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篇)_第1页
物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篇)_第2页
物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篇)_第3页
物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篇)_第4页
物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物理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一

1、练习使用电流表

2、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通过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切身体验,使学生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试验培养学生学会科学态度与协作

重点:电流表的使用和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难点:用电流表测电流

讲授法、试验法

电流组、小灯泡、开关、电流表、导线

[幻灯片]

1、电流表的使用应注意哪些问题?

电流表的使用说明:

(1)要把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

(2)要使用电流从正接线柱流进,从负接线柱流出

(3)要使被测电流不超过量程

(4)不准把电流表的两接线柱直接连接到电源两极上

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有什么关系?

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即ⅰ=ⅰ1=ⅰ2=……ⅰn

1、提出问题

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支路支流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先提问后归纳出有用的猜想,提醒学生尽量使用猜想与假设有根有据)

(1)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大于支路电流

(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3)……

3、制订计划与设计试验

(1)试验电路图

(2)试验表格

电流表位置l1支路电流i1l2支路电流i2干路电流i

电流表示数

4、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幻灯片]

本卷须知

(1)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

(2)导线沿顺时针方向缠绕在接线柱上

(3)先接并联电路,试触通电无误后,再接入电流表

(4)不能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接在电源两极上

(5)电流表接法要正确,量程适当

(6)每次改搠电流表,都要断开开关

(7)每次读数,必需保证灯都发光

(8)读取电流表示数,要实事求是

[幻灯片]

试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2)用电流表分别测量l1支路,l2支路和干路电流并把读数记入表格

5、分析论证:

(先提问,后归纳)

[幻灯片]

试验结果说明:(1)干路电流大于支路电流

(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结论:

6、交流与合作

各小组和试验数据与结论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有没有异常现象发生,若相差较大,共同研究其原因。

7、评估

练习

[幻灯片]

本节课通过科学探究过程,练习了电流表的使用,得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支路电流的关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物理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二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聪慧、动机、经验、特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表达。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高二物理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库仑定律》

1学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把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

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测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

2、库仑定律的应用。

库仑定律的试验验证过程。

试验探究法、交流探讨法。

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让我们对电荷间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把电荷间的作用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大小满足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其次节《库仑定律》的学习。

库仑定律的发现

活动一:思考与猜想

同学们,电荷间的作用力是通过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因此,我们应当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可是,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寻觅静电力的规律带来了麻烦。

早在300多年以前,宏伟的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同时,就曾对带电纸片的运动进行研究,可是由于带电纸片太不规则,牛顿对静电力的研究并未成功。

(问题1)大家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在静电学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带电体是球体。

(问题2)带电体间的作用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

定性探究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试验说明:电荷间的作用力f随电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

(提醒)我们的研究到这里是否可以终止了?为什么?

这只是定性研究,应当进一步深入得到更确凿的定量关系。

(问题3)静电力f与r,q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你觉得哪种可能更大?为什么?(引导学生与万有引力类比)

活动二:设计与验证

试验方法

(问题4)研究f与r、q的定量关系应当采用什么方法?

控制变量法——(1)保持q不变,验证f与r2的反比关系;

(2)保持r不变,验证f与q的正比关系。

试验可行性探讨、困难一:f的测量(在这里f是一个很小的力,不能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实现对f大小的间接测量吗?)

困难二:q的测量(我们现在并不知道确凿测定带电小球所带的电量的方法,要研究f与q的定量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思维启发)有这样一个事实:两个一致的金属小球,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相互接触后,它们对相隔同样距离的第三个带电小球的作用力相等。

——这说明白什么?(说明球接触后等分了电荷)

(追问)现在,你有什么想法了吗?

试验具体操作定量验证

试验结论: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得出库仑定律同学们,我们一起用了大约20分钟得到的这个结论,其实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数位宏伟的科学家用了近30年的时间得到的并以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的名字来命名的库仑定律。

启示一:类比猜想的价值

读过牛顿著作的人都可能推想到:凡是表现这种特性的相互作用都应听从平方反比定律。这似乎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就可以得到电荷间作用力的规律。正是这样的类比,让电磁学少走了大量弯路,形成了严密的定量规律。马克·吐温曾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加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的收获!〞。科学家以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基础进行的猜想,才是最具有创造力的思维活动。

然而,英国物理史学家丹皮尔也说“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

启示二:试验的精妙

1785年库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用自己设计的扭称确切验证得到了库仑定律。(库仑扭称试验的介绍:这个试验的设计相当巧妙。把微小力放大为力矩,将直接测量转换为间接测量,从而得到静电力的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讲解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数学表达式:

(说明),叫做静电力常量。

3.适用条件:(1)真空中(一般状况下,在空气中也近似适用);

(2)静止的;(3)点电荷。

达标训练

例题1:(通过定量计算,让学生明确对于微观带电粒子,由于静电力远远大于万有引力,所以我们往往忽略万有引力。)

(过渡)两个点电荷的静电力我们会求解了,可假使存在三个电荷呢?

(承前启后)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不因第三个点电荷的存在而有所改变。因此,多个点电荷对同一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等于各点电荷单独对这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的矢量和。

例题2:(多个点电荷对同一点电荷作用力的叠加问题。一方面稳定库仑定律,另一方面,也为下一节电场强度的叠加做铺垫。)

(拓展说明)库仑定律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之一。虽然给出的是点电荷间的静电力,但是任何一个带电体都可以看成是由大量点电荷组成的。所以,假使知道了带电体的电荷分布,就可以根据库仑定律和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带电体间静电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而这正是库仑定律的普遍意义。

本堂小结(略)

课外拓展

2、万有引力与库仑定律有相像的数学表达式,这似乎在预示着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课后请同学查阅资料,了解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统一场理论。

《气体的等温变化》

教学内容: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选修3—3教材第八章气体第一节气体的等温变化。

教学设计特点:突出物理规律形成的感性基础和理性摸索的有机结合;通过问题驱动达成教目标的有效实现;重视物理从生活中来最终回到生活中去。

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等温变化;

(2)把握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

1、2过程与方法

带领学生经历探究等温变化规律的全过程,体验控制变量法以及试验中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切身感受物理现象,重视物理表象的形成;认真感悟科学摸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摸索未知规律的过程,把握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理解p—v图象的物理意义。

难点:学生试验方案的设计;数据处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热水,气球、透明玻璃缸、抽气机,u型管,注射器,压力计。

4、设计思路

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热胀冷缩的概念,但对于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明白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课堂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证精神。这节课首先通过做简单的演示试验,让学生明白气体的质量、温度、体积和压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后与学生一道探讨试验方案,确定试验要点,接着师生一道试验操作,数据的处理,得出试验结论并深入探讨,最终简单应用等温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流程:(略)

6.教学过程

6、l课题引入

演示试验:变形的乒乓球在热水里恢复原状

乒乓球里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就随着增大,同时体积增大而恢复原状。由此知道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本章我们研究气体各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气体来说,压强、体积、温度与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高中阶段寻常就用压强、体积、温度描述气体的状态,叫做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三个状态参量都不变时,我们就说气体处于某一确定的状态;当一个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其他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我们就说气体发生了状态变化。这一章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

出示课题:第八章气体

师问:同时研究三个及三个以上物理量的关系,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呢?请举例说明。

生:控制变量法

譬如要研究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质量和温度不变,再如要研究气体压强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质量和体积不变。

师:我们这节课首先研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变化关系。

第一节气体的等温变化6、2新课进行

一、试验探究

1、学生体验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得出定性结论

小组体验:每桌同学用一只小的注射器体验:一个同学用手指头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另一个同学缓慢压缩气体,体积减小时第一个同学的手指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呢?反之当我们拉动活塞增大气体体积时,手指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呢?要求学生体验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和结论(即压缩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反之,体积增大压强减小)

2、猜想

学生:压强与体积成反比例关系(从最简单的定量关系做起)

师: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发生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是否是成反比例的关系,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这节课我们用试验探究这一课题。

3、试验验证:

(1)试验设计:

学生探讨回复:研究对象是一定质量的气体,用活塞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注射器内以获取,试验条件是气体质量不变,气体温度不变;活塞加油增加密闭性,推拉活塞改变体积和压强;不用手握注射器;缓慢推拉活塞,稳定后再读数。

(或者有其他的试验方案)

问题2:数据收集本试验中应当要收集哪些数据?用什么方法测量?

学生:要收集气体的不同压强和体积,用气压计可以测量压强,注射器上面的读数可以得到体积。

问题3:数据处理怎样处理上述数据才能得到等温条件下压强与体积之间的正确关系呢?(学生探讨并回复)

学生:常用数据处理方法有计算法,图象法等。

老师: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呢?

学生:就是先把v和p乘起来,看看各组的乘积是否相等(或者近似相等),从而得到结论;图像法就是以v为横坐标,p为纵坐标,在用描点作图法,把得到的数据作到坐标系中,再连线,看图像的特点,从而得到两者的定量关系。

再让一个学生把我们方才分析得到的比较好的试验方法再复述,然后师生互助完成试验。

2、试验过程:

师生共同完成试验:老师推、拉活塞,一名学生读取数据,另一名学生设计记录表格并记录数据。

数据处理:①简单计算找压强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②学生描绘图象(提醒作p—v图像)能否得出结论?

(总结)提问:各小组是如何处理数据的,结论如何?(实物投影展示)

教师:有一种思想叫做转化的思想。若p—v图象为一双曲线,那么p—1/v图象是什么样子?(过原点的一条直线)那我们就再作一条p—1/v图象看看吧!

(师)计算机拟合:把p—v图象转化为p—1/v图象。我们看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状况下,p—1/v图象是一条(几乎)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三)试验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学生表达)

学生探讨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早在17世纪,英国科学家玻意耳和法国科学家马略特分别通过更严谨的试验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被称为玻意耳定律。

二、玻意耳定律

1、内容: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压强p与体积v成反比。

2、公式:pv=c(常量)或p1v1=p2v2(其中p1v1和p2v2分别为气体在两个状态下的压强和体积)

3、图象:p—1/v图象:过原点的直线——等温线

p—v图象:双曲线的一支——等温线

三、拓展思考

问题5:在同一温度下,取不同质量的同种气体为研究对象,pv乘积c一样吗?即对不同的气体,c是一个普适常量吗?(学生思考不能求解或回复不一样)

师问:怎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呢?(猜想—试验验证)

学生:改变气体的质量用同样的方法重新测量,测量数据记录在同一表格中,通过简单的计算就能得到结果。

结论:不一样。质量越大,pv乘积越大。p—v图象离坐标轴越远,p—1/v图象斜率越大。

问题6:取一致质量的同种气体,在不同温度下,作出的p—v图象是否一样?(学生猜想——验证)

结论:不一样。温度较高时,pv乘积较大,p—v图象离坐标轴越远,p—1/v图象斜率较大。

四、玻意耳定律的应用之定性解释:

问题一:气球涨大视频。学生分析。

问题二:小试验。装水的瓶子下有小洞,当盖子开启时水会喷出,然后合上盖子则水就不会持续地流出了。

解释:盖子开启时,小孔上方的压强始终大于外面的压强,所以水会喷出,当盖子盖上时,水的上方被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有水流出后,瓶中空气的体积变大,根据波意耳定律压强变小,当孔上方压强小于外部大气压时,水就流不出去了。

五.课堂小结

1、方法①研究多变量问题时用控制变量法

②试验探究方法:猜想——验证——进一步猜想——再验证——得到结论

2、知识玻意耳定律: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压强p与体积v成反比。

六.教学后记:

1.课堂上让学生从自身体验开始,充分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未知世界的一般流程,并坚持渗透实事求是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2.教学中对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数据,从而得出简单的物理学规律的过程,让学生多练习多体验,以使学生真正把握,并且多给时间让学生从图像中找出规律,以提高学生认识图像与应用图像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学生参与小试验及视频材料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物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反之也能解释自然界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有效杜绝物理和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发生、也有利于学生正确物理观的形成。

《简谐运动的描述》

1、理解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知道全振动的含义。

2、了解初相位和相位差的概念,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3、了解简谐运动位移方程中各量的物理意义,能依据振动方程描绘振动图象。

4、理解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振动图象判断振幅、周期和频率等。

重点难点:对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频率、全振动等概念的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教学建议:本节课以弹簧振子为例,在观测其振动过程中位移变化的周期性、振动快慢的特点时,引入描绘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振幅、周期和频率),再通过单摆试验引出相位的概念,最终对比前一节得出的图象和数学表达式,进一步体会这些物理量的含义。本节要特别注意相位的概念。

导入新课:你有喜欢的歌手吗?我们往往在听歌时会评价,歌手韩红的音域宽广,音色洪亮圆润;歌手王心凌的声音甜美;歌手李宇春的音色消极,独具特性……但同样的歌曲由大多数普通人唱出来,却往往显得干巴且单调,为什么呢?这些是由音色决定的,而音色又与频率等有关。

1、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

(1)振幅

振幅是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①最大距离。振幅的②两倍表示的是振动的物体运动范围的大小。

(2)全振动

振子以一致的速度相继通过同一位置所经历的过程称为③全振动,这一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振动过程,振动质点在这一振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等于④4倍的振幅。

(3)周期和频率

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⑤全振动的时间,叫作振动的周期;单位时间内完成⑥全振动的次数叫作振动的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周期的单位是⑦秒,频率的单位是⑧赫兹。用t表示周期,用f表示频率,则周期和频率的关系是⑨f=。

(4)相位

在物理学中,我们用不同的⑩相位来描述周期性运动在各个时刻所处的不同状态。

2、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1)根据数学知识,xoy坐标系中正弦函数图象的表达式为y=asin(ωx+φ)。

(2)简谐运动中的位移(x)与时间(t)关系的表达式为x=asin(ωt+φ),其中a代表简谐运动的振幅,ω叫作简谐运动的“圆频率〞,ωt+φ代表相位。

1、弹簧振子的运动范围与振幅是什么关系?

解答:弹簧振子的运动范围是振幅的两倍。

2、周期与频率是简谐运动特有的概念吗?

解答:不是。描述任何周期性过程,都可以用这两个概念。

3、假使两个振动存在相位差,它们振动步调是否一致?

解答:不同。

主题1:振幅

(2)根据(1)中问题思考振幅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解答:(1)用较大的力敲,鼓面的振动幅度较大,听上去声音大;反之,用较小的力敲,鼓面的振动幅度较小,听上去声音小。

(2)振幅是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振幅的大小对应着物体振动的强弱。

知识链接:简谐运动的振幅是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是标量,表示振动的强弱和能量,它不同于简谐运动的位移。

主题2:全振动、周期和频率

问题:(1)观测课本“弹簧振子的简谐运动〞示意图,振子从p0开始向左运动,怎样才算完成了全振动?列出振子依次通过图中所标的点。

解答:(1)振子从p0出发后依次通过o、m'、o、p0、m、p0的过程,就是全振动。

(2)周期和频率与计时起点(或位移起点)无关;频率越大,周期越小,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振子在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是4倍的振幅,而在一个周期内的位移是零。

(3)影响弹簧振子周期的因素可能有振子的质量、弹簧的劲度系数等;从振子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能更确凿地测量振动周期,由于振子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最大,这样计时的误差最小。

知识链接:完成全振动,振动物体的位移和速度都回到原值(包括大小和方向),振动物体的路程是振幅的4倍。

主题3: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问题:阅读课本有关“简谐运动的表达式〞的内容,探讨以下问题。

(1)一个物体运动时其相位变化多少就意味着完成了全振动?

(3)甲和乙两个简谐运动的频率一致,相位差为,这意味着什么?

解答:(1)相位每增加2π就意味着完成了全振动。

(2)ωt+φ的单位是弧度。

(3)甲和乙两个简谐运动的相位差为,意味着乙(甲)总是比甲(乙)滞后个周期或次全振动。

知识链接:频率一致的两个简谐运动,相位差为0称为“同相〞,振动步调一致;相位差为π称为“反相〞,振动步调相反。

1、(考察对全振动的理解)如下图,弹簧振子以o为平衡位置在b、c间做简谐运动,则()。

a、从b→o→c为全振动

b、从o→b→o→c为全振动

c、从c→o→b→o→c为全振动

d、从d→c→o→b→o为全振动

选项a对应过程的路程为2倍的振幅,选项b对应过程的路程为3倍的振幅,选项c对应过程的路程为4倍的振幅,选项d对应过程的路程大于3倍的振幅,又小于4倍的振幅,因此选项a、b、d均错误,选项c正确。

c

要理解全振动的概念,只有振动物体的位移与速度第同时恢复到原值,才是完成全振动。

2、(考察简谐运动的振幅和周期)周期为t=2s的简谐运动,在半分钟内通过的路程是60cm,则在此时间内振子经过平衡位置的次数和振子的振幅分别为()。

a、15次,2cmb、30次,1cm

c、15次,1cmd、60次,2cm

振子完成全振动经过轨迹上每个位置两次(除最大位移处外),而每次全振动振子通过的路程为4个振幅。

b

一个周期经过平衡位置两次,路程是振幅的4倍。

3、图示为质点的振动图象,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质点振动周期是8s

b、振幅是4cm

c、4s末质点的速度为负,加速度为零

d、10s末质点的加速度为正,速度为零

由振动图象可得,质点的振动周期为8s,a对;振幅为2cm,b错;4s末质点经平衡位置向负方向运动,速度为负向最大,加速度为零,c对;10s末质点在正的最大位移处,加速度为负值,速度为零,d错。

ac

由振动图象可以直接读出周期与振幅,可以判断各个时刻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

4、(考察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两个简谐运动分别为x1=4asin(4πbt+π)和x2=2asin(4πbt+π),求它们的振幅之比、各自的频率,以及它们的相位差。

2由ω=4πb及ω=2πf得:二者的频率都为f=2b

它们的相位差:(4πbt+π)—(4πbt+π)=π,两物体的振动状况始终反相。

2∶12b2bπ

要能根据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得出振幅、频率、相位。

拓展一: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1)物体的振幅为多少?

(2)物体振动的频率为多少?

(3)在时间t=0、1s时,物体的位移是多少?

(4)画出该物体简谐运动的图象。

简谐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式就是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将它与教材上的简谐运动表达式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相应的物理量。

(1)振幅a=10cm。

(2)物体振动的频率f==hz=2、5hz。

(3)t=0、1s时位移x=10sin(5π×0、1)cm=10cm。

(4)该物体简谐运动的周期t==0、4s,简谐运动图象如下图。

(1)10cm(2)

2、5hz(3)10cm(4)如下图

在解答简谐运动表达式的题目时要注意和标准表达式进行比较,知道a、ω、φ各物理量所代表的意义,还要能和振动图象结合起来。

拓展二:简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