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分析研究_第1页
数字经济分析研究_第2页
数字经济分析研究_第3页
数字经济分析研究_第4页
数字经济分析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字经济分析研究1.数实融合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是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亦土地财政后时代的历史选择。“数字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升级或转型,从传统的土地财政模式逐步转向更为可持续性的数字财政模式,进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过去20年,土地财政的实施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近些年城镇化脚步逐渐放缓、人口红利效应开始退潮,传统的土地要素对于经济的边际增长作用愈发微不足道。同时,土地财政的过快增长和过度发展带来相应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考虑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无论从生产或生活方式而言,数字经济是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亦土地财政后时代的历史选择。1.1.潮起东南,推开时代的大门提到炙手可热的数字经济,其实早在2000年的时候,“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成立(现为省大数据管理局),习近平同志担任组长,协调推进“数字福建”建设的相关事项。2018年10月,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福建省大数据管理局正式设立,由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直接管理,主要承担除信息化领域之外的高新技术产业工作。2021年8月由福建省国资委出资成立的福建省大数据集团则负责统筹信息化产业、数字经济发展和信息化项目具体建设工作。自2017年开始,为推进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建设,全国已有超过18个省市设立了大数据管理部门。福建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也在2021年8月成立了福建省大数据有限公司,一年后正式更名为福建省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同时,注册资本由3亿元增至100亿元人民币,并顺利取得由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换发的《营业执照》。福建省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率先成立的省管国有全资大数据企业,开创了数字政府“全省一盘棋、上下一体化”的建设新模式,负责省级电子政务网络、云、平台等系统的建设和运维,是省级公共数据资源一级开发主体,也是省级数字经济发展的市场化、专业化主体及主要投融资平台。更重要的是,刚刚设立的国家数据局是由国家发改委负责管理,从机构设定上是部委级别的国家行政管理单位,形式与数字福建模式如出一辙。考虑到未来数字经济的市场化路线,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有望出资成立国家大数据集团,具体实施与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相关的建设工作。以福建为例,“数字福建”的启动工程就是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数字福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已达2.6万亿元,同比增长13%,发展指数、新基建竞争力指数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在如今的厦门软件产业园里,已经聚集了超6600家数字化企业,而在福建全省,电子证照、无线政务专网、电子政务综合试点、政务信息开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应用、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六大领域作为全国试点省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在电子政府建设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福建省构建的政务云数据中心涵盖省市级政府数据,通过整合各部门数据资源,最终形成统一的政府数据环节。基于融合共享的政务数据基础,福建省开通了“闽政通”手机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网上一键办理社会保险、出入境以及纳税缴费等21类业务,加快了产业数字化的赋能。同时,福建省还建成并运行了国内首个省级生态云平台,整合对接了环保部、省环保厅等40多个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与22个省直相关单位的数据共享。总体而言,从软件到大数据,从芯片制造到人工智能,福建正在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而今天,福建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成果是数字中国的一个缩影。2022年7月21日,福建大数据交易所正式宣布成立,标志着数字福建在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上迈出了新的一步。成立当天,福建大数据交易所便与35家数商生态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能提供数据包、API、隐私计算、算法应用、云资源等数据服务。同时,完成近100个数据产品的挂牌事项,涉及能源、金融、通信、征信等类别。福建大数据交易所还发布了数据交易1+5制度体系(1个交易规则+5个管理细则),建立数据流通交易规则和配套行业规范,进一步保障交易安全;同时上线福建大数据交易平台,提供数据登记、撮合、交易、结算等全流程数据交易功能;更重要的是,数据交易服务也陆续开启,从全国范围的数据交易所来看,福建最大的优势在于充分将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进行了融合,能够提供一体化的数据产品。根据国资委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底,福建大数据交易所累计签约数商超百家,服务合作数商超400家,平台累计交易金额突破2亿元,拉动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增长15亿元。根据福建省数字办透露的消息显示,福建省目前正构建公共数据分级开发体系,旨在进一步汇聚全省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推进全省公共数据依法合规授权运营,探索建立公共数据资源统筹管理、授权许可、收益分配、应用创新、安全保障等机制创新。从数字经济发展和运营角度来看,这项体系的搭建对于数据流通环节意义重大。1.2.城市化进程已迈入成熟期,土地财政依赖度回落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其中,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现阶段主要收入来源。过去二十多年,随着城市化发展带动的房地产行业兴起,政府性基金收入中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出让土地使用权而获取的收入),也就是所谓的“土地财政”,成为众多地方政府仅次于税收收入的最大收入来源,甚至在一些地方土地财政收入超过地方财政总收入的50%。作为土地使用权的唯一卖方,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土地财政”的策略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收入。这些收入主要用于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征地拆迁补充,确实从某种程度上快速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土地财政模式使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完成了各自城市的原始资本积累,推动城市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正向作用十分显著。在市场上行的启动阶段,受信贷扩张的影响,房地产企业优先获得了很多低成本资金用于拿地。由于土地市场竞争激烈,土地溢价走高,地价的上涨势必会带动房价上升,当房价上涨的预期形成后,实际购房需求,投资投机需求相互叠加,不断加剧了供求矛盾,进一步推动地价与房价上涨。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土地财政的依赖度逐步提升。而当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经济增长开始出现乏力的症状,国家慢慢意识到土地财政不再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尤其当市场下行周期开启,房地产行业流动性边际收紧,购房者大多会选择性观望。导致市场运行速率下降,造成房企资金链趋于紧张,拿地、开工意愿放缓。地方政府为了维持土地出让收入的总量规模,会倾向于加大土地供应量,但是在市场整体下行速度加快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增速显著下滑,这也意味着土地财政正式步入暮年。1.3.数字财政更符合当下发展阶段的需求由于土地资源不可持续的特殊性,土地财政的过快增长和过度依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强化了房地产的投资属性。受土地财政机制的影响,房地产承载和吸纳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资金,对其他投资渠道例如股票、债券、黄金和外汇起到了抑制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高房价。2)拉大了社会之间的贫富差距。尽管土地财政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为地方政府带来了非常客观的收入,也为部分具备购买投资能力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快速实现财富积累的通道。随着房价上涨越快,贫富差距越大,这样的发展模式破坏了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引发了投机而不注重努力的思想盛行。3)社会资源被大量占用。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发展对中国当前经济结构的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问题难辞其咎。房地产的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消耗了本应用于发展其他项目的宝贵资源。同时,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造成了一种远超实际需求的信用需求而非真实的消费需求。4)引发金融财政风险。土地财政的本质是将土地资源作为抵押物的融资,这种融资模式寄希望于土地价值的增长而赚取出让金收入。一旦遇到市场低迷,就会与房地产行业的高库存和高债务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叠加,带来一定负面效应。同时,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靠土地财政,大量开发和拍卖土地获得一次性土地出让金的行为,无疑是在透支未来的财政收入,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随着全球经济体系在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撑下快速发展,信息和数据已经渗透到人类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土地资源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开始逐步让位于数据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数据成为继土地之后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因此与社会经济结构紧密相关的财政体系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应对当下数字经济带来的全新变革。在新常态下,数据财政体系不仅能够有效保障国家今后财政工作的稳定发展,更有望满足底层民众对多元化数据的需求。基于此,我们总结了在当下社会发展中数据优于土地的三大优势,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永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可能。1)持续性。理论上数据资产具备可持续性价值,无限循环使用。数据产生的价值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但不会因任何人的正常使用而消失。相反,数据的反复使用会进一步丰富数据内容,重新定义和拓展数据的使用方式,是一种符合可持续性发展观的资源。2)共享性。数据资产具有可以提供给他人而不会降低数据本身的使用价值,从而实现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相同的数据,可以同时支持多个用户使用,不同用户对于数据的分析和理解大不相同,产生的价值也往往因人而异。这一特性成为企业数据价值挖掘的核心着力点,利用好共享性,将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数据资产价值。3)衍生性。数据资产的衍生性既是开发数据资产潜在价值,更是其在使用及交易过程中,立足于需求提供相对应的相关数据“新产品”。对于企业而言衍生品的开发是企业数据资产运营的重要一环,是实现企业数据资产创新利用的有效手段。数据衍生性有望帮助企业实现数据资产潜在价值的开发,丰富企业数据资产整个生态链,推动企业实现数据驱动的目标。1.4.双轮驱动稳增长: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成为稳增长的中坚力量。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1年的9.5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5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17%,多年稳居全球第二的位置,数字经济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由21.0%提升至41.4%。举例而言,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较2016年(“十三五”初期)增长了1倍多,期间尽管经历了疫情的阻击,但是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仍然从30%附近攀升至40%,短短5年的时间提升了近11个百分点。假设未来3年中国数字经济增速均值在10%左右,年均GDP增速在5%左右,根据我们的情景测算,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有望逼近70万亿元,占GDP比重有望突破50%。因此数字经济已俨然成为宏观经济的“加速器”和“稳定器”。数字经济主要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数字产业化,即数字经济基础部分,主要围绕数据收集、存储、加工和应用等数据链各环节,形成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等相关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信息通信业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新型技术产业;产业数字化,可以理解成与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即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广泛深度融合,促进产量的增加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进而催生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主要包括智能汽车、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制造业融合下的新业态。产业数字化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主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伴随着数字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已经逐渐进入深度融合模式,数字产业化对数字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根据信通院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仅为8.35万亿元,同比增长12%,占数字经济比重18.3%,占GDP比重7.6%,数字产业化发展正处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转化过程中。同期,产业数字化规模在2021年来到了37.2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7.2%,占数字经济比重的81.7%,占GDP比重为33.8%,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向纵深加速发展。1.5.引领实体经济生产模式与发展理念变革,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先进技术为基础,通过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叠加现代化产业链,从而打造更高附加值的产业新生态。当下,数字经济凭借着科技创新模式,不断引领实体经济的生产模式与发展观念的变革,赋能传统产业的发展,使其向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现代化升级。因此,我们认为数字经济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主要基于三个方面,1)开辟新的科技创新模式;2)打造实体产业二次增长曲线;3)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数字经济开辟了新的科技创新模式。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衔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也是提升产业链在国际竞争格局中保持相对优势及价值的重要拼图。同时,数实深度融合,亦有助于促进传统创新体系的数字化重构。数字经济打造实体产业二次增长曲线。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赋能,加速了产业之间的融合,打通实体经济中生产、经营、销售和流通等各个环节,大幅提升了产业链效率。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建立了产业之间跨界合作关系,打造实体产业二次增长曲线,实现了跨界的技术渗透与融合。数字经济实现了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数字经济不仅为消费市场带来新模式和新业态,优化消费结构,也为生产企业带来一种新型需求发现功能,通过对服务评价、产品热度的追踪来改善其运营效率。在需求侧,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社交营销、直播电商、生鲜电商等新零售模式,可以更精准地把握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激发新消费潜能,从而有效扩大内需。2.政策力度不断加码,加速数字经济相关产业落地“数据二十条”的发布有望增强各省市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对于公共数据统筹管理的能力,同时有效提升数据在共享、交换和应用层面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促进公共数据的流动功效和经济社会价值。更重要的是,“数据二十条”里提出了数据产权分置制度,即“三权分置”框架。主要涉及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以及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的优势在于有望改变数据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原先享有数据资源的持有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业务经营范围拓展至数据加工使用和数据产品经营,形成一站式服务。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加工和数据产品经营企业的涌现,新的竞争机制更有助于数据产品与服务质量的大幅提升。仅仅2个月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指出了建设数字中国、打造数字时代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同时要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规划》还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纵向一体化数字建设推进新格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优化国内国际间数字化发展。更值得关注的是,《规划》还强调要开展数字发展监测评估,将数字建设的实绩纳入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望加速数字产业发展。国有企业是新时代下新型基建的主力军,鼓励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建设以大数据为引领的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数字经济产业基地,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进而带动整个数字建设上下游产业链各相关行业开展新型基础设施的应用投资。同时,采用举国体制下联合攻关的优势,结合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垂直一体化深度融合机制,加速突破数字化核心前沿技术。一方面国家需加大在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操作系统等“卡脖子“领域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的力量,设立以创新导向为前提的投资建设模式,使企业更愿意自发成为投资建设的主体,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解。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将数字经济发展列为2023年重要任务。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数字经济相关政策,在各省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将发展数字经济列入重要任务清单,探索不同数字化发展路径。强调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提升教育、医疗、交通、环保等重点民生领域数字化、均等化、便捷化水平,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发展。3.数据要素是实现经济数字化的核心生产要素3.1.“数据二十条”构建特色产权制度,促进高质量发展“数据二十条”的出台以解决市场主体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创新数据产权观念,淡化所有权、强调使用权,聚焦数据使用权流通,创造性提出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框架,构建中国特色数据产权制度体系。2021年12月,国家发改委曾提出初始的两权分置制度(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为数据的流通交易奠定基础,也初步解决了数据流通交易的确权难题。然而,两权分置制度并没有有效解决数据资源产品化程度不足的问题,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产品的比例不高,因此无法有效提高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因此国家提出三权分置代替两权分置,增加数据产品经营权,进一步改善数据要素市场的状况。值得注意的是,数据资源持有权意味着数据的最终归属权是国家所有,国家将数据授权给国家成立的国有企业来使用。举例而言,过去地方政府成立的大数据集团,所有政务信息化相关建设,包括政务过程中产生的流通数据都属于大数据集团管理和运营范畴,而地方政府则是授权大数据集团代为持有公共数据。数据加工使用权主要争对的是企业,在企业拥有了数据之后,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分析和标准化处理,最终让数据价值化的过程。数据产品经营权则是针对市场上不同数据的需求,数据公司或数商通过划分不同的产品类型,进而产生收益。3.2.数据基础制度有望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随着全球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和创新,数据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因此对于海量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最终形成数据特定数据产品形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不同类型的数据产品极大推动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数据技术的发展通常伴随着数据应用需求的演变,影响着数据投入生产的方式和规模,数据在相应技术和产业背景的演变中逐渐成为促进生产的关键因素。因此,数据可以被视为数字经济活动中的基础资产,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能促进生产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新型生产要素。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在其搜集、确权、授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保障等过程中均将实现价值创造。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提高数据供给数量和质量,在数据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也随之体现。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通过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才能有效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为数字经济发展构筑坚实基础。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文件,旨在细化数据要素市场的谋篇布局,并聚焦于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例如,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强调了数据要素发展的布局要集中体现在壮大数据要素的市场规模,以及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试点工程等。市场规模重点在优化数据要素的高质量供给,鼓励市场力量的参与度,推动标准数据体系的建设,进而完成数据、技术、场景的深度融合。市场培育主要体现在对数据权力和定价规则的确定,完善数据市场的运营机制,营造安全有序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环境。数据要素市场化整体将进入发展快车道,产业链发展前景广阔。在国家政策的引领、地方政府试点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以及关键技术突破等多方合力作用下,国内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不断提速。根据国家工信安全发展中心测算,2021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815亿元,预计“十四五”期间市场规模突破1,749亿,复合增速将超过25%。其中,数据要素产业链存储、分析和加工市场规模排名靠前,2022年合计占全市场数据要素规模的63%。总体而言,中国的数据要素市场整体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链发展前景广阔。国家数据局设立有助于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在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过程中,数据确权、定价、交易、安全等环节面临最大的挑战。其中,数据确权是一切挑战的根源,若数据确权问题得不到妥善制定和规划,很大程度上会限制数据的定价、交易和安全环节。因此,数据创造出的收益也很难在不同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数据资源不同于土地资源,数据具备虚拟性、可复制性以及复杂性,尤其是数据关系的复杂性加剧了数据确权的难度。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数据确权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国家数据局的成立。从职责来看,国家数据局负责具体实施全国数据要素的流通,从而有效构筑全国要素统一市场。同时,发改委将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的职责也划拨给国家数据局。因此,国家数据局设立有助于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3.3.数据资源化和资产化是实现数据价值化的重要途径数据资源化和资产化是实现数据价值化的重要途径。数据资源化包括对数据的采集和存储,本质是通过搭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如5G基建、千兆光纤、云计算、数据中心等硬件设施,形成数据的培养皿,进而转化成发展数字经济基本的生产要素。最终经过处理将无序、混乱的原始数据生产要素转化为有序、有价值的数据资源。数据采集作为数据要素产业链的前哨战是整个行业中成熟度最高的环节,而现在80%的数据源都掌握在各级政府手里,因此与数据源的采集工作相关的或最初数据资产持有者例如互联网、运营商会率先受益,企业价值有望实现重估。随着移动互联网、高性能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端的数据生产量日益增加,一些信息留存的重要性也相应催化了数据存储功能的发展。目前云计算的技术发展已经逐渐成熟,全球和中国的云计算市场也进入到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同时在国家“东数西算”的政策指导下,云空间市场发展格局显得格外重要。云计算市场从最初的十几亿增长至目前的千亿规模,行业发展迅速。随着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云计算的渗透率大幅提升,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国内云计算产业呈现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根据信通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1335亿元,增速38.6%。未来,国内云计算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2022年市场规模接近3000亿元。根据IDC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阿里云尽管仍占据中国国内公有云IaaS市场头把交椅,市场份额却降至34.5%,同比下降10.6%。值得注意的是,天翼云在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排名上升至第三位,较2021年上半年的9.6%,市场份额同比上升14.6%。在国家高度重视数据安全的背景下,安全可控的国资云作为保障政务及央国企数据安全使用和流通的底座,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攀升。数据量快速增长背景下,有望拉动数据中心基建投资。数据中心式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根基”,其规模和质量将直接决定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与高度。随着云计算服务发展提速,相关设备及服务需要也相应增加,作为底层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的建设和扩容计划也紧锣密鼓的展开。根据IDC的预测,随着数字基础设施普及速度的提升,中国将成为数据量增长最快的地区,从2018年的7.6ZB增长至2025年的48.6ZB,复合年均增速约30%。同时,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电信运营商将有望率先抓住契机,成为电信级数据中心建设里最牢靠的中坚力量。在如火如荼的数据中心规划和建设中,中国移动早些年便公布了其未来数据中心的发展规划。打算在全国范围内自北向南依次设立4个集中化超大型数据基地,以及45个省级数据中心。同时,中国联通也表示会积极打造300多个区域数据中心+全国十大基地云数据中心。在全国数字经济建设的大浪潮背景下,各地方政府也多措并举积极加快推动数据中心的建设,出台了相应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政策,均把数据中心建设放在首位。数据资产化包括数据加工、分析、流通与交易环节,本质是形成数据交换价值、初步实现数据价值的过程。如数据供需方、数据服务商以及数据交易所等软件设施,采用一定的算法对数据源进行二次加工后,通过数据交易市场流通到各应用领域,进而推动数据商品变现,创造经济收益,最终实现数据价值化。数据服务商为数据要素的流动提供了算法支撑,通过对数据的加工、分析和应用进将数据资产化后创造出流通价值。同时,数据服务商负责为数据交易所搭建数据平台系统,进一步实现其流通功效,打造良好的数据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依托本市在数据流通交易、大数据产业发展、深化公共数据开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推动数据交易所的组建,引领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当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商”成为数据要素价值的挖掘者和数据价值实现的赋能者,也是跨组织数据要素的连接者和服务提供者,在数据加工、分析、流通与交易、治理与管理等方面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根据《全国数商产业发展报告(2022)》披露,我国数商企业生态持续繁荣,且中标额增速尤为可观。截止2022年11月,数商行业企业数量达到192万家,自2000年起每年数商企业注册数量稳步上升,2012-2014期间数商企业规模有较显著的成长,之后的每一年皆保持成长态势,但增长速率有所放缓。在2019年到2022年期间,我国数商企业共产生了约101,288个中标活动。总体来说,2019到2022年,数商企业的中标数量与中标金额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数据交易所或数据中心在数据资产化的过程中,特别是数据交易与流通环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举例来说,上海数据交易所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专门从事数据交易的机构,上海数据交易所的成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首先促进了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数据资源在数字经济时代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上海数据交易所为各行各业提供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和交易平台,能够促进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和交易;其次,有望增强上海在数据产业方面的竞争力,上海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上海数据交易所的成立可以为上海市场提供更加完善的数据交易和服务体系,增强上海在数据产业领域的竞争力。4.数字经济主题下的投资方向选择总体而言,数字经济领域的投资涵盖的范围广阔,包含的细分领域也非常多。从十四五规划的产业政策布局当中,我们大致梳理出20+细分赛道,聚焦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机融合的方向,推荐数字经济四大主题::1)数字基建,数字类基础设施主要职责在于提供强大且稳定的算力支撑,以满足围绕数据要素进行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例如光模块、数据中心等,推荐:天孚通信/仕佳光子/奥飞数据等;2)数字技术,将先进的算法嵌入到数据的加工、分析和应用过程中,提升数据流通的质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数据服务。半导体、操作系统以及大模型等,推荐:中微公司/金山办公/科大讯飞等;3)数字产业,数字产业:通过提升核心创新能力,将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高附加值产业形态。例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推荐:立讯精密/兆威机电/和林微纳等;4)产业数字,为传统产业赋能,实现产业数字化的升级换代,进而带动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效率的提升。例如智能电网、智慧医疗等,推荐:威胜信息/映翰通/卫宁健康等。4.1.数字基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加快建设数字新基建,5G基站、数据中心、光纤光缆等新兴业务有望维持高增长。以千兆光网和5G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加快5G和光纤宽带“双千兆”网络建设。2021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42.5万个,建成全球最大5G网。按照《“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到2023年底千兆光纤网络具备覆盖4亿户家庭的能力,10GPON及以上端口规模超过1000万个,千兆宽带用户突破3000万户,2021年我国千兆网络建设提速,国内千兆用户数已经达到3400万户,提前完成双千兆2023年目标。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务发展加速,2021年实现相关业务收入2225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业务比上年分别增长18.4%、91.5%和35.5%。“东数西算”工程启动,数据中心建设有望提速。数据中心是技术密集型新兴基础设施,也是云产业的底层核心设施。“东数西算”工程通过东西部的有效对接,利用西部地区算力资源承接东部地区算力需求,建立全国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东数西算”工程可以提高全国网络互联互通水平,带动全国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数据中心作为重资本投入行业,具有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头部公司由于在融资能力、能耗指标获取以及大客户合作关系等方面具备优势得以构建行业壁垒。电信光缆集采落地开启大年,卫星互联网C端应用有望爆发。2022年1月26日,中国电信发布集采候选人名单,从平均中标价格看,2022年中标价格为83元,含税价(13%增值税)同比增长40%。叠加2021年10月中国移动集采1.42亿芯公里,不含税价同比增长50%。我们认为,2021-2022年两个重要的大标逐一落地,价格上均同比增长40%以上,同时考虑12月出口光缆继续创新高,全球光纤光缆市场需求旺盛,行业有望迎来量价齐升的业绩修复反转。卫星互联网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的重要构成,产业有望迎来加速机遇,产业现在正处于启动期与应用爆发期的起承转合阶段,后续有望迎来C端新一轮流量爆发增长期。4.2.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生产的保障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工业互联网是对工业知识的沉淀、复用和重构,实现从单机智能到系统智能,将工业技术、经验、知识和最佳实践固化封装为微服务组件和工业APP,海量第三方通过反复调用微服务和工业APP实现创新和生产,减少重复劳动,最终实现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研发、生产和服务效率。按照《“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要初步应用智能化。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完成20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建成120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合。《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到2023年打造3-5家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大脑,贯穿工业产品生命周期和企业所有层级。工业软件的应用贯穿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从研发、工艺、制造、采购、营销、物流供应链到服务,可分为研发设计类、信息管理类、生产控制类的非嵌入式软件和嵌入式工业软件。拥有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市场,将极大地增加中国工业体系的韧性和抗打击性,为工业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要聚力研发工业软件产品,推动装备制造商、高校、科研院所、用户企业、软件企业强化协同,联合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过程的核心软件,研发嵌入式工业软件及集成开发环境,研制面向细分行业的集成化工业软件平台。拥有全品类研发能力或者专注细分赛道的企业终将胜出,“大而全”和“小而精”将成为国产工业软件厂商崛起的方向。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应用普及,对网络安全能力的要求显著提升。工信部指出,近年来我国网络安全创新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网络安全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0年超过了1700亿元,较201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速超过15%,预计2022年规模超2000亿元,增速超15%。《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到2023年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超过2500亿,电信等重点行业网络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投入比例达10%,显示出网络安全行业巨大的增长空间和投资潜力。提出要引导公共部门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网络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例不低于10%。IDC预测,2021年中国IT安全市场投资规模将达97.8亿美元,并有望在2025年增长至187.9亿美元,五年CAGR约为17.9%,增速远高于9.4%的全球复合增速。网络安全产业下游客户较为集中,以政府、电信和金融行业为主,三者合计占市场总营收的64%。政府和公共企事业单位仍然是当前我国网络安全产业下游的最大客户,占比为29%;电信、金融行业占比分别为21%、14%。随着传统安全业务增长显著放缓,新兴安全市场开始进入加速期,成为市场的主要增长点,看好在SASE、零信任、终端安全等新赛道有布局的头部公司。全球安全头部厂商加速布局快速增长赛道,如SASE、零信任、XDR、终端安全、云安全和应用安全等。根据Gartner报告,终端安全品类快速增长,到2025年终端安全会超越防火墙,成为新一代安全边界;访问管理厂商从身份为主转向身份+安全访问控制,5年累计增长160%,成为第三大市场。应用安全未来会大幅增长,WAF未来5年增长200%,安全分析运营未来五年累计增长87%。4.3.数字产业:数字经济支撑的核心全球虚拟现实设备出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中国有望成为增速最快的市场。IDC判断AR和VR头显在2022年的全球出货量为970万台,较2021年同比下降12.8%,同时认为2023年将恢复增长态势,而出货量将同比增长31.5%。IDC预计AR和VR头显在未来数年将持续增长30%以上,到2026年的出货量将达到3510万台。中国市场方面,IDC预测,2021-2026年中国AR/VR市场将以42.2%的CAGR保持高速增长,其中2026年中国AR/VR总投资规模将超过120亿美元,占全球24.4%,市场体量仅次于美国。苹果MR有望采用数位表冠实现AR/VR模式快速切换,成为全球首款具备该功能的头显设备。为实现RealityPro设备能够在虚拟与现实环境中切换,苹果或将在右侧位置加入类似AppleWatch的数位表冠(DigitalCrown)旋钮,能够一键快速切换AR/VR两种模式。技术角度主要运用头显设备上的6~8颗光学模组实现定位追踪和VST透视,用户从VR状态切换成AR模式后,虚拟画面会淡出转厂,用户将感受到周围真实环境与虚拟讯息和物体相结合的画面,该项功能将使苹果MR成为全球首款能够实现虚实切换的头显设备。苹果MR将搭配两块SONY4K微型OLED屏幕,每英寸达3,000像素,实现8K超高解析度,头显外侧将配备LGDisplayOLED显示器,具有超低刷新率和更低的功耗,外部OLED显示器能够向周围显示佩戴者表情状态。苹果MR将采用渐成趋势的“超短焦光学折叠光路”(Pancake)方案,能够大幅减少AR/VR镜头体积,具有成像品质更好、画面畸变小、可调节屈光度等优点,将显著提升用户体验感和佩戴舒适度。到2026年,中国加速计算服务器市场将达到103.4亿美元。2021年加速服务器市场规模达到53.9亿美元,同比增长68.6%。其中GPU服务器依然是主导地位,占据近90%的市场份额。同时NPU、ASIC和FPGA等非GPU加速服务器以43.8%的增速占有了11.6%的市场份额,达到6.3亿美元。中国加速服务器市场预计将在未来五年保持稳定增长,边缘计算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凸显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中的价值,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用户带来利益。因此,边缘计算的快速发展也是加速计算服务器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IDC预测,到2026年,中国加速计算服务器市场将达到103.4亿美元。从服务器出货量角度看,浪潮、安擎、华为位居前三,共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从行业的角度看,互联网依然是最大的采购行业,占整体加速服务器市场近60%的份额,同比2020年有70%以上的增长,此外金融、服务、制造、公共事业和能源行业均有超过50%的上涨。人工智能应用在很多应用场景中已经非常成熟,比如图像识别、视频监控、人脸识别、智能客服等。在业务需求的驱动下,许多面向行业的工作负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媒体娱乐、现代农业、智能家居、智能电力等领域。人工智能工作负载的采用已经从早期试点成为企业业务的关键需求。从加速卡的角度看,2020年的采购主要集中在搭载V100、V100S、A100和T4的加速服务器上,此外Nvidia的A10、A30、A40和Atlas系列加速卡在部分领域已经开始使用。2021年,中国加速卡数量出货超过80万片,其中Nvidia占据超过80%市场份额。此外还包括AMD、百度、寒武纪、燧原科技、新华三、华为、Intel和赛灵思等。国内计算机视觉行业集中度高,头部企业突出。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的快速成熟,中国诞生了一批基于计算机视觉算法技术的人工智能企业,这些创业企业是计算机视觉市场的主要参与力量之一。中国计算机视觉厂商具有基于基础算法进行改进和优化并形成各自特有算法的技术能力。目前,头部企业已逐渐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且集中度越来越高。据数据显示,商汤科技(17.4%)、旷视科技(15.2%)、云从科技(9.8%)、依图科技(9.0%)四家企业占国内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份额的51.4%。4.4.产业数字:数字经济应用的场景数字交通:车路基础设施走向全面智能化汽车智能化进入加速期。L2+级别ADAS迎来爆发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