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地区夏商周时期墓出土釜文化遗存的初步研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1bd388fc7491911c89101ea7ba401db/e1bd388fc7491911c89101ea7ba401db1.gif)
![峡江地区夏商周时期墓出土釜文化遗存的初步研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1bd388fc7491911c89101ea7ba401db/e1bd388fc7491911c89101ea7ba401db2.gif)
![峡江地区夏商周时期墓出土釜文化遗存的初步研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1bd388fc7491911c89101ea7ba401db/e1bd388fc7491911c89101ea7ba401db3.gif)
![峡江地区夏商周时期墓出土釜文化遗存的初步研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1bd388fc7491911c89101ea7ba401db/e1bd388fc7491911c89101ea7ba401db4.gif)
![峡江地区夏商周时期墓出土釜文化遗存的初步研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1bd388fc7491911c89101ea7ba401db/e1bd388fc7491911c89101ea7ba401d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峡江地区夏商周时期墓出土釜文化遗存的初步研究
在阅读本文之前,我们必须简单地定义本文中的一些重要名词。釜,辞海解释:古代的炊事用具名。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1,这个“釜底抽薪”的成语说明在古代釜是用来炊煮的炊器。由于其下面要生火,为加大受火面积,釜一般是圜底的;陶质为夹砂或夹炭,以避免在火的灼烧下爆裂;而且口比较大,这样便于将其中的食物取出。因此考古学上所说的釜一般具有圜底、夹砂、大口等特征。有的学者将这种容器称之为圜底罐,实际上只是叫法的不统一。关于峡江地区的范围说法有很多种,各种说法的差异很大。本文所说的峡江指的是从宜昌到重庆这一段长江沿岸地区。由于峡江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并没有明确的年代分期,本文所说的夏商周时期也无法严格的具体界定。只是根据文化面貌将新石器时代以后、秦汉以前的这一类遗址所代表的时间归为夏商周时期。一、夏商时期的唐商文化釜在新石器时代曾一度非常流行,如在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等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中均有大量发现。然而自石器时代晚期以后,以鬲、鼎、、鬶、盉为代表的三足器随着龙山文化四处扩散,逐渐取代釜成为主要的炊器,釜的数量越来越少。以峡江地区为例,在西陵峡地区及巫峡东部,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城背溪文化遗址(秭归朝天嘴2、宜昌窝棚墩3、秭归柳林溪4等)中,釜是主要的炊器。到了后来的大溪文化遗址(如宜昌中堡鸟2、巫山大溪5、宜昌杨家湾6)等遗址中,釜仍有大量的出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屈家岭文化遗址在峡江地区较少,宜昌中堡岛、清水滩遗址7中发现的屈家岭文化遗存都不丰富,其中并不见釜。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的石家河文化(在西陵峡地区为白庙类型)遗址如宜昌白庙8、下岸9、白狮湾10等遗址中,釜虽仍有出土,但数量已经很少。在巫峡及其以西的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的是老关庙文化及哨棚嘴文化,其器物均以平底器和尖底器为主,圜底器极少见,基本不见有釜的出土。可见,在峡江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釜明显衰落了。进入夏商时期,峡江地区的釜突然兴盛起来。如中堡岛遗址的夏商时期遗存发现了28件釜,宜昌杨家嘴遗址发现有105件釜口沿,宜昌路家河遗址11报告中所说的第二期文化中,釜占全部器物比例的达60.60%。此外在宜昌三斗坪12等商代遗址中,釜的数量也远远超过其他器物,成为最主要的炊器。在这些遗址中,釜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丰富。釜的强势地位直接排斥了其他地区流行的鬲、鼎的进入,直到商末西周时期,随着釜在西周时期的衰落,鬲、鼎等三足炊器才开始在峡江地区兴盛起来。与此同时,夏商时期峡江周边地区的情况又是怎样呢?峡江以东为沮漳河流或江汉地区,夏商时期的遗址以江陵荆南寺13和黄陂盘龙城14遗址为代表。在荆南寺遗址夏至早商时期的文化层中虽然发现有釜,但数量不多,一般认为是由西陵峡传播过去的文化因素,占统治地位的炊器是鬲。盘龙城遗址一至七期为夏商时期遗存,均未发现有陶釜。可见峡江地区夏商时期的釜不可能来自其以东的地区。峡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夏商时期的遗址众多,其中以偃师二里头15、夏里东下冯16、郑州二里冈17、安阳殷墟18几个遗址作为代表。二里头一至四期、二里冈遗址商代文化层中均未发现圜底的釜。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了几件釜(原报告的Ⅱ式双罐、Ⅲ式鼓腹罐),也不过寥寥几件而已。殷墟发现的釜也极少,仅在1961年发掘的苗圃遗址中发现有10多件,仅占器物总数的0.7%。峡区以西的成都平原,夏商时期遗址以广汉三星堆19、成都十二桥20等遗址为代表。关于三星堆遗址的年代,《三星堆祭祀坑》报告将近年来发掘的三星堆遗存分为四期。第一期为宝墩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第二期年代相当于二里头至二里岗下层;第三期相当于二里岗上层一期、二期至殷墟早期(殷墟一、二期);第四期相当于殷墟晚期(殷墟三、四期)。从目前正式发表的材料(1980-1981年的发掘、一、二号祭祀坑)来看,前者的第一、第二文化层应属于三期偏早,第三文化层应属于第二期。一号祭祀坑年代在殷墟一、二期之间,二号祭祀坑则在殷墟三、四期之间21。这些夏商时期遗存均未发现釜。成都十二桥遗址第13、12层年代在商末周初之际,仅在第12层中发现一件陶釜。可知峡江以西的成都平原在夏商时期绝非釜的发源地和使用的中心地区。因此可以认定,峡江地区夏商时期以釜为代表的文化属本地的土著文化,既非从本地新石器时代文化承继而来,也非由同时代其他地区传播而来。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鉴于此,本文暂称之以“釜文化”。(对于此说可能有异议,但为了方便下文的论述,特加以引号来作为此类文体的简称。)二、中堡岛期模型型从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来看,釜最初是从西陵峡及其以南的清江流域发展起来的。峡江地区及其附近地区自东向西出土有釜的夏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有:长阳香炉石遗址22,三斗坪遗址,杨家嘴遗址,中堡岛遗址,秭归朝天嘴遗址,宜昌路家河遗址,秭归何光嘴遗址23,巫山双堰塔遗址24,开县余家坝墓地25,云阳李家坝墓地26,万州中坝子遗址27,万州塘房坪遗址28,万州麻柳沱29,忠县中坝遗址30,哨棚嘴遗址31,涪陵小田溪墓地32,石沱墓地33等。按照釜在各遗址出现时代的早晚,可将上述各遗址遗存划分为四类遗存:第一类遗存:釜出现在夏末商初时期的遗存。在这里暂称之为早期“釜文化”。这类遗存可以确定的有:清江香炉石遗址的第6、7层,宜昌中堡岛中区⑥、⑦层,秭归朝天嘴B区,秭归朝天嘴B区,秭归何光嘴一至三期遗存等。中堡岛遗址中区第⑦层便已出现釜,该层出土的AⅡ式深腹罐与夏县东下冯遗址Ⅲ期出土的Ⅱ式深腹罐形制相似,而据邹衡先生判断,东下冯遗址第三期约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的第四期34。其他的一些器物如Ⅰ式盆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同类器物相似;ⅠB型Ⅰ式罐也与本地新石器时代晚期白庙类型的同类器物形制相似。因此,综合考虑,中堡岛中区第⑦层的年代当不晚于二里头文化的第四期,即在夏代或商代早期。中堡岛中区第⑥层开始出现较多的釜,就其文化面貌和器物特征来说和朝天嘴B区遗存较为相似。关于朝天嘴的年代,《秭归何光嘴遗址发掘报告》认为与何光嘴遗址第三期相当,相当于二里岗上层。又中堡岛遗址中区⑥层出土的灯形器(标本T0704⑥:31)形制显然要比成都十二桥遗址出土的Ⅰ型1式灯形器原始,其年代也应稍早于后者,学者一般认为后者的年代在殷墟一期左右,因此前者的年代也应稍早于殷墟一期。这与《秭归何光嘴发掘报告》的推断相近35。何光嘴遗址一、二期以及清江香炉石遗址等6、7层的年代当在二里头文化晚期至二里岗上层之间。在夏末商初的第一类遗址中,釜开始出土,而且数量较多,其中又以清江香炉石遗址6层出土的釜较多。此时期的釜较少,器形也较单一,多为夹砂褐陶,手制,制作较为粗糙。按照釜的形制变化又可分为两小段。第一段以中堡岛中区7层及何光嘴一期遗存为代表。出土的釜多为侈口,束颈,鼓腹,饰绳纹。第二段以朝天嘴B区、中堡岛中区第6层、何光嘴二、三期、香炉石第6层遗存为代表。此段出土的釜数量和种类增多,多为侈沿,器物最大径多在器物肩及上腹部。纹饰以绳纹为多,此外还有方格纹、橘皮纹及少量的素面釜。第二类遗存:商代中晚期遗存。这类遗存目前发现的有:宜昌路家河遗址第二期后段的三个年代组,三斗坪遗址的第④层,杨家嘴第④层,长府沱遗址H9、H536,何光嘴遗址第四、五期等遗存。宜昌路家河遗址第二期后段第一年代组出土的AⅠ式灯形器与成都十二桥遗址第(13)层出土的Ⅰ型1式豆形制相近,年代应与之接近,在殷墟一期左右。后段第三年代组出土的一件仿铜陶罍(标本T1③:20)与殷墟第二期早段的Ⅱ式青铜罍(标本YM388)形制相似。该段出土的瓿(标本T10④B:18)则与殷越三期早段出土的AⅡ式陶罍(标本YNH1)(图一)形制更为接近,其年代应与之相当或稍晚,大致在商代晚期。三斗坪遗址④C层当与路家河遗址后期第一年代组年代相当,杨家嘴第④层、长府沱遗址H9、H5以及何光嘴第四、五期大约相当于路家河二期后段第二、三年代组,年代在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在第二类遗址中,釜开始大量出土,“釜文化”处于兴盛时期。此阶段出土的釜不仅数量大,形制也多种多样,但综合起来釜的重心开始下移,最大径由上部移到器物中腹部乃至下腹。纹饰仍以绳纹为主,此外还饰有网格纹、橘皮纹、方格纹、贝纹等纹饰。第三类遗存:西周时期遗存。此类遗址较沙,目前可以确定的有巫山双堰塔、忠县哨棚嘴遗址第三期、忠县瓦渣遗址37。万州塘房坪遗址在简报中将其早期年代定为夏商时期,笔者对此存疑。在其早期遗存中出土的AⅢ式、AⅣ式“器盖”实与四川地区的尖底盏形制相似,其中AⅢ式“器盖”与雅安沙溪遗址下文化层晚期出土的Ⅱ式、Ⅲ式盏形制相似。(图三)而后者的年代在“商末周初之际”38。而且塘房坪遗址早期遗存中出土有较多的大花边口沿器。这种大花边口沿器在峡江地区发现较多,但大都为东周时期,目前发现最早的当数忠县瓦渣地和巫山双堰塔遗址,其年代分别为周代初期、中晚期。故塘房坪早期遗址的年代不应早于西周初期,也应属于此类遗址。在第三类遗址中,“釜文化”依然兴盛,此阶段的釜多宽侈沿,束颈,腹较深,圜底较尖,器物最大径多在中腹。纹饰以绳纹为主,此外还有方格纹、网格纹等。此阶段的一个重大特征是开始出现了大花边口沿釜。花边口沿子新石器时代晚期便已经出现,多施在罐、缸、瓮等器物口沿上,但多数是在器物口沿刻划在浅浅的凹槽,成为“小花边”。而在峡江西周时期出现的此类花边起伏幅度较大,既有刻划成锯齿状的,也有捏制成波浪状起伏的。与早期的“小花边口沿”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此称之为“大花边”。这种大花边口沿器具有明显的峡江地域特色,多施于釜、罐、瓮、缸类器物,其中又以花边口沿釜为最多(图四)。第四类遗存:东周时期或更晚。此类遗址有:云阳李家坝东周时期遗存,云阳李家坝东周墓地,万州麻柳沱早期遗存,万州塘房坪夏商时期晚期遗存,忠县中坝遗址东周遗存,哨棚嘴遗址第四期,涪陵小田溪墓,开县余家坝战国墓,巴县冬笋坝战国墓39等。这些遗址的年代基本上可以确定在东周,且多在战国时期(图五)。在第四类遗址中,“釜文化”开始走向衰落,虽然数量依然很多,但已不再像第二、三类遗址那样在炊器中占据绝对优势。此阶段出土的釜重心继续下移,到东周晚期最大径已到达中下腹部。花边口沿釜的数量依然很多。纹饰以绳纹为最多,此外方格纹也较多。经过以上分类,可以较清楚地看到:出土釜的遗存在夏商早期、商代中晚期、西周、东周这几个时期中有明显的西迁趋势。或许图六更能明了地反映这一趋势。从图六可以看出,夏商时期第一类、第二类遗存基本上在巫峡以东的西陵峡及清江流域。西周时期的第三类遗存在西陵峡地区已不见,而是分布在其以西的巫峡至忠县这一段。而到了东周时期,第四类遗存连在巫峡也少见了,而是广泛分布在云阳以西的地区,已经出了瞿塘峡。事实上在战国晚期已经广泛分布在四川各地。在汉代甚至到达云南北部地区。此时期的釜的普遍特征是最大径在下腹近底部,显得圜底较平。从各类遗址的地层堆积来看,也可以看到这种西迁趋势。如在西陵峡地区的宜昌中堡岛遗址中区第⑦、⑥、⑤层为夏商时期堆积,均出土有釜。到第④层釜已经少见,取而代之的主要炊器是鬲。西陵峡地区的何光嘴遗址同样是在夏商时期的第⑨-③层均出土有陶釜,其中第③层为商代晚期,陶釜至此而至,其上便为六朝遗存。峡江以西的忠县哨棚嘴遗址第一期与第二期的年代分别为新石器时代晚、二里头至二里冈下层,均未发现陶釜,至第三期商末至西周中期遗存开始出现釜,第四期西周晚期至东周时期则出土有较多的釜。“釜文化”的西迁趋势显而易见。三、巴人在西陵峡地区的地位童恩正在《古代的巴蜀》中认为巴人起源于鄂西清江流域,并在夏商周时期不断西迁40。本文撇开巴人起源不做讨论,单就巴人西迁的说法来说,笔者和多大数学者一样认为是符合历史史实的。关于巴人西迁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可能是为楚所迫。《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世称之‘巴师勇锐,前歌后舞也’”。可见当时巴人已有了相当强大的军事武装。接着又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41巴国在西周初年俨然是与蜀、楚并列、雄霸一方的方国,国力相当强盛。西陵峡地区的商至西周初时期遗址的密集和文化层的丰富,反映的正是当时人口的增多及国力的强盛。也许受了地理位置的影响,此后巴国虽然也有发展,但远不及其东面楚国及西北面秦国发展得迅速。楚国更是咄咄逼人,不断向西扩张,与巴国不断发生冲突,并多次取得战争的胜利,巴国只得一路西迁,以避开楚的锋芒。大约在西周晚期,巴人早期的居住地——西陵峡已成为楚国的附庸地。当时楚王熊渠之子熊挚“有恶疾,不得为后,别居于夔,为楚附庸,后王命曰夔子也。”42夔所在地便在西陵峡的宜昌、秭归、巴东一带。因此在西周晚期西陵峡地区遗存(秭归官庄坪⑥层43、曲溪口G344、宜昌路家河遗址第三期等)中已少见本地特色器物出土,取而代之的是鼎、鬲等三足炊器,楚文化器物占有绝对的优势。《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时虽都江州(今重庆)……其先王陵墓多在枳(即今涪陵)”。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涪陵地区先后发现了一些较大规模的巴人墓,应是巴国贵族或王族墓葬。其中9号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其中一件柳叶形剑上铸有巴蜀符号及一“王”,其主人应是当时巴国一王。可见在战国中晚期,巴国的政治中心曾转移到今重庆市附近。后来巴国甚至连这里也坚守不了,楚国大军可能曾短暂地占领过“枳”45。楚国势力的不断西进,促使巴人一部分继续西迁,进入成都平原地区,一部分则向西北逃避。最近发现的宣汉罗家坝墓地46可能是巴国避难王族或贵族的墓地。由上面的讨论可知,这类“釜文化”是峡江地区当时最具特色的文化,与同时期周边的文化都有明显的不同,显然属于当地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而在夏商周时期这一地区最强势、最具影响力的群体莫过于巴人了。尽管关于巴人的起源众说纷纭,但绝大部分学者都不否认巴人曾在峡江地区生存过。而且釜类西迁的时间和趋势也与史书记载的巴人西迁的历史事件相吻合,因此这类“釜文化”属于巴人创造的文化的可能性极大。如果说上述观点仍属推测的话,以下便为更为直接的证明。四、巴人文化典型器物说文:“鍪,属”,而“,大口釜也。”考古界一般将侈口、束颈、鼓腹并有单耳的釜形器物称之为鍪(图八)。47可见鍪实是釜的变体。对于鍪,由于其屡屡出土于巴人墓葬,故学术界一般实际上已将其同柳叶形剑、饰虎纹的戈、矛、钺等兵器一起视为巴人遗物。由于被确定的巴人墓葬多为东周时期的贵族或王族墓,出土的多为青铜器。如柳叶形剑、饰虎纹的矛、钺、戈、虎钮镦于等。陶器出土很少,或者毫无特色。目前能确定为巴人遗物的基本上是这类青铜器。它们构成巴人文化中的重要内涵。那么是否巴人直到东周时期才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呢?从巴人在周初便已经名扬天下,此后一直与东面的强大的楚国抗衡的历史记载来看,显然不是如此。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可见到的巴文化内涵又有哪些?或者说,巴人文化遗物中最具特色的陶器有哪些呢?这里所说的“特色”是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在巴人墓葬中较为普遍的出土,二是明显不属于外来文化因素。只要符合以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医院护师职责合同
- 2025年农场土地租赁合同年协议书
- 2025年工矿有轨专用车辆(窄轨机车车辆)项目申请报告
- 2025年危险品运输合同规范样本
- 2025年光伏屋顶安装工程协议书
- 2025年会议策划执行合同样本
- 2025年医疗器械技术开发合同范例
- 2025年共同繁荣协议文本
- 2025年建筑材料购销中长期协议策划
- 2025年度广告合作授权协议书官方
- 酒店长包房租赁协议书范本
- 2 找春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2025年江苏护理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江苏南京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道法】开学第一课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口腔门诊分诊流程
-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课件
- 2025年春新外研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课件 Unit2第1课时Startup
- 2025年上半年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事业单位招考考试(443名)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处方点评知识培训
- 人教版(2024)英语七年级上册单词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