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奇逢家庭第一关系事_第1页
孙奇逢家庭第一关系事_第2页
孙奇逢家庭第一关系事_第3页
孙奇逢家庭第一关系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奇逢家庭第一关系事

段梦阳和教育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在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古代许多仕宦之家的父兄,都能自觉地担任起其家子弟的第一任老师的职责,悉心训导,循循善诱。明清之际著名学者孙奇逢(1584—1675)就是一位代表。孙奇逢(1584—1675),在明亡后归隐不仕,屡征不应,很具民族气节。他晚年移居辉县(今河南省新乡市北)夏峰村,讲学授徒,率子弟耕读。其“生平之学,主于实用,故所言皆关法戒。”其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著作《孝友堂家规》与《孝友堂家训》正是其治学思想的体现。一、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视孙奇逢明确指出了家庭道德教育对家庭与子弟成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要紧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从古贤人君子,多非生而富贵之人,但能安贫守分,便是贤人君子一流人。不安贫守分,毕世经营,舍易而图难,究竟富贵不可以求得,徒丧其生平耳。”其重要性首先要求子弟“安贫守分”,能成为贤人君子,而不是妄求富贵,“毕世经营”,白白葬送自己一生。其次是使“家道隆昌”。他认为,“家运之盛衰,天不能操其权(操其权谓把握其主动权),而己实自操之。”家中有了贤子弟就能“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固结”,和睦昌盛,否则“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人人凌兢,各怀所私,其家之败也,可立而待”。即便在家庭兴隆的时候,“如身无可型,而家不足范”,立身无从作榜样,家庭不能成为典型,那么有识之士也早已看出了其一定会衰败的征象。正因为这样,端正启蒙教育,“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家庭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他继承了孔孟性习论与性善论思想,“示诸孺子曰:孩提知爱,稍长知敬,此性生之良也。”就是说,人生性是善良的,小时知爱亲,稍大知敬长。把这种善性巩固下来而不致丧失,就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而成为贤人君子。但是,“知识开而操其权,性失初矣。”人随着识开知多,就可能因受到不良的习惯与习俗的影响,而失去其最初的善性。这就有必要进行训育。“古人重蒙养正,以慎所习,使不漓其性耳。今日孺子转盼便皆成长,此日蒙养不端,待习惯成性,始识补救,晚矣。”在这里,他把《易·蒙》关于“蒙以养正,圣功也。”的思想与孔子性习论思想结合起来,说明要重视童年时代就培养孩子纯正无邪的品德,谨慎地引导他们的习行,以不削减其善性。如果幼小时品行不端,等到养成坏的习惯,才想到补救,那就晚了。他指出:早期教育的好坏,对人一生的品德影响极大,故“圣功全在蒙养,从来大儒,都于童稚时定终身之品。”这种幼儿早期教育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能性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二、补充总结,立范孙氏家族有重视家训的优良传统,仅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与《孝友堂家规》提到的就有先祖以“谨厚补拙”传世;“以慈孝贵后人”;高祖“忠厚开基”,建“孝友堂”;祖父以“廉吏”起家;儿孙代代“敦睦”等项。孙奇逢目睹当时士大夫阶级“绝不讲家规身范,故子若(及)孙鲜克由礼”的现状,认为如要不“坏名灾己,辱身辱家”,就要“立家之规”,“以身垂范”。指出:“一家之中,老老幼幼,夫夫妇妇,各无渐德,便是羲皇世界。”为此,他将先祖“世守勿替”的所垂训辞,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推广补充,形成条理,分类排列,修订成十八则家规:“安贫以存士节;寡营以养廉耻;洁室以妥先灵;斋躬以承祭祀;既翕以协兄弟;好合以乐妻孥;择德以结婚姻;敦睦以聊宗党;隆师以教子孙;勿欺以交朋友;正色以对贤豪;含洪以容横逆;守分以远衅隙;谨言以杜风波;暗修以淡声闻,好古以择趋避;克勤以绝耽乐之蠹己;克俭以辨饥渴之害心。”这十八则家规,本着“教育立范,品行为先”的精神,把品德教育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包括了家中孝友、勤俭治生、婚配择偶、邻里关系和处事择友等许多方面的行为规则。为了使子弟对这些规则“可参观而悟”,他摘录了古代六位圣贤的家训语录作为榜样:一是孔子教伯鱼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认为这是“淑性情,固筋骸,立身之大端尽此矣。”二是周公诫伯禽,指出:“‘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何其仁也!‘无求备于一人’,何其恕也!仁且恕,世有外焉者乎”三是东汉马援戒其子:“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心可知,口不可言。”认为处世之道就应该这样。四是三国刘备训其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认为这是“真圣贤集义迁善要诀”,是“英雄”才能有此见识。五是唐代柳王比教子弟切勿“不识儒术,不悦古道,身既寡知,恶人有学。胜已者嫉之,佞己者扬之,以御杯为高致,以勤事为俗流”。认为这最切中人“膏肓之病”。六是王阳明的话:“我子苟远良士而近凶人,是谓逆子,亲师取友之谊,夫岂有外焉者。”孙奇逢在摘引完这些语录并适当点评之后指出:“千万人言之不尽,千万世用之不尽,凡我子孙,其绎斯言。”希望子孙们将之传承下去。三、“全为明部,做好人”的要求孙奇逢家庭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将子弟培育成贤人、君子、好人,而不是贵人、官吏。他说:“余谓童蒙时,便宜谈其浓华之念。子弟中得一贤人,胜得数贵人也。”贵人指有财有势的达官贵人,贤人指守节操有廉耻的君子、好人。如前所述,《孝友堂家规》第一条与第二条就是“安贫以存士节,寡营以养廉耻。”把“存士节,养耻心”置于最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子弟中出一个贤人,胜过出几个贵人,因此,应该在孩子识未开知的瞳目蒙时期,就宜于淡化其追求荣华富贵的意识。孙奇逢自己在十七岁时即考中举人,却不鼓励子弟求取功名,说“取科第犹第二事”,读书“全为明道理,做好人。”这是为什么因为他六十岁时,明朝灭亡,成为“遗民”。为固守民族气节,孙奇逢不与清廷合作,屡征不起,乡居躬耕,治学终生,他不仅自己以此自立固节,而且也要求子弟“行已有耻”,有所不为,择事而行;不要为求富贵而“无所不为”——而这“正是其无耻处”。“孔孟每提一‘耻’字,以激励人知所用耻,则不及人不为忧矣。”懂得了用耻辱指导自己的行为,耻辱就不会沾染身心,人也就用不着为此担忧了。为保持节操名节,就必须直面风波挫折。他训导儿子:“风波之来,固自不幸,然要先论有愧无愧。如果无愧,何难坦衷当之。”碰到风波患难固然是不幸的事,但如若于心无愧,那就不难去坦诚地面对它。“尔等从未涉世,做好男人,须经磨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古不易之理也。”对大节虽然马虎不得,但必要的忍耐与宽容还是需要的。与人相处,“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容。”不要“一言不如意,一事少拂心(拂心谓违背心意),即以声色相加,此匹夫而未尝读书者也。韩信受辱胯下,张良纳履桥端,此是英雄人以忍辱济事。”韩信能忍受从小人胯下钻过去的屈辱,张良能在桥头耐心地替老人穿鞋,都是英雄以忍受羞辱来谋求事业成功的事例。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言语忌说尽,聪明忌露尽,好事忌占尽”。做到了这“三忌”,就能避免恶运,享有福祉,获得人格尊严。四、读书,“三必字”“三必字”“三必字”“三必字”“三必字”“三必字”“三必字”“三必字”“有试验之书”孙奇逢认为,家庭之事,一般“法制所不能约束,禁令所不能使”。齐家之难可想而知。他修订的《孝友堂家规》中,有七则就是为了治家的。他指出:“家之所以齐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反此则父子相伤,夫妻反目,兄弟阋(阋谓不和、争斗)。积渐而往,遂至子弑父,妻鸩夫,兄弟相仇杀,庭闱衽席间皆敌国。”使家庭之中处处敌对。为此,首先要讲孝友。他语诸子道:“孝友非难事,然却非易事。”孔子论孝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然如若不敬,这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又说:对父母服劳奉养“色难”,然而不和颜悦色,可谓孝乎“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必请所舆(车),必曰‘有’,则其敬与色可知已。”讲孝就要做到这“三必字”。关于友,他说:“尔为兄者宜爱其弟,为弟者宜爱其兄,大家和睦,敬听师言,行走语笑,各循规矩。”二是择女而娶。“婚姻之事,家之盛衰相关,论财不论德,宜君子不入其乡也。”不要看女家是否有钱,嫁妆是否丰厚,而要选择有德行者进行婚配。三是“凡事有不得者,皆求之已。”凡做事有不对之处,都要从自身追究责任。比如:“‘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孝子宜以此自责”;母亲聪慧善良,我却不能尽为子之道,孝子应以《诗·邶风·凯风》中这两句话责备自己。“即此推之,圣贤原无求人之理。故夫子于子臣弟友,曰:我无能一矣。”由此推论,圣贤没有苛求他人的理由。所以孔子对于子、臣、弟、友只说我不能做到其中任何一个了。四是以忍求和。“忍”即“恕”也。对兄弟间不同看法,“不可各用己见”,应从忍字、恕字上着力,以此自勉、互相策励。“百忍堂里有太和”,做到了忍、恕,家庭便和睦美满。读书进德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齐家与理家问题。他向其子指出,料理家务也是学问,“陆象山当家三年,自谓学问长进。米盐零杂,至细碎矣,综理有道,便是学问。至长幼尊卑,内外男妇,情性不同,好恶各异,黾勉(黾勉谓尽力)有无”,都使他们能够心满意足,就非“仁至义尽者不能做到。“志气从此立,学问从此充。”所以不必忧虑料理家务会荒废学业。不仅如此,读还必须与耕结合起来,孙奇逢训导三个侄子说,你们不要小视学稼,“舜耕历山,伊尹耕莘野,孔明耕南阳,此是何等勋业!……今日寄居苏门,不耕无以为养,且无以置吾躬也。不有耕者,无以佐读者”,不耕种就没有东西养活自己,没有地方安身,更无法资助读书,“负薪挂角”——负薪识字,挂角读书,不是把耕、读兼于一身的么汉朝有“孝弟力田科,尔等只读书明农,便是真学真士”;“望汝等并耕不怠”。总之,读书既要“明道理,做好人”,又要兼事耕种、理家。“居家之道,八口饥寒,治生亦学者所不废,故以勤俭终焉。”五、“行”“再”“以”促“孙奇逢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贯彻于家训,要求子孙把读书和践履结合起来,身体、力行封建道德。训诫道:“尔等读书,须求识字。”什么叫“识”行了才算识,不行不算识,如“读一孝字,便要尽事亲之道;读一弟字,便要尽从兄之道。”要从自家身上一一体贴,求实致于行。“王汝止”(即王艮,1483—1541,王阳明学生)讲良知,谓不行不算知。有樵夫者,窃听已久,忽然有悟:歌曰‘离山十里,柴在家里。离山一里,柴在山里。’”只知打柴之理不去打柴,柴还在山里,与不知此理没有不同。不行不知的原则,父兄要作表率。父父子子,兄兄弟弟,首先是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做兄长的要有兄长的样子,“父慈”才有“子孝”,“兄友”才有“弟恭”。孙奇逢虽然强调“行”的重要性,认为“行”是判断“知“的标准,但也不忽视“知”。而是尽量使子孙理解其训诫的精神实质。为此,他不仅引用了许多相关的经典语录、古今故事,而且还采用讨论总结等方法,以加深他们的认识。如他问诸子:“居家勤俭,孰为居要”家中勤劳与节俭,哪个更重要让他们讨论,博雅说:“勤非俭,终年劳瘁,不当一日之侈靡。《书》曰:‘慎乃俭德,惟怀永固。’子曰:‘礼,与奢也,宁俭。似俭尤要。’似乎俭比勤更重要。但望雅却说:‘一生之计在勤,一年之计在春,一日之计在寅’…似勤尤要。”似乎勤比俭更重要。孙奇逢总结两人的看法说:“二者皆要,尤要在克勤克俭之人耳。”大禹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不入,方得地平天成,万世永赖,如非其人,胼手胝足,夕朝经营,何济乃事”他进一步训导道:“勤俭一源,总在无欲。无欲自不敢废当行之事,自无礼外之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