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发展了历史_第1页
农业的发展了历史_第2页
农业的发展了历史_第3页
农业的发展了历史_第4页
农业的发展了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农业发展史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的代表有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云南白羊村遗址和福建昙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河北、内蒙古及东北一带北方地区的农业起源与黄河流域原始农业存在明显的渊源关系,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和新乐文化,距今6000至5000年。原始农业与粗放农业阶段(1)原始农业的初步发展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一开始就具有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活动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黄河流域及其北部,从新石器早期就发展起了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长城以北和广大西部地区,狩猎经济较发达,出现游牧经济;长江流域广大地区逐渐发展成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南方和滨海地区农业发生虽早,但因人口稀少、生物资源丰富,采集和渔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新石器时代我国原始种植业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0000年至8000年前为原始刀耕或火耕阶段;8000年至5000年前为原始锄耕或耜耕阶段;5000年至4000年前为发达锄耕阶段。在生产工具上,这一时期完成了由“刀耕火种”向发达锄耕的进化;在耕作制度上,完成了由年年易地的生荒耕作制向连种三五年撂荒三五年的轮荒耕作制的转变,土地利用率较以前有了显著提高。

在原始畜牧业方面,经长期圈养驯化,家畜种类有所增加。河北武安磁山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有家猪、家犬和家鸡的遗骨出土,说明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区已有原始畜牧业。稍后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又有牛的遗骨出土。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马、山羊和绵羊的遗骸。至此,在我国北方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俱全的畜牧业已具雏形。在中国南方,养猪之历史可上推至8000到10000年。浙江河姆渡遗址还出土有水牛和家犬的遗骨,说明六七千年前以饲养猪、狗、水牛为内容的南方畜牧业已初步发展。(2)粗放农业阶段

到了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黄河中下游人口持续繁衍,逐渐成为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夏、商、周王朝相继在这里建立了强盛的国家。夏、商、

宋元时期,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东南太湖地区已成为国家经济命脉,农业生产水平远远超过北方。唐代后期,南粮北济最高年额不过300万石,北宋则超过700万石。

宋元时期农具的发展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这主要表现在新农具的大量涌现和农具所具备的各种特点上。可以说,传统农具到这时已基本完备且趋于定型。

宋元时代,多熟制迅速发展,双季稻种植面积扩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三季稻。农业内部生产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作物种植范围扩大。麦在南方长足发展,有不减“淮北”之势,成为稻田的主要冬作。因大豆需求增加,大豆种植日渐普遍,以至王祯《农书》称之为“济世之谷”。畜牧业在宋代北方汉族地区远不如汉唐,但元代有一定发展。南方畜牧多养牛、羊、猪、鸡,并以猪、鸡最多。此期,优良品种“湖羊”培育成功,淡水养鱼业也有较快发展。中国近现代农业的发展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农业进入近现代发展阶段。从1840年到1949年为近代农业时期,近代农业从无到有,初步发展。1949年至今为现代农业时期,其间颇多曲折,但就发展速度和规模来看,远非前期可比。(1)近代农业兴起的社会背景

或许是因为华夏文明历史上长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缘故,封建统治者对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掩耳不闻、闭目不视,致使中国与西方后发国家的差距逐渐加大。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号称“金锁铜关”的清朝国门被轻易攻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国内商品流通以粮食位居第一,但到20世纪初期已被工业品棉布、棉纱取代。外国工业品的倾销使我国城乡手工业和传统的家庭纺织业陷入困境。

由于封建统治者只求苟延残喘,不愿做根本变革,国力江河日下,连年被动挨打。为了筹集赔款和弥补鸦片输入的亏空,统治者加重对农民的剥夺,各种苛捐杂税令民不堪负荷,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农业生产日趋萎缩。因此,经历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后,中西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甚至中国农业中一些传统优势也丧失殆尽,日益受到外国同类产品的冲击。

严酷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仅仅靠引进西方的洋枪洋炮和机器制造不足以救国。要想使中国富强,必须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这样,清末民初一场改良政治,全面学习西方的运动风起云涌。农业作为中国经济的基础和主要部门自然成为这场变革的重要方面。(2)近代农业的初步发展

清末民初,近代农业的传播与引进主要表现在办农报和译农书方面。这方面成绩最著者当推农务会。农务会是罗振玉等一批热衷于改良中国农业的社会贤达于1896年在上海创立的,它倡导“广树艺、兴畜牧、究新法、济利源”。农务会主办之《农学报》1897—1906年共出315期,是中国最早和最系统传播近代农业知识的刊物,产生了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中国近代教育始于1862年,但一直没有农学堂。直到1897年和1898年中国近代最早的两所农业学校浙江蚕学馆和湖北农务学堂才先后成立。1898年中国最早的农科大学京师大学堂农科也于北京建立。这一时期经过政府和民间多种渠道,不少学生赴日本和欧美学习农业科技。他们学成后大多回国,为中国近代农业的创立与发展,为中国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据统计,到40年代中期中国已有国立、省立和私立高等农业院校40余所,在校农科大学生1万多人。在农业科研方面,继1906年清政府在北京设农事试验场后,民国政府于1931年建立了中央农业实验所。地方性农事研究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到1933年,中国已有各类农业机构691个,在职人员7600多人,其中试验研究机关278所。(表)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不只是依赖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不少改良农业与农村的社会团体也做了大量工作。(3)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农业生产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从1952年到1965年,中国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统派购制度。这期间,虽然经历了“大跃进”等超越现实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冒进运动,但总的来说,社会是稳定的,经济也有一定的增长。在农业内部,农作物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都有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业教育、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体系已普遍建立,并且形成了相当的规模。1966年春,全国计有独立的高等农林院校53所,在校生6.3万人,分别是1949年的2.9倍和6.1倍;中等农林学校144所,在校学生5.4万人,分别是1949年的1.3倍和2.5倍。到60年代初期,全国已有中央和省、地级综合性和专业性农业科研机构100多个。

但就在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之时,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社会动荡,人人自危,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只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中国经济改革序幕之后,农业生产的这种停滞状况才得到根本性改变。

大包干带来了大变化。1988年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125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1978年增长了2.43倍,平均年递增13.1%,快于同期社会总产值增长1.9倍和平均年递增11.2%的速度。农业总产值(不含村办工业)5865亿元,较1978年增长82.6%,平均年递增6.2%,相当于1953年到1978年平均年递增2.7%的2.3倍。农村第三产业主要是1979年后发展起来的。1988年全国乡镇企业总数1888.16万个,总产值6495.7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6%和全国社会总产值的23.5%,在国民经济中已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教育与科技事业也蓬勃发展。到1987年,全国计有农林院校78所,本、专科在校生13万人;中等农业学校435所,学生15.8万人。此外,还发展了相当规模的农业干部教育和成人教育。在科学研究方面,到1985年全国有农林科研机构1400多个,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