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聚居区的区位与当地居民的居住状况_第1页
移民聚居区的区位与当地居民的居住状况_第2页
移民聚居区的区位与当地居民的居住状况_第3页
移民聚居区的区位与当地居民的居住状况_第4页
移民聚居区的区位与当地居民的居住状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移民聚居区的区位与当地居民的居住状况

移民聚居区的重要性在《反相互作用的空间》一书中,希利(hilling,1988)解释了现代生活导致穷人离开城市生活的原因。此外,它强调了单个居住区中居民的共同出现和交流,忽视了“胡同里随处可见许多陌生人”的事实。那么,那些能使穷人和富人、当地居民和外来移民和谐相处的“寻常街巷”又是什么模式?本文认为在城市商业区边缘形成移民聚居区是移民进入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事实上,卡特(Carter,1983:188)认为“种族聚居区,作为移民适应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地方,(成为)工业城市具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文章认为移民聚居区靠近城市中心在经济上是有效的,因为这样能够方便外来者接近市场,否则他们的经济活动可能将受到限制。此外,文章还认为,传统街巷网格引发的活动集聚和分层,为形成具有很强自我维持能力的移民社区创造了机会,这些移民社区随后便能在城市主要街道上发展,从而开始与本地居民融合。这种从局部地域上封闭到大尺度混合的转换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发生着,正是这种转换营造了一个更为和谐而不是加剧分化的移民群体。研究还进一步阐述了移民聚居区历来多位于城市最为贫穷的区域。这种贫困状态不仅与诸如容易找到廉价租金住宅和临时工作这些因素有关(这两点对于新到一个地方立足都很重要),还因为贫困区域具有其他一些特征,它们一般说来在空间上和社会构成上多变,使得各种外来者以及“他者”能够在城市中心区的边缘生存,并在新的文化中扎根。正如科什(Kershen,2004:262)所指出的,在伦敦那些被难民当做栖身之地达200多年的移民聚居区,“位置必定毗临伦敦城,那里不受城市限制,不信奉英国国教,是吸引难民和外来移民寻找商机和宗教自由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移民倾向在城市居住并非偶然,因为在那里他们能够与现存的多元社会充分接触,更为关键的是,在城市中心区边缘的居所能让最边缘的人群以一个相对缓慢的速度找到他们自己与社会整合的方式,而这是在其他地方所不能实现的。文章以回顾移民聚居地的空间形态开篇。随后深入研究了贫困地区,揭示了这些地区是如何与其空间特性相适应。最后一部分阐述了主要研究结论,包括对移民集群现象在理论上的探讨。通过聚居区的建构研究方法确定移民群体的目标对于少数群体、尤其是新迁入移民集聚现象的研究汗牛充栋。在名篇“飞地”(Wirth,1928)中,作者认为在移民形成“贫民窟”的过程中存在某些“金科玉律”。移民集聚的主要原因通常被归结为少数群体由于受到偏见而被排斥,或是因为某些贫困街区是为特定劳动阶层所保留的,而且移民偏爱约束少的、家庭工作式的就业机会。在多数情况下,为方便到达中低技术的工作地点会使移民在某一地区聚集。尤其是移民可能随时被解雇,居住地离就业地点越近越好(参见Godley,2001)。通常长时间在工厂工作会要求工人住在工厂附近。很多研究城市的地理学家和作家在少数民族群体集聚以及这些群体逐步分离过程之间找到了联系,通过回溯有关移民集聚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卡特和刘易斯(Carter&Lewis,1983)曾写过有关爱尔兰人迁入不列颠的情况,他们认为少数人群集聚首先是由于19世纪大幅度加剧的人口流动造成的,这导致人口在更大程度上进行混合,“种族隔离”概念随之得到发展(Opcit,189~201)。集聚与分散的统筹是此文的核心,文章试图建立移民聚居与分离的必然关联性。本文的基础是笔者(Vaughan,1999;1994)对19世纪英国的伦敦、曼彻斯特和利兹的犹太人移民聚居区的系列研究。研究目标希望能够认识移民聚居区的空间本质,了解隔离的移民群体是如何最终得以在经济、社会以及空间上与本土社会相整合的。文中试图运用空间句法的方法,建立聚居区在空间上的分隔关系,统计数据则用来拓展研究在社会和经济上的维度。这个方法需要建立与空间有关的所有移民聚居区的人口总数的数据库(不仅仅是移民人口)。其他对于移民隔离的研究侧重于用地区平均水平来研究人口在地理上的分布,而本文的研究方法则不同,它的优势在于对空间进行了更高程度的解析。此外,在研究诸如移民和当地英国居民的经济状况时,通过对人群整体的运用,能够对移民以及同区的当地居民进行比较。这个方法还消除了样本误差,这在少数人群(他们在区域内分布很不均匀)的研究中是非常难处理的问题。1880年代在伦敦、曼彻斯特和利兹的犹太人社区,容纳了当时英国境内最大的犹太人群体,包括已经迁入的犹太人家庭(在以往移民浪潮中迁入)和新迁入的移民——在3个城市中,伦敦已迁入人数最多,利兹最少。一直到1881年研究出现中断的这段时间里,英国的犹太人数量从3.6万增长到了6万;这个增长主要是由于来自东欧的移民造成的(Lipman,1990)。这些初来乍到的移民高密度地聚居在以下城市的贫困区:曼彻斯特的红银行地区(RedBank),利兹的牧草地区(Leylands)以及伦敦东区。在英国其他城市中心也有小规模的聚居区。犹太人社区建起了无数的犹太人慈善机构和组织,一方面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希望在社会和经济上帮助新移民与现有居民进行融合。但是,高密度的聚居区引发了卫生问题,环境也因此过于拥挤(Pollins,1982)。而且,移民的生存环境通常比贫困区的其他居民要糟糕。布斯(Booth,1902,vol.4:46)认为,在普通贫困的伦敦东区,移民住所的特色很明显——“各种形式都十分拥挤,不论是在居裹居民的四面墙里,还是塞在所有可能的建筑空间中的住处和作坊——每英亩中人数高达227人:这是伦敦东区最高的数据。”移民聚居地的一个重要特征不仅是空间上靠近城市经济中心,还有它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内在的空间组织方面。很多移民贸易在本质上也体现了细分的灵活性;尤其是细分使程序中的每个环节与下一环节之间必须临近——所以做扣眼的人有必要住在与服装生产链条中从事前后环节的工人靠近的地方。到1880年代,犹太移民进入到一个交易量较小的行业;伦敦的犹太移民中有34%做裁缝,14%在靴子和制鞋厂(Fishman,1988:132),在曼彻斯特的红银行地区(那里聚集了1881年城市里82%的犹太人口)主要以裁缝业、制帽业、制鞋业以及玻璃装配业为主导(Freedman,1992)。这些贸易的共同点是,它们学起来都相对简单,尽管类似裁布这样稍微复杂的程序需要较高的技术,但是收入也相对丰厚。犹太移民的聚居模式:伦敦、曼彻斯特和利兹在对空间整合度的空间句法研究中,通过把移民聚居地与周边城市环境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移民聚居地比毗临地区隔离得更为严重,而且,当考虑测量的空间深度——街道距离市中心需要拐弯的数目,移民聚居区相比其他城内的区域距离更远。这个发现印证了威廉姆斯(Williams,1985:81)的论断,曼彻斯特“经典贫民窟”区域在实体上是不可见的:“独立地在用地布局与商店和公共建筑立面的屏蔽之下,在被污染的IRK峡谷中由铁路和工业隔离,是如此被忽略和不起眼,以致处于一种‘永恒的午夜’的状态”。与此形成对比的,每个区域主要街道都与各个城市“充满活力的中心”联系很紧密。空间分析认为,移民聚居地之间的空隙切断了与城市生活的联系,实际上这些区域与市中心及其经济活动的距离并不远。图1说明了曼彻斯特、利兹和伦敦的全局整合价值,对移民聚居区进行了标注。研究还发现,贫困人口比例很高,不仅对移民而言,整个移民聚居区的居民都是这样,这些居民被列为就业分类中“半技术的”及“无技能的”。其他衡量贫困的方式,如对其他家庭出租或是给寄宿者出租房间的比例,在移民聚居区中都很高,在曼彻斯特案例中,犹太人在聚居区出租给区内家庭的占11%,出租给区外的占6%。笔者(Vaughan&Penn,2001)对19世纪最后60年犹太移民在利兹的居所演变研究发现,移民聚居地的形成有一个清晰的模式。从图2可以看出6次普查中犹太居民所在街道的位置,新形成的犹太聚居(对于本次普查)的街道用白色粗线表示,原有聚居区街道(在前次普查中出现的)用细黑线表示。这个图示还与另一张图进行了叠合,位于距离牧草地区整合最为全面的街道:希望大街(色调越暖,街道越接近起点)不远的地方。这张图展示了牧草地区聚居区的形成过程,与此同时单身男青年在周边区域租房的逐步减少,这主要发生在前30年。很明显,那些用灰色表示的移民聚居地,一开始在距离希望大街拓扑步数一步或者两步的街道上出现。随后,还是在拓扑步数一两步的范围内,逐步占据街区北部的住宅。最后,尤其是在1891年的普查中,我们看到聚居区开始在一些距离整合度高的街道较远的短街道出现。这个分析说明了一个模式,一旦在一个地区中形成了聚居核心区,新建成的街道比已有街道在空间上更为隔绝。现有居民中有移民群体的街道比新形成的街道更容易被填满——导致密度高的模式。在原始聚居区以外并与之邻近的地区中,那些更为繁荣的区域会成为聚居的场所,这样移民在文化和社会方面与其他移民相联系。图示说明移民家庭并不会在区域内随意定居,而是搬迁到那些与他们有共同信仰的人已经建立的街道上,这样移民聚居区的密度就比其他区域大。史料证实,在一些地方原居民与少数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导致了实际上的“排斥地带”,一些街道开始成为被排挤的“犹太人”聚居区。据(Englander,1994:64)研究,“在那些位于外来聚居区边缘的地区,在那里主要街道还没有形成,对于犹太人进入的反对是最为激烈的。这促使了犹太人聚居区的形成”。尽管如此,同样地,移民会由于文化或是信仰上的原因选择把自己封闭起来:例如里普曼(Lipman,1962-7)描述了在英国移民的初期,反对通婚的严格规定是如何促使犹太聚居区形成的,还有约翰斯顿(Johnstonetal,2002:609),阐述了迁入英国的东南亚移民也是通过形成聚居区来维持文化上的统一,以防止与“他们眼中偏见的社会”接触。对利兹聚居区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移民聚居区发展的过程在50年的时间里,先经历高密度聚集过程,然后开始分散,而在同一区域中对于移民和非移民的贫困分析表明,贫困(通过以下几个参数衡量:家庭就业人数与家庭规模)和与聚居区周边就业点的距离之间存在关联。对于经济上隔离和空间上隔离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那些移民倾向聚居的地区在空间上有某种特性,这使得这个地区更容易变得贫困,而不论此地的居民是不是外来移民,对这个地区自身的规划才是引起内部居民分化的原因。本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因素与移民聚居区的空间特色有关,在这里很强的互相依靠关系对于一个移民群体来说是增强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的重要因素。相互依靠在这里被笔者用来描述组织存在的方式;比如由移民群体创办用以支持他们成员的文化社团、俱乐部、宗教团体、慈善机构以及殡仪组织。对这种现象的研究说明,移民机构倾向选择建立在一个地区的主要街道上,但这些街道并不是全局空间网络的组成部分(Vaughan,1994)。对于伦敦当前南亚移民的研究发现了类似的有关地方社会活动的空间模式(Aftabetal,2005)。对于非正式的相互依存研究(根据原来国家、共同工作以及宗教活动而引发的家庭集聚形成过程)发现这种现象在家庭初到一个国家时比例很高(Vaughan,1999)。不同移民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会使他们选择与来自同一国家的人一起生活(参见White,2003:80)。在所有的案例中,来自同一地区的两个犹太人结婚的比例很高。与其他移民群体比较,比例相当高——尤其是近来一些新的聚居区——在牧草地区高达89%的来自同一国家的犹太人之间结婚(历史资料显示着通常是因为单身男子会被“遣送回家”去娶一个本地的新娘)。这种强烈的地域文化必定对社区联系的紧密程度产生影响。笔者(Vaughan,1999)的研究还考察了移民聚居区之外的聚居模式。发现聚居的第二阶段遵循这样一种模式,即搬迁到距离第一阶段居所不远的地方,这是由于他们认为相对小的范围便于社区机构产生实效。居所在第二阶段集聚的重要性在纽曼(Newman,1985)和威廉姆斯(Williams,1985)的研究中阐述得很清楚,他们介绍了曼彻斯特和伦敦出现的这种模式。此外,在这里列举的3个案例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移民群体在初到一个地方后一直在原处生活了至少60年。贫困与移民比例高的街道关系研究史料表明,在工作之外,能够获得廉价住宅是使我们现在所分析的地区对贫困移民产生吸引力的另一个因素。而且还需要进一步调查以了解这些因素的本质。正如就业与临近经济中心相关联,住宅和经济因素与空间整合度相关。比较伦敦移民聚居地的局部整合度与地区内的平均整合度就会发现,虽然查尔斯·布斯(CharlesBooth,1889)界定的底层阶级居住在很隔绝的地区,但总体趋势是在贫困线以上的阶层比较接近平均水平,而此区内的上层阶层则分布在整合度高于平均水平的地区。因此,除去极度贫困的阶层,在被认为是充斥着大规模贫民的伦敦东区街道,实际上内部还有不同的阶层。正如费舍曼(Fishman,1988:11)所说:“穷人不是一个匀质的阶层”,他们因工作状态不同而不同。在对贫困与移民比例高的街道关系的研究中,19世纪出版的拉塞尔和刘易斯(Russell&Lewis,1900)的“伦敦的犹太人”(TheJewinLondon)地图说明了街道之间显著不同的模式:在移民是少数群体(最高达50%)的街道,移民的密度越大,街道的整合度越高;在那些移民是主体(50%~100%)的街道,随着密度增大,街道整合度降低。东区那些没有移民的街道是所有区域中整合度最低的。图3举例说明了这个问题,展示了多数群体(着蓝色的街道)是如何在各种街道中落脚的,街道类型从联系便利的主要街道(移民比例最高达75%,浅蓝色)到联系松散的后街(移民比例在75%~100%,中蓝和深蓝)。近期的几篇文章都强调贫困地区是当代城市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Lee&Murie,1997;Power&Wilson,2000;Spicker,2003)。研究表明,逃避到郊区会遗留下“过度贫困”的地块,由于贫困地区因它们的空间位置而加速社会问题恶化,这些地块会遭遇更复杂的问题。笔者对于历史贫困地区的研究表明,要使这些地区长期存在与微观城市空间性质有关,这将在后文中论述。查尔斯·布斯对伦敦19世纪后期贫困问题的研究(Booth,1892-7;1902)是首次对贫困问题进行的综合研究,而且是当前社会学研究中科学方法的基础,尽管如此,目前对布斯及其研究小组绘制的地图进行的分析还很少。地图根据就业的7个类别以及收入标准对居住在伦敦各条街道上的人进行了分类——布斯认为收入的定期性和收入水平是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1889年“贫困分类”地图就是学校机构来访者以及布斯研究小组调查的成果。1899年地图对前版进行了全面修订:“走访了每一条街道、院落和小巷……对变化进行了仔细的修正……(变化最大的是)10年间毁坏、重建和扩建自然交替的结果,这与人口特征和分布的变化相关”(Booth,1902:6-7)。图4即为1889年布斯地图的图例。对周边地区的基层党组织整合度较高,且在基本里德(Reeder,1984)指出布斯产权地图说明了19世纪伦敦空间形态是如何对贫困地区产生影响的。他说那张地图“指出了尤其是众多街道的尽端、封闭景观和背水空间的重要性。粗略地看,地图(见图5)反映了布斯定义的半犯罪阶层或是那些稍好一些的人群使用这些尽端空间的频率,仔细深究,会发现一些新增功能——比如一个船坞或是河道,一个煤气厂或是水厂,一条铁路线,或仅仅是对一条新道路的调整——是如何促使贫民窟形成的。布斯和他的小组在后文中反复注意到物质屏障的重要性。”实际上,布斯很敏感地发现街道中微小的差异对城市形态并由此对城市贫民产生的影响。此类的例证也出现在他论述贫民是如何“寄生在连绵铁路环线上”以及“贫民寄居在与城市生活主流割裂的铁路与河道之间的地块中”(Booth,1892-7:137)的文章中。对伦敦东部哈姆雷特城堡区的分析,是作者研究空间分隔和贫困的主要关注点。此地在过去200年来一直都是贫民和移民的聚居地。图5说明,通过对这些嵌入周边地区的区域的轴线分析,会发现这些区域中的主要街道整合度很高(着红色和橙色的街道),而次要街道却十分隔绝(深蓝和浅蓝的部分)。如上文所提及,空间结构分析说明东区与伦敦其他地方在主要街道之外联系很弱。图5是这片地区的布斯地图,表明布斯定义为“富裕的中产阶级”(红色)或是“相当富裕的阶层”(粉色)的街道就是那些整合度较高的街道。对数据进一步在街道街区层面的统计分析为以上观察提供了很好的证据,上层阶级位于整合度高于平均水平的街区,也就是街道体系中最容易到达的部分,而底层的人则居住在低于平均整合度的区域,也就是不那么容易到达的街道。空间句法以前的研究中发现了以下结论,整合度高的街道容易容纳城市中活跃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这并不是说中产阶级对繁忙、嘈杂的街道有偏好,而是他们所占据的位置——贸易和工艺在这些地方都具有控制性优势,意味着他们容易居住在街区的主要街道上。这个结论被时代周刊(Watson,1914)的一个商业指南所证实,而且里德和海德(Reeder&Hyde,1984)也指出,居住在布斯划为红色街道上的中产阶级不是“真正的”、仆人伺候的中产阶级,而是一些职员、店主、雇员和专业人士。如果认为主要街道构成了街区的全部空间结构,那么以下结论就显而易见,那就是空间句法的研究表明这些街道与全伦敦的经济活跃区紧密相关,这是已经被此地的历史研究所证明的事实(Kershen,1995)。“边缘分散、线形整合”的街道组织形态布斯关于伦敦东部的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结论,即这个区域不是一个单一的贫困和犯罪街道的沼泽,而是涵盖了很多生存状况不甚相同的阶层。空间句法对布斯的贫困阶层进行了研究,跨度从“非常贫困”到“贫困,一个中等家庭一周收入18先令~21先令”,研究表明如果平均度量,这些贫困阶层通常位于空间相互隔离的街道上。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令人惊讶的分隔,即有一定比例的街道整合度更高,而其他一些则十分隔绝。整合度较高的街道通常看起来孤立于其他贫困街道,而且趋向直接与中产阶级所在街区的主干街道相切。这也解释了他们所在街道整合度高的原因。另一个关于最底层阶级所在街道的重要发现是这些街道散布在地区各处。在一些情况中,由于这种分散,贫穷的街道被上层阶级所在的街道包围起来,虽然它们趋向能够背向或是垂直于这些街道。这就是“边缘分散、线形整合”理论——接近直线延续的街道往往功能相近,而当你以较大角度转过一个街口,街道的活动和功能有可能会小小地变化(Hillier&Penn,1996)。图6就是这种现象的一个实例。在一些情况下,在相对繁荣的中产阶级住宅的背后,隐藏的是建筑质量低下的院子和小巷,以及与这种简陋环境相对应的居民(还有一些类似的犯罪行为),因此这些低质量的住宅在当时的媒体中声名狼藉。埃文斯(Evans,1997)在“贫民窟和居住典范”(RookeriesandModelDwellings)一文中描述了一些这样的住所是如何发展到过于拥挤,继而在当时卫生条件差的状况下引发疾病的。分析布斯地图在1889年和1899年之间的变化发现,这一期间进行的贫民窟清理工作对于清除地区周边环境的空间和社会状况改观有很大作用,但是这一现象掩盖了一个现实,就是原来住在这些平民窟的最底层穷人不得不在这个地区的内部或是外部去寻找更廉价的住所。另一个更不易被发现的影响就是,被清除的平民窟周边地区在市场中显著贬值——空间变化引起连锁反应,而空间组织的改善并没有对下层阶级带来多大影响。怀特(White,2003)记录了有多少最贫穷的本地居民迁出,或是同时有多少居民被置换到与原住地毗临的街道,还是被相对次贫困的外来贫困移民所替代。为了证实伦敦东部研究的成果,在伦敦另外选择了一个地区——位于伦敦西部SOHO区,这个区由于与周边地区在社会和经济上差异显著而中选。图7表示了这种差异,是1889年布斯地图的SOHO区。很明显,这个区域原来在伦敦西部繁荣的环境中属于“另类”,经济上与周边环境有很大不同——从大量标识贫困的黑色、深蓝和浅蓝的街道就可以看出。在SOHO区空间形态的统计分析中,比较街道西端和北端,会发现不同区域上差异很大,空间整合度很低,街区的街道众多,贫困和种群隔离之间的关联与同时期伦敦东区相同。一份由戴晓玲(在伦敦大学学院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期间)写的课程研究报告,研究了SOHO区在过去100年来的空间形态,发现较小规模的街区对SOHO区成为兴旺的零售副中心有很大影响。SOHO区特定的形态使这个与周边环境差异很大的地区能容纳很多边缘的社会活动和阶层,而且由于空间上的容纳性,这些不同的阶层能够共存。这两点促成了城市性格的形成。以上论述表明,当贫困地区位于相对繁荣的区域中时有形成亚文化中心的可能。整合性的空间组织综上所述,本研究把空间句法的各种方式用于解释移民生活的“黑暗的飞地”,提出移民居住的空间构成对其社会结构有一定影响。论述说明,集聚对于移民群体内部相互支持开展小经济活动是很有益的。集聚还使少数群体的文化和宗教活动得以维持。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移民聚居区相对于城市整体区位的重要性;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