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形成-课件_第1页
品德的形成-课件_第2页
品德的形成-课件_第3页
品德的形成-课件_第4页
品德的形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品德的培养品德的培养内容提要品德及其结构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论及其教育启示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内容提要品德及其结构品德及其结构一、道德与社会规范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驱使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二)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他的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品德及其结构一、道德与社会规范

二、品德与道德

(一)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品德具有稳定性和个别性。

二、品德与道德(一)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作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

2.联系: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个人的品德及其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容。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2.联系:(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三、品德与价值、态度、人格

(一)品德与价值观

价值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价值观指个人对客体有无意义、意义大小的看法,以及对各种价值的相对重要性的看法。品德与价值观:品德是道德价值观内化的产物。三、品德与价值、态度、人格(一)品德与价值观(二)品德与态度

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态度包含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

态度与价值:价值是态度的核心。态度是价值内化的产物。

品德与态度:态度与品德有联系也有区别。态度和品德都是价值内化的产物。但二者内化的程度不同,涉及的范围不同。(二)品德与态度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三)品德与人格

价值观的内化形成一个人的人格;道德价值观的内化形成人格的一个侧面—品德。故品德是人格的一部分。合作(三)品德与人格价值观的内化形成一个人的人格;道德价

四、品德的心理结构(一)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其中的共同成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品德的心理结构(一)品德的心理结构:(二)品德的心理结构间的关系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道德感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感结合在一起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内部依据,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外部手段。二者之间的沟通有赖于道德意志。(二)品德的心理结构间的关系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对规则的态度)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对责任的道德判断)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公正观念)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对惩罚的公正性的判断)概括: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趋向是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二)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9-10岁)

4.公正阶段(11岁以后)

(二)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1.自我中心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皮亚杰理论的修正和完善。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L.Kohlb故事: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故事:海因茨偷药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1.前习俗水平(10岁前的大多数)2.习俗水平(11-15岁的大多数)3.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的部分人)(1)避罚服从取向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1)避罚服从取向阶(二)对科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吉里根(CarolGilligan)对科尔伯格的修正

1.在道德判断和推理中存在公正和关怀两种典型的道德取向。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

2.男性更重视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这样的抽象、理性的道德原则,而女性更加关注人类的幸福。

3.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一般要经过自我生存定向、善良、非暴力道德三个发展水平。(二)对科尔伯格理论的批评吉里根(CarolGill三、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一)皮亚杰理论的启示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三、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一)皮亚杰理论的启示(二)科尔伯格理论的启示鉴于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三、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二)科尔伯格理论的启示三、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一、精神分析派关于道德情感的论述

弗洛伊德详细分析了产生于童年期的良心和内疚感问题,称由于害怕失去爱而不干坏事的良心为“坏良心”,它属于良心发展的第一阶段。只有当人们形成了超我,并且由超我把那些外界的权威人物内化之后,真正的良心才能出现,这是良心发展的第二阶段。良心概念是其道德发展观的核心。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一、精神分析派关于道德情感的论二、移情与道德行为关系的研究

移情(empathy)指设想自己处在他人位置,了解他人想法,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一种心理反应。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是亲社会行为的内部中介。移情还对侵犯行为也具有抑制作用。二、移情与道德行为关系的研究移情(empathy)指设三、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对德育的启示

1.必须高度重视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产生中的动力作用和中介作用。

2.注意早期经验中亲子间感情的质量对于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

3.对学生移情能力进行训练,是提高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水平的重要途径。三、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对德育的启示1.必须高度重视道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论及其教育启示一、观察学习与亲历学习(一)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observationlearning)也叫“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论及其教育启示一、观察学习与亲历学习情绪唤醒功能刺激指向功能反应促进功能抑制与去抑制功能习得功能观察学习的五种功能观察学习具有五种功能:情绪唤醒刺激指向反应促进抑制与习得功能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具有五(二)亲历学习学习者通过自己反应后果引起的学习叫亲历学习。(二)亲历学习学习者通过自己反应后果引起的学习叫亲历二、观察学习的过程与条件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运动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二、观察学习的过程与条件1.注意过程:示范的刺激:显著性情感诱发力复杂性流行性功能价值观察者特征:感觉能量情绪触发水平知觉定势以往强化物符号编码认知组织符号性复述运动性复述体力附属反应的有效性再现的自我观察正确的反馈外部的强化替代的强化自我强化示范性事件匹配性操作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过程示范的刺激:符号编码体力外部的强化示范性事件匹配性操作注意(一)直接强化(二)替代强化(三)自我强化三、社会行为学习中的强化(一)直接强化(二)替代强化(三)自我强化三、社会行为学习中四、社会学习理论对德育工作的启示BPE四、社会学习理论对德育工作的启示BPE对德育工作的启示为审视现有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榜样教育的成效提供了思考框架。重新认识教师言行一致的教育作用。警惕体罚带来的负面效应。注意大众传媒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影响。对德育工作的启示为审视现有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榜样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一、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一)品德形成的实质人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知情意行这四个心理成分要协调一致地发展,通过大量的道德实践,一定的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形成稳固的联系。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一、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一、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二)品德形成的过程

国内有学者提出,这一过程就是内化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确立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的,按内化水平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社会规范的依从、社会规范的认同和社会规范的信奉。一、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二)品德形成的过程二、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一)一般认知能力(二)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三)个人原有的信念(四)社会道德环境(五)强化与惩罚二、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一)一般认知能力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一)道德认识的形成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随着道德知识的丰富和加深以及身心的成熟,在舆论、他人评价及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信念是在已有的道德概念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它既是对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又是激发道德情感、推动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一)道德认识的形成表现在三个方面:(二)道德信念形成的条件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除了要有对道德准则及其意义的较深刻的理解外,还赖于多种条件:1.教育者的言行一致2.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3.对照道德准则开展道德评价4.获得社会反馈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二)道德信念形成的条件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三)道德认识的培养(1)给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2)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3)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4)努力避免“意义障碍”的消极影响。(5)促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所谓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的真正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意义障碍,学生虽然领会了某些道德要求,但却不能接受它们,甚至于拒绝这些要求。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三)道德认识的培养所谓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思四、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感的分类

【苏】安东诺夫(Д.Б.Андонов)对道德感的分类

1.直觉的(直接的)情绪体验

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四、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一)道德感的分类

(二)培养道德感的建议(1)丰富学生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