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大学之道》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大学之道》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大学之道》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大学之道》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2-11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2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11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2页共=SECTIONPAGES2*24页5.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明守礼的国民风范,既有赖于外在明礼遵规的行为表达,更有赖于内在道德品性的普遍提升。得益于春秋时期孔子的“以仁释礼”,礼乐文化从符号系统转化为道德系统,从正名定分的行为规范升华为成己达人的人生规范,从而使“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人文传统在数千年的文明实践中弦歌不辍,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文明大国的形象。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而言,礼乐文化具有鲜明的乐感文化特征。“乐”的本质不是肤浅的快乐体验,而是一种积极乐观、愉悦明朗的健康心态和情感状态。主要表现为:第一,重视人伦和乐。这种人伦和乐不单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私人伦理,还包括以己为中心推及的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第二,追求仁者之乐。修己安人可谓儒家的终极伦理关怀,高度具象地表达了中华文明的人文传统。即在确立人的身心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价值谱系中,始终强调整体性命运和社会责任担当。第三,志在生命之乐。把个体生存旨趣和生活意义的内在需求,导向旨趣高雅、旷达畅快的生存情态的获得。孔子赞赏的“曾点之乐”正是这种悦情悦志的审美理想的表达,寄托的正是儒家希望君子超脱物欲羁绊的旷达的人生价值观。这种精神文化传统对于引导人们追求高雅情趣、优化向上向善人文生态等方面具有启示意义。礼乐文化重人伦和乐、追求仁者之乐,蕴含着中华民族志于生命大乐的文化心态取向,表现出深沉而久远的人的主体性超越,是中华民族敢于担当、敢于创造、敢于梦想、敢于奋斗的民族精神的底色,对于抵制迷心逐物、澄清价值导向、敦行文明风尚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摘编自李焱《彰显礼乐文化的时代价值》)材料二: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与灵魂。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如今,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中华礼乐文化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当然,一提起礼乐文化,一些人可能会想到封建礼教,如“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这些都是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去芜存菁,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扬弃。比如,古代的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从、统一、强制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理念。再比如,古时有很多繁文缛节,见面、告别时要“三请三辞”,对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称呼不一样,这些在现代社会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其实,有些礼仪流程在互相尊重的原则下,是可以简化变通的。总之,为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们要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宏观层面,我们应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古代,礼乐文化是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普通老百姓只能对其“敬而远之”。现代社会,礼乐文化要想在和谐社会关系、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实际作用,需要在微观层面,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推广普及礼乐文化方面,学校和媒体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近些年,一些大学围绕培育和弘扬礼仪文化,开发出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比如,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很多中小学把礼仪文化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持续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确立符合礼仪文化规范的行为方式。这些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在持续开展,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们的道德情操。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中国礼·中国乐》中的《成人礼》篇,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从古至今其实一直是贯通的。礼乐文化很古老,上下几千年;礼乐文化又很年轻,它活在当下,也用在当下。(摘编自殷慧《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乐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文化能够转化为道德系统,升华为成己达人的人生规范,与春秋时期孔子“以仁释礼”密不可分。B.表现出主体性超越的礼乐文化,在抵制迷心逐物、澄清价值导向、敦行文明风尚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C.过于强调等级差别的古代礼制,完全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D.尝试把礼仪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认可礼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但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B.“曾点之乐”表达了悦情悦志的审美理想,符合儒家对君子旷达人生观的希望。C.对待传统的礼仪流程,我们不需要全盘否定,有些可以结合实际灵活变通。D.《成人礼》篇启示我们,现代的价值观念都可以从传统礼乐文化中找到源头。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B.“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C.“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与简竹居书》)D.“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直是礼乐文化的价值追求,请结合材料一对此进行分析。5.如何推动中国礼乐文化在新时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材料一: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命惟德”的理念使得周人解决了自己统治的合理性问题,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道德看得比命运更重要。B.人类所做的种种抉择有道德因素的参与,这会改变命运的走向,由此可见《易经》对命运的理解不完全是盲目的。C.尽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人所具有的人性,但成为“仁人君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D.孔子将“道”能否施行与“天命”“天意”相联系,表明个人的力量大于天命的力量,个人努力了,就永不失败。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天命作出了重新解释,在《论语》中它不是政治天命而是个人天命,这也许是理解为何“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基础。B.郭店文书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儒家思想有重要意义,因为《性自命出》中“天”的含义与后期儒家“命”的含义相同。C.不顾个人承受的不公正对待,想要竭尽己力改造世界而不计个人成败利钝,这是孔子等先贤“不知命”的表现。D.冯友兰认为,“知命”的人当仁不让地遵行了自己的义务本身就意味着在表象上的成功,这样行事就永远不会失败。8.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是非穷通皆有定”C.“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9.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儒家对命、性、仁三者关系的理解。10.德国思想家叔本华在《论命运》中说:“那种深藏不露,甚至可以控制外在影响的力量,归根到底植根于我们神秘的内在,因为所有存在之谜确实最终就在我们自身。”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代的人本哲学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是民本,在社会治理上的体现是重民生。善治的本质则为“厚民生”,富民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追求。这一点在儒家的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富民是其根本性关切。程颐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此“本”之体现,概括起来有以下诸端。富民是“政之急者”。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儒家认为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正因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如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文中的“足食”是就人民的生活而言的,意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是要安排好人民的生计,要让人民吃饱穿暖。孔子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可见民生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他所谓的“足食”,不仅仅限于温饱,而且是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因为他说这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儒家民生优先、富民优先的价值取向,对于民生的改善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富民是治国安邦之基石。在儒家思想里,富民之所以为“政之急”,是因为它有着治国安邦的重要政治意义。一方面,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即孟子所谓的“恒产决定恒心”“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正是循此“恒产——恒心”的理路,所以孟子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富民才能国安。儒家认为民心所向是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富民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王天下”。如果不是这样,统治者只满足一己私欲,不顾人民冷暖饥寒,则其执政合法性不仅不足,其国也将难安。正因为富民对于治国安邦有如此极端的重要性,故儒家一直宣扬“富民为本”。富民是“治人者”之天职。按儒家的理解,天生民而树之君,“治人者”对人民负有无可推卸的政治义务和责任。儒家还以“为民父母”为喻,强调富民也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在儒家看来,“为民父母”是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相反,他们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有菽粟如水火”的丰衣足食的生活,换言之,“治人者”天然负有富民之责。富民是善治之标志。在儒家的政治理念中,判定一个社会治理的好与坏,一个政权的善与恶,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民生活的品质与状态。一个让人民安居乐业又富裕的社会,就是一个好社会,甚至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事实上,在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里,突出的内容就是民生无忧,人民生活幸福。《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文中所谓“皆有所养”,就揭示这是一个民生无忧、“养生丧死无憾”的人间乐土。中国古代有“儒如五谷”之说,喻示儒家对古代社会的重大意义。儒家“富民、厚生”论,就是这一意义在治国安邦上的重要体现,而其取向显然是追求社会整体与长远的利益。(摘编自《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儒家富民论》)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本哲学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上体现为重视民生,善治的本质是“厚民生”,富民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追求。B.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孔子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把温饱富裕作为百姓信任君主的先决条件。C.儒家认为检验国家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是民心向背,而只有富民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王天下”。D.儒家憧憬的大同世界是“养生丧死无憾”的人间乐土,人民既安居乐业又家庭富裕,即使残疾人也有所养。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程颐的话引出了四个分论点,具体阐释了为政之道中“顺民心”“厚民生”的内涵。B.文章突出了民本思想,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论述了富民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说服力比较强。C.文章用引用论证证明“治人者”的天职是富民,富民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政治义务和责任。D.文章肯定了社会治理的成功与否可以从人民生活的品质与状态中得到答案,具有辩证思维。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与鲁哀公和子贡的对话中,孔子只强调了富裕的物质生活,没有关注到百姓的精神需求。B.儒家认为得民心时“治人者”的统治才合法合理,否则不仅执政合法性不足,国家也将难以安定。C.孟子提出“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认为“恒产决定恒心”,他认为富民非常合理且必要。D.富民厚生论是儒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贡献,追求社会的整体与长远的利益,对治国安邦有重大意义。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①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节选自《礼记·大学》)[注]①辟:亲近、偏爱之意。14.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富A润屋B德C润身D心广E体胖F故G君子H必诚其意。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指使……和睦,《谏逐客书》中“却宾客以业诸侯”中“业”的用法与之相同。B.厌,指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词义相同。C.形,指显现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中的“形”用法不同。D.心不在焉,指心思不在这里,与现代汉语中“心不在焉”在感情色彩上是不同的。16.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节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其中“格物”是核心。B.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注重修身,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2)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18.“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什么意思?请简述材料二引用此谚语的用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选段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选段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选段三: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选段四: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①,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②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③,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④,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⑤;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中庸》)注:①为:治理。经:常,纲常,准则。②柔:怀柔,使归顺。③时使:在不误农时的情况下役使百姓。薄敛:减轻赋税。④既廪称事:发给与其业绩相称的粮食作为俸禄。既,通“饩”,稻米。称,符合。⑤跲(jiá):绊倒,引申为不顺畅。19.下列选段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归:归顺B.致知在格物

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D.博学之,审问之

审:详尽20.选段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B.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C.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D.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21.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一中孔子要颜渊从眼、耳、口等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即从小事入手,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B.选段二中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目”,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心性修养。C.选段三中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的故事指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从而推导“仁政”并将其发扬光大。D.选段四中指出治理天下国家大凡有九条准则,分别是修养德行、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贴众臣、爱民如子、招集各种工匠、优待边远异族、安抚四方的诸侯。2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23.《论语》以“仁、道、君子、礼、恕”等为核心概念;《大学》提出“大人之学”目标是“三纲”,实现途径为“八目”;《孟子》主张人生来都有善良本性;《中庸》认为,需持续培养行大道之人,行大道之人注重仁义礼智勇。请结合选段,分析它们观点的共同之处。四、情景默写24.《大学之道》(1)《大学之道》体现为人处世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经告诉我们大丈夫当扫天下,而始于扫足下,在《大学之道》表达同样道理的句子是“,”。五、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礼乐文化的传承载体,除了社会习俗、礼器文物之外,主要是“三礼”经籍。涉及“三礼”的经籍有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文本真伪、经师家法、传承谱系等。而极为复杂的经学问题,更增添了解经的难度。尤其自清末民初始,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儒学花果飘零,“”。当时救国成燃眉之急,时人为救国危,对礼教大加挞伐。“五四”新文化运动,更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礼教,(

),因而实现传统“创造性转化”的诸位知名学者,亦不得不在推行“儒家伦理”的同时,特别声明首先要排除其封建意识形态。可见,礼是否曾因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思维屏障。于是,对礼学的平心静气的研究,也就难上加难了。2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土崩瓦解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倡办B.土崩瓦解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倡言C.分崩离析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倡言D.分崩离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倡办2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礼乐传统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被等同于封建糟粕B.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礼乐传统被等同于封建糟粕C.以致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礼乐传统被等同于封建糟粕D.况且礼乐传统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被等同于封建糟粕2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礼是否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的思维屏障。B.礼是否曾因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的思维屏障。C.礼是否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思维屏障。D.礼是否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才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的思维屏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语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老师对个人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人们对老师恭而敬之,对道重而求之。传统家风家训十分重视尊师重道,从家族祠堂里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便可略见一二。天与地指宇宙的自然之法,君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亲是指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师则是天地之道、君亲之道以及人生大道的觉知者和宣扬者。因此,师与天地君亲有着共尊共荣的地位。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只是一种职业关系,。由于把尊师与孝亲联系在一起,“师父”的称呼也开始流行。老师和学生的这种身份伦理关系经由师礼而确定。拜师礼的行礼者不仅是学生,学生的父母甚至家中长者也会代表族人行跪拜礼,以示对老师的礼请和敬重。在古代,尊师不仅是寻常百姓家庭的风习风貌,也是皇族、贵族的家法家道。尊师之道与王道息息相关:师道兴,则王道兴;师道尊,则王道盛。帝王之所以要尊师重道是因为帝王是道的践行者,而师则是道的传承者,帝王只有在尊师重道中求师、从师才能领悟道、践行道,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净化器。如果尊师重道的家风普遍盛行,那么不尊重老师甚至是轻蔑老师的社会风气便会失去生存的土壤,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尊师重道的浓厚氛围。2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反复

比喻

借代 B.引用

对偶

比喻C.引用

夸张

拟人 D.引用

对偶

夸张2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天地、君、亲、师分别指宇宙的自然之法,一个国家的象征,父母的养育之恩,天地之道、君亲之道以及人生大道的觉知者和宣扬者。”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C2.D3.B4.①重视人伦和乐,体现了基于血缘关系并推己及人的社会关系和谐。②追求仁者之乐,修己安人,强调整体性命运和社会责任担当。③蕴含着中华民族志于生命大乐的文化心态取向,引导人们追求高雅情趣、向上向善。5.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整理挖掘传统礼乐文化中有价值的资源,摒弃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②宏观设计与微观引导相结合。宏观上,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传播主流价值;微观上,引导人们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③发挥学校和媒体在推广普及方面的更大作用。开发与现代人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礼仪课程。【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完全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原文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现代的价值观念都可以从传统礼乐文化中找到源头”以偏概全,原文为“'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从古至今其实一直是贯通的”,并非全部价值观念。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强调“仁”在礼乐教化方面的重要性。B.说明礼乐的重要作用,与材料一表达的观点一致。C.表明礼乐文化受到破坏。D.强调的是君子应该践行礼乐。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由“重视人伦和乐。这种人伦和乐不单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私人伦理,还包括以己为中心推及的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可知,重视人伦和乐,体现了基于血缘关系并推己及人的社会关系和谐。②由“追求仁者之乐。修己安人可谓儒家的终极伦理关怀,高度具象地表达了中华文明的人文传统。即在确立人的身心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价值谱系中,始终强调整体性命运和社会责任担当”可知,追求仁者之乐,修己安人,强调整体性命运和社会责任担当。③由“志在生命之乐。把个体生存旨趣和生活意义的内在需求,导向旨趣高雅、旷达畅快的生存情态的获得”“这种精神文化传统对于引导人们追求高雅情趣、优化向上向善人文生态等方面具有启示意义”可知,蕴含着中华民族志于生命大乐的文化心态取向,引导人们追求高雅情趣、向上向善。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由材料二“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去芜存菁,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扬弃”可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整理挖掘传统礼乐文化中有价值的资源,摒弃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②由材料二“在宏观层面,我们应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现代社会,礼乐文化要想在和谐社会关系、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实际作用,需要在微观层面,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知,宏观设计与微观引导相结合。宏观上,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传播主流价值;微观上,引导人们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③由“在推广普及礼乐文化方面,学校和媒体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近些年,一些大学围绕培育和弘扬礼仪文化,开发出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可知,发挥学校和媒体在推广普及方面的更大作用。开发与现代人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礼仪课程。6.D7.A8.C9.①命是天命,是上天给人的使命;性是个人天生禀赋,从天命而来;仁是人性的本质。②人只有乘承了天命,找到并发挥人性中的仁,才可能成为仁人君子。10.①“深藏不露,甚至可以控制外在影响的力量”可以理解为是材料中的“天命”;②“我们神秘的内在”“我们自身”则是指个人的禀赋个性以及努力;③全句是说命运是外在的,不能为人力所左右,但是个人可以在顺应必然性的同时掌控个性,做出选择,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从而形成道德上的完善。【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表明个人的力量大于天命的力量”错误,根据原文“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可知,孔子承认天命的力量,也肯定个人努力的作用,但并不能说明个人的力量大于天命的力量;“个人努力了,就永不失败”错误,文中说“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所谓的永不失败是建立在“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的基础之上,且是“某种意义上说”,并非努力了“就永不失败”。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性自命出》中‘天’的含义与后期儒家‘命’的含义相同”错,根据材料一“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和材料二“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可知,两者含义不完全一致。C.“……这是孔子等先贤‘不知命’的表现’”错误,根据原文“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可知,“不顾个人承受的不公正对待,想要竭尽己力改造世界而不计个人成败利钝”这是“知命”的表现。D.“在表象上的成功”错,根据原文“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进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可知,这里的成功是道德层面的成功,不是世俗所说的外表上的成功。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关系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可知,材料二强调要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A.是强调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与观点无关。B.只强调了人之命运是固定的。与观点不一致。C.是说凡事个人尽到最大努力,然后听凭命运安排。与观点一致。D.是说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与观点无关。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可知,“命”是天命,是上天给人的使命;根据“天命之谓性”“性自命出”“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可知,性是个人天生禀赋,从天命而来;根据“‘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可知,仁是人性的本质。根据“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可知,性从命出,而命从天来,而“仁”是每个人都有的,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仁并让仁发挥出来,所以人只有秉承了天命,找到并发挥人性中的仁,才可能成为仁人君子。10.本题考查学生句子含义以及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叔本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深藏不露,甚至可以控制外在影响的力量”“我们神秘的内在”“我们自身”,事实阐述的是天命、个人禀赋、努力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一“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材料二“‘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可知,“那种深藏不露,甚至可以控制外在影响的力量”可以理解为是材料中的“天命”。根据材料一“天命之谓性”“性自命出”“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材料二“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可知,“我们神秘的内在”“我们自身”是指个人的禀赋个性以及努力。根据材料二“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可知,全句强调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人可以在顺应必然性的同时掌控个性,做出选择,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从而形成道德上的完善。11.C12.B13.A【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儒家认为检验国家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是民心向背”错。曲解文意,由第三段“儒家认为民心所向是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可知,应该是“民心所向”,而不是“民心向背”。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错。于文无据,文章从“富民是‘政之急者’”“富民是治国安邦之基石”“富民是‘治人者’之天职”“富民是善治之标志”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层层递进,论述了富民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并没有具体提到如何解决富民的问题。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没有关注到百姓的精神需求”错。过于绝对,材料第二段中“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中的“贵”包含了精神追求。故选A。14.BDF15.B16.A17.(1)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2)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18.意思:人总看不到自己儿子身上的恶习,总不认为自家禾苗比别家硕壮。用意:说明人都是有私心和偏见的,所以要注重修身,破除这种偏见。【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富润屋”“德润身”结构一致,应单独成句,在“润屋”“润身”后断开,即BD处;“故”副词,表因果关系,其前断开,即F处。故在BDF三处断句。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和睦;使……成就霸业。句意: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拒绝宾客来使诸侯成就霸业。B.错误。掩蔽,掩藏;满足。句意: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C.正确。动词,显现出,表现;名词,情况,表现。句意: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不去做和不能做的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呢?D.正确。现代汉语中“心不在焉”是贬义词,指思想、精神不集中。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A.“‘格物’是其核心”错,“八条目”之间是递进关系,“修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故选A。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诚”,使……真诚;第二个“致”,获得;“格物”,穷究事物的原理。(2)“好”,喜爱;第二个“恶”,不喜欢,厌恶;“美”,优点;“鲜”,少。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意思:人总看不到自己儿子身上的恶习,总不认为自家禾苗比别家硕壮。“恶”,缺点;“硕”壮硕。用意:由原文“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可知,说明人都是有私心和偏见的,所以要注重修身,破除这种偏见。参考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19.A20.B21.B22.(1)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2)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3)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23.都主张修身养性,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归:称赞,赞许。句意: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故选A。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处在下位的人不能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人民就不可能治理好。要想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连朋友都不信任自己,那么就不能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要使朋友信任自己,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不能孝顺父母,那么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民”是“不可得而治矣”的主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结构一致,“不获乎上矣”内部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B.“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心性修养”错,是前四条专注心性修养,后四条侧重外显行为。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端”,萌芽、发端;“然”,通“燃”,燃烧;“达”,流通,指泉水涌出。(2)“豫”,准备;“立”,成功。(3)“从事”,做事;“几”,接近。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可知,都主张修身养性,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参考译文:选段一:颜渊问仁德。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颜渊说:“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让我实践您这话吧。”选段二: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选段三: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政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其道理就在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哀痛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要在乡里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不是厌恶那小孩的哭声才如此的。……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选段四:大概治理国家平定天下有九条准则,说:修养身心。尊敬贤人,亲爱父母,敬重大臣,体谅群臣。爱民如子,招募百工,使远人归顺,关怀诸侯。修养身心,社会有德之道就树立起来了;尊敬贤人。(贤人解惑)遇事就不会再困惑;亲爱父母,那么父老兄弟就不会有怨言了;敬重大臣,(大臣诤言直谏)就不会办事迷糊;体谅群臣,他们就会以隆重礼仪相报;爱民如子,百姓就会心悦诚服;招募百工,国家就会财源充足;安抚边远地方的人,四面八方的人就会归顺;关怀各邦国的诸侯,全天下的人就会敬畏。必须内心虔诚外表端庄,不符合礼节的事绝不要去干,这才是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方法;摒弃那些谗佞小人的坏话,远离那些诱人的女色,轻视钱财货物,珍视道德品质,这才是劝勉贤人最好的方法;加升他们的爵位,重赐他们的俸禄,与他们的喜好厌恶相同,这才是劝勉人们去爱自己亲人的好方法;为大臣多设属官,这才是奖励大臣的好方法;对待士要讲求忠信,并以厚禄供养他们,这才是劝勉士人为国效力的好方法;役使百姓要适时,赋税征收要减轻,这才是劝勉百姓努力从事生产的好方法;天天省视工匠的工作情况,月月考查他们的技术本领,发给他们的粮米薪资要与他们的工效相称,这才是劝勉各种工匠努力工作的好方法;对于远方的客人,要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对其中有善行的人要给予嘉奖,对其中能力薄弱的人要给予同情,这才是招徕远方来客的好方法。延续已经绝禄的世家,复兴已经废灭的国家,整顿已经混乱的秩序,扶救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让诸侯各自选择适当的时节来朝聘,贡礼薄收,贪赐厚重,这才是安抚四方诸侯的好方法。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常规,但是,实行这些常规的方法只是一条。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人们在讲话之前能规定自己必须诚实,讲起话来就会流畅而无障碍;做事以前规定自己必须诚实,解事时就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行动之前规定自己必须诚实,行动之后就不会产生内疚;实行道德之前规定自己必须诚实,实行时就不会有什么行不通的地方。处在下位的人不能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人民就不可能治理好。要想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连朋友都不信任自己,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