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周学礼校释_第1页
成周学礼校释_第2页
成周学礼校释_第3页
成周学礼校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周学礼校释

1917年,唐永通在《清华大学周刊》第一版临时出版了《周学礼》一文。文中主要参考的是《十三经注疏》。汤用彤家传藏书里现存的此书(全三十二册,光绪十三年据宁本石印),很可能是汤用彤之父汤霖光绪十六年(1890)中进士前所阅之书,也当为汤用彤自幼在父亲教馆受教的一种启蒙读物。加之清华时期经过国学特别班的培训,故而他写作时对经史材料能驾轻就熟,信手拈来。该文主题词“成周学礼”,今已罕用。题目为全文之眼,试略作题解:“成周”原指成就周代之道3;周成王成年时天下太平而东都建成,遂取周道大成之意,命名为“成周”4;汤用彤以“成周”指代周朝,蕴意当有集大成的周代礼学教育成就了周文化的辉煌,后人若能弘发其真精神,定能再铸国魂,从而寄托了他“吾其为东周”的救国理想。此外,我觉得也不能排除另外一个因素,汤用彤素来重视其宗族学脉的渊源。《汤氏宗谱》载汤姓源自“帝乙”,即汤武,谥曰“成汤”(创成汤代之意),其后代中一支以此命氏而为汤姓。考虑到汤用彤在清华写此文稍前,曾回祖籍省亲,并参与编修宗谱,因而,他在文中特意提到的周代大学之“瞽宗”乃殷学,自有“追远”之意。况且同为殷人后裔的孔子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周公“制礼作乐”是在殷商礼制的基础上完成的,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而周道之大成是以对成周邑的成功治理为标志的。武庚复国失败后,周公迁殷人于“成周”,并亲自治理。周公殁,成王命周公之子君陈、太师毕公继之。孔颖达《尚书正义·衰毕命》曰:“此邑本名成周,欲以成就周道。民不纯善,则是未成,故命毕公教之。”这多少会使深受诗礼传家熏陶的汤用彤认为自己与成周殷民的血缘联系而有些认同感。原文夹注皆用“()”标出,其余校理凡例,一如上文。文中校注不妥之处,尚祈方家教正。学问贵在得其精神,若枝枝节节为之,则直食人之糟粕耳。处今日之世,而欲行成周之学礼,狂人也。然其时学礼之特殊精神,所以陶铸我国之人民、国是者,学者不可不知之。成周学礼之特殊精神有二:一曰,寓礼于教。上古无所谓“礼”,无所谓“教”。所谓“礼”,无非当时教育之精神。所谓“教”,亦无非礼制之范围。故天子大学,有瞽宗,瞽宗者,习礼之地;有东序,东序者,习射之地。《射义》曰:“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于庠行之)而燕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乡饮酒礼所以明长幼之序,则射者,固亦教礼之一法也。成均则习乐之地。《乐记》曰:“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礼乐云者,固相得而彰者也。《周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5大司乐隶于礼官宗伯,即是故也。上庠者,书所在,而其时之所谓书,泰半为史书。史书者,亦典章制度之要、朝聘会盟之事,亦于礼之精英致意焉。若辟雍,则天子视学之地。《大戴记》曰:“永师问道,必在辟雍。”而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见《学记》),则辟雍之讲学,亦必所以。教礼不然,天子有辅弼公卿,以纠匡不逮,亦不待常往郊外之大学,以问道也。且《诗》曰:“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6《月令》:仲春,“释菜,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7意者,天子视学之礼,先奠于先师,后乃听诸国老之论道,皆无非示朝士、诸侯,以尊君亲上、敬学尊贤之大义。文王行之,而天下大服。此则辟雍,尤为古天子以礼统一天下之源也。故礼者,先王治天下之大柄,亦教天下之大经也。《乐记》曰:“先王之制礼乐也,非极耳目口腹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礼运》谓:“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而宗祝在庙,三公在(庙)【朝】,三老在学。”8又曰:“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尤种而弗耨也。”《文王世子》曰:“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乡饮酒义》曰:“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曲礼》曰:“教训正俗,非礼不备。”若此类之言,见于经传者尚多,故周之礼教,洋溢中国,所谓“周监于二代,礼文大具”(《汉书》),“礼经三百,威仪三千”9者是也。然经春秋、战国之乱,诸侯畏礼之害己,而皆去其籍,遂突破藩篱。寖假10而孔子之徒,亦见纷华靡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乎?(见《史记》)11而当时特以维持礼学之生命者,实为孔学。然仲尼之徒,湮没不举,诸侯以纵横之说相尚。秦处西偏,遗礼义,弃仁恩,并心进取,秦俗日败,所谓:借父耰锄,〈庐〉【虑】有德色;女取箕帚,立而谇语12。然卒以兵刑统一天下。秦之统一天下,实中国政治之进步,而亦中国礼教之大不幸。盖自此而渐趋于仪节,无复礼教之实矣。秦择礼〈之〉【不】善,不合圣制,惟知尊君抑臣。叔孙通袭秦,故武帝定礼,十余年不就,乃采风俗,定制作(均见《史记》)。此皆渐趋于仪节之征也。且所谓“仪节”者,亦只重君臣。观通制礼,高祖叹曰:“而今乃知天子之贵。”13是知所保存者,不过其朝廷之仪节,实无所谓“礼”也。其于礼之在学宫者,尤所不计。然三代之名犹尊,孔子之泽犹存。经生高堂生、后仓与戴氏14,犹抱残守缺,所谓“礼失而求诸野”15也。惜乎!仅重考据,立学讲礼之事,不得贯通。然上古寓礼于学之意,犹可寻于后世之教育者,有数。数者之中,其影响于后世之精神者,有三。请分述之:(甲)影响及于女教者。《礼》:“男女〈受授〉【授受】不亲”,“非祭,男女不交爵”(其后阳侯杀缪侯,而窃其夫人,此礼遂废)16。然成周并非鄙弃女学,《周礼》有女史、女祝之官,而九嫔掌妇学之法。可知其时,女子〈亦〉【非】全处于无教育地位。然以礼坊17严〈僅〉【谨】,其学问无由发达。后世学宫教育,无非周学之遗蜕。执事者均重保守,而不敢别有所建设。于是中国女子,遂不能与男子受同等之教育焉。(乙)影响及于后世之师生者。《礼》:“师严道尊”18。虽天子,亦必下之。师死,则心丧三年。19所谓“心丧三年”者,不过与人子三年之丧,仅有形式上之别耳。大学之养老,亦所以教人尊师。礼,盖所以明上、下,尊师,亦不过其一必要之条件也,然因此而发生绝大之良果。后世学不昌明,不重学校,而教育遂全归私人之手。其所以能维持不坠者,全在师尊。师尊,而教者、学者,皆以诚。一则,可以尽受、授之方;一则,可以养育人民一种高尚之人格。后世之教育,关键不在统系,不在教法,不在学律,而在“尊师”二字。讲学之能振风俗者,亦不外笃于师传也。惟因师尊,于是保守之习重。陈〈艮〉【良】之徒陈相,师死而遂背之,孟子引为大恶。20汉代重师法,孟喜改之,遂不见用。虽然,因笃守而乏变通,遂生门户之见,则亦未免尊师之遗憾也。(丙)对于后世政治上之影响。古礼,适子居家庭中一重要位置,适、庶之分极严。夫礼以家庭为基础,故后日之负家庭完全责任之长子,不得不施以极良之教育,故学礼视保傅21极重。今日欧洲各君主国,类皆使储君与平民同一校,受严格之教育,其出处进退,与常人无异。德意志太子受军事教育,由士卒渐升而为将。此皆与成周教胄子之法大同。后世师之,虽学校未及成周之盛者,而教世子之意,则保存而莫之堕。盖此固保延皇祚之第一利器也。欧西古昔君主,每乏学问,常妄用其威权。其反动力,乃至于革命时起,而有多数突破藩篱之学说出。观法国路易十四与路易十六之横暴无知,而知卢梭之学说之所由来也。若中国之君,虽多平庸,然皆知学。一朝之祚,至数百年。百姓得以久安者,以此;君主制之得以保存数千年者,亦此。是则教重太子之效也。其余,寓礼于学之影响,如后世祭孔,源于周之祭先圣、先贤。(《周礼》:大司乐集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22《小戴记·祭义》曰:“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瞽宗,即西学也。)其礼,类沿仲春释菜之礼。郑注谓,瞽宗乃殷学,则此风之来,盖亦远矣!养老之礼,后世间有行之者。乡饮酒之礼(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行之于庠,亦当为古教育法之一),始再行之于汉,若科举时代之鹿鸣宴23,亦其余绪也。至于后世,虽无郊遂之学,而国学则不废24。然或设官而无学,或有学而无生徒,虽当汉唐盛时,其学终不如成周之完美矣!二曰,寓政于教。原夫人类进化,皆由简趋繁。上古之世有家族,族长举君、父、将、帅、教主而一之;进而为部落,酋长亦为宗教、兵军之领袖;再进而为国家,君主而外,遂有所谓教皇。平时政事,分行于宰辅;战时兵事,责在将帅,君主遂不事事亲视矣。周之政教不分,亦不过限于进化之阶级耳。且成周之教育,实迥异于近世之教育。近世教育,分类精密,书卷充栋。学者专治一目,白首亦或不得寸进。成周之世,虽不至无书可读,然所有之书,不过政治之历史、民俗之诗謌。此外,则皆实践之学。礼、乐、射、御,皆躬行、目睹者。凡此诸端,皆与政事有属。故成周文化蔚茂,而教育、政治仍不能截然为两,盖以此也。当世之学校:一则,为政治之机关;一则,为实学政治之地。何谓学校为“政治之机关”?《祭义》曰:“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是学者,天子所以藉以羁縻诸侯之法也。说者有以大学、明堂为一者矣。其信与否,暂不详论。惟仲春释菜,天子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文王礼于辟雍,而诸侯率服。《王制》谓:天子“受命于祖,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是在学,不仅可示礼,亦可示威,明赏罚也。且大学亦为备咨询之元老院,天子养老于学,所以敬老,然军国大事,亦常问之。《左氏传》曰:“子为国老”,则其位置,在国之重,可知矣。何谓学校为“实学政治之地”?古者量材授官。虞舜任宰辅,若垂之共工,夔之典乐等,实因〈埀〉【垂】为大工匠,夔为大音乐师(此为某学者所言,今忘其名)。绝非如今日之为人择地,武夫可执教鞭,书生可执兵柄也。成周之教,重在实践,前已言之,然其实践之学,恒关于政治。《记》谓:“学然后能为师;为师,然后能为长;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者,所以学为君者也。”注曰:“弟子学于师,学为君。”25此必指王世子、公侯、嫡子而言,故《尚书大传》曰:“使公卿之世子、大夫元士之适子,十有三年,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二十,入大学,见大节,践大义。”所谓“小节”、“小义”,或谓洒扫应对;“大节”、“大义”,或谓揖让周旋。《燕义》曰:“诸子可与大事兵戎。”《文王世子》曰:“其在军,则守乎公祢。公若有出疆之政,庶子以公族之无事者守于公宫,正室守大庙,诸父守贵宫贵室,诸子诸孙守下宫下室。”由是观之,则所谓“节”,所谓“义”者,不仅实学之于学,且实践之于朝,于疆场。此皆藉以为政治、学问之实验教室也。礼节之外,则有兵戎之实习。古者诸侯朝天子,以其教士毕行。天子以岁二月,为坛于东郊,抗大礼,设鹄画物,乃升诸侯。及诸侯之教士,教士执弓挟矢,揖让而升。26所谓教士,诸侯之岁贡士也(《大传》曰:诸侯三岁而贡士27),即诸侯论士之秀者也,亦即《射义》所谓诸侯之射,所选于学之士也28。教射之外,复教之习斗。习斗,男子之事也。然而战斗不可空习,故于蒐狩闲之也。29(见《大传略说》)此固均就国学言之,然乡遂之学,亦莫不然。乡曲之民,虽只教以家族礼仪(《射〈仪〉【义】》谓“明长幼之序”是也),而不与闻政事(《左氏传》:“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当非常法)然射狩之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