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梦游天姥吟留别》(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aace84507fbc31b6a7e80b50eda0b4c/aaace84507fbc31b6a7e80b50eda0b4c1.gif)
![8.1《梦游天姥吟留别》(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aace84507fbc31b6a7e80b50eda0b4c/aaace84507fbc31b6a7e80b50eda0b4c2.gif)
![8.1《梦游天姥吟留别》(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aace84507fbc31b6a7e80b50eda0b4c/aaace84507fbc31b6a7e80b50eda0b4c3.gif)
![8.1《梦游天姥吟留别》(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aace84507fbc31b6a7e80b50eda0b4c/aaace84507fbc31b6a7e80b50eda0b4c4.gif)
![8.1《梦游天姥吟留别》(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aace84507fbc31b6a7e80b50eda0b4c/aaace84507fbc31b6a7e80b50eda0b4c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1梦游天姥吟留别分层练习基础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无论是传统文化题材,还是现实题材,作品都要对当下观众产生影响。《只此青绿》在虎年春吸上爆红二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旻狂”It创设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中国风舞服,清奇秀美,舞者(①),裙带生风。中国画充满着阴阳对立的美学,《千里江山图》更有独特的体现,浓墨重彩、轻描淡写,巍峨壮丽、幽美灵秀……无不透着审美意蕴,笔意之中自带节奏感。线条的节奏感和舞蹈的节奏感是相通的,用舞蹈的方式进行创意表现,令人(②)。唯美的舞姿,赏心悦目。如此美不胜收,让在场的观众也飘飘欲仙,也欲(③),起舞弄清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沉浸其中,妙不可言。全剧结尾,一轮明月朗照千年,王希孟与展卷人在画卷两端四目相对,拱手致意。令人想起李白《把酒问月》中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其含义也可以表述为:“"月色如桥,古今相望,这是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李白《把酒问月》中两句诗的改写,结合语段,你认为改写后的诗句要表达什么含义?有何妙处?【答案】1.①翩翩起舞②赞不绝口③乘风归去2.示例一:虎年春晚上爆红的《只此青绿》,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舞蹈是动态的,画作是静态的,以动化静,带来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示例二:《只此青绿》在虎年春晚上爆红,它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舞蹈是动态的,画作是静态的,以动化静,带来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3.①“古月〃是指《千里江山图》,"今人〃是指当下的观众,其含义为:画家早已逝去千年,但是千载之后,那幅画的神人的独见。尽管如此,盛唐人谈“风骨”,仍有其时代之特色。建安文人身处“世积乱离,风衰俗怨”之时,虽怀有慷慨之志,而不免常带悲凉之意。唐代文人则处在大有为的时际,诗风中哀感的情味相对减少,刚健、明朗、飞扬、壮大的气象得到凸现,构成了盛唐“风骨”的主要色调。与此同时,殷燔诗学“风骨”论的特异之处,最主要的一点,是将“逸气”(自由放达的超世情怀)包容于“风骨”的范围之内。长期以来,人们研究盛唐诗坛的两大潮流边塞诗派和田园山水诗派,多以“风骨”归属前者而忽略后者,就因为我们的观念中惯常以“风骨”同济世、用世乃至愤世、嫉世的人生态度相联系,于是田园山水诗里所表现的隐逸出世的情趣,便落到了视野之外。实际上,“超世”也可能成为一种积极的人生姿态,坚持超世的路向也需要有生命的力度,陶渊明便是其中的典范。由此看来,殷燔诗学中的“风骨”是以陶渊明式的“真气”加注于建安风骨之中,从而大大地拓展了传统“风骨”的理念。在殷燔的观念里,无论是济世的信念、愤世的感慨甚或超世的情怀,只要属于生命的本真,能体现生命的力度,便都有可能构成诗中风骨。(摘编自陈伯海《唐诗学书系-意象艺术与唐诗》)材料二:“风骨”,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美学标准,“风骨”被运用到文学批评中来已属比喻义。“风”,又可称为“风神”“风韵”“风概”“风华”“风节”等,它们都是指具有外在可感的个性鲜明、独标风韵的精神风貌,是人物内在精神气质不自觉地呈现在人的神色和举止行为上的征候。“骨”,又可称为“气骨”“骨鳗”“骨气”等。风骨合用,既有外在可感的风貌,又有内在神情与外在韵度相统一的精神气质。“风骨”作为一个文学美感特征,借用形象的词语,描述一个整体的美学风貌。具备风骨的作品,必然具备刚健有力、简约明晰的言辞,二者是统一的。风骨作为一个艺术领域的批评术语,它是作品所透发的带有清新刚健美感特征的整体美学风貌,而不是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的简单相加。风与骨虽各有所指,但是在和辞采的关系上,它们又共同构成一方,与辞采构成表里对应、有主有从的两个方面。在二者的关系上,刘勰又着重阐述风骨应居于主要的地位,风骨可以作为文学的内在要素,可以和辞采构成表里关系并占据主导地位。风骨作为文学的内在要素,是相对于语言表现的外在形式而言的,但是,不应该将它坐实为文学作品的实际内容,它乃是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文章的情理所抽象和虚化成的审美意象,是作品内容的“神”而不是内容
本身。由此看来,风骨必须和文采相结合,才可能产生完美的艺术作品。“风”“骨”,两者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作品思想感情所显现的“风姿神貌”,反映出人物总体精神风貌以及艺术作品所展示的以抒情主体的精神气骨为其主要内蕴的总体美感特征。(摘编自王少良《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研究》)13.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岳英灵集》序言中,无论是对唐诗发展演变过程的认知还是选诗标准,殷蟠都将“风骨”放在首位。B.殷瑶认为无论是边塞诗派还是山水田园诗派,只要作品中有生命的本真和力度,风骨自然也就具备。C.“风〃本义是指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自然而然地外化为人的神色和举止行为的征候,具有个性鲜明、独标风韵的精神风貌。D.文学批评中的“风骨〃与辞采表里对应、有主有从,二者完美结合才可能产生完美的艺术作品。.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勰综合了曹丕的“文气〃说和孟子的“养气〃说,对"风骨〃提出了个性化的见解。B.建安文人与盛唐文人作品“风骨”色调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建安与唐代的社会状况不同。C."风骨〃本义是内在的神情与外在韵度相统一,其比喻义是清新刚健美感特征的整体呈现。D.尽管风骨是文学作品的内在要素,但其仍然是作品内容的"神〃而不是内容本身。.下列诗句,全部具有“风骨〃特征的一项是()甲: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丙: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T: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A.甲乙B.丙丁 C.甲丙 D.乙丁.请结合材料一,探究今天我们研究中国诗学思想中"风骨”的意义?.有人认为李白“诗酒人生〃,喜好游山玩水,因而他的大多诗作缺乏"风骨〃。对此你怎么看?请依据材料简要阐明理由。【答案】13.BBD【答案】13.BBD①倡导创作者以刚健有力的作品带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②引导人们关注社会内容,抒发深沉的人生感慨。③有助于形成刚健明朗的社会风气。④有助于人们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拥有生命的本真与力度。17.(1)李白诗歌“清新飘逸〃,内容刚健不失风骨。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等。(2)李白诗歌的语言富有文采,与“风骨〃相得益彰。【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只要作品中有生命的本真和力度,风骨自然也就具备〃错误,说法绝对。从原文“只要属于生命的本真,能体现生命的力度,便都有可能构成诗中风骨〃可知,"自然〃应该是"可能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是因为建安与唐代的社会状况不同〃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说“盛唐人谈,风骨,,仍有其时代之特色……与此同时,殷瑞诗学'风骨’论的特异之处,最主要的一点,是将‘逸气‘(自由放达的超世情怀)包容于‘风骨’的范围之内〃。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甲句意: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逝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词意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不具备刚健有力的言辞。乙句意:豪门贵族家里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运用对比,揭露了旧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事实。具备刚健有力的言辞。丙句意:询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旧是昨天那样。细腻表达了词人爱花惜花的心理,不具备刚健有力的言辞。丁句意: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表达了作者为国建功立业的心愿,具备刚健有力的言辞。依据"'风骨’作为一个文学美感特征,借用形象的词语,描述一个整体的美学风貌。具备风骨的作品,必然具备刚健有力、简约明晰的言辞〃可判断,甲丙未体现"风骨〃。故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当是指刚健有力的文章质性,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感发作用〃可知,倡导创作者以刚健有力的作品带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从"所可能包含的社会内容及其所体现的深沉的人生感慨更突出〃可知,引导人们关注社会内容,抒发深沉的人生感慨。从“刚健、明朗、飞扬、壮大的气象得到凸现〃可知,有助于形成刚健明朗的社会风气。从"成为一种积极的人生姿态〃“只要属于生命的本真,能体现生命的力度,便都有可能构成诗中风骨〃可知,有助于人们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拥有生命的本真与力度。.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依据原文"具备风骨的作品,必然具备刚健有力、简约明晰的言辞风"骨’,两者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作品思想感情所显现的‘风姿神貌’,反映出人物总体精神风貌以及艺术作品所展示的以抒情主体的精神气骨为其主要内蕴的总体美感特征”可知,具备刚健有力的言辞、反映人物总体精神风貌有风骨、展示抒情主体的精神气骨的作品就是具备风骨的作品,而且“无论是济世的信念、愤世的感慨甚或超世的情怀,只要属于生命的本真,能体现生命的力度,便都有可能构成诗中风骨〃。李白诗歌“清新飘逸”,内容积极向上,充满生命力,刚健不失风骨。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昂扬自信,踌躇满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视权贵,铮铮铁骨。等等。李白诗歌的语言富有文采,充满张力,与“风骨”相得益彰。李白诗歌善于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等,想象力丰富、语出惊人。如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李白的诗歌在语言上,最大特点是清新、明快,自然而不雕琢,正如他自己的诗中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清新飘逸〃的气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先生赵威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北风裹挟着雪片,在空中横扫。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是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格徒挂在肩头。跋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那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根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的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小说开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凌先生的木匠技艺高超。B.人无完人,大先生有学识,才德兼备,但"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有着文人相轻的毛病。C.大先生嘴笨,肚子里的学问讲不出来,"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所以一时得不到学生们的认可,但也不苛待学生。D.小说对大先生进行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又通过他人来对比衬托,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活的人物。.文中对大先生作为木匠手艺人身份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会做木工,所以三叔三婶才让他留宿,才知道他有文化,于是请他做代课老师,木匠手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B.因为既是通文墨的教书先生,又是技术高超的手艺人,所以格外受村里人尊敬,体现了当地民风的淳朴。C.退休后把旧课桌搬回家,做成棺材,认为最后躺进去“是一生最大的幸福”。所求如此简单朴实,丰富了人物形象。D.用每月领到的退休金买木料做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无私奉献、感恩图报的可贵品质深化了小说主题。.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的是画他的眼睛。〃小说中多次写到大先生"眼睛变得浑浊”,请找出来并分析大先生每次“眼睛变得浑浊〃时的心理状态。.陈忠实说:“作家写作应该坚持真实性第一这个基础原则,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这也是读者对你的作品和你这位作家建立信任感的基础。〃阅读本文,你感受到了作品的真实性,建立对作家的信任感了吗?请说说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答案】18.C19.A20.①第一次:三叔三婶看他可怜,留他过夜,他被三叔三婶的善良所感动,却无法用言语表达感激之情。②第二次:大先生给学生讲李白的《静夜思》,讲“思归之辞〃,不觉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是想到自己客居在外,思归而不得的感伤。③第三次: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给大先生补上每月3000块的退休待遇,大先生心有不安,却被村支书告知这是国家政策,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内心深深感动。21.示例一:真实。①细节真实,凌先生要饭时以及上课时的神情、动作等细致生动,真实细腻地体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②背景真实,“农村撤点并校〃,“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等时代背景强化了小说的真实性。③形象真实,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多角度刻画形象,展现大先生的优点,也不回避大先生的缺点,形象不单一,不脸谱化。示例二:不真实。①形象不合逻辑。逃荒来村里几十年,没有家人,思归却不回乡。有学问,手艺好,在村里定居几十年却未成家。②情节前后矛盾。瞧不上文人,“只佩服半个李白〃,却有一肚子学问。对教育充满热情,上课却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比喻"错误,开篇句子没有比喻。B.”有着文人相轻的毛病〃错误,借列举李白衬托自己。D."又通过他人来对比衬托〃错误,有侧面描写,但没有“对比衬托〃。如"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可知,此处是作者通过三婶看到大先生时的害怕情形,来烘托出大先生的穷困潦倒。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为会做木工,所以三叔三婶才让他留宿〃错误,三叔三婶首先是“看他可怜,天又冷〃才让他留宿,之后才知道他会木匠手艺活。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次:结合"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那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可知,三叔三婶看他可怜,留他过夜,他被三叔三婶的善良所感动,却无法用言语表达感激之情。第二次:结合“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可知,大先生给学生讲李白的《静夜思》,讲"思归之辞",不觉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是想到自己客居在外,思归而不得的感伤。第三次:结合"'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可知,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给大先生补上每月3000块的退休待遇,大先生心有不安,却被村支书告知这是国家政策,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内心深深感动。.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真实。细节真实,结合"破衣旧絮,裕褪挂在肩头。跟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可知,凌先生要饭时以及上课时的神情、动作等细致生动,真实细腻地体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背景真实,结合“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可知,“农村撤点并校〃,"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等时代背景强化了小说的真实性。形象真实,"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多角度刻画形象,展现大先生的优点,也不回避大先生的缺点,形象不单一,不脸谱化。不真实。形象不合逻辑。结合"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可知,逃荒来村里几十年,没有家人,思归却不回乡。有学问,手艺好,在村里定居几十年却未成家。情节前后矛盾。结合"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可知,瞧不上文人,"只佩服半个李白〃,却有一肚子学问。对教育充满热情,上课却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韵却通过现代舞蹈的转化,熏陶了无数的观众。②妙处:以改写诗句的形式来呈现作者的感悟,使得表达更加诗意和优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千里江山图》比作“古月〃,化平实为生动,激发读者想象;诗句中包含了“古月”“今人”的今昔对比,在对比中传达出更为清晰悠远的历史感,诗情哲理并茂,更为精妙丰富。【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是形容舞者的动作、姿态,可用“翩翩起舞〃。翩翩起舞:轻捷飘逸地舞起来。第二空,此处是说《千里江山图》用舞蹈的方式进行创意表现,让人赞叹,可用“赞不绝口〃。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第三空,此时说美不胜收的舞蹈让在场的观众也飘飘欲仙,甚至想要飞升到仙界,可填"乘风归去〃。乘风归去:驾着风进入仙界。.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一是结构混乱,”《只此青绿》在虎年春晚上爆红,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此句暗换主语,在"舞蹈〃前面应加上“用〃,或者把这句改为“虎年春晚上爆红的《只此青绿》,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二是搭配不当,"创设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创设有"开始设立""兴办,成立,创办〃等含义,在此处“创设"与“享受"搭配不当,将"创设”改为"带来〃。.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含义及效果的能力。语境是描述舞蹈《千里江山图》的结尾,“一轮明月朗照千年,王希孟与展卷人在画卷两端四目相对,拱手致意〃,由此可知,"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中的“古月”是指《千里江山图》,"今人''是指当下的观众。“照〃的意思是熏陶。画家王希孟早已逝去,今天的观众无缘得见其绘画时的风采;但是舞蹈《千里江山图》却通过现代舞蹈的形式展现了画作的神韵,令今天的观众也能受到美的熏陶。故此句含义为:画家早已逝去千年,但是千载之后,那幅画的神韵却通过现代舞蹈的转化,熏陶了无数的观众。再看效果:此句化用李白的诗句,用浓缩的诗化的语言概括出了作者的感悟,使表达呈现出诗意的美;"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运用比喻手法,将《千里江山图》比作"古月〃,二者的相似点是优美而有魅力;这样的比喻化平实为生动,激发读者想象,扩大了美的意境;诗句中将“古月,,“今人,,的今昔对比,仿佛沟通了古时与今时,交融了古人与今人,一轮明月,一幅《千里江山图》贯通千年,在对比中传达出更为清晰悠远的历史感,诗情哲理并茂,更为精妙丰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白一到金陵就带着他一路上缮写整齐的行卷,去拜访地方官吏和社会名流。谁知一连奔走多日,却是“十谒朱门九不开〃,都因大典在即,大家忙得不亦乐乎,顾不得接见他,更没有工夫看他的行卷。李白站在石头城遗址上望着大江出神。他看见万里长江和它的九条支流,①奔腾不息,汩汩滔滔,永不休止。他多想驾起巨舟,扬起白帆,去乘风破浪,(2)o学那神话中的任公子,以日月为钩,以虹霓为线,钓起一条大鱼来,让全国人民吃他多少年!忽然,他却看见万里长江和它的九条支流上,一下风也平了,浪也静了,再也无风可乘,无浪可破,无鱼可钓了。他这位任公子只好把钓竿收起来。于是,李白在金陵纵情登览,迄意行乐,分享大唐王朝治定功成的幸福。不到半年,金陵翰墨场中,都知道有一个西蜀才子李白,才华出众,0不到半年,金陵游侠儿中,都知道有一个巴山剑客李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到半年,金陵的歌台舞榭中,都知道有一个益州公子李白,风流倜傥,能歌善舞。不到半年,金陵的落魄公子中,都知道有一个峨眉义士李白,疏财仗义,有求必应,堪称当代的鲁仲连。.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4.浩浩荡荡大显身手文思敏捷5.选用三个〃不到半年〃语句,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李白丰富多样的形象特点有层次地表达出来。【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该词形容长江和它的九条支流水势浩大,可用"浩浩荡荡〃。浩浩荡荡:原指水势汹涌、壮阔的样子。现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第二空,该词形容李白想在金陵干一番事业,展现自己的才华,可用“大显身手〃。大显身手:指充分地显示出本领和才能。第三空,该词形容李白的才华出众,善写诗文,可用”文思敏捷〃。文思敏捷:指写文章的灵感和思路非常顺畅,形容人文采出众,思维开阔,下笔就能成文。.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不到半年……不到半年……不到半年……〃选用三个〃不到半年〃语句,构成排比修辞,形式整齐,
节奏感强,介绍了李白的侠义、多才多艺、古道热肠的特点,把李白丰富多样的形象特点有层次地表达出来,使形象更加丰富。.(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中进入神仙世界的李白首先看到的景象(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高洁傲岸、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特点的诗句是:,O(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是李白从美好的仙境突然惊醒看到眼前只剩下觉时的枕席而产生的联想。是: 【答案】 青冥浩荡不见底是: 【答案】 青冥浩荡不见底开心颜 世间行乐亦如此日月照耀金银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古来万事东流水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冥〃"摧〃"崖〃"即〃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提升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到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深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旬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短歌行》均属于古体诗的范畴,"歌行”"吟〃都是古体诗。B.本诗用字精准凝练,“迷花倚石忽已瞑〃一句中的“忽〃字,写出了诗人留恋美景,浑然不知天己昏暗的情状。C.诗人两次提及谢公,表现了对谢灵运的仰慕,表达远离现实寄情山水,寻得精神解脱之情。D."熊咆龙吟〃两句描绘熊在岩石上咆哮,龙在泉水中长吟,就连深林、山巅也惊动了,令诗人惊叹、向往。8.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后言》中说,“太白以气为主〃,这里所说的“气〃是指气质,或个性特点。请结合诗歌节选部分,谈谈李白的“气〃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7.D 8.①体现在奇特的想象手法上;如描写神仙出场时,彩虹作衣、以风为马、老虎奏乐鸾凤拉车,均是奇特的想象;②体现在大胆的夸张手法上;如“一夜飞度镜湖月〃“身登青云梯〃等句;③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本诗中刻画的洒脱的自我形象,体现诗人追求自由的人格;④体现在意象的选取上,例如熊、龙、虎、天鸡、金银台等奇特意象,(或组成奇特意境),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点;⑤体现在语言节奏等方面。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形式自由,如以“我欲因之梦吴越〃等七言为主,间以“列缺霹雳”“湖月照我影''等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构成错落有致的节奏。【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熊在岩石上咆哮,龙在泉水中长吟〃错误,"熊咆龙吟殷岩泉〃理解有误,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故选D。.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点的能力。体现在奇特的想象手法上;如描写神仙出场时,"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彩虹作衣、以风为马、老虎奏乐鸾凤拉车,均是奇特的想象;体现在大胆的夸张手法上;如"一夜飞度镜湖月〃,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夸张说速度快是“飞度〃。"身登青云梯”,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以"青云梯"夸张说山路之高险;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中以诗人行动和见闻刻画诗人洒脱的自我形象,体现诗人追求自由的人格;体现在意象的选取上,海日、熊、龙、虎、天鸡、霓、风、金银台等奇特意象,营造了神奇的背景。诗人的幻想色彩鲜艳、变化莫测,极富于魅力,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点;体现在语言节奏等方面。诗歌以"我欲因之梦吴越〃等七言为主,间以"列缺霹雳''"湖月照我影‘'"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等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杂言相间,构成错落有致的节奏。"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为骚体。整首诗不受律束,形式自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赠李白①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注】①天宝四载(745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B.“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C."葛洪〃的典故表面是规劝李白潜心炼丹求仙,实则暗示李白不要为现实处境伤感。D.此诗简洁凝炼,遗貌取神,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惋惜等复杂情感。10.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答案】9.A10.①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诗中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游兴、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②寻道求仙者。于"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其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梦游仙境、访仙名山的形象相同。③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痛饮狂歌''"飞扬跋扈”佯狂状态中消磨志气、空空度日的愤世嫉俗者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自我十分相似。【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借代手法〃错,首句用随风飘荡的蓬草来比方李杜二人,以此表现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两首诗都塑造出漫游漂泊者的形象:杜诗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写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此句以“尚飘蓬”概括出李白到处漫游漂泊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惟觉时之枕席〃“别君去兮”塑造了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游兴,梦醒后的别离漂泊者形象。两首诗都塑造出寻道求仙者的形象:杜诗的“未就丹砂愧葛洪〃是说没有去求仙,真是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此句借“丹砂〃"葛洪''表现出李白的热心求道和喜欢炼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洞天石扉〃"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仙之人兮列如麻〃也都表现出李白对仙人的向往,对求仙问道的喜爱。两首诗都塑造出愤世嫉俗者的形象:杜诗的“痛饮狂歌”“飞扬跋扈"都表现出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佯狂状态下空空度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则直接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对于权贵的抗争,表现出自己的愤世嫉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她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开。B.诗人冬季出行,蚊期仍在休憩;人在远处,岸边的野鸭就受惊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风格“沉郁顿挫”。1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1.B12.(1)观览山水的愉悦,诗歌开始四句"溪行衣自湿,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勘察设计质量疑难问题汇编(2024 版)
- 3《荷花》 【知识精研】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 2025至2031年中国数显不锈钢干燥箱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低压差稳压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卡通奖状模板》课件
- 《建筑外立面设计》课件
- 《脑血管疾病》课件
- 商务秘书知识竞赛练习试题
- 污水厂运行维护与管理练习试题及答案
- 美容竞赛练习试卷附答案
- 海上日出配套说课PPT
- 新青岛版(五年制)五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导学案(学前预习单)
- (完整word版)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完整版)
- 详情页测试文档20220802
- 专利纠纷行政调解办案指南
- 经编工艺基本样布的分析
- 2010哈弗H5维修手册
- 一文看懂全部变电站电气主接线方式
- 完整版陆河客家请神书
- 通用5轴焊锡机系统(V11)
- 应答器报文定义《运基信号[2005]224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