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3年9月)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失向来之烟霞。(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之所以“哂”子路,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惟觉时之枕席②.梦游天姥吟留别③.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④.为国以礼⑤.其言不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以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易错字:“惟”“指”。2.按要求作答。(1)下列编号的语句填入空格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走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上海书展不仅成为广大读者和市民的读书嘉年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满想象力的“书+x”跨界交融新格局,正在上海书展显现并日趋成熟。①充分满足了读者对阅读多样性的审美需求。②在这里,阅读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③书、文创、互动搭配融合、线上与线下的彼此导流④也是吸引出版行业全产业链各环节交流交易的重要平台。A.④②③①B.①④②③C.①②③④D.③①②④(2)下面这则招领启事的划线部分有三处语句表达不当,请找出其中一处并修改。招领启事本人昨天下午有幸在操场篮球架下上拾获一个黑色钱包(甲),内有现金200元和紫色交通卡一张(乙)。故张贴此“启事”(丙),烦请失主前来认领。(丁)高三(1)班王红2023年7月16日【答案】(1)A(2)甲去掉“有幸”;乙删去具体钱数和卡的颜色;丙删除。【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前文为“不仅成为广大读者和市民的读书嘉年华”,接着应进一步说上海书展的作用,从内容及关联词语看,应接④;后面具体阐述,“在这里”上承上海书展,应为②;③是对其的进一步阐释,①进行总结。排序为④②③①。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把握招领启事表达方式的能力。甲招领启事不需要谦辞,去掉“有幸”;乙物品特征太过具体,可能会造成冒领,可删去具体钱数和卡的颜色;丙内容和招领无关,删去。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艺术的公共话语》自序(节选)姜俊①20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罗伯特·尧斯开创了“接受美学”。与关注艺术创作的“生产美学”不同,“接受美学”的核心就是从受众出发,从作品的接受出发。尧斯认为,作品在没有被阅读之前只是一件半成品;只有当它被人阅读,并进入讨论和批评,作品才得以成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②而在艺术作品和公众之间,艺术写作扮演了一个桥梁的角色。它的基础正是在于从“观众”和“读者”的视角出发,引导广大的公众以自己的方式打开一扇通往艺术作品背后的那个“世界”的大门,或海德格尔意义上“真理”,从而在公共的对话、讨论和批判中看到艺术的意义。(2021年7月6日)材料二《艺术的公共话语》序(节选)余明①由近及远,艺术的公共话语在其时间源流上有着多重起源。最近的,也是姜俊着力最深的,是伴随着横亘整个20世纪战争与经济危机而兴起的调节型艺术公共机制。为了让曾在世界性危机中躁动不安的公众和艺术家能够重新获得稳定幸福感,政府试图释出某些可调节的社会空间,让公众的各种情感可以在其中得到自由表达。比如,通过艺术作品和展览,让某些不可见的欲望或愤遭变得可见,就可以在一定意义上纾解、安慰和转化这些情绪,从而让社会更持续健康地运行。②但要求思考而后明的,是书中的另一重根源:在现代历史中,艺术的公共话语绝不可缺的批判性根源。社会不同于家庭和国家,它是所有平等公民操持生活、交流交往,并可基于其相对自由的生活来形成共同规范的所在。这就为一种现代公共话语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人们可以从拥有平等身份者的日常交际及理性协商出发,去追求自己所承认和要求的实践效果。这样一来,在整个现代开端时,对旧有权力结构(无论那是神权的、王权的或父权的)的批判就有了充分理由。几乎所有启蒙艺术家和思想家都分享着这样的根本信念: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去为自己的生活和规范主张做论证及辩护,并且重视他人运用公共话语对之进行的反驳和批判。姜俊跟随哈贝马斯的传统,将书名定为《艺术的公共话语》时,他当然自觉地继承了这一批判性的信念。(2021年6月12日)材料三从《奇葩说》看公共对话机制的养成(节选)姜俊①《奇葩说》是被娱乐化了的辩论竞赛。今天我们期待一种可以实现平等协商和对话的公共领域,我们希望尽量的隔绝权力对事实的改写,哪怕多么渺茫。在那里每一个主体都可以暂时悬置自己的权力,尽可能的用语言去论述、表达、用逻辑的话语去理论,去争取对方的支持,同时可以耐心的倾听,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使无法求同存异的解决争端和问题,也可以使得问题在各个层面和角度被充分的展开。②《奇葩说》中最为关键的是“说”字——话语、论证、批判。今天在智能算法的帮助下各种信息的分类和定点推送把我们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只看到自己喜爱和熟悉的范围,它使得社会中各个群体被隔离。人们在自己的小圈子中越来越放弃了想象他人生活的可能。通过娱乐的形式,《奇葩说》使得那些习惯于被封闭在小圈子中唱着单一曲调的人们,打破了封闭的聚合,使得个体重新开始流动,聚拢到这个话语的公共平台中,跟着进入诠释的展开、观点的碰撞。③我们在分析和展开中,打开了对于事物固化的认知,使得一切都在运动中重新链接,并获得想象力到知性的扩展,从而形成一种更为复杂的新诠释框架,即一种康德所谓的崇高,它不断推动着知性的提升。这也是“丑闻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提升”的本质意涵。④许多辩手的业余出身为所有人展示了某种可以通向独立思考的可能。他们来自各种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以切身经验、话语和思维标示着“奇葩”这个符号。逻辑并未在这里成为一种唯一的标准,情感的形式同样重要。使得共鸣在不同的切身故事中奏响。这迫使人们暂时放弃自己单一的认知,进入对他者生活的想象,构成了一种跨个体性的链接。它提供了使得不可见者进入大众可见的状态,使得那种陌生的话语和思想表达可以被听到,被重新评估。⑤无论如何,作为游戏辩论的《奇葩说》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应该被赋予一种更高的期待,它在培育一种新的健康的公众生活———公共领域,操练一种主体间平等、开放、理性的对话方式。(本文选自《艺术的公共话语》)3.与材料一第①段划线部分推理形式相同的一项是()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B.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C.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D.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靶,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4.根据材料二第②段内容推断,下列不可能是哈贝马斯观点的一项是()A.应摆脱“科技理性”对人的控制,通过共同参与者讨论建构具有普遍性的规范基础。B.交往行为的目的是达到主体间的理解,由此保持的社会一体化、有序化和合作化。C.商谈是调节现代社会日常冲突的机制,用于修复更新共识,重建社会秩序的理性基础。D.交往中应认清自我和他人的对立关系,坚守自己的主体性,不轻易盲从迷信权威。5.以下不符合材料内容文意的一项是()A.生产美学是以艺术创作者为核心的美学观念。B.旧有权利时代下难以产生艺术的公共话语。C.《奇葩说》最主要的价值在于打破人们的认知局限。D.逻辑并不是《奇葩说》辩手打动观众的主要力量。6.材料一中说“而在艺术作品和公众之间,艺术写作扮演了一个桥梁的角色”,以材料三为例,分析作者是如何扮演这一角色的。7.结合材料二中提到的“多重起源”,分析《奇葩说》这一节目产生与热播的原因。【答案】3.B4.B5.C6.①作者通过写作,创造出作品,实现平等协商和对话的公共领域的平台,公众可以不受局限的进行阅读。②作者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论证、批判,公众阅读之后可以与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进行碰撞。③作者呈现出作品,公众可以通过想象力,进行不同的解读,使得作品的意图都在运动中重新链接。④由于公众的背景、经历、经验的不同对作品不仅仅注重作品的逻辑,而是更注重与作者之间情感的共鸣。7.①《奇葩说》可以实现平等协商和对话的公共领域。②《奇葩说》打破了封闭的聚合,使得个体重新开始流动。③《奇葩说》使得那种陌生的话语和思想表达可以被听到,被重新评估。④《奇葩说》它在培育一种新的健康的公众生活,是时代的需要。【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理解和推理的能力。第①段划线部分推理形式:必要条件推理。A.归纳推理。B.必要条件推理。C.类比推理。D.排除法。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和倾向的能力。B.“保持的社会一体化、有序化和合作化”错误,由原文“去追求自己所承认和要求的实践效果”“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去为自己的生活和规范主张做论证及辩护,并且重视他人运用公共话语对之进行的反驳和批判。姜俊跟随哈贝马斯的传统”可知,不是“保持的社会一体化、有序化和合作化”,而是自由性和批判性。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最主要的价值……”错误,由原文“打开了对于事物固化的认知,使得一切都在运动中重新链接,并获得想象力到知性的扩展,从而形成一种更为复杂的新诠释框架,即一种康德所谓的崇高,它不断推动着知性的提升”可知,打破人们的认知局限是其价值之一,最重要的目的和价值是形成“康德所谓的崇高”。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和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原文“我们期待一种可以实现平等协商和对话的公共领域,我们希望尽量的隔绝权力对事实的改写,哪怕多么渺茫”可知,通过写作,创造出作品,实现平等协商和对话的公共领域的平台,公众可以不受局限的进行阅读;由原文“《奇葩说》中最为关键的是“说”字——话语、论证、批判”和“《奇葩说》使得那些习惯于被封闭在小圈子中唱着单一曲调的人们,打破了封闭的聚合,使得个体重新开始流动,聚拢到这个话语的公共平台中,跟着进入诠释的展开、观点的碰撞。”可知,作者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论证、批判,公众阅读之后可以与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进行碰撞;由原文“人们在自己的小圈子中越来越放弃了想象他人生活的可能”可知,作者呈现出作品,公众可以通过想象力,进行不同的解读,使得作品的意图都在运动中重新链接;由原文“许多辩手的业余出身为所有人展示了某种可以通向独立思考的可能。……情感的形式同样重要。使得共鸣在不同的切身故事中奏响“可知,由于公众的背景、经历、经验的不同对作品不仅仅注重作品的逻辑,而是更注重与作者之间情感的共鸣。【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原文“《奇葩说》是被娱乐化了的辩论竞赛。……即使无法求同存异的解决争端和问题,也可以使得问题在各个层面和角度被充分的展开。”可知,《奇葩说》可以实现平等协商和对话的公共领域;由原文“《奇葩说》使得那些习惯于被封闭在小圈子中唱着单一曲调的人们,打破了封闭的聚合,使得个体重新开始流动,聚拢到这个话语的公共平台中,……”可知,《奇葩说》打破了封闭的聚合,使得个体重新开始流动。由原文“这迫使人们暂时放弃自己单一的认知,进入对他者生活的想象,构成了一种跨个体性的链接。它提供了使得不可见者进入大众可见的状态,使得那种陌生的话语和思想表达可以被听到,被重新评估。”可知,《奇葩说》使得那种陌生的话语和思想表达可以被听到,被重新评估;由原文“《奇葩说》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应该被赋予一种更高的期待,它在培育一种新的健康的公众生活——公共领域,操练一种主体间平等、开放、理性的对话方式。”可知,《奇葩说》它在培育一种新的健康的公众生活,是时代的需要。(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我们家的一段路刘亮程①①直到最后一天,我们好像还没做好要离开黄沙梁的准备。尽管两个月前我们便开始收拾东西,把要带走的归顺整齐,一遍遍估算着装几车,用啥车拉走这些家当。②除此之外,搬家前的那段时间我们依旧做着该做的事。母亲一大早往院子里洒水(这是她多年的习惯了),扫净地上的草屑和树叶。父亲依旧早早套车下地。最后一片玉米,在一天前已掰光拉回来。遍野里是别人家的粮食。父亲赶车经过那些地时,也许引起旁人的警惕——他去拉前一天砍倒的玉米秆,顺便割些田埂地头的草回来。车上放着铁锨,临出地他还攒起因进车平掉的一小段田埂,收好一个水口子,用脚把土踏瓷实。他似乎没想到从今以后这片田野上再不生长属于他的东西。他的马车将在另一片土地上往复颠簸。不知他能否走惯别处的路,种惯别处的地。或许他早已经不适应别处的生活。他的腿被黄沙的路摔掼成这个样子,有点罗圈,一摇一摆走路时,风从两腿间刮过去,狗能从两腿间钻过去,夹不住一只猫一只逃窜的野兔,但夹住一捆草一麻袋麦子却像夹住一匹走马一样合适自如。③一天下午吃过饭,他又拿起锨,往房后那段路上扔了几锨土,垫平上一场雨后留下的几个牛蹄印。那是我们家的一段路,有四五十米长,我们自己修的,和大路一样宽展,从房后面通到东边的圈棚和柴垛旁。跟大路相接处有条渠沟,没有桥,渠沟浅浅的,有水没水都不碍事。这段路以前我们一家走,路上全是我们家的车辙脚印和牛蹄印。④那天来了许多人,路上、墙上、墙根,站着、蹲着,都是人。有的过来说几句话,帮一把忙。更多的人只是围着看,愣愣地看。⑤我们被看得有点不自在,有点慌。有种被监视的感觉。⑥他们中间有几个人,大概怀着侥幸,想从我们一件件装车的东西中,发现他们早年丢失的一把锨、半截麻绳。另一些人,认定自己迟早也要搬走,袖着手,看我们怎样把家什搬出来又抬上车。怎样在一个车厢里,同时装下柜子、板凳、锅碗、木头、柴禾、草还有水缸,而又不相互挤压碰撞。其他更多的人,面无表情,好像一下不认识我们。好像怕我们搬走地,装走空气。⑦我忙着搬东西,不知谁代表这个村庄和我们道别。是那条站在渠沿上目光忧郁的狗,还是闲站在人群中看我们背麻袋抱木头的那头驴。它没等我们搬完,高叫了几声,屁股一扭一扭走掉了。我们稍一停顿,仿佛听到这个地方的叫声,一句紧接一句,悲壮又昂扬。它停下时,这个村庄一片静寂,其他声音全变得琐碎模糊。只是不清楚它是叫给我们的还是叫给另一头驴。它一个驴,或许懒得管人的事呢。你看它的眼神,向来对人不屑一顾。⑧村长没出来说话。谁是村长我已记不清楚。那时候谁是村长都一回事,只是戴了顶空帽子。该种地他还是种地,该放羊还去放羊。村长很少出来管村民的事。村民也懒得去找村长。牲畜更不把村长当回事,狗该咬照咬,管他是村长还是会计。牛发怒了照着谁都是一角一蹄子。⑨后来走远了离开久了才发现,我们留下了太多东西。不仅仅是那段又宽又平整的路,我们施足底肥以后多少年里为谁硕果累累的那块地。当我们在另一条渠边碰响水桶,已经是别处的早晨。⑩我们一走,这地方的人又稀疏了一些。刮过村庄的风会突然少了点阻力。一场一场的西北风,刮过村中间的马路。每场风后路上刮得干干净净。马路走人也过风。早先人们在两边盖房子,中间留条大道,想到的就是让风过去。风是个大东西,不能像圈羊一样打个墙圈把风圈住。让天地间一切东西都顺顺当当过去的地方,人才能留住。⑪一天下午,我们兄弟四个背柴从野滩回来,走到村口时刮大风了。一场大风正呼喊着经过村子。风撕扯着背上的柴捆,呜呜叫着。老三被刮得有些东歪,老四被吹得有点西斜。老大老二稳稳地走着,全躬着腰,低着头。离家还有一大截路。每挪动一步都很难,腿抬起来,费劲朝前迈,有时却被风刮回去,反而倒退一步。⑫老四说,大哥,我们在墙根躲一阵吧,等风过去了,再回去。⑬两边都是房子,风和人都只有一条路。土、草屑、烟和空气,满天满地地往北面跑,我们兄弟四个,硬要朝南走。⑭大哥说,再坚持一阵,就到家了。风要是一直不过去呢,我们总不能在墙根坐到老再回去。老四没吭声。他在心里说,为啥坐到老呢,坐到十六岁、二十岁,多大的风我们都能顶。⑮老大、老二在前。老三、老四跟在后面。风撩开头发,呜呜地吹过头顶,露出四个光亮的天灵盖。⑯碰在老大额头上的一粒土,碰在老二脑门上的一片叶子,碰在老三鼻梁上的沙石和擦过老四眼角的一片硬木,分别触动了他们哪部分心智,并在多少年后展现成完全不同的命运前途?⑰那场风,最后刮开谁骨肉闭锁的一扇门,扬扬荡荡,吹动他内心深处无边沉静的旷野和天空?⑱我们走到家门口时,风突然弱了,树梢开始朝东斜。那场风被我们顶了回去,它改变了方向,远远地绕过黄沙梁走了。⑲我们背柴回家的路,不是风的路。⑳小的时候,我们不懂得礼貌地让到一边,让一场大风刮过去。㉑多少年后它再刮过这里,漫天漫地随风飘逝的事事物物中,再不见那四个顶风背柴的人。㉒整个天空大地,都是风的路了。(有删改)【注】①刘亮程,1962年出生,新疆沙湾县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2023年8月11日,作品《本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8.本文遣词造句颇有特色,请以第②段为例进行赏析。9.有人认为本文结尾写四兄弟顶风而行的一次经历显得突兀,试分析这部分内容对表现主题的作用。10.作者刘亮程曾被誉为“乡村哲学家”,根据本文谈谈你对这一称号的理解。11.文中作者所描述的生活场景,是否体现了《乡土中国》中所呈现的乡土社会的特点?试举两例进行分析。【答案】8.①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瓷实、摔掼、罗圈”等词语是人物的口语,富有乡村生活气息。②语言平实,通俗易懂。“母亲一大早往院子里洒水”“最后一片玉米,在一天前已掰光拉回来”等语句展现的是农村的日常生活,读来平易通俗。9.①切合文章表现“我们家”内容;②能展现出人物顶风而行的不屈和“我们家”四兄弟的团结友爱。10.①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人情风貌;②通过农村生活的琐事,展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11.①《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的特点之一是具有乡土性,离不开土地,如父亲在土地上忙碌的情景;②聚村而居,熟人社会,村与村之间又相对独立,我们家要搬走时,围观的人都是熟人,而我们搬到另外的村庄,体现了村与村之间的相对独立;③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如文中四兄弟顶风而行中,长幼有序,听从大哥的话。【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原文“收好一个水口子,用脚把土踏瓷实”“他的腿被黄沙的路摔掼成这个样子,有点罗圈”“夹不住一只猫一只逃窜的野兔”中“水口子”“瓷实”“摔掼”“罗圈”“逃窜的兔子”等语句,是农村生活的日常用语,体现了语言的生活气息和口语化;通过原文“母亲一大早往院子里洒水(这是她多年的习惯了),扫净地上的草屑和树叶”“父亲依旧早早套车下地。最后一片玉米,在一天前已掰光拉回来”“顺便割些田埂地头的草回来”等语句可知,没有华丽的词藻,使用日常用语描写农村的日常生活,通俗平易。【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文章的题目是“我们家的一段路”,整篇文章也是在描写我们家搬家前后的内容,在描写搬家前后的内容中回忆四兄弟背柴的情景,符合“我们家”这一内容主题;通过原文“我们走到家门口时,风突然弱了,树梢开始朝东斜。那场风被我们顶了回去,它改变了方向,远远地绕过黄沙梁走了”可知,四兄弟顶风而行,“我们”把风“顶了回去”,风“改变了方向”体现了人的不屈不挠;“让天地间一切东西都顺顺当当过去的地方,人才能留住”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人不能总是试图改变自然,要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乡村哲学家”首先所描写内容是乡村的,其次是能展现乡村社会所体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中间有几个人,大概怀着侥幸,想从我们一件件装车的东西中,发现他们早年丢失的一把锨、半截麻绳。另一些人,认定自己迟早也要搬走,袖着手,看我们怎样把家什搬出来又抬上车……其他更多的人,面无表情,好像一下不认识我们”展现了“我们”家搬走时不同人的态度,展现了乡村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当时的乡村风土人情;文章通过“我们家”搬家前后父亲、母亲的生活没有多少变化,“这是她多年的习惯了”“父亲依旧早早套车下地”,展现的是农村的日常生活,“我们”四兄弟背柴逆风而行的情景展现也是当时农村社会的日常,展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与四兄弟的友爱。【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乡土社会的特征之一是乡土性,人们离不开土地,以农为生。本文“父亲依旧早早套车下地。最后一片玉米,在一天前已掰光拉回来”“车上放着铁锨,临出地他还攒起因进车平掉的一小段田埂,收好一个水口子,用脚把土踏瓷实”等内容可以看出,父亲一直到搬走前依然离不开土地,忙碌于农业生产,可以体现其乡土性;《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乡土社会的特征还有农民聚村而居,熟人社会,区域间接触少,村与村相对独立。“他们中间有几个人,大概怀着侥幸,想从我们一件件装车的东西中,发现他们早年丢失的一把锨、半截麻绳。另一些人,认定自己迟早也要搬走,袖着手,看我们怎样把家什搬出来又抬上车……其他更多的人,面无表情,好像一下不认识我们”可以看出乡土社会的熟人社会特征;“或许他早已经不适应别处的生活”“后来走远了离开久了才发现,我们留下了太多东西”“我们一走,这地方的人又稀疏了一些”可以看出村与村之间的相对独立,区域之间的接触很少;《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乡土社会的特征还有乡土社会是有机的团结,是礼俗社会。文中“村长没出来说话。谁是村长我已记不清楚。那时候谁是村长都一回事,只是戴了顶空帽子”可以看出乡土社会是有机的团结;“老四说,大哥,我们在墙根躲一阵吧,等风过去了,再回去……大哥说,再坚持一阵,就到家了”“老大、老二在前。老三、老四跟在后面”可以看出四兄弟听从大哥的安排,体现了长幼有序的礼俗性。(三)(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梦中作四绝句(之二)(清)龚自珍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12.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梦境,诗歌鉴赏中称这种手法为_________。13.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解读完全正确的是()A.诗人仕途不顺,人生落魄。B.诗人淡泊名利,充满童真。C.诗人苦中作乐,哀怨忧伤。D.诗人激愤不平,借梦抗争。14.“海红”一词,历来被解作“海棠”,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应是“红海”的倒装,意为“红花的海洋”,结合全诗,谈谈你同意哪一种理解。【答案】12.虚写13.D14.示例一:解释为“海棠”。海棠花象征春光烂漫,通过海棠花和华发进行对比,更加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激愤不平。示例二:解释为“红花的海洋”。海棠解释为红花的海洋,和后文“四厢花影怒于潮”相照应,写出了春光灿烂,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愤不平。【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手法的把握能力。本诗描绘了一次梦境,而不是对眼前之景、之事描写,所以运用的是虚写的手法。【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诗歌的首句写到黄金散尽,白发如霜,家境一贫如洗加上年老体衰,可谓“两飘萧”,但是第二句却写到自己的初心还在。所以前两句表达了虽然自己年老体衰,但是初心壮志仍在,从而表达了自己不得志的激愤不平,而这种心情只能靠梦境来抒发。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示例一:解释为“海棠”。因为海棠花是在春天开放,象征着春光烂漫,诗歌的第三句写到诗人还可以“叱起”花影和帘子下的月亮,并且红色的海棠花和首句中的“华发”形成颜色上的对比,,更加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激愤不平,所以可以解释为“海棠”。示例二:解释为“红花的海洋”。尾联意思是房屋四周的花影像怒潮般地涌来,说明花影之多,繁花之盛,所以第三句中的“海红”解释为红花的海洋,和尾联中“花影怒于潮”相互照应,所以可以解释为“红花的海洋”。(四)(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初,(韩)愈至潮阳,既视事,询吏民疾苦,皆曰:“郡西湫水有鳄鱼,卵而化,长数丈,食民畜产将尽,以是民贫。”居数日,愈往视之,令判官秦济炮一豚一羊,投之湫水,祝之曰:“前代德薄之君,弃楚、越之地,则鳄鱼涵泳于此可也。今天子神圣,四海之外,抚而有之。刺史虽驽弱,安肯为鳄鱼低首而下哉!今与鳄鱼约,三日乃至七日,如顽而不徙,须为物害,则刺史选材伎壮夫,操劲弓毒矢,与鳄鱼从事矣!”祝之夕,有暴风雷起于湫中。数日,湫水尽涸,徙于旧湫西六十里。自是潮人无鳄患。袁州之俗,男女隶于人者,逾约则没入出钱之家。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仍削其俗法,不许隶人。(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材料二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坐言事忤旨,降通判潮州。修孔子庙,作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民张氏子与其母濯于江,鳄鱼尾而食之,母弗能救。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节选自《宋史·陈尧佐传》)材料三吴均,字云帆,浙江钱塘人。均性清介,治潮最久,诛盗尤严。每巡乡,辄以二旗开导,大书曰;“但愿百姓回心,免试一番辣手。”化莠为良,保全弥众。从役有取民间丝粟者,立斩马前,民益畏服。在潮阳以滨海地咸卤,开渠以通溪水,筑堤六千馀丈,淡水溉田,瘠土悉沃。在海阳濬三利溪,加筑北堤,为郡城保障。及守潮州,附郭西湖山高出城上,登瞰全城如指掌,旧有高墉为犄角,久圮。均筑展新城,跨壕而过,围山于城内。至是匪乱围攻,竟不能破,民咸颂之。殁后,追赠太仆寺卿。光绪间,潮州建专祠。(《节选自《清史稿·吴均传》)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以风示潮人()(2)在海阳濬三利溪()1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投之湫水,祝之曰()A.祝愿B.诅咒C.祷告D.祭祀(2)操劲弓毒矢,与鳄鱼从事矣()A.处理B.行事C.任职D.周旋17.材料二画线句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18.把材料一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袁州之俗,男女隶于人者,逾约则没入出钱之家。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19.韩愈被贬潮州八月,所谓“八月为民兴四利,赢得江山都姓韩”,在后世成为历代治潮官员的镜鉴,形成一种“以韩为师”的风气。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陈尧佐和吴均是如何传承韩愈的治潮精神的。【答案】15.①.教化②.疏通16.①.C②.D17.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18.袁州的习俗,为了借钱把子女抵押给出钱的人家服役,逾约无力偿还子女就被收入出钱之家永远做奴隶。韩愈来到袁州之后,想方设法赎回那些收入出钱之家做奴隶的子女,送还给他们的父母。19.①韩愈重视民生,为百姓解决鳄鱼灾害和借贷问题,而陈尧佐和吴均也关注民生,比如陈尧佐苦百姓之所苦,解决鳄鱼灾害,吴均修筑堤渠等。②韩愈身体力行,陈尧佐和吴均也继承了他的实践精神,比如吴均亲自登上高山了解情况。③韩愈重视文教,而陈尧佐修孔子庙,作韩吏部祠教化人民的行为也继承了他这一特点。【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1)“风”:教化。句意:来教化潮州百姓。(2)“濬”:疏通。句意:在海阳,疏通三利溪。【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1)“祝”:祷告。句意:投进潭水里,然后祝咒鳄鱼。故选C。(2)“从事”:周旋。句意:拿上有力的大弓和毒箭,和鳄鱼一战到底。好像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到这时,鳄鱼顺服地被网住,陈尧佐写文章(列举鳄鱼罪状)在各个市镇公示,然后烹杀了它,人们都感到惊异。“至是鳄弭受网”中,“至是”是状语,“鳄弭受网”的主语是“鳄”,“受网”是动宾结构,句子成分完整,故应在“网”后断开;“作文示诸市而烹之”省略主语“陈尧佐”,句中“而”表承接,最后“烹之”是动宾结构,故应在“之”后断开;“人皆惊异”的主语是“人”,“惊异”是谓语成分,故应在“人”前断开。故句子应断为: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隶”,隶属;“没”,收入;“赎”,赎回;“归”,送还。【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一中,根据原文韩愈亲自前往查看,以及他所写的祝祷文“如顽而不徙,须为物害,则刺史选材伎壮夫,操劲弓毒矢,与鳄鱼从事矣”可以看出,韩愈的治潮精神是身体力行,勇于斗争,而且善于借助文教。而从他“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仍削其俗法,不许隶人”的行为则可看出,韩愈重视民生且善于改革法制。而在材料二中,从陈尧佐“修孔子庙,作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可看出他继承了韩愈重视文教的精神,从他“尧佐闻而伤之”可看出他也关注民生。而从“鳄至暴,非可网得”但最后“至是鳄弭受网”的鲜明对比,也可以看出他继承了韩愈身体力行,勇于斗争的精神。在材料三中,根据吴均“从役有取民间丝粟者,立斩马前,民益畏服”的行为,也可看出他重视民生。而从他开渠通溪和修建堤坝,以及亲自登上高山了解地貌的行为,也可看出他继承了韩愈身体力行的治潮精神。参考译文:材料一当初,韩愈到了潮阳,一开始处理政务,就询问官吏有关百姓的疾苦,都说:“州城西面的水潭里有鳄鱼,产卵而后化育,长成后有数丈长,百姓豢养的家畜都快被它吃光了,因此百姓非常贫穷。”过了几天,韩愈前往水潭视察,叫判言秦济烤了一头猪一只羊,投进潭水里,然后祝咒鳄鱼,说:“前代德行浅薄的君主,丢弃了楚、越之地,那么鳄鱼隐藏在此地的水中还尚可。如今天子圣明,四海之外,都因受抚慰而归顺了。刺史即使软弱无能,怎肯给鳄鱼低头而甘居其下呢?今天和鳄鱼约定,限三天至七天离去,若还是顽固地停着不移走,一定要做害人的事情,那么刺史就要挑选有射擎技能的壮夫,拿上有力的大弓和毒箭,和鳄鱼一战到底!”就在祝咒完鳄鱼的当天晚上,有猛烈的风和雷从这水潭兴起。几天后,水潭里的水完全干涸,迁移到原水潭西面六十里的地方去了。从此潮州人再没有鳄鱼的祸患。袁州有这样一种风俗,为了借钱把子女抵押在借钱的人家服役,过期无力赎回就被没入出借钱的人家永远成为奴隶。韩愈到任后,想办法赎出被没收为奴隶的子女,送还给他们的父母,还废除这些习惯法规,不准许蓄养奴隶。材料二陈尧佐,字希元,他的先辈是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任魏县、中牟县尉,因为议论政事触怒皇上,被贬为潮州通判。(在潮州)他修建孔子庙,造韩吏部祠,来教化潮州百姓。百姓张氏的儿子与其母亲在江中洗澡,鳄鱼尾随而吃掉了儿子,母亲不能营救。尧佐听说后为这件事感到伤心,命令两个小吏驾着小舟带着网前去捕捉。鳄鱼最为凶暴,平常不能网到,到这时,鳄鱼顺服地被网住,陈尧佐写文章(列举鳄鱼罪状)在各个市镇公示,然后烹杀了它,人们都感到惊异。材料三吴均,字云帆,是浙江钱塘人。他性情清正耿直,管理潮州时间最长,诛杀盗贼最为严厉。每次巡视乡里,就用两面大旗开道,上面用大字写着:“但愿百姓回心,免试一番辣手。”(通过这一方法)使坏人改过自新,从而保全了很多人。跟随他的仆从若是有从民间夺取任何一缕丝一粒米的人,就立刻在马前斩首,于是民众逐渐敬畏服从他。在潮阳,因为沿海的地方都是盐碱地,他于是开挖渠道,用来流通溪水,筑堤六千多丈,用淡水灌溉田地,于是贫瘠的土地全都得以肥沃。在海阳时,他主持疏通三利溪,加高修筑北面堤坝,作为郡城的保障。等到他驻守潮州时,城市旁边的西湖山比城楼还高,他因此登上高山,俯瞰了解清楚全城情况,发现原来旧的城墙角,年久失修已经坍圮。吴均因此修筑这拓展新城,跨过沟壕,把这块山围在城内。这之后山匪作乱围攻城市,都不能攻破,因此百姓都称颂他。他死后,被追赠太仆寺卿。光绪年间,潮州的人为他专门修建了祠堂。(五)(12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名堂室记朱熹①紫阳山在徽州城南五里,先君子故家婺源,少而学于郡学,因往游而乐之。既来闽中,思之独不置,故尝以“紫阳书堂”者刻其印章。熹不敢忘先君子之志,敬以印章所刻,榜其所居之厅事。②先君又每自病其卞急①害道,尉尤溪时,尝取古人佩韦之义,榜其厅事东偏之室曰“韦斋”,以燕处而读书焉。而熹之躁迫滋甚,尤不可以忘先人之戒,则又取而揭之于寝,以自鞭策,且示子孙。□厅事、寝堂,家之正处,今皆以先君子之命命之。③晦堂者,燕居之所也。熹生十有四年,而先君子弃诸孤,遗命来学于藉溪胡公先生,草堂、屏山二刘先生。屏山独尝字而祝之曰:“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后事延平李公先生,先生所以教熹者,□不异乎三先生之说,而其所谓晦者,则犹屏山之志也。熹惟不能践修服行,是以颠沛,今乃以是名堂,以示不敢忘诸先生之教,且志吾晦。而自今以始,请得复从事于斯焉。④堂旁两夹室,暇日默坐,读书其间,名其左曰“敬斋”,右曰“义斋”,□熹尝读《易》,而得其两言,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以为为学之要,无以易此。及读《中庸》,见其所论修道之教,而必以戒慎恐惧为始,然后得夫所以持敬之本。又读《大学》,见其所论明德之序,而必以格物致知为先,然后得夫所以明义之端。既而观夫二者之功,一动一静,交相为用。⑤因以“敬”“义”云者,名吾二斋,且历叙所以名乎堂室之意,以见熹之所以受命于父师与其区区进学之所。(有删改)【注】①卞急:急躁。20.如果在文章三处空格内填入同一个字,最合适的是()A.因B.以C.盖D.然2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房间命名原因厅事紫阳书堂继承父亲遗志(1)韦斋别堂(2)铭记老师教诲堂旁夹室敬斋、义斋(3)22.以下对文本理解正确的是()A.“以先君子之命命之”主要是藉此寄托对父亲的怀念。B.“韦斋”之名,是源于朱熹对自己性格急躁的鞭策。C.读了《中庸》与《大学》,朱熹才明白“敬”、“义”的深意。D.朱熹未能践行先生教诲,故在本文中流露出愧疚之意。23.本文依序分别交代各堂室命名的缘由,其中顺序能否互换?说说理由。【答案】20.C21.(1)东偏室(2)晦堂(3)为学之要22.A23.观点:不能互换。理由:作者交代各堂室命名的缘由是从对先父遗愿的态度,然后是对恩师的态度,最后才使治学的态度。所以顺序不能互换。【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厅事、寝堂,家之正处,今皆以先君子之命命之”意思是大概厅事、寝堂、家里的正房,如今都用先父的命令来命名。“不异乎三先生之说”意思是大概和三位先生的学生并没有什么不同。“熹尝读《易》,而得其两言”意思是大概我曾经读过《易》,从而得到两句话。三处都表推测,应用“盖”,“盖”表推测,大概。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尝取古人佩韦之义,榜其厅事东偏之室曰‘韦斋’”可知,(1)处应为“东偏室”。由原文“晦堂者,燕居之所也”“熹惟不能践修服行,是以颠沛,今乃以是名堂,以示不敢忘诸先生之教,且志吾晦”可知,将“别堂”命名为“晦堂”,(2)处应为“晦堂”。由原文“熹尝读《易》,而得其两言,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以为为学之要,无以易此”可知,作者将堂旁夹室命名为敬斋、义斋,是因为它是为学之要,所以(3)处应为“为学之要”。【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源于朱熹对自己性格急躁的鞭策”错误。由原文“而熹之躁迫滋甚,尤不可以忘先人之戒,则又取而揭之于寝,以自鞭策,且示子孙”可知,“韦斋”之名,是源于朱熹不能忘记先人的警戒,用来鞭策自己,警示子孙。C.由原文“熹尝读《易》,而得其两言,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以为为学之要,无以易此。及读《中庸》,见其所论修道之教,而必以戒慎恐惧为始,然后得夫所以持敬之本。又读《大学》,见其所论明德之序,而必以格物致知为先,然后得夫所以明义之端”可知,读了《易》,朱熹明白“敬”、“义”的深意。D.“故在本文中流露出愧疚之意”错误。由原文“熹惟不能践修服行,是以颠沛,今乃以是名堂,以示不敢忘诸先生之教,且志吾晦”可知,作者在本文流露出的是不能忘记先生的教诲。故选A。【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表明理由,不能互换。由原文“熹不敢忘先君子之志,敬以印章所刻,榜其所居之厅事”可知,朱熹命名厅事的原因是继承父亲的遗志。由原文“而熹之躁迫滋甚,尤不可以忘先人之戒,则又取而揭之于寝,以自鞭策,且示子孙”可知,朱熹命名东偏室的原因是继承父亲的遗志。由原文“熹惟不能践修服行,是以颠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