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净沙秋思译文200 天净沙秋思译文及注释(4篇)_第1页
2023年天净沙秋思译文200 天净沙秋思译文及注释(4篇)_第2页
2023年天净沙秋思译文200 天净沙秋思译文及注释(4篇)_第3页
2023年天净沙秋思译文200 天净沙秋思译文及注释(4篇)_第4页
2023年天净沙秋思译文200 天净沙秋思译文及注释(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3年天净沙秋思译文200天净沙秋思译文及注释(4篇)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往往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往往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大量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天净沙·秋思译文200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解释篇一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一、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恳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衬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气氛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画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詩人所处的悲凉气氛。“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詩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显明的对照。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天净沙·秋思译文200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解释篇二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萧瑟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赏析: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爽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入夜;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萧瑟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终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萧瑟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像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良,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更被王国维称赞其秋思为小令之最正确者。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境遇与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情。

你看: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萧瑟古道上,瑟瑟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家乡!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萧瑟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枯藤老树昏鸦,〞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浮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马上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掩盖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协同,“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与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浮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闲静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在平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与缓起来。“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仄仄—平平—仄仄—〞,音声一变,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

“夕阳西下—,〞“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逝,暮霭掩盖,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断肠人在天涯。〞诗人此时愁苦之情溢于言表,是一种浓浓的离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所以“仄平平—仄平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凄怆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凄怆?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与无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细心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炼确凿,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家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显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调,刻画得淋漓尽致。

天净沙·秋思译文200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解释篇三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促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忧匆促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⑵复恐:又生怕;

⑶行人:指捎信的人;

⑷临发:将出发;

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

又担忧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有再次开启信封检查。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十分恳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追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四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示意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其次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状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可能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猛烈的乡思中又增加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繁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欲〞字紧承“见秋风〞。这“欲〞字颇可玩味。原来诗人的心情是恬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明。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繁杂。其中毕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由于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促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促〞,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感到方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促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促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不解和担忧。(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可能证明这种担忧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考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假使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促说不尽〞的状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简单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简朴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平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这是乡愁诗。通过表达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迅速开启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沉重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简单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XX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计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家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像。他虽不能像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恬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明。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繁杂。其中毕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由于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促着笔,意犹未尽。“匆促〞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可能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促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促,写信人不得不匆促落笔。由于匆促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明白。在这种符合规律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促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促〞的气氛。

天净沙·秋思译文200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解释篇四

天净沙·秋思

枯藤②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恬静而温馨。萧瑟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②枯萎的藤蔓,缠围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入夜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家乡的地方。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恳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消极,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诞,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画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旋绕;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毕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显明的特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掩盖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凑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衬托技法。将大量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衬托: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勾画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浮现一派清雅、安闲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衬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衬托的妙用。

3、风景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调,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调,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风景,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