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区中教师有效行为反思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_第1页
幼儿园活动区中教师有效行为反思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_第2页
幼儿园活动区中教师有效行为反思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_第3页
幼儿园活动区中教师有效行为反思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_第4页
幼儿园活动区中教师有效行为反思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儿园活动区中教师有效行为反思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一)

濮家幼儿园教育集团在“管理优化、环境优美、教师优秀、教育优质”的办园目标指引下,本着“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富有个性的发展”的办园理念,多年来,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多篇\t"/yj/zh/2015/04/24/_blank"论文或教科成果分别获得过省、市、区不同等第的奖项。在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我们一直积极尝试进行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形式的探索和改革的研究。02年《幼儿园区角活动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t"/yj/zh/2015/04/24/_blank"论文分别获浙江省幼教\t"/yj/zh/2015/04/24/_blank"论文二等奖、杭州市幼教\t"/yj/zh/2015/04/24/_blank"论文一等奖、杭州市中小幼专题\t"/yj/zh/2015/04/24/_blank"论文二等奖。05年在全区进行有效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根据幼儿园组织教学的特点,选取“幼儿园活动区中教师有效行为的反思”进行研究,意在通过“反思”这一思辨活动,对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区中的有效行为进行评价。切点小,结合实际容易操作,对于我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自我成长以及促进幼儿的发展有双向互动作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同时还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新《纲要》引领下的教师评价开始更多地关注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关注教师在这些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关注教师的教学反思等。作为教育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行为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能,即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能否通过反思来客观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不断提高自我,同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园自成立集团以来,园区规模扩大,教师队伍随之壮大。吸纳进来的一大批年轻新教师,她们虽然有着全新的教育理念,但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经验不足、理论不能较好地与实践相结合、教育活动重表面形式而不重教学质量等明显问题。区角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它虽然具有不同于集体教学活动的一些特点,但和集体教学一样,也是由教师发起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将教师的“教”隐藏于幼儿自己的“学”的活动。我园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活动区角的开展,曾经参与过这个课题研究的教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选择“幼儿园区角活动”这个切入点进行“教师有效教学”的研究,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教师们之间将会进行较好的互动交流与学习。区角活动的特点在于幼儿通常是以个别化操作的方式来进行探究、发现式学习的,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教师设计的“有结构的材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无言的指导,它指引着幼儿沿着教师预设的探究过程前进。因此教师的指导也通常是一种间接的指导,也就是说将教师的指导隐藏在活动材料的设计之中,而较少直接言语上的指导。但是,幼儿的探究又是高度个人化的,教师基本上不干预幼儿的操作,甚至还允许幼儿进行超越于教师设计的操作。那么,在这种非正式教学活动中,到底教师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是有效的?什么时候介入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的?究于此,对于教师指导行为的有效性研究就凸显出来了。我们通过“反思”这一客观、辨证的思维活动来探索研究“幼儿园活动区中的教师有效行为”,从而促进师幼的有效性互动,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是通过创设一个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提供与教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物质材料,或是把教育教学目标物化在客体的物质材料中,让幼儿自主地操作、摆弄这些材料,与这些材料充分发生交互作用,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发展,从而获得相关的、有益的经验,推动幼儿朝着既定目标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特点:1.幼儿自主选择、自由组织2.以材料为中心组织学习目标和内容3.个别化、操作性的学习与间接的指导。

“教师有效行为”是指教师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教育计划和目标,教育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能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教师的指导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幼儿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进行“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它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反省性、时效性、过程性等主要特征。三、理论基础: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评价宜重点考察:教育的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蔡永红在《对教师绩效评估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一文中认为,目前教师评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研究者们对不同类型的评价没有进行严格区分;(2)内容不统一,结构不明确;(3)缺乏坚实的理论根据。3、《教育评论》2001年第1期,吴卫东骆伯巍在《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中总结到:实践表明,教师的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干预得以提高,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如何养成反思的习惯,校本培训如何创设反思的氛围,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4、Marsh和Dunkin(1992)认为,教师有效性评价的维度通常来自于三种研究:(1)对实证数据进行因素分析或多特质多方法分析;(2)对教学有效的内容和评估的目的进行逻辑分析,并借以对以前研究的回顾和从学生与教师那里得到的反馈来得出;(3)有关教与学的理论。四、研究目标:对于教师在幼儿园活动区中有效行为的反思研究可以促进我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自我成长,通过教师在活动区中的有效指导来促进和培养幼儿自主探索,操作,发现,表达的能力。(1)教师能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自己在开展活动区中的行为进行重新审视,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无效的教育行为。(2)能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其他教师在活动区的行为进行客观、科学地评价,并从中思考改进的策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借以提高自己组织开展活动行为的有效性。(3)幼儿在教师有效行为的影响下,能通过活动区的活动切实培养和提高自主探索、操作、发现、表达、交流等良好的习惯(坚持性、探索精神、客观的态度等)。五、主要工作:对于教师在活动区中有效行为的研究,要切实让教师明确“什么是有效行为”、“有效行为如何体现、如何评价”、“活动区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指导”等问题,促使教师从理念到实践,再从实践升华到理论,不断在课题研究中获得专业的自我成长,最终促进幼儿的有效发展。(一)更新教师理念,明确课题实施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导学的主体。判断教师行为是否有效必须依据一定的教育评价。而在以往的教育评价活动中,被评价者往往会有一种紧张戒备的状态,与评价者之间产生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我们主要通过实施前的课题论证、理论学习活动等更新教师理念,让教师了解“有效教学”的含义,明确课题实施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1、注重自我评价。其核心价值是促进人们客观认识自我、寻求新的生长点,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学习,获得在现有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2、注重教育评价过程中的价值——评价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3、评价的标准不仅是一个标准,而且可以提供一个达到目标的答案。它将展现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4、评价所获得的结果,主要是用来改进。结果反馈给被评价者,使之获得反思自己行为的依据,从而促进改善。如每次组织活动区观摩,活动之前都先请组织者本人进行区域情况介绍(包括预设目标、材料投放及操作的介绍、幼儿进区规则等),活动后其他教师针对该活动进行量化或口头评价(见附表一、附表二)。这种共同参与的形式有助于评价者和被评者形成友好、民主的评价关系,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有效的对被评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和发展。如各园区间进行评价主体的转换:万家园区观摩展示活动结束后,万家园区的教师进行自评,濮家园区的教师进行他评;反之亦然。课题活动实施以来,通过平等参与的方式使参与者亲身体验新“纲要”所追求的理念,区域活动展示后教师们能以自评和他评的形式学习研讨,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变为相互尊重协同合作的一体。评价的方式从注重他人评价,开始逐步向注重自我评价发展,教师对于活动组织的积极反思的意识逐步形成。(二)在研讨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逐步引导教师向自我评价发展,促进提高活动区活动指导的有效性。

1、理论联系实践,训练、培养反思能力。在组织教师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专门设计或整合了一些观摩活动来提高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能力。如05学年我园接待了市的教学研讨活动“主题下教学活动观摩”,我们围绕这个活动,较好地抓住时机引导教师进行区域活动的合理创设。在创设过程中,大家在园办以及课题组的指导下不断进行理念的碰撞,继而不断地在新理念的引领下调整、改进创设的方案,使得观摩研讨活动得到了本市、区同行们的认可以及好评。与此同时,教师们获得的成就感更加推动了自身不断反思、完善活动区的创设、开展工作。这种通过实践操作对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并再结合理论对实践进行反思的活动形式,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循环研究过程。2、活动形式新颖,激发教师主动反思。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和出发点。在研讨活动中,我们尝试采取了一些新措施、新方法。如为了让教师能够合理地根据活动室的空间结构特点来因地因人创设活动区,我们一反往常的做法,即为教师提供活动室空间平面图的方式,让她们在图上根据不同班级活动室的结构特点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区域的合理创设。这种新颖的活动方式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主动思考。通过研讨,梳理并总结出了以下方案:(1)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选择合适的区角。

如:小班以以孩子兴趣为出发点开设娃娃家、建筑区、美工、表演等低结构区域为主;中班则在建筑、美工区开设的基础上增设了益智区、图书区等综合性区角;大班考虑“幼小”衔接,增设了学习性区角,如:科学区、棋类、语言等区角。(2)针对区角的特点选择或创设合适的环境。

在众多区角中,有的区角有其特殊性,如图书角应创设在光线较为充足的靠窗处;美工角考虑放在靠近软墙的空间,可以把幼儿作品直接展示在墙上,同时还应距离水源近一些,便于幼儿画水粉画时的清洗。(3)针对特殊空间,合理安排区域。

各园区的园舍都会有角落、走廊、过道、转角等一些非教学利用空间,这些地方常被我们所忽视,但却常常吸引着孩子们,成为他们私密活动最好的去处。在利用专用活动室等整块空间的同时我们是否可以充分发挥这些特殊空间的教育价值,创设一定的区角供孩子们游戏学习呢?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讨论,答案是肯定的。如:走廊可以开设表演区,一是因为可以不干扰其他区域的活动;二是因为走廊的形状很象T形台。还可利用地面(游戏:跳数字房)、墙面粘贴数字卡等创设数学区。楼梯转角处可以投放一些运动器械,同时还可成为一些需要一定空间的科学区的活动场地,如操作物体的滚动等。就这样,经过群策群力,大家原先封闭的思路被打开了,一下子觉得这些不起眼空间的教育利用价值是那么的高。(4)针对各区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摆放位置,增进区域间的交流,减少区域间的干扰。大家一致认为建筑区和表演区因活动时发出的声音较大,故应和其他区域离开远些;语言区则应选择较为安静的环境进行创设。3、营造有利于教师自主学习交流的氛围,不断促进教师形成自主反思的习惯。(1)营造有效学习研讨的氛围。一提起开展反思和评价活动往往就会给人一种纪律严肃、思维紧张的感觉。我们为了能有效地调动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首先通过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让教师们完全放松心情,以平等、互动、安定的心态参与研讨。为促使研讨活动达到既定的目标,我们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参考资料,还为教师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必要的帮助。如:在一次理论交流中,教师们对“区域活动中是否任由孩子自主发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活动最后产生了一些疑而不决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找来了相应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在第二次的活动中,教师们在理论以及其他幼儿园优秀经验的引领、启发下,互相答疑、释疑,取得了良好的研讨效果。如:围绕研讨的中心内容,参与者与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或将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困惑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在互动交流中生成新的经验等。(2)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为大家的学习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如:通过观看市主题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想变蝴蝶的毛毛虫”

的录象,教师们围绕教学活动的设计、内容、材料、教学过程、幼儿在活动中的反映等来对该教学活动展开评价。并通过评价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该执教教师的哪些教育行为有效或无效,怎样改进可以更为有效等来提高教师的他评能力。在学期结束的课题研讨进展经验介绍中,教师代表将区域活动材料的照片以及个人的教育观点制作成幻灯片,向全体教师作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交流。还有学习内容、资料的共享,包括对各自看过经验性文章的交流、外出听课后制成vcd大家共同观看、园区间平行班区域活动材料的交流、材料的操作方法以及孩子操作效果的经验交流等,我们都尽量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展开研讨。(三)在活动区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中来不断提高教师活动指导的有效性。在区角活动中,教师主要是通过投放区角材料来引导幼儿活动,幼儿则通过自主选择区角、材料,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知识与经验。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如何科学地投放材料是关键,教师应把材料投放视为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材料投放在遵循幼儿学期发展目标“普遍性”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预设”后,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依据对幼儿具体发展能力的观察来投放材料,也就是说要根据幼儿发展的“特殊性”来进行个性化投放。即要遵循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不断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模式:

3、再次观察↗

2、观察、调整

4、制定新的发展目标↖

↙1、预设活动方案从理论的角度说,要求教师制定的活动目标应该准确、到位,材料的投放要符合幼儿兴趣,并为目标所服务。然而实践也证明了教师是无法做到100%的准确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从实践中反思。我们尝试以区角活动观察记录表为抓手,引导教师使用反思的教育策略,要求教师认真作好每一次区角活动的观察记录,并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分析本次投放材料的合理与否,然后提出区角活动材料的调整方案,使区角活动的材料投放更科学、合理。我们制定了区角活动计划表(见附表三),要求教师根据幼儿兴趣、教育教学目标及幼儿实际发展水平等认真制定区角活动的计划,突出区角活动的目标性和计划性,同时我们也提出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还需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状况随时进行调整,尝试预成性方案与生成性方案相结合。为了加强教师对区角活动开展的反思,我们在区角活动观察记录表中,设计了情况分析以及活动反思这两个项目(见附表四),要求教师以专题研究的方式锁定一个区角,研究其材料投放,并通过观察记录活动中幼儿的语言、行为、兴趣保持程度、活动持续时间等表现,具体分析材料投放的合理性,并及时调整投放及指导策略。实践证明,效果非常理想。如:大班的科学角,目标是激发幼儿对电的兴趣。第一阶段的活动是感知了解电池的作用。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提供了电珠、电线、电动玩具等,但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对电动玩具本身的兴趣远远超过操作活动,整个活动在比赛车的快慢、欣赏芭比娃娃的可爱中结束。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反思,教师明确了在选择材料时,要照顾到幼儿的兴趣,但要注意材料本身的吸引力不能太强,否则会喧宾夺主,影响材料为目标服务。活动的第二阶段是感知电池的多少(电流的大小)与电珠亮度、喇叭响度的关系。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将多节电池连接起来,幼儿兴趣很高,发现了两节电池比一节电池更亮,然幼儿想再一次尝试三节、四节时,却因手小无法固定住多节电池而失败,最终放弃了探索。教师对此现象也进行了反思,在第二次活动时增添了胶带纸,使幼儿已被熄灭的探索欲望重新然起,此科学角在班内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教师的教育行为又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进程、活动的质量。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反思策略的运用,使我园教师不仅在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上有了很大的收获,同时在新观念的建立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观。通过前期的课题研究,我们尝试着对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提出了以下四大原则:(1)目标性原则:活动区角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区角活动作为幼儿园实现目标的途径之一,区角的设置、材料的投放都必须围绕教育教学目标,以顺应和推动幼儿的发展。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载体,因此,区角活动必须落实目标原则。教师在设置区角,制定具体活动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期目标、月目标等。如小班的巧手角《扣纽扣》,教师根据学期目标: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征;学习分辨红黄蓝绿等常见颜色;学习按事物的单一特征分类等目标设计了扣纽扣的活动。教师提供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一头装上牛皮筋一头钉上纽扣,让幼儿学习按颜色或形状分类扣成一串。这样,幼儿在操作这些材料的过程中,既达到了训练小肌肉动作的目标,也积累了有关图形、色彩的感性经验。教师只需再对幼儿获得的零星的经验加以整理、提升即可。(2)兴趣性原则:教育目标需求化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兴趣是幼儿活动的内驱力,因此区角活动的目标必须体现需求化,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从中引申和生成教育目标和内容,使教育目标和内容转化成幼儿的需要。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探究心理越来越强,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并生成相应的活动,即能有效地顺应并推动幼儿的发展。如大一班的主题区角活动《恐龙》:细心的教师发现近段时间本班幼儿经常凑在一起谈论恐龙,于是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发动幼儿共同收集有关恐龙的书籍、玩具、模型、碟片等,设计了许多围绕恐龙的活动,如语言区:听恐龙故事;科学区:看恐龙书,观察比较各种恐龙的外形特征;绘画区:恐龙涂色、印画、恐临摹画、想象画恐龙、共同布置墙饰:朱罗纪公元;建构区:构建恐龙公园,并按食性、种族分类;活动时,幼儿兴趣盎然。考虑大班“幼小衔接”问题,我们在激发幼儿兴趣的基础上,在活动区中注重了学习性材料的投放。如大班的数学角活动“保龄球”,教师为让幼儿感知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设计了玩保龄球的游戏,提供给幼儿1—10个不同数量的可乐瓶,让幼儿用数字记录自己每次击中几个,还剩下几个。在这样的活动中,目标很明确,但又很隐蔽,孩子们玩得很投入,既体验到了活动带来的乐趣,又积累了有关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感性经验。又如: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是大班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数学教学,幼儿基本上都能理解掌握,但因接触少而不熟练,可一味的书面口头练习,只会减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把巩固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放到了区角活动中,根据平时的观察,发现大班幼儿对带有竞争性的棋类活动很感兴趣,于是教师按幼儿的能力水平设计了5以内、8以内、10以内等不同难度的加减法飞行棋谱,并设计成不同色彩。游戏规则是:碰到加法,向前进与得数相符的格数,若碰到减法,按此规则后退。幼儿兴趣非常高,在玩棋活动中,幼儿加减法的掌握及对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在活动区中进行了情感性材料的投放,如小班的数学角“我给娃娃扎辫子”,幼儿每人一只纸盘子,画上五官,告诉幼儿这是小妹妹,小妹妹想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自己不会,想请哥哥姐姐来帮忙。幼儿则按娃娃额头上点的数量,给娃娃扎上相应数量的小辫(绕有彩色绉纸的回形针)。(3)层次性原则:幼儿园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发展服务,因此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平衡性,区角活动中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必须有不同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努力为每一个幼儿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孩子的发展具有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体现层次性,为不同能力幼儿的发展创造空间,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也为幼儿个体在操作不同难度材料的过程中实现逐渐向深层次的发展。如:中班的巧手角,目标是学习使用筷子夹物,促进幼儿手眼协调和手部小肌肉的发展。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发展差异。提供了块状的海绵、木块、花生、香榧、栗子、玻璃球等。很明显这些物体有的易夹,有的难夹。冬冬在班上属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筷子,而且个性较胆怯。进入该区角后,拿着筷子,一直不敢动手。(分析:本身动手能力弱,再加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不会而导致不敢)此时老师介入:蛋糕(海绵)较容易。你可以试一试。在老师的鼓励下,尝试成功了,冬冬开始不断的喂小猪吃蛋糕,而且把大盘中的海绵全放到自己的盘中,不断地重复夹海绵的动作,情绪非常愉快。(分析:夹海绵的成功,使冬冬对用筷子夹物有了初浅的经验,并对参与此活动有了自信心。)此时老师又介入:小猪蛋糕吃腻了,想吃栗子、桂圆这些东西,请你喂它,好吗?冬冬选择了香榧,共试了三次才成功,冬冬的脸上露出了成功后的笑容,于是开始寻找类似的物体,虽有点费力,但还是乐此不疲,有一次,夹到了海绵,犹豫片刻仍放弃,再去夹稍大、略粗燥的球体状物体,并自语:“这个太简单了,我要夹难一点的”。(分析:通过努力后的成功,对冬冬的心理刺激更强,自我的肯定使他相信自己能完成难一些的任务。)(4)多样性原则: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个性特征乃至性别特征的不同,使幼儿在选择材料时,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因此,教师需根据活动目标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来选择,即一个目标多种操作材料,既让幼儿按自己的喜好选择了操作材料,又使幼儿能朝着目标发展。a、为不同经验、学习方式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幼儿因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的不同,在材料的取舍上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教师需根据目标提供多种材料供幼儿选择,既让幼儿按自己的喜好选择了操作材料、操作方式,又能促进幼儿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如大班的数学区:比大小。教师投放了2—10的扑克牌,骰子、数字卡等,幼儿可自由选择材料,自由结伴玩比大小的游戏,数字大的一方可轻轻拍或挠对放手心(是拍或挠或其他方式幼儿可自行商量决定),大多少,就拍或挠几下。b.根据幼儿的性别特点投放不同的材料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性别特征开始表现出来,如大班的巧手角:编辫子,主要目标在于训练幼儿的手部协调能力及耐心细致的品质,此活动女孩子很感兴趣,而男孩子相对而言兴趣就不那么高了,因此教师还应依据目标的同时兼顾幼儿的性别特征,投放材料不同的材料让幼儿不因材料的关系而失去锻炼学习的机会。六、初步成果:1、

科研成果:课题实施一年来,教师有效教育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课题下的成果在区第四届教学专题\t"/yj/zh/2015/04/24/_blank"论文评比中:《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实践初探》及《创新—幼儿绘画的灵魂》分别获得二等奖;在区第五届德育专题研究\t"/yj/zh/2015/04/24/_blank"论文评比中《2—3岁婴幼儿交往能力培养初探》获得二等奖;主题下活动评比《睡莲花开真奇妙》获区二等奖、市一等奖、《机器人》获区三等奖;在杭州市幼儿园教学案例评比中:《老师请您接球》获得二等奖,《当他成了众矢之的以后》获三等奖。教育集团万家园区承担“市骨干教师培训”区角观摩活动等。2.教师了解活动区组织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需从哪些角度着手。通过课题实施,教师们能以自评和他评的形式学习研讨,并初步了解活动区组织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需从哪些角度着手:活动区环境的创设、教师指导过程中的言行、材料投放的原则、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对幼儿活动的评价方式等。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变为相互尊重协同合作的一体。评价的方式从注重他人评价,开始逐步向注重自我评价发展,教师对于活动组织的积极反思的意识逐步形成。2、

教师组织活动区的行为有效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教师的指导策略、教师的观察与指导、区域活动中讲评等方面的教师专题研讨,教师在活动目标的设定、环境的创设、材料的准备和投放、活动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结合各年龄段的主要特点,我们制定了相应的专题,小班针对孩子兴趣转移较快的特点进行了材料情感性的研究,中班针对知识综合性的特点进行了材料主题化的研究;大班针对幼小衔接进行了学习性材料投放的实验研究。(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