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年代划分_第1页
地质年代划分_第2页
地质年代划分_第3页
地质年代划分_第4页
地质年代划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层系统dic?ngxitong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地质年代dizhiniandai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太古宇taiguyu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 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太古宙taiguzh?u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 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 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元古宇yuanguyu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 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元古宙yuanguzh?u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 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显生宇xianshengyu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显生宙xianshengzh?u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界gushengjia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古生代gushengdai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 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寒武系hanwuxi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寒武纪hanwuji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 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

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奥陶系aotaoxi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奥陶纪aotaoji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志留系zh1liuxi古生界的第三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志留纪zh1liuj1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 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泥盆系nip?nx1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泥盆纪nip?nj1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 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 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石炭系shitanx1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石炭纪shtanj1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 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二叠系ardi?x1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二叠纪ardi?j1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 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中生界zhongshengjia显生宇的第二个界。 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中生代zhongshengdai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 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 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三叠系sandi?x1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三叠纪sandi?j1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 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侏罗系zhulu?xi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侏罗纪zhulu?ji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 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 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白垩系bai'axi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白垩纪bai'aji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 1.3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 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 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新生界x1nshengjia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 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新生代x1nshengdai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古近系gujinxi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 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古近纪gujinji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2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新近系x1njinxi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新近纪x1njinji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第四系disixi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第四纪disiji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 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厂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 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附:第四纪名称来历。最初人们把地壳发展的历史分为第一纪(大致相当前寒武纪,即太古宙元古宙)、第二纪(大致相当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纪 3个大阶段。相对应的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