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站在第三极》直播中的三种英雄_第1页
《2003站在第三极》直播中的三种英雄_第2页
《2003站在第三极》直播中的三种英雄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3站在第三极》直播中的三种英雄

美国的图尼施尼茨认为,传播艺术是日常生活的仪式。以此来观照《2003·站在第三极》——中央电视台登珠穆朗玛峰的直播,也有着特别的意义。珠穆朗玛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第三女神”。从某种程度上说,攀登珠穆朗玛是人自身追求纯净心灵的一个历程,带有一种浓厚的“朝圣”色彩。如今电视上了卫星,实现了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梦想。登珠穆朗玛的电视直播,也就将登山者个人的行为转化为一种大众的庆典仪式,成为大众的“神圣化”体验。一《2002第三极》节目中英雄的形象塑造2003年5月11日到5月21日,央视直播中国队员攀登珠穆朗玛,是为了纪念人类登上珠峰50周年。1953年5月,新西兰运动员希拉里与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益一起从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这是人类首次征服梅拔8848米的世界第一高峰。这之后,不断有人走向珠峰。当这种私人仪式借助电视媒体变为一种大众庆典时,就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马林洛夫斯基认为,仪式具有减轻人内心恐惧与焦虑的功能,并使人产生一种目的感和平和幸福的情感。由于珠峰是世界第一峰,又被赋予了各种传说,于是,它本身就具有了一种和日常生活环境不一样的神性。直播画面中,时时出现珠穆朗玛白皑皑的雪峰,雄伟绵延的群山和高原上特有的一碧如洗的蓝天,人的心也随之沉淀。通过屏幕,人类在与这种神性自然的交流中,可以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摆脱挥之不去的寂寞,从而象征式地实现人的神圣生活,实现人精神状态的某种改变。我们可以看到,大众传媒的本质就是一种放大,一种日常生活的陌生化体验。电视媒介尤其具有“统摄”作用,日常生活、世俗生活都琐碎而且无奈,在年复一年的枯燥生活中,人们渴望有一些不同,有一些惊奇来刺激麻木的神经。媒介表达了从古代英雄的传奇,到当代英雄的颂歌与集团的意愿。在《2003·站在第三极》直播节目中,塑造了三种英雄:一是专业登山者:以国家登山队的李致新、王勇峰为代表,他们执著于登山事业,并在登山活动中担任指挥,身负登山决策重任;二是夏尔巴人:这是一个民族的英雄群像。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中成长,登山成为他们的职业,他们也是最了解珠峰,和“第三女神”最接近的人;三是业余登山者:以陈r峻池、梁群为代表,他们和常人一样有着平凡的职业,但是他们热爱登山,因此他们比常人多了一份勇气和热情。三种英雄中,第三种英雄无疑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大众对和自己禀赋相当的人有着异乎寻常的亲切感。所以,当第三种英雄——业余登山者登上珠穆朗玛山顶时,就具有了更加振奋人心的力量。在直播中我们可以看到,镜头更多对准他们登山中更平凡的一面,塑造出一个个普通却可爱的平民英雄。像梁群的坚忍朴实,陈峻池的幽默,刘福勇的善良憨厚。这些生动的平民英雄,具有了更能打动人心的力量。人们都渴望成为英雄,但是很多人都不能成为英雄,于是,人们从媒介制造的视听影像中寻找英雄的影子,在电视的“拟态环境”中塑造心目中英雄的形象。正如埃米尔·杜尔凯姆所说,仪式是一种手段,社会集团可凭借这一手段来表达和加强集团的情感和团结,从而使其成员得到一种情感上的一致性③。通过英雄的塑造,通过传播者主体的建构,传播统一的价值观。在长达十天的直播中,受众看到珠峰神秘莫测的天气变化和神奇的景色,看到登山者在风雪中跋涉的身影,还有直播中详实的背景资料,让受众既沉浸在一种对自然神性的敬仰之中,也被登山者的无畏所激励、所感染,从而形成一种集体的信念。更进一步,仪式作为文化的一种象征承载物,生命观、死亡观、禁忌观、时空观等观念都汇集于此。《2003·站在第三极》的直播不是一次简单的登山,而在节目中承载了更多的涵义。除了登山设备、高山反应等多种登山知识外,节目还将视角转向了珠峰上的环保问题、登山中的难题等,这些话题中体现出的生死观,具有巨大的震撼力量。在队员准备登顶的几天直播中,就反映了登山决策者在天气变化无常的情况下,前进与放弃两难选择中的困境。王勇峰下达命令后,低头沉思、眼中有泪的画面,具有真实和深刻的感染力。在死亡面前,有登山者让其他人踩着自己肩膀登上珠峰顶峰,并贡献出自己剩下的氧气;遇到滑坠时,登山者们在紧急情况下怎样互相扶助……雪山,不仅考验着登山者的体力,也考验着他们的精神。在“第三女神”前,人们被净化,人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珍惜彼此。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直播时间是5月11日到5月21日,这段时间正是SARS病毒困扰全国各地的特殊时期,这时人们最需要的是一种战胜灾难的信念。这次直播,从几次天气变化登山者不能登山却始终坚持不懈,从主持人快乐的笑容,从登山者与受众的对话中,把人类的乐观精神贯穿始终,把英雄们对胜利的信念贯穿始终,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从而影响了受众。所以,仅仅把这次庆典仪式看成人类登上珠穆朗玛的顶峰50周年纪念是远远不够的。在电视直播带着受众和登山者一起登顶的过程中,这次庆典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多义性。一直播空间的无空间限制仪式往往是一个团体、城邦举行的活动,意味着参与和共享。直播也具有这种高度的参与性与共享性。通过登珠峰直播的仪式,人们共同感受到“第三女神”的神秘,感受到自然的神奇。《2003·站在第三极》的直播也充分发挥了媒介的互动作用,通过热线电话、网络互动、短信等,调动各种传播手段,扩大分享者的队伍,打破了传统仪式中当时当地的局限,使经验真正成为尽可能多的受众共同占有的东西。电视直播使电视台的播出和受众的接受处于同一个时间。《2003·站在第三极》的电视直播中,我们可以看到从珠穆朗玛发来的现场画面,听到山风的呼啸声,感受到登山者登山的艰辛与决心的坚定。受众和登山队员们一样,同时知道登山分组的决定,同时知道峰顶天气的变化。受众“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共时感知,在过程中同步体验,将个体的生命融入集体之中”,这样一种集体性的仪式活动具有了狂欢意义。当大众都为登山者登上珠穆朗玛顶峰而欢呼雀跃的时候,个体的生命在交汇中产生了更加巨大的力量,受众在这一公共的仪式中同时感受,同时体验。直播的同时性与即时性,充分体现了电视媒体的传播特征。空间也在这种媒体的主体建构中具有了与现实空间不同的涵义。直播的空间,既是一个实在的物理结构,同时也是一个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空间。《2003·站在第三极》中,直播空间主要由多个部分构成:北京的演播室,珠峰5200米大本营,珠峰6500米前进营地,高山摄像行动地点,还有一个是cyber空间。在这些空间活动的人物,也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北京的演播室中,主持人王小丫和刘建宏,他们把整个直播活动串联起来,并有控制直播程序的权力。刘建宏就经常示意导播接进登珠峰的现场画面,具有较大的主动权。主持人作为电视媒介中的重要界面人物,具有“把人际传播引入广播电视,使广播电视传播具有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感情、信息的特点”的作用。应该说,刘建宏和王小丫在这次的直播活动中,确实把一个沟通者与控制者的角色贯穿起来了。演播室请来的嘉宾有国家登山队队长,有教练,有医学专家,也有气象专家。他们起着“阐释者”的作用,给予权威性的指点。仪式中参与者的活动成为仪式空间的重要成分。从具体的角度看,登山者登山前的签名,接受哈达,登山,这些都勾画出具体的仪式空间。5200米大本营营地里,李小萌作为前方主持人,负责报道登山行程、登山者的情况等。还有一个是cyber空间。大众媒介的对象就是大众,任何一种电视形式都要追求尽可能多的参与人群。只有尽可能多的人加入这个直播活动中,才能体现电视的最大效能。为了更进一步地扩大受众群,《2003·站在第三极》的直播进一步扩展了空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