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事立案程序的现状与反思目录TOC\o"1-1"\h\u10694摘要 222355前言 416149一、刑事立案程序概念阐述 42931二、我国刑事诉讼的现状 525178(一)刑事立案信息来源 55330(二)刑事立案的标准 522098(三)刑事立案的审查 619398(四)刑事立案的监督 612160三、我国刑事立案程序缺陷 78771(一)刑事立案标准设置不科学 729077(二)刑事立案前初查性质不明 718557(三)刑事立案监督机制有缺陷 8539四、刑事立案程序的完善 913172(一)设计科学合理的立案标准 931042(二)立案前初查行为性质界定 1031996(三)建立刑事立案登记制度 1031299(四)健全刑事立案监督制度 1128778五、结语 1128700参考文献 12前言立案程序是法院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重要环节,也是法院诉讼程序的起点。我国长期在立案制度中使用立案审查制度,起诉条件严格,立案程序职权色彩过重。导致一直存在当事人提起诉讼难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司法实践“立案难”的因素之一。2014年10月20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予以明确,“改革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2015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决定适用《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刑事立案程序还存在各种不足,本文以我国刑事立案发展现状为对象,对刑事立案程序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分析刑事立案程序面临的现状和困难,对此的改进建议。进而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法律制度的进步以及社会稳定发展。一、刑事立案程序概念阐述最高人民法院对立案登记制的概念进行了充分解释,即法院不审查当事人的诉讼程序,而只审查形式要件。当事人提出的所有诉状均予以受理,并出具书面证明,但《意见》规定不得登记的除外。起诉状及所附补充文件符合诉讼法规定条件的,当场立案。刑事立案是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嫌疑人或者涉嫌犯罪的事实,或者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人的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方面的材料依照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然后决定作为刑事案件进行调查或审判过程活动。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是立案侦查的起点,是诉讼程序的重要标志。刑事案件的追诉过程包括立案、侦查、起诉、审判等程序。这些步骤是循序渐进的,并且有明确的顺序,严禁颠倒程序。刑事立案的作用是准确及时地查明和惩处犯罪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准确评估社会保障状况,作出正确决策。立案作为刑事诉讼程序启动的标志,是一切刑事诉讼程序必须经过的程序,该程序是由法律规定的。在立案阶段,也有自己相对具体和独立的任务和特点。作为一个独立的诉讼程序和讨论阶段,立案程序具有以下主要特点。首先,立案是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的第一道程序。其次,立案是刑事诉讼的必要程序。按照法律诉讼的原则,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公安、司法机关开展的刑事诉讼,应当严格按照诉讼程序,在诉讼程序的任何阶段,不能任意超限、任意修改、任意颠倒。三是立案是法定机关的专门活动。在我国,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国家安全机关等有权立案的机构,法律有明确规定,但除此之外,其他部门、组织或个人均无此规定权利。此外,该权利的行使有法律严格规定的范围,不得超出。二、我国刑事诉讼的现状(一)刑事立案信息来源我国的《刑事诉讼法》通过法律提供了有关刑事立案的信息来源。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08条第2款,法定的刑事立案信息来源于单位和个人、被害人、犯罪人本人以及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主动发现。一是在我国,由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主客观认定现有刑事案件,启动立案程序。预防、制止和查处违法犯罪活动,是公安机关依法必须履行的职责。在执行工作时,很可能会发现客观的犯罪活动并打击犯罪分子。因此,在收集相关犯罪证据和线索时,在侦查特定犯罪分子的特定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发现了犯罪分子的其他犯罪行为,这些都是一般犯罪立案信息的来源。检察机关兼有侦查和监督职能。检察机关也有权对某些案件进行调查,因此他们可能会在刑事诉讼中发现刑事犯罪事实。在行使监督职能过程中,某些犯罪事实也可能被发现,例如渎职犯罪。这些也可以成为检察官揭露犯罪活动的案件信息来源。二是通过公民或有关单位组织的举报,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被动地发现犯罪事实。此类案例信息的来源在现实生活中至关重要。公民及相关组织是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成员,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场所中,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发现的犯罪事实报告给公安和司法机构。三是通过受害人报案、控告,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被动地发现犯罪活动的存在。在我国,如果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每个人都有权寻求公安部门的保护。作为被害人,可以利用律手段向公安和司法机关,揭露犯罪事实,达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目的。由于犯罪直接针对被害人,而且从被害人处获得的证据详细,他们也愿意提供他们所知道的所有案件的实际情况,从而成为刑事立案信息的来源。最后,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通过罪犯的自首被动发现犯罪事实。在某些情况下,犯罪分子因为冲动犯罪,或者因为过失行为导致犯罪。后来感到后悔,并发现他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诚实坦白诚恳已发生的犯罪事实。另外,我国法律规定了自首的情形,可以从减、减轻或免除刑罚,因此犯罪人在犯罪后向相关组织自首,成为刑事案件的信息来源。(二)刑事立案的标准我国《刑事诉讼法》强调,我国刑事立案的标准是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发现刑事犯罪事实并且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这表明,即使客观存在刑事犯罪,法律并不要求追究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启动刑事立案。因此,要提起刑事立案,既要满足刑事犯罪存在的先决条件,又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律标准。首先,存在犯罪事实。犯罪事实是犯罪分子所实施的客观存在的对社会有害的行为的各种情况的总和。这是刑事立案的首要条件。因此,提出的犯罪事实必须符合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所有犯罪要件,这一点至关重要。立案的标准是基于犯罪事实,在没有刑事犯罪的情况下,无法刑事立案。此外,对于犯罪事实,不必审查所有犯罪记录、犯罪目的、犯罪手段和犯罪情节,甚至犯罪分子所犯的具体罪行。只要确定这是一种违反刑法并对社会构成危险的犯罪事实就可以立案。案件情节严重的,需要通过侦查或者其他刑事诉讼解决,是提起诉讼后的程序。其次,追究法律责任。如果已经存在刑事犯罪事实,还必须属于根据法律规定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罪行。对于某些追诉时效已过、已通过特赦令解除刑罚或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已死亡的罪犯,即使存在客观犯罪事实,但在这些情况下,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一个刑事立案有犯罪活动却并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不仅浪费法律成本,甚至可能导致司法不公。(三)刑事立案的审查公安和司法机关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对案件进行侦查。此时对是否应立案进行一个形式上的审查。审查刑事立案也成为整个刑事案件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刑事案件能否进入报告程序并在程序的其他阶段开展活动的关键。立案审查,应当以案件的基本事实和证据作为认定是否构成犯罪的重要依据,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01条规定:对发现的刑事案件,立案主体必须按照案件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不能跨地域,跨级别立案审查。此外,在审查立案材料时,需要遵循两个标准:足以证明刑事犯罪事实的证据和必须依法追究的法律责任。对于被动发现的刑事案件,也可以在审查立案材料时要求报案或者控告人补充相应的材料来证明。如果审查结果符合立案的条件,则必须依法立案。经审查,不存在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刑事犯罪事实,或者所依据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存在正在追究法律责任的刑事犯罪的事实,应当不立案,并向报案人予以说明。(四)刑事立案的监督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监督职能,对立案的监督是其重要职能之一。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11条明确提出,检察院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受害人向其提出,公安机关存在应该立案侦查,但不立案侦查的情况。人民检察院必须发挥其监督职能要求公安机关说明理由,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公安机关的理由是否合理以及确定是否应该立案。因此,人民检察院对刑事立案的监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民检察院主动发现,有些案件应该由公安机关立案而未立。二是被害人认定公安机关有应当立案但未立案的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请,人民检察院由被害人提供的相关证据,进行审查。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刑事案件的立案审理中,要求公安机关书面说明不予立案的原因。人民检察院有关部门经审议、查明原因后,必须将不依法立案的事实依据与法律告知报案人。人民检察院认为不予立案的理由不成立的,应当立即通知公安机关予以立案。三、我国刑事立案程序缺陷(一)刑事立案标准设置不科学首先,是犯罪事实确认。立法的法律标准只是程序性的,而不是实质性的,立案只是提起刑事诉讼的开端。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刑事立法的标准规定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关于刑事司法过程,对犯罪活动、犯罪状况、法律特征、刑罚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提交程序是刑事程序的开始,此时,对相关案例的了解应该是处于初始状态,同时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案件的大致情况尚不清楚,可能与案件的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刑事犯罪是客观存在的,但仅凭在发现案件之后或是从相关知情人员处了解到的表面情况很难证实这一点。除了侦查人员素质等客观原因外,还有深层次的法律原因。也就是说,如果立案阶段就能充分查证犯罪事实证据,立案之后后续侦查就没有意义,也无法解释司法资源的浪费,更何况立案后撤诉的行为也比较多。因此,无论如何,查明真相不是链阶段要解决的问题,而是立案后续环节要逐步解决的。其次,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是要经过法院审判才能确定,如果一开始就在立案时判定“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在后续起诉,审判中会使人民法院加重立案案件需要受到刑事处罚的印象,这是对我国司法公正的挑战。违背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基本原则。而且,立案之时很对案件中没有嫌疑人到案,这就很难一开始就找到案件事实的线索。在现实中,侦查人员很可能只能根据经验、逻辑思维等做出主观判断。这就会导致主体的知识与案件的实际结果相差甚远,立案后重新启动的情况。综上所述,对于存在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这一标准。在立案的阶段,要求太多,不符合认识论的基本规律和证明逻辑。(二)刑事立案前初查性质不明我国刑法对审前侦查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是涉及到相关的“审查”概念,在刑事诉讼的五个阶段没有审前侦查的余地。在法律事务中,立案前的审查和调查通常称为初步调查,但对初步调查的性质和初步调查的状态没有具体规定。我国关于进行初步侦查的法律规定仅见于《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六章第二部分,如第一百二十七条第一款。它限制了贪污贿赂、劳动侵权等初步侦查的对象,规定了初步侦查中限制个人自由、扣押等强制措施。但是,仅仅因为《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包含了初步侦查,并不意味着我国在刑事诉讼法领域已经确认了初步侦查的性质。初步调查的性质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主题,但尚未达成共识。例如,非侦查活动理论认未初步调查是立案前的初步调查,在立案后的侦查不属于初步调查范围的增加。任意侦查行为学说,将有关刑事案件人员将主动配合立案机构,使立案机关能够及时掌握案件情况并收集证据的侦查行为成为初查。中国法律对初步调查的性质没有明确的普遍认定,司法实践中初步调查取得的证据的效力如何?能否从一开始就作为定罪和判断的证据?由于初查属于立案前调查,立案是诉讼的启动程序,因此有学者指出,立案前取得的证据不属于立案范围。不能直接为程序提供证据价值,不能直接作为审判、定罪和判决依据的。因此,对立案的初步侦查并不意味着刑事案件已进入正常的刑事诉讼程序。如果此时尚未确认刑事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身份,通过初步调查获得的证据就不能与在调查阶段获得的证据一起提交法院作为证据。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将初步调查获得的证据提交法院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而事实上该证据与证据的合法性不符。此外,在一些复杂刑事案件的司法实践中,为尽快收集证据、尽快揭露案件事实,立案机关往往在初审阶段跳过立案程序,直接进入侦查阶段,并且在初步调查中就采取强制措施。这无疑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让司法公正性遭到怀疑。立案程序不是短暂而迅速的,还包括立案前的受理、审查和决定等许多重要环节。虽然民法在立案审查案件方面的规定比较完备和全面,但在刑事案件的审查中却存在很多困难。学术界对每一项的内容也存在争议,因为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对于审查的方式、方法、手段或性质都没有具体的法律定义。例如,一般认为立案审查是通过调查材料、证据等进行,然后根据案件不清楚的进行质证甚至拘留。如有必要可以在审查阶段执行人身搜查。另一种观点认为,立案程序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第一道程序,因此在立案之前不应采取侦查行动,但不排除对特殊案件采取强制措施。然而,这种类型的强制与侦查活动的强制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学术争论的基础导致了法律制度和执法理念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加之目前的情况,目前的刑事诉讼程序往往形式化、文证审查杂乱无章、缺乏监督。(三)刑事立案监督机制有缺陷刑事立案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人民检察院的立案监督权限,我国法律也为人民检察院的立案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司法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刑事立案监管信息的来源有限制。另一方面,人民检察院在日常业务监督中,主动发现公安机关本应立案,但并立案,不应立乱立、强制措施使用混乱、侦查行为出格等等现像。当然,这种情形在司法实践中比较少。另一方面,由于人民检察院公关活动的缺乏和公民的法律意识低,人民检察院的监督职能并不为公众所熟知。即使立案阶段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者公民明知公安机关必须立案,但未立案。也不知道去哪个机关寻求帮助。导致人民检察院监督来源有限。二是刑事立案监督范围有限。立案监督的范围应尽可能涵盖各个方面,以免公民的合法权益侵被犯。但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10条只对要求公安机关立案但未立案进行了规定,对不应立乱立如何监督为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可能会出现属于公安行政部门或民事部门的案件,但在一定的压力下,公安机关最终对不属于刑事范围的案件立案。但法律没有具体说明。因为此类案件的程序监督导致公民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无法在立案监督中寻求法律协助。此外,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未要求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起自诉案件立案侦查,导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的自诉人发现人民法院与诉讼程序相违背,无法申请立案监督。因此,这些问题的发生是由于监督范围有限导致的。最后,在监督刑事立案手段方面存在弱点。我国刑事诉立案赋予人民检察院立案监督权,但本应由公安机关立案但未立案,由公安机说明理由不成立后,要求公安机关必须立案。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应立而不立”的公安机关的监督后续没有具体的强制安排。公安机关在没有严格执行手段的情况下,可以发现一些法律漏洞。因此,人民检察院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权利,并没有实现其本质意义。此后,很容易造成很多案件没有进展,造成刑事案件积压,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四、刑事立案程序的完善(一)设计科学合理的立案标准一切理想都需要从行动开始,对价值的正确追求总是要建立在理性的规则之上,而法律原则的实现总是涉及到实际的法律操作,尤其是在立案程序中。作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特殊启动程序,各地立案的方式体现了我国与西方结合的特点,包括制度的设计和建设。立案标准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它所融入的程序设计思维实际上可能反映了立法机关对整个法律体系的程序设计思维。但是,我们在立案阶段发现的很多问题,无疑与现行法律与司法实践的脱节有关。迄今为止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立案时使用的标准。科学、完整、合理地界定立案条件的标准,不仅意味着侦查活动的有效开展和对犯罪的追诉,也意味着对权力和司法的控制。根据我国现行刑法规定,如果立案必须发生刑事犯罪事实并追究法律责任,但由于条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这一规定存在明显的缺点,在实践中缺乏借鉴性及可操作性。因此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事实行为是否应追究刑事责任,以及对刑事责任本身的理解,以及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存在重复矛盾。第二,如前所述,提立案的条件过于严格,即使在特定案件中也难以管理,而且诉讼条件的标准过于严格。毫无疑问,将会在刑事案件中,造成有案不立、不破不立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政法部门绩效考核设计的不合理,对案件本身的不同看法,以及每个承办人的理解不同,都属于对立案标准的理解和认识的一定差异。而且,立案程序是刑事诉讼的启动标志,如何充分利用刑事诉讼程序是值得考虑的。启动诉讼程序并不是对犯罪构成的肯定性评价。现阶段,我国公安机关警务人员水平存在差异,立案程序本身是否具有确认犯罪的实质尚不确定。因此,如果将立案程序表述为不必判断犯罪构成,则可以在事实表述层面判断其不一定为犯罪。总之,很明显,启动刑事诉讼可能不需要如此严格的要求。换言之,用于进行程序的条款标准可以适当宽泛。这与立案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一致的,也符合刑事诉讼的进步方向。如果发生或发现侵犯合法权益的行为,经过控告、指控、举报等所反映的证据材料都可以立案。当然,在这一点上,重要的是要了解这里的立案程序不仅仅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诉讼程序启动方式。弱化其立案程序条件,强化与侦查程序的衔接。(二)立案前初查行为性质界定刑事立案前的初步调查的性质是什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我国的法律实践,都没有定论。初步调查中获得的证据的合法性以及初步调查本身的合法性也受到质疑。因此,对提起刑事诉讼前的审前侦查没有统一的定义。对立案机关还是侦查诉讼阶段的相关机关,各个阶段的活动从产生影响。因此,在立案前准确界定初步调查的性质是非常必要的。如前所述,立案前初步调查性质的界定问题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一种非侦查性司法活动,将其视为预备侦查,而不是立案后侦查阶段的范围。一些学者将立案前的初步调查定义为一种任意调查。为此,对预审阶段取得的证据的合法性,不应盲目地确认或否定,而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我国刑事证据种类繁多,每一类证据都有其独特性和特点,初步调查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立案前经初步调查获得的证人证言,目前尚未正式进入刑事诉讼程序,证人无太多顾虑,知道案件事实的人员愿意作证,因此现阶段提供的证言可靠性高,可以将初步调查获得的证词作为合法性的证据。对于立案通过初步调查获得的物证,无论是通过初步调查还是通过侦查阶段获得的物证,都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合法就可以作为定罪和判断的依据。但是,在立案前通过初步调查取得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犯罪嫌疑可能为了脱罪而撒谎,不得作为直接证据。由于对初步侦查的性质缺乏准确界定,导致司法实践中采取只能在侦查阶段实施的强制措施,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但是,在确定了初步调查的性质后,有依据支持立案机关将在初步调查阶段采取的措施。因此,初步调查的措施可以决定如下。如果公安机关和检察院认为如果有必要就进行初查,采取不限制人身自由和财产自由的措施。在情况和紧急情况下,可以先将当前的犯罪嫌疑人或重大嫌疑人抓获。这可以防止初查偏离《刑事诉讼法》。(三)建立刑事立案登记制度我国立案登记制于2015年开始实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其范围仅限于民事、行政和刑事自诉领域,没有涉及到公诉案件。但刑事诉讼作为对我国最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应高度重视刑事诉讼的受理和立案,以达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因此,在起诉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一个刑事立案登记制。刑事立案登记制,无论案件大小,是主动还是被动发现的刑事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都必须首先受理进行信息登记。此后,立案机关在规定的期限内对案件进行初步调查。经初步调查,案件符合立案标准的,必须及时立案。当然,建立刑事立案登记制会导致虚假报案、造成司法资源浪费等不利影响。针对这一现象,相关机构应立即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追究虚假举报人的责任,以惩处虚假举报,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法律权威。总而言之,刑事立案登记制的好处远远超过它带来的负面行为。对人民群众来说,有利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益于社会和谐稳定,刑事立案机关处理质量和效率也会提高从而树立自身的司法公信力。(四)健全刑事立案监督制度首先,考虑到刑事立案监督信息来源的限制,有必要提高对刑事立案监督的宣传。在我国由于公民的法律意识薄弱,缺乏法律宣传,因此公民不了解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即使在立案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因此,有必要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加强公众对立案监督的认识。至于宣传手段,可以通过专题新闻和区域内法律宣传等活动,扩大刑事立案监督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市民了解人民检察院刑事立案监督的能力。其次,鉴于刑事立案监督范围有限,立案监督范围有待扩大。面对公安机关不应当提起诉讼但提起诉讼的情况,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规定。不仅如此,该法的规定可以规范公安机关的立案程序,提高公安机关在公民心目中的公正形象。关于对人民检察院内部程序的监督方式和对人民法院的监督,可以通过立法扩大检察官的程序监督范围。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问题和漏洞,可以通过司法解释加以规范和补充。最后,鉴于刑事立案监督手段的薄弱环节,刑事立案监督手段的严密性有待加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公安机关必须提交的监督或纪律处分后续行动没有明确的强制性规定。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有报案人举报公安机关当立案未立案,经人民检察院提示,仍旧不立案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有权立案调查,但还必须规定调查权限、措施以及获得证据的形式。确定立法与司法实践实现协调。五、结语由于上述对刑事立案程序的思考,刑事立案程序的理论与实践仍存在脱节,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没有得到妥善规范。在我国当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犯罪行为手段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公民需要公共安全和司法来更好地保护他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文化产业产权转让与市场推广合同
- 2025年度委托收款与新能源项目合作合同
- 2025年度乙方转丙方特许经营合同模板
- 2025年度家居装修工人安全责任免除协议书
- 2025年度电影演员档期聘用合同
- 2025年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农村电商合作合同
- 2025年度危重病人治疗免责协议书(特定医疗机构版)
- 2025年度文化产业发展自愿退股及项目运营合同模板
- 2025年度养老机构委托管理及运营合作协议范本
- 信访接待室改造工程合同
- 优秀员工荣誉证书模板
- 仁爱版八年级英语上复习课Unit 2 Keep Healthy Topic1 2教学课件
- 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技术参数
- 三年级下册科学活动手册
- 《交通工程CAD》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全册各单元教材解析
- 换班申请表(标准模版)
- 者阴村战友纪念者阴山对越自卫还击作战30周年联谊会计划2
- 基于单片机的电子广告牌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 承插型盘扣式支模架专项施工方案
-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