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_第1页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_第2页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_第3页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

2型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并不乐观,治疗方法也有许多不足。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小组指出,即使2型糖尿病患者已进行饮食控制并已服用磺脲类、二甲双胍等药物,但仍不能阻止β细胞功能恶化的进程,血糖逐渐失去控制,进而需要联合降糖效果更显著的药物治疗并最终使用胰岛素。因此,探索更新、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证实,正常人进餐后肠促胰岛素分泌,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方式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降低血糖、维持血糖正常。当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时肠促胰素分泌减少,导致β细胞敏感性降低、功能减退,内源型肠促胰素数分钟就会被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peptidase-4,DPP-4)降解,半衰期很短。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使内源性肠促胰素水平得到生理性提高,并且使它们的作用时间延长,从而达到降血糖的作用。1沙格列汀1.1沙格列汀组与制剂组hba1c的变化一项24周的研究中,568例未经药物治疗、糖化血红蛋白(glycolatedhemoglobin,HbA1c)为7.0%~10.0%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沙格列汀组(5mg/d)和安慰剂组。沙格列汀组HbA1c的下降幅度比安慰剂组更为显著(0.84%vs0.34%)。沙格列汀组中HbA1c<7%的受试者比例显著大于安慰剂组(45.8%vs28.8%)。1.2给药联合疗法1.2.1甲双醚的剂量对hba1c的影响在一项Ⅲ期研究中,1306例HbA1c为8.05~12.0%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服用沙格列汀5mg/d和二甲双胍500mg/d、沙格列汀10mg/d和二甲双胍500mg/d、沙格列汀10mg/d和安慰剂、二甲双胍500mg/d和安慰剂,第1周至第5周内逐渐将二甲双胍的剂量从500mg/d增加到2000mg/d,第6周至第78周内不变动二甲双胍的剂量;四组HbA1c分别下降了2.31%、2.33%、1.55%、1.79%;各组间的不良反应基本无差异,低血糖的发生率较低。1.2.2糖尿病患者治疗在一项Ⅲ期试验中,565例筛选期前接受过至少12周固定剂量噻唑烷二酮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在噻唑烷二酮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沙格列汀2.5、5mg/d及安慰剂治疗76周;三组HbA1c的下降幅度分别为0.59%、1.09%和0.20%,三组间的不良反应无差异,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0%、0%和0.5%。1.2.3增加了受试者用药的剂量一项24周的研究中,HbA1c为7.5%~10.0%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沙格列汀2.5mg和格列苯脲7.5mg、沙格列汀5mg和格列苯脲7.5mg、格列苯脲10mg进行治疗,其中格列苯脲10mg治疗组中其剂量可增加至15mg;24周后,格列苯脲10mg治疗组中92%的受试者服用的剂量达到了15mg/d;沙格列汀2.5mg和格列苯脲7.5mg联合治疗组、沙格列汀5mg和格列苯脲7.5mg联合治疗组受试者HbA1c分别自基线下降了0.54%和0.64%,仅用格列苯脲进行治疗的受试者HbA1c则自基线升高了0.08%;两个联合治疗组中HbA1c达到7%以下的受试者比例显著高于仅用格列苯脲进行治疗的受试者,分别为22.4%、22.8%和9.1%;所有组间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三组低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13.3%、14.6%和10.1%。2西格列廷2.1组患者治疗前后hba1c、监控总血糖和2h血糖比较表3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的对照研究,对血糖控制不佳(HbA1c为6.5%~10%,空腹血糖≤15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5组:分别服用25、50、100、200mg西格列汀以及安慰剂进行12周的治疗;第12周时,所有西格列汀治疗组HbA1c较基线水平(7.49%~7.65%)降低了0.69%~1.04%,远远大于安慰剂组HbA1c较基线水平的降低幅度;与安慰剂组相比,西格列汀治疗组显著降低了空腹血糖(降低幅度为0.88~1.24mmol/L)和餐后2h血糖(降低幅度为2.24~3.61mmol/L),且呈剂量依赖性;50、100、200mg这三个西格列汀治疗组在HbA1c、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降低幅度方面无显著差异;相较于安慰剂,西他列汀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低(各西格列汀治疗组的低血糖发生率相近),且体质量增加极少。2.2联合治疗2.2.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用西格列汀100mg(每日1次)和二甲双胍500mg(每日2次)对150例HbA1c为7.0%~10.0%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52周的治疗;52周后,HbA1c水平从(8.7±1.4)%降低至(7.2±1.3)%,空腹血糖从(9.2±3.0)mmol/L降低至(7.2±1.8)mmom/L,餐后2h血糖从(17.5±5.1)mmol/L降低至(10.9±3.6)mmol/L,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2.2.2两组hba1c、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变化一项54周研究中,正在接受二甲双胍(≥1500mg/d)和罗格列酮(≥4mg/d)联合治疗的278例2型糖尿病患者(HbA1c为7.5%~11.0%)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原有联合治疗的基础上一组加用西格列汀100mg/d,另一组加用安慰剂;加用西格列汀治疗组的HbA1c、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下降幅度均大于加用安慰剂治疗组;第18周和第54周时,加用西格列汀治疗组中HbA1c<7%的受试者比例分别为22%和26%,而加用安慰剂组则分别为8%和14%。3阿格列汀3.1阿格列汀治疗组、不同剂量组的阿格列汀治疗组、不同剂量组的药物治疗方法一项26周研究中,将未接受过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阿格列汀12.5mg/d治疗组、阿格列汀25mg/d治疗组和安慰剂组;三组HbA1c分别下降了0.56%、0.59%和0.02%,三组HbA1c水平达到≤7%水平的受试者比例分别为47.4%、44.3%和23.4%。3.2联合治疗3.2.1组hba1c的变化情况比较一项随机双盲的研究中,288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阿格列汀12.5mg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组、阿格列汀25mg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组以及安慰剂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组,12周后,三组HbA1c分别下降了0.55%、0.64%和0.22%。3.2.2阿格列汀联合治疗组和吡格列酮30g联合治疗组的药物治疗方案一项26周的研究中,655例已进行饮食和运动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阿格列汀12.5mg和吡格列酮30mg联合治疗组,阿格列汀25mg和吡格列酮30mg联合治疗组,阿格列汀25mg/d单药治疗组和吡格列酮30mg/d单药治疗组;4组受试者HbA1c分别下降了1.7%、1.56%、1.1%、0.96%。4维格列汀4.1单药治疗4.1.1维格列汀的剂量一项24周的试验中,51例正接受血液透析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维格列汀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前8周内,维格列汀治疗组受试者服用维格列汀50mg/d;8周后,HbA1c或糖化白蛋白未达到所要求的数值时,逐渐增加维格列汀的剂量,最多可达100mg/d;整个试验过程中,维格列汀治疗组受试者服用维格列汀的平均剂量为(80±5)mg/d;维格列汀组HbA1c水平自基线的6.7%降至6.1%,平均糖化白蛋白从基线的24.5%降至20.5%,平均餐后血糖水平从基线的10.32mmol/L降至7.77mmol/L,对照组未出现上述变化。4.1.2甲双fig治疗一项24周研究中,335例未接受过药物治疗、具有3年糖尿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维格列汀100mg/d进行治疗,另一组用二甲双胍1500mg/d进行治疗;研究证实,维格列汀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同样有效,但维格列汀的效果并不优于二甲双胍;两组HbA1c分别下降了(0.64±0.07)%和(0.75±0.07)%,体质量分别下降了(0.45±0.20)kg和(1.25±0.19)kg,受试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分别为44.3%和50.3%,出现低血糖的比例分别为0%和1.2%。4.2联合治疗4.2.1格列汀不优效社会治疗一项52周研究中,1898例接受恒定剂量二甲双胍治疗(平均剂量为1898mg/d,平均使用期为36个月)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加用维格列汀50mg(每日2次)治疗组和加用格列美脲(最大剂量为6mg/d,平均剂量为4.5mg/d)治疗组;研究表明,维格列汀并不优效于格列苯脲;两组HbA1c自基线的7.3%分别下降了0.44%和0.53%;尽管两组HbA1c水平达到7%以下的患者比例相近(分别为54.1%和55.5%),但加用维格列汀治疗组中HbA1c<7%的患者未出现低血糖的比例高于加用格列美脲治疗组,分别为50.9%和44.3%。4.2.2维格列汀治疗hba1c较基线的2次用药组见表2一项12周研究中,受试者在服用格列美脲(平均剂量为2.5mg/d)的同时加用50mg维格列汀(每日2次)或安慰剂;维格列汀治疗组HbA1c较基线的8.0%下降了1.0%,安慰剂组则下降了0.06%;维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