性a.同一性:定义: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两种情形:矛盾双方互相依存。b.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对立、否定、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双方互相贯通、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85

相互对立:c.二者关系:

相互联结,不可分割一方面,同一性以差别、对立为前提,是包含差别、对立的具体的同一,即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另一方面,差别是事物内部的差别和对立,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即斗争性离不开统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相互对立:c.二者关系:相互联结,不可分割一方面,同86使矛盾双方互相贯通,规定着矛盾发展的基本趋势,为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提供由此达彼的桥梁。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a.同一性的作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b.斗争性的作用:(量变、质变)引起矛盾双方力量对比此消彼长,推动事物发展。促使矛盾转化,使旧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统一体建立,新质代替旧质事物。c.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使矛盾双方互相贯通,规定着矛盾发展的基本趋势,为矛盾双方的874、不同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诸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外因:即外部矛盾,是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不同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内因和外因的关88不可否认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也不可主观随意制造矛盾。(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分析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方法论意义: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没有世界;承认、揭露、分析并恰当地解决矛盾;存在的普遍性:时时处处有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同类事物、同类现象或同类过程的矛盾具有共性。不可否认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也不可主(二)矛盾的普遍性和89矛盾总体中的每一矛盾及每个矛盾的不同侧面,各有其特殊性,发展具不平衡性。2、矛盾的特殊性:含义指每一具体事物、具体现象、或具体过程所包含的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即个性。情形: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同;每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及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例如: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不同阶段上矛盾不同;矛盾总体中的每一矛盾及每个矛盾的不同侧面,各有其特殊性,发90A、主、次矛盾:定义: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A、主、次矛盾:定义: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91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定义:矛盾的主要方面:同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同一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关系:意义: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矛盾的主要方92C、矛盾性质和解决矛盾的方式的特殊性。对抗性矛盾:指根本利益冲突基础上的矛盾。

非对抗性矛盾:指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的矛盾。矛盾性质的特殊性:解决矛盾的方式的特殊性:对抗性解决方式和非对抗性解决方式。C、矛盾性质和解决矛盾的方式的特殊性。对抗性矛盾:指根本利益93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A、二者关系:

相互区别:

共性不等于个性,比个性普遍、深刻,是绝对的;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联结: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没有脱离共性的个性。

个性不等于共性,比共性更具体丰富,是相对的。在不同的事物层次和范围看。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94实践意义:矛盾分析法它是正确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全面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它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关键;它是坚持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坚持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认识发展过程的关键。B、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实践意义:矛盾分析法它是正确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全面把握唯951、质2、量含义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规模、范围、等级、程度等可用数来表示的规定性与事物的关系直接同一(通过属性表现)不直接同一(多样的)认识的意义认识的基础(定性分析)认识的深化、精确化(定量分析)

四、发展的形式和状态:质量互变规律(一)事物的质、量、度1、质2、量含义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规模、范96把握“适度”的原则,过犹不及。3、

度:定义: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幅度、范围,是保持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界限。认识度的意义:临界点、关节点:界限的两端。把握“适度”的原则,过犹不及。3、度:定义:事物保持自己97质变:(二)量变和质变1.含义:——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或状态;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渐进,是不显著的变化。事物由一质态向另一质态的飞跃,是原有度的范围内的渐进的中断,是根本性质的显著变化。质变:(二)量变和质变1.含义:——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形98(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阶段性的部分质变: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但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某些非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3)相互渗透:A、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定义:事物根本性质未变的量变中,有较小范围或较小规模的质变;局部性的部分质变:事物全局的基本性质未变,但在

某些局部范围内发生了非基本性质的变化。(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99B、质变中量的扩张:质变状态中,旧质事物内的对立面要素冲破旧质束缚,累积激发,迅猛扩张;事物发展呈现为: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新的量变又引起新的质变的无限反复的过程。(4)反对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庸俗进化论:夸大量变,否认质变;激变论:夸大质变,否认量变。B、质变中量的扩张:质变状态中,旧质事物内的1003.质、量互变形式的多样性:A、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数量的增减引起的质变。事物成分排列组合不同引起的质变。B、质变的形式:爆发式的飞跃,例:火山爆发;武装冲突等。非爆发式飞跃,例:生物的演化;语言的更新等。3.质、量互变形式的多样性:A、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数量的101

二者关系:既同一又对立,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等。五、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定义: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死亡的方面;二者关系:五、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肯定和102

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例如,反对文化上的虚无主义与复古主义。2、辩证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形而上学的否定:是外在否定,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善于从肯定中看到否定因素,从否定中看到肯定因素,即采取“扬弃”的态度。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3、方法论意义: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例如,反对2、辩证的否定:辩证103(二)否定之否定过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形成:三个阶段、两次否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二)否定之否定过程A、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形成:三104

特点: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特征、特性,好象回到出发点,实际上是更高阶段的重复。周期性:否定之否定既是前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事物的发展就是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

形式: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特点: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特征、特性,好象回到出发105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有曲折,但总体前进;

反对“循环论”:夸大曲折性,忽略前进性。

曲折性:前进中的回复、回归或暂时的逆转或偏离。方法论意义:坚定的原则和灵活的策略相结合的原则。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反对直线发展观:夸大前进性,忽略曲折性。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有曲折,但106一、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的含义:是指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早期表述:“数”、“逻各斯”、“道”等(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的根本特点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可以认识、揭示和运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3)规律的普遍性、稳定性、重复性、必然性(区分规律和规则)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的含义:是指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107d.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控制作用。1.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选择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c.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二、意识的能动作用d.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控制作用。1.意识能动作108

错误的意识和反动腐朽思想,定会导致人们的

错误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

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行动,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和反动腐朽思想,定会导致人们的3、意识的能动作109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2)充分发挥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1、二者是辨证的统一:2、二者辨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把科学态度和工作热情统一起来。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1104、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取决于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B、社会实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4、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取决于一111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三112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含义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特点自然性;意识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性。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1、主体和客体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含义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1132.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c.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a.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最基本关系。b.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c.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114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正确认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需要和可能):认识的对象是因实践需要才被确定为对象;事物本质和规律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的;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正确认识直接经115(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实践不断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和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116认识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不与实践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的相对独立性:d.认识能把握规律,能提高人们实践的自觉性。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a.认识为实践作出预测,为行动制定计划;(实践前)b.实践活动过程要有理论的监督和引导;c.认识能推动实践向更深层次和更广阔领域发展;能动作用集中表现为:加速或延缓实践的进程

117(一)世界的可知性——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认为世界本质上是不可认识的,怀疑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只能局限于感觉经验或现象,不能达到本质和规律),怀疑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部分唯心主义主张主要代表:庄子、休谟、康德等。1、不可知论: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可知论::世界本质上是可以认识的。是可知,并非是已知。——一切唯物主义和彻底唯心主义主张(一)世界的可知性——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118B、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二)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A、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B、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坚持认识是“119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三)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区别(1)旧唯物主义消极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认为认识是消极地适应环境;

缺乏辨证法的观点,不懂得认识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

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三)能动革命的反映120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121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认识阶段初级阶段高级阶段含义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对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及规律的反映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间接性和抽象性基本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认识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认识阶段初级阶段高级阶段含义是人们通过感官获12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发展到理性认识。(1)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相互渗透:a.感性中有理性.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理性指导越自觉,感性认识也就越深刻;b.理性中有感性。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它要采用语言文字等可感物质外壳。因此,它们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123

教条主义:类似唯理论的错误,轻视感性经验。(3)批判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贬低或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b.在实际工作中:

经验主义:类似经验论的错误,轻视理论指导;哲学上:经验论: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贬低或否认理性认识的必要性和可靠性;教条主义:类似唯理论的错误,轻视感性经验。(3)批判两种形1243.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要把握大量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前提和基础b.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3.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要把握大量丰富而真实的感性125b.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1.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c.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2.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理论本身应尽可能正确,这是实现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b.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126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原因——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A、客观条件:事物的本质及其矛盾有个暴露和展开过程;B、认识手段: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C、主观条件:人的认识要受主体的生理、心理条件和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127……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其内容都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2.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综合起来就是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其内128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29b.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是客观的。(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观的唯物论1.真理的涵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指: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引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是一元的);反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对真理多元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b.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是客观的。(一)真理的客观1303.真理的价值性及其与真理客观性的关系:真理价值性:指真理具有满足主体(人类社会)需要的效用、功能和属性。表现: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b.联系:真理是价值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价值性的前提和基础;真理的价值性反映和体现着真理的客观性;3.真理的价值性及其与真理客观性的关系:真理价值性:指真理具131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一定深度的认识。(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观的辩证法1.真理是不断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指人们认识真理中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具体是指:任何真理都具有客观性;每一真理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2)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认识真理中的有限性和有条件性;具体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一定广度的认识;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一定深度的认识。(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132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转化的发展过程。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A、相互区别: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即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B、

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C、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转化(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133(4)批判形而上学真理观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4)批判形而上学真理观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134(5)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理由: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5)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理由: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有限135b.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品格。”

﹡直接现实性:指实践本身是直接现实的客观物质活动,又能使理论变成客观现实,起到对照作用。(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即要求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b.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136b.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实践总是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对现有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

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经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有相对近似的正确性,还需要继续按新的实践的检验。(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真理标准的辩证法a.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无限发展着的实践最终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能

作出确定的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其他标准;b.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实践总是一定具体历史条件137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138党的思想路线是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一致性。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实事求是——强调能动的反映论;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辨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党的思想路线是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认识论和党的思想139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140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141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2、唯心史观:1、唯物史观: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之一A.天命史观(宿命论)——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B.英雄史观——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社会历史及人的变化是受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神意、天意、命运等)支配的。认为个别英雄人物的主观意志、意见、理性思想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2、唯心史142b.旧历史观的两个根本缺陷。C.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唯心史观独占统治地位a.唯心史观长期的统治地位根源: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未考察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未看到少数英雄背后人民群众的作用b.旧历史观的两个根本缺陷。C.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1431、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主要指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存在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144c.生产方式的变化与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生产方式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b.它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形态。A.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2)地理环境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3)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c.生产方式的变化与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1)生产方1452、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精神要素的总和。在内容上包括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和社会意识形式(哲学、科学、道德、艺术和宗教等)。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意识主体划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从意识内容层次划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称之为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2、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精神要素的总和146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以社会存在为物质基础。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以147(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A、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C、诸意识形式间相互作用B、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D、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A、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C、148社会有机体构成:自然前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生产力:(内容)生产关系(形式)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人和自然人与人劳动者(主导地位)劳动资料(工具:水平标志)劳动对象科技渗透其中所有制形式(决定作用)人们的生产地位及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过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生产关系的总和。政治~:思想~:政法制度和设施(军队、警察等)道德、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非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语言等。社会有机体构成:自然前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生产力:149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50人们影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表示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的关系。1、生产力(1)生产力:(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A、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最活跃、主导作用B、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C、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即人和物两方面。(3)生产力的非基本要素:科技、管理和教育等——科技渗透于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中。人们151二、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定义:是指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2.生产关系的构成:最基本的方面、决定其它二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