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读后感_第1页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读后感_第2页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读后感_第3页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读后感_第4页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读书心得卢梭,一个天才式的设想家,在一个呼吁理性的时代,却将世俗的理性排斥在外。他把此岸拉到此岸,把天国拉到人间;把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的空间对立转化为人间道德沉沦向着道德拯救的时间开展,从而重新构建起一个道德共同体——道德理想国。罗伯斯庇尔,一个天才式的实践家,被誉为是行走中的卢梭,他让卢梭的政治哲学从“贵妇的梳妆台上〞真正迈入实践阶段,并最终演化为大革命广场狂欢山呼海啸的历史一幕。可以说,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一个天才设想家建构起一个此岸的道德理想国,另一个天才实践家将这个道德理想国付诸现实,乃至成为危险的政治乌托邦。然而,这个完全按照卢梭理想所建立起的雅各宾国最终还是越过了道德的边界,道德理想主义在实践中的血腥暴戾成为卢梭在政治神学论在实践中的灾变。朱学勤先生在他的"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中,以“从神学政治论到政治神学论〞为引,重新解构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之父〞——卢梭心中的道德共同体,及其产生的哲学根底。而在卢梭百年后,生前受到教会和启蒙学派双重排斥的卢梭却像受难后的耶稣一般重生。另一个行走中的卢梭——罗伯斯庇尔——和他的雅各宾国,一同演义了道德理想国的诞生、兴盛直至覆灭。从"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道德共同体的在逻辑,也始终摆脱不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法国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如此相像?〞道德的优越感、亢奋的革命情绪,这一切难道不是法国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所共同展现给世人的图景?或许正如朱学勤先生在本书的序中所说:“我哪里是在批判卢梭?我实在我自己和同代人的心里剥离出一个卢梭。〞在现世中,我们同样也摆脱不了道德共同体的共鸣。一、一个人的卢梭卢梭刚去世,帕克即断言卢梭是启蒙运动的集中代表,并首次把法国革命的剧烈程度与卢梭思想的影响联系在一起。然而,卢梭的思想和当时以伏尔泰为首的启蒙运动并不合拍。事实上,他移动了启蒙的重心,甚至攻击了启蒙的前提——理性和进步。这一看似绝对正确的前提在卢梭眼中显得一文不值。他把“进步〞称作“最大的不幸〞、“不断地使人类和它的原始状态背道而驰〞,他把“文明社会的开展史〞称作“人类的疾病史〞。卢梭与整个启蒙学派最大的区别,或许就在于卢梭始终有着一颗“教士心〞。卢梭少年时代的梦想,把人们牵入一种准化的现世赎罪的心理状态。卢梭在总结与狄德罗等人的决裂时,就认为他有意识,而对方都是一些居心险恶的无神论者:“无神论之所以不造成流血的行为,并不是由于爱好和平,而是由于对善漠不关心。哲学家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同专制制度通知洗啊的国家的宁静是想象的,那是死亡的宁静,它甚至比战争的破坏性还大。〞从哲学角度分析,卢梭在英国经历理性和法国先验理性之间做出了自觉选择。卢梭的这种“倒退〞可以从帕斯卡到笛卡尔的法国外乡先验理性中找到共鸣。他认为“有追溯到自然状态的必要,但是没有一个人曾经追溯到这种状态。〞因而首先需要清扫地面并抛弃一切旧的材料,以便重新建造一座美好的大厦。可以看到,卢梭之“倒退〞,并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倒退;卢梭之目的,是以逻辑方法尝试着把人类已然状态抽象净尽,大扫除一块空白的起点,以此建立批判的基地,审视人类已经走过的道路是否都属必然、应然,尝试更为理性更为理想的重建道路。当然启蒙学派并不会认同卢梭的这种“倒退〞,甚至被他“人类倒退〞所激怒。在这场进与退的比赛中,唯一能够读懂卢梭的也只有康德一人。卢梭的“倒退〞就好似托古改制。古往今来,但凡托古改制者,大都是抱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尚古训、好古制,然而最终却逃不开一败再败的命运嘲弄。这一点上,卢梭像极了西汉末年的王莽。作为一个崇尚周礼的儒士皇帝,王莽企图按照儒家经典重建一个“〞世界,其一切理论根据就是一部儒家经典"周礼"。王莽“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他一次次把自己的家产分给下属和贫民,自己却过着清苦的生活,夫人的穿着打扮像个仆人;又如他的儿子杀死了一个奴婢,为了表示法不阿贵,他勒令儿子自杀。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因为托古改制的失败,被史学家描绘成一个窃国的乱臣贼子。王莽企图将这个世界重新建构成一个"周礼"之下的理想世界,而卢梭想的则更远。他将历史一点点拆卸、复原,最终直指人类心的自然状态:天赋良知。这就好比面对外族的入侵,王莽曾经说出:“我是有德之人,其奈我何?〞此时此刻他是真的困惑,因为在他的眼中,道德是永远不会错误的,而自己既然是大德之人,就必然站在真理那一边。既便如此,卢梭同样也没有受到当时教会的认可。卢梭“把此岸拉到此岸,把天国拉到人间。把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的空间对立转化为人间道德沉沦向着道德拯救的时间开展。〞这意味着此岸神性救赎话语转移为此岸意识形态话语,卢梭将一个世俗的人间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他不可防止地出现*种回归神正论救赎传统的守旧色彩,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是第一次探索人类生活于一个神性缺乏的世界如何重建道德理想,尤其是如何重建政治程序中的道德理想。〞于是,一个心怀“教士心〞的理想学家不得不遭受被哲学阵营排斥,又被教会当局驱逐的双重流亡命运。二、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卢梭死后,他生前的思想却得到了整个法国的认同,卢梭也如受难后的耶稣一般复活,从背景走上了前台。教会的迅速衰落使得神性的道德被打上了问号,而孟德斯鸠、伏尔泰可以作为理性的导师,却不具备道德的魅力。人们开场呼唤道德的回归。于是,卢梭成为一个由人而神的道德偶像。人类生来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成为卢梭论述自由的最好表征。“道德是拉紧理性与自由的关键一环。失落这一环,理性将误入歧途,自由也将迷失方向。〞因而道德是可以凌驾于任何法律、信仰之上的。卢梭在政治法、刑法与民法后面加上了心统治法——这种法律是铭刻在公民的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者代替那些法律。道德的异化使得原本神圣的道德理想演变成一场充满血腥的文明灾难。“上帝使人自由,以便使人通过选择而为善弃恶;那些想把政治与道德分开论述的人,于两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将一无所获。〞道德理想一旦与行政权力结合,将出现对是市民社会的大规模入侵,出现美德与恐惧相结合的道德转正,最终成为一个由道德构建起的政治乌托邦。而真正将卢梭的这一道德理想国付诸实践的,是另一个道德实践家——罗伯斯庇尔。罗伯斯庇尔曾在演讲中说到:“世界上的革命已经搞了一半,另一半也应该完成。这另一半革命则来自人最预料不到的角落——文明规、文明程序、文明社会的解构和重建。〞社会重建、政治实践,正是罗伯斯庇尔所要做的工作。他一手建立了一个道德法庭,并建立了一种新的逻辑:少数人总是有罪,居于人类中的少数这一事实本身,就是邪恶的证据,邪恶者不受法律保护。在这样的逻辑指引下,道德审判成为残暴、自私的个人审判,最终使整个法兰西国陷入一场道德的漩涡之中。颇具挖苦意味的是,一个是道德理想国的精神教父,另一个是雅各宾国的创造者、道德的审判者,两人最终的命运也出奇的相似——控诉者被控诉、颠覆者被颠覆。卢梭窃取了教会的神职,在世俗的此岸呼吁道德的回归;又抽空了启蒙的根底,反对进步和理性。这势必激起了教会和哲学家的同时声讨。而后期的罗伯斯庇尔则和晚年的卢梭一样陷入了一场自己营建的道德困惑之中:“既然我是道德的,则反对者只可能是站在反道德立场上反对我;而反道德者不是有错,只可能是有罪;唯我有美德,他人在犯罪。〞这样的困惑一直伴随着卢梭走进先贤祠,也伴随着罗伯斯庇尔走向他自己设立的绞刑台。而他留给国民公会议员的最后一句话仍是:“强盗们得胜,国完了。〞三、道德共同体的现世共鸣罗伯斯庇尔的墓志铭上刻着:“过往的人啊!不要为我的死悲伤,如果我活着你们谁也活不了!〞这句话或许是所有法兰西人民在将罗伯斯庇尔送上绞刑台时心共同的想法。在罗伯斯庇尔执政的后期,道德成为衡量一个人立场和信仰的唯一标准。所有的政治斗争全部转化为了道德判断、道德斗争。“人民是美德的化身,我是人民的化身,因而我也是美德的化身;因此发生的所有政策分歧、政策对抗,只能有一种判断:他人在堕落,他人在犯罪。〞这成了罗伯斯庇尔的道德逻辑。道德共同体的另一个表现是个人意志的消灭。在道德共同体至上的前提下,个人意志不容许存在。公意是道德共同体共有的意见的表达,而在公意面前,任何个人的意见都会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甚至由假设干个人意志所组成的众意同样将受到异类者的待遇。公意被卢梭视为其整体思想框架中的灵魂和尖端。“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不可分割的一局部。这一结合行为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公意代替了个人意志的表达,道德准绳被无限扩大,甚至最终代替了法律审判。这一切看上去是如此熟悉。朱学勤先生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前卢梭道德共同体思想的反思、大革命期间对道德底线的逾越,回眸中国、理解中国。事实上,当我们一步步抛开过往的陷落、迈向美好的未来之时,无论是欧洲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还是政治领域,都在试图用理论的方式剖析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市民生活和精神状况。是什么造就了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根底?启蒙运动终究在大革命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罗伯斯庇尔的道德建构于何处?朱学勤先生从对卢梭的解构中给予了答案。而从卢梭的道德理想国、罗伯斯庇尔的道德审判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中国的影子。道德成为衡量一个人行为正确与否的唯一准绳,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政治的道德化和阵营化。罗伯斯庇尔在雅各宾派执政期间,将市民机械地区分为“人民的〞和“反对人民的〞、“革命的〞和“反革命的〞,以大量的道德理想词语换算具体的派别利益,最终全民族都进入了不言功利只言德化的理想阶段。只有正对历史才能够更好地进展反思,从而更加真实的、坦然地面对将来。从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中,我们清楚看到了文革时期的社会精神面貌,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道德审判的哲学逻辑。而这些,是我们无法无视和必须面对的。另一方面,随着网络虚拟社区的兴起,网络道德审判的力量也变得愈发强大。在网络中,网民的自我意识变得越来越少。当所有的人都从事与你想象的锻炼工程时,你自我意识的东西会减少。在特别营造的小天地之中得到的保证,仿佛与集体的信念想抵触的事实全都不再存在,最终成为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