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恒星世界_第1页
第1章-恒星世界_第2页
第1章-恒星世界_第3页
第1章-恒星世界_第4页
第1章-恒星世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恒星世界1.天文单位是一个量度太阳系内星体之间距离的单位,记作AU。1天文单位等于日地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A.1.5亿千米B.39.2亿千米C.9.5万亿千米D.30万千米2.光年是一个量度宇宙恒星之间距离的单位,记作l.y.。1光年等于光在1年内走过真空的路程,约为()。A.1.5亿千米B.39.2亿千米C.9.5万亿千米D.30万千米3.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的α星距离地球约()。A.1000万千米B.430天文单位C.3万光年D.4.3光年4.恒星在主序星阶段时辐射能量的来源主要是()A.氢燃烧释放的化学能B.氢、氦等元素的核聚变能C.引力收缩放出的能D.碳燃烧释放的能5.从北半球看,恒星在一天里围绕北极星旋转一圈的运动称为“周日视运动”,它实际上是由于()引起的一种表观现象。A.地球的自转B.地球的公转C.恒星的自行D.银河系的旋转6.按照恒星的演化历史分类,恒星大致可分为()。A.星胚B.主序星C.红巨星D.致密星7.恒星演化到晚期就成为致密恒星,它们包括()。A.白矮星B.中子星C.暗物质D.黑洞9.赫歇尔兄妹及赫歇尔父子用亲手制作的望远镜,先后探察了北半球1083个天区的11万多颗恒星和南半球2299个天区的70万颗恒星,第一次绘制了()的盘状旋臂结构。A.仙女座大星云B.太阳系C.银河系D.大麦哲伦星云10.1918年,沙普利得出银河系是一个透镜型庞大天体的结论,其直径达10万光年,太阳处于银河系的()。A.边缘B.旋臂外离中心3万光年的地方C.中心D.猎户旋臂外缘离中心3万光年的地方11.太阳系以250km/s(每小时9×105km)的速度绕银心旋转,旋转一周大约()年。A.6500万年B.1.5亿C.2.3亿D.10亿分四个阶段阐述,恒星辐射能量的来源有哪些?星云(形成)阶段:能量来自于星云因引力收缩而产生的红外线2.主序星阶段:来自于恒星内部氢核聚变产生的核能3.红巨星阶段:来自于氦聚合产生的能量4.白矮星(中子星、新星)阶段:来自于恒星星体坍缩产生的能量.“赫罗图”的含义是什么?它揭示了恒星演化的什么规律?赫罗图,恒星光谱型和光度的关系图,是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和美国天文学家H.N赫罗图.罗素创制的。赫罗图(Hertzsprung-Russeldiagram,简写为H-Rdiagram)是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及由美国天文学家罗素分别于1911年和1913年各自独立提出的。后来的研究发现,这张图是研究恒星演化的重要工具,因此把这样一张图以当时两位天文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称为赫罗图。赫罗图是恒星的光谱类型与光度之关系图,赫罗图的纵轴是光度与绝对星等,而横轴则是光谱类型及恒星的表面温度,从左向右递减。恒星的光谱型通常可大致分为O.B.A.F.G.K.M七种,要记住这七个类型有一个简单的英文口诀"OhbeAFineGirl/Guy.KissMe!"从产生到衰亡的规律。大部分恒星是主序星,有少部分比如蓝巨星温度极高核聚变速度很快,所以很早就离开了主序星,而主序星快灭亡时也会离开主序星阶段,比如太阳将会变成红巨星、变星、新星(超新星)、致密星(白矮星或中子星或黑洞),至于是变成白矮星还是中子星还是黑洞,和恒星质量有关,太阳只能成为白矮星。结合恒星的分类叙述恒星演化的四个阶段及最终的演化结果。原恒星(幼年期)、主序星(青年期)、红巨星(壮年期)、高密度恒星(老年期)。最终演化结果:质量小的恒星形成行星状星云,之后成为白矮星,最后演化成黑矮星;质量大的恒星经过新星爆发或超新星爆发,质量较大的形成中子星,质量很大的形成黑洞。4.结合读书及上网浏览,写一篇综述报告,题目是“星系的生成与演化”。第2章黑洞1.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的关于黑洞的预言是建立在()的基础之上的。A.牛顿经典力学B.量子力学C.广义相对论D.狭义相对论2.德国天文学家史瓦西提出的关于黑洞的预言是建立在()的基础上。A.牛顿经典力学B.量子力学C.广义相对论D.狭义相对论3.根据拉普拉斯以及史瓦西关于黑洞预言的推算,若将太阳压缩成半径为()的球体,它就会变成一个黑洞。A.3kmB.3mC.3cmD.3mm4.根据拉普拉斯以及史瓦西关于黑洞预言的推算,要使我们的地球成为黑洞,就必须把它压缩成半径只有()的球体。A.3kmB.3mC.3cmD.3mm5.按照人们对于黑洞的分类,“史瓦西黑洞”是由()演化而来的。A.星云B.行星C.原质量大于太阳8倍的恒星D.超新星6.超新星爆发后,形成的中子星如果超过()上限(即奥本海默-佛柯夫极限),其内部中子的简并压便抵抗不住向内的引力,中子星将继续坍缩下去,直到形成黑洞。A.1.44m⊙B.3m⊙C.3.2m⊙D.8m⊙7.现代宇宙学认为,在宇宙的大量活动星系的中心普遍存在着(),这些黑洞中较小的其质量只相当于太阳质量的100万倍左右,而较大的其质量可达太阳的十亿倍以上。A.黑洞B.超级大黑洞C.原始黑洞D.微型黑洞8.霍金提出了宇宙中存在着原始黑洞(微体积黑洞)的说法,并认为这类原始黑洞的吸积效应()发射效应,因而它具有“蒸发”现象。一旦掌握了它就可能给我们提供巨大的能源,从而帮助人类进入一个新的能源时代。A.大于B.等于C.小于D.以上说法都错10根据广义相对论,黑洞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星体,在它的周围形成了一个(),连光线也无法逃脱这个区域。A.物质旋转区域B.黑色区域C.强引力区域D.时空封闭的区域11.现在推测宇宙中某处存在着黑洞的主要依据是看该处是否存在着()。A.特殊能量活动B.X射线和γ射线C.引力透镜效应D.类星体1.历史上科学家对黑洞是怎样预言的?根据是什么?1、黑洞本身不能直接“看见”,是根据外围的许多物质,呈漩涡状,聚向中心。2、根据“背景”恒星的光线,在此处的偏转。3、现在探测到的宇宙伽玛射线中,一部分来自黑洞。黑洞系列都有哪些主要成员,各有什么特点?(1)太初黑洞。宇宙大爆炸时形成的,由于很小,绝大部分已经蒸发消失了,现在科学家也在寻找残留的太初黑洞。(2)恒星级黑洞。有质量大于2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坍塌形成的,但它仍属于大星系中千万个黑洞的一份子。(3)星系级黑洞。是指如同我们银河系中心的巨型黑洞,其质量往往在200万到几十亿个太阳质量之间。它们是构成一个个星系最重要的条件。据推测是由若干其他级别的黑洞相互融合并不断吞噬周围的物质而形成的。(4)宇宙级黑洞。据有的科学家认为我们这个宇宙本身就是一个超级黑洞,因为连光都永远无法逃逸我们的宇宙,可见要逃逸我们的宇宙的速度必须远大于光速,这点和黑洞是一个道理。(5)人造黑洞,属于最微型的黑洞,可以吸收电磁波等,是我们中国人搞出来的,具体还要什么神秘特质属于未知。3.探测黑洞的方法和手段有那些?书上有。4.通过上网浏览搜集关于“超时空旅行”和“超空间发动机”的报道资料,你从这些资料能够获得怎样的认识和推断?第3章宇宙的起源与演化1.()为建立经典力学体系铺平了道路,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中心论”的神话。A.托勒玫的地心说B.哥白尼的日心说C.广阔恒星世界的发现D.银河的系发现2.爱因斯坦是现代宇宙学的奠基人,他根据理论推算得出,宇宙是一个“有限、无界、静态的体系”,这个结论打破了以往“无限宇宙”的观点,但是其中关于“宇宙是静态”的说法却被现代天文学观测到的()的事实所否定。A.宇宙无限大B.宇宙在膨胀C.宇宙不可测量D.宇宙在收缩4.根据(),当光源背离我们运行时,光源离开我们的速度越大它所发出的光的红移量就越大。A.多普勒效应B.光速不变原理C.哈勃定律D.相对性原理5.科学家根据拍照发现,几乎所有宇宙星系的某种元素的光谱线,相对于地球实验室内同种元素的广谱线,都具有明显而普遍的()现象,于是根据物理学的多普勒效应,科学家进一步得出了“目前宇宙正在膨胀”的结论。A.红移B.增强C.减弱D.紫移7.根据目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可视宇宙的半径(尺度)大约为()。A.140亿光年左右B.180亿光年C.200亿光年D.无限大8.根据目前的观测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计算,宇宙的年龄大约()。A.100~140亿年B.140亿年左右C.小于100亿年D.大于200亿年9.根据恒星能源的热核反应理论估算,银河系中最古老恒星的年龄大约在下面()指示的范围内。A.50~100亿年B.100~130亿年C.150亿年D.150~200亿年10.如果认为宇宙是无限而稳恒的,则至少有三个似是而非的矛盾,也称佯谬,它们分别是()。A.光度佯谬B.杨-米尔斯佯谬C.引力佯谬D.热寂佯谬11.目前所知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最强有力的证据是()。A.轻元素的丰度B.微波背景辐射C.古老恒星的年龄D.星系光谱的普遍红移12.类星体、恒星、行星及生命出现的年代大约距大爆炸的起点时刻()。A.1亿年B.10亿年C.100亿年D.1000亿年二、思考问答1.简要叙述发现宇宙膨胀的原理及途径。宇宙膨胀从学说到被证实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第一、彭齐亚斯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证明了宇宙产生于大爆炸,说明宇宙是运动的。第二、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说明遥远星系都在彼此远离,并且远离呈加速状态。(书上有)叙述“哈勃定律”的内容和公式,以及它的作用和意义。哈勃定律:V=Ho•D在哈勃定律的公式中,V——视向速度,也就是沿观测者视线方向的运动速度D——河外星系的距离,Ho——哈勃常数。哈勃定律的作用和意义哈勃定律的直接作用在于测定河外星系的距离。哈勃定律表明宇宙在膨胀。以前人们认为宇宙在整体上是静止的,而从发现了哈勃定律后,人们才认识到宇宙膨胀的图景:宇宙各部分彼此正在远离,它们相互远离的速度随着它们之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哈勃定律的意义在于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确定了事物的运动性是绝对的这一普遍真理,在宇宙界更有划时代的意义。(书上有)试叙述从现代宇宙理论的创立到宇宙大爆炸模型的建立过程及重要人物。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总结出星系谱线红移星与星系同地球之间的距离成正比的规律。他在理论中指出:如果认为谱线红移是多普勒效果的结果,则意味着河外星系都在离开我们向远方退行,而且距离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越快。这正是一幅宇宙膨胀的图像。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美籍俄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第一次将广义相对论融入到宇宙理论中,提出了热大爆炸A.地槽-地台学说B.板块学说C.地幔对流说D.大陆漂移说8.海底扩张学说是地学现代革命的开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大量观测事实的证实。1968年美国的()在《地球科学的革命》中高度评价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认为这是一次地质学的大变革,它的意义可以与原子论、进化论和相对论媲美。A.赫斯B.莫霍洛维奇C.威尔逊D.古登堡9.大洋中脊处新地壳的产生与()处老地壳的消亡相互补偿,使洋底壳大致平衡,保持一定的面积。A.大洋盆地B.大洋裂谷C.深海沟D.大海床10.洋壳从产生到消失大约()年左右,处在不断的更新之中,所以人们找不到更古老的大洋岩石。A.2亿—3亿年B.5亿—10亿年C.1亿年D.5亿—6亿年11.板块的()是构造活动最激烈的地方。大陆破裂与碰撞、火山活动、地震,在漫长的过程中形成裂谷、地槽、海盆、褶皱山脉。A.中央B.边缘C.内部D.下部12.地球地壳的六大板块分别是()。A.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澳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B.喜玛拉雅板快、印度板块、非洲板块、澳洲板块、美洲及南极洲板块C.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澳洲板块、大西洋及南极洲板块D.大西洋板块、印度板块、非洲板块、澳洲板块、美洲及南极洲板块二、思考问答1.什么是灾变论?什么是渐变论?你的观点是什么?2.地质构造理论当中的“活动论”和“固定论”的区别是什么?3.大陆漂移与海底扩张的证据是什么?4.结合上网浏览,简述“板块构造说”。第2章地震一、选择填空1.中国是最早发明地震仪器的国家。《后汉书选》中载,河南人张衡于阳嘉元年(公元123年)复造()仪。A.地震仪B.浑天仪C.经纬仪D.侯风地动仪2.震源深度在0—60千米的地震称为()地震A.表层B.浅源C.中源D.深源3.地震学家用地震的()M来表示地震的大小。A.总能量B.烈度C.强度D.震级4.地震的五个基本参数为()。A.震中经度λ、震中纬度φ、震源深度h、发震时刻O、地震的震级MB.震中位置、震源深度h、发震时刻O、地震的震级M、地震的烈度IC.震源的大小、震中位置、震源深度h、发震时刻O、地震的震级MD.震源的大小、震中位置、震源深度h、发震时刻O、地震的烈度I5.一般将地震的烈度分为()度。A.8B.12C.16D.246.预报时间在1个月到1周之内,范围在100—200千米范围内,预报震级误差在0.5级之内。称之为()。A.地震预报B.临震预报C.短期预报D.趋势预报7.1960年智利海底大震,地动山摇,大海激荡,几十米高的海啸扑向海滩,摧毁沿途的一切,大船被抬到码头的大楼上,大楼顷刻压垮,返回的浪头越过太平洋在日本登陆,登陆的浪头高达()米。A.6B.12C.2D.208.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地震的成因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早在1911年雷德就根据美国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时断层的活动情况,提出了()。A.粘滑说B.弹性回跳学说C.相变说D.断层说9.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的课题,美国、中国、前苏联、日本等国都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但是至今为止,要做到准确的预报仍然是极其困难的。中国成功的预报了1975年2月4日()的7.3级地震,减轻了地震造成的灾害。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巨大的地震灾害面前成功的做了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挽救了十几万人的生命。A.海城B.辽阳C.盘锦D.邢台10.在海城地震成功预报后不久,在我国地震专业队伍最集中、台站密度最大、地震观测时间很长的京、津、唐地区,却对76年7月28日()的7.8级强烈地震没有做出短临预报,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教训也是极为惨痛的。A.天津B.唐山C.昌黎D.宁河11.地震前有些地区常常会发生一些()现象,,水井干涸,水井冒沙,无法饮用;大牲畜惊慌不安,跳槽;小动物不回家,老鼠几十只几百只聚在一堆发呆;黄鼠狼成群窜来窜去,不怕人;几百箱蜜蜂震前全部飞走;水稻田里平日蛙鸣不止,大震前夜一片寂静,有人看到成百只青蛙爬在树上;甚至有的狗大震前咬主人衣服不让进屋。有的地方临震前还会出现地光、地声等现象,还有的会从地下冒出火球,腾空而起。A.异常B.生物异常C.奇怪D.宏观异常12.2004年12月26日,雅加达、曼谷当地时间7时58分,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发生9.0级大地震,出现了超过1000千米的地质断层,海底大幅度错动,引发巨大海啸,波及印度洋周围所有地区,一些地区海啸高达10多米,死亡多达()人A.65万B.15万C.30万D.10万二、思考问答1.你知道大地震吗?试通过检索网络教学资源资料,列举一些灾难性的例子。2.简述地震的成因。3.简述地震预报的种类与程序。4.什么是地震前的“宏观异常现象”?第3章海啸一、选择填空1.在大自然中有一种自然灾害是海啸,它是()?A.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B.一种海底地震现象C.一种强烈的海面暴风雨D.海底的地质构造变化2.下面关于海啸起因的说法错误的是()。A.地震是引发海啸的重要原因之一B.山崩引起的海啸,其破坏力要比地震型海啸弱C.海上的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也能引发海啸D.天体碰撞事件是引发最大规模海啸的原因3.以下哪一种海啸被科学家称之为“超级海啸”()?A.地震引起的海啸B.海下山崩引起的海啸C.火山爆发引起的海啸D.风暴海啸4.中国沿海发生海啸比较少的原因是()。A.我们临海地区没有发生过较强地震B.我国海区都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不利于海啸的形成与传播C.沿海海区内有大量的岛弧与海沟D.在新中国成立后,没有过海啸的记载5.海啸预报困难的主要原因是()。A.海啸在深海中呈长波形,不易观测与跟踪B.海底发生地震的数量很少C.海啸发生前的异常前兆不明显D.没有跟踪与预测海啸的仪器6.下列哪项措施不能起到减小海啸对人类的危害()?A.保护珊瑚礁和红树林B.建立洲际间合作的综合预警系统C.绘制地区灾害预测分布图D.人为改变海边地质构造二、思考问答1.简述海啸的成因。根据海啸产生的原因,可将海啸分为哪几种类型?2.海啸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危害?我们应该怎么有效地进行防御?3.你知道历史上后果最严重的大海啸吗?结合网络查询试举四例。第4章天地碰撞与灾变一、选择填空1.所谓K-T大灭绝的K和T分别指()。A.侏罗纪和白垩纪B.白垩纪和石炭纪C.白垩纪和第三纪D.侏罗纪和第三纪2.从K-T界层中遍及全球的铱异常可大致推算出,撞击地球并引发恐龙灭绝的那颗陨星的直径约在()千米左右。A.1B.10C.50D.1003.阿尔瓦雷兹父子及同事们在〈科学〉杂志发表了论文,宣称: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在()年前袭击了地球,造成了一系列全球性灾难事件,恐龙及大部分动植物在持续的灾难中被撞死、淹死、烧死、冻死、饿死,整个生物链土崩瓦解,一批死难者的遗骸被永久地固化在富含铱的K-T界层之中了。A.65万B.650万C.6500万D.1亿4.从地质史角度的分析研究表明,在距今5.4亿年的这段时间里可以确定,已有证据说明与宇宙撞击有关的生物灭绝事件有()次。A.7B.12C.15D.245.对于小行星,我们可以在20年前就预测出它的运行轨道,但是对于长周期彗星来说,我们最多也只有()年的预警时间,因为它的飞行速度太快了。A.1B.2C.3D.56.通过对K层与T层化石的研究,人们发现,消失的不仅仅是恐龙,地球上65%—75%的物种消失了。科学家们由化石推算,体重超过()kg的陆上动物无一幸免,没有一种能活到第三纪。A.5B.10C.25D.507.K—T灭绝是一次大规模的全球性灾难,整个陆上生物种属灭绝达88%,损失惨重。海洋生物稍微好点儿,50%的种属灭绝了。构成海洋生物链基础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海洋浮游植物灭绝的比例高达(),海洋食物分布结构随之崩溃,较大的海洋动物很快死去,只有深海动物比较幸运和完整地进入第三纪。A.95%B.80%C.70%D.60%8.至今为止,已有()处以上的K-T沉积层中的铱异常被准确测定,其它铂族元素的异常数值也同样证明,它们源于陨石。A.65B.250C.20D.1209.像通古斯陨石那样的冲击大约几()年一次。A.万B.千C.十D.百10.1993年9月卡罗林.休梅克在加利福尼亚的帕洛马天文台拍摄的一张木星照片上发现了一颗被肢解了的彗星。这颗彗星在1992年7月逼近木星的时候被木星强大的引力场撕碎成()块大碎片。A.21B.10C.15D.3011.7月16日彗星第一块碎片以每秒近60千米的速度一头扎进了木星的大气层,几秒钟后爆炸了,羽状光柱高达()千米。A.3000B.100C.500D.1000012.一颗小行星曾在2002年6月14日光顾过地球,当时它与地球的距离比月亮还近,但人类却没任何表示,3天后才反应过来。他们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2002MN。据估计,它有()米长,从地球旁边急驰而过时最近距离为12万千米,这一距离在天文概念中简直就像发丝一样可以忽略不计。A.120B.40C.280D.600二、思考问答1.K-T大灭绝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证据是什么?2.人类从1994年的“彗-木碰撞”事件中得到了什么启示?3.结合上网查询回答,面对地球可能遭遇的天体碰撞,你的观点和建议是什么?第5章资源与环境一、选择填空1.下面选项中的()属于“可再生能源”。A.煤炭B.核燃料C.石油D.生物能2.下面选项中的()属于“不可再生能源”。A.地热能B.太阳能C.海洋能D.天然气3.全世界的能源消耗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据乐观的估计,可供开采的石油大约可再用()年。A.50B.200C.500D.20004.全世界的能源消耗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据乐观的估计,可供开采的煤炭充其量也只能够用()年。A.100B.500C.2000D.100005.我国水力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A.1B.2C.3D.56.在1升海水里含有核聚变材料氘大约3毫克,其蕴含的核聚变的能量相当于()升汽油燃烧的能量。A.30B.300C.10000D.50007.1公斤铀235裂变产生的能量大约是两千五百吨煤燃烧所释放的能量,而1公斤氘、氚混合物聚变释放的能量又是一公斤铀235裂变所释放的能量的()倍。A.200B.50C.25D.4~58.铂是世界上最稀缺和最昂贵的金属之一,是一种催化剂,能够使汽车、卡车所排放的尾气污染物下降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科学家估测,全世界所有的铂在年内就可以用光。A.100B.50C.15D.59.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43%、18%、35%,这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A.第一B.第二C.第三D.前列10.地球水资源的总量约为13.86亿立方千米,有97.5%的水是不能直接使用的海水,淡水只占总量的2.5%,其中可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江河、湖泊、水库及浅层地下水数量不足世界淡水的()。A.1%B.10%C.20%D.30%11.森林是“地球之肺”,而全球目前的森林面积不足40亿公顷,约占世界土地面积的30%。人类保护森林的措施远远比不上无情的利斧,全球森林面积正在以每年()公顷的速度消亡,差不多是一个英国或半个德国的面积。A.50万B.100万C.1600万D.2000万12.研究过去500年的历史发现,全世界每年有近100个物种消亡。但近年来,全世界每年消亡的物种数字已达()个,速度明显加快。A.200B.500C.1000D.300013.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核灾难。据统计,在乌克兰全国26个州中有12个州5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受到核辐射污染。污染严重的核电站周围30千米区域至少()年内不适于人类居住。A.100B.200C.20D.1014.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3类,即白亮污染、()和彩光污染。A.灯光污染B.眩光污染C.强光污染D.人工白昼15.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定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A.8月5日B.6月5日C.6月17日D.4月17日16.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失去了这个“保护伞”,地球上的生物将受到()的强烈辐射,破坏包括DNA在内的生物分子,使生物难以生存,人类健康也将受到极大威胁。A.红外线B.紫外线C.阳光D.太阳风17.在过去5000年里我国气温只上升了约2℃。专家预计,如果地球表面温度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升高,到205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0.2~1.4m。如果海平面升高1m,就会危及人口约10亿,毁坏耕地约1/3。A.1℃B.5℃C.10℃D.1.5~4.5℃18.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圣婴”,其特征是东太平洋局部海水温度(),这种气候现象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是导致气候异常的首要因素。A.上下波动B.异常下降C.异常上升D.出现反常二、思考问答1.你如何看待目前的环境问题?2.举例说明你周围环境的光污染。3.不可再生能源有哪些?可再生能源有哪些?你如何看待当前的能源问题?第1章物态的多样性一、选择填空1.物质的物态多种多样,其中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A.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不具有一定的熔点B.非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晶体不具有一定的熔点C.晶体物理性质各向异性,非晶体物理性质各向同性D.非晶体物理性质各向异性,晶体物理性质各向同性2.像玻璃、橡胶、石蜡、树脂、沥青、高分子塑料等物质材料,它们应该属于()。A.晶体B.非晶体C.液晶D.半导体。3.在众多物质的物态中有一种“液晶态”,它是介于()之间的一种物态。A.晶体和非晶体B.液态和固态C.有机物和无机物D.结晶态和液态4.超固态、中子态是物质在()下出现的三种反常物态。A.极高的温度和压力B.常规的高温高压C.宇宙空间D.恒星内部5.超导态、超流态是物质在()下出现的两种物态。A.强大的电场B.强大的磁场C.超低温D.超低压6.超高温等离子态是气体在约几百万度以上的极高温度下或在一些粒子强烈碰撞时所呈现出的物态。此时,气体被高度电离,电子从原子中游离出来,形成电子和正离子(原子核)两种电荷等量的()高温气体。A.总体呈中性的B.总体带电的C.具有高压的D.熊熊燃烧的二、思考问答1.在自然界中物质都有哪些物态?2.物质在结晶态(固态)、液态、气态时的突出特征是什么?3.简述物质第四态——等离子态的特点。第2章原子与核子一、选择填空1.“原子”一词来自希腊语,是由()提出的,其原意是“不可分割的东西”,即指构成世界万物的最终单元。但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已没有人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A.德谟克利特B.卢克莱修C.伊壁鸠鲁D.泰勒斯2.广义地说,原子论是用固定不变的粒子或单元组成的集合体来解释各种复杂的现象。它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哲学时期和科学时期,而()世纪是两者之间的过渡时期。A.13~15B.15~17C.17~19D.19~293.十九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电子,这是人类认识的第一个基本粒子。它不但标志着人们结识了一个新的微观伙伴,而且明确地揭示了原子不是什么“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A.汤姆逊B.卢瑟福C.玻尔D.马斯登4.在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中,原子的中心有一个体积很小、质量较大、带正电的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这个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则以某种方式分布于核外的空间中。由于这个模型的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揭示出在原子的中心存在着一个带正电的核心——原子核,因此又称为()。A.原子的有核模型B.玻尔模型C.索末非模型D.葡萄干蛋糕模型5.玻尔从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出发,把有核结构的思想与能量子假说结合起来,对卢瑟福的模型加以修正,于()年提出了他的原子结构模型,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A.1904B.1911C.1913D.19216.1803年,英国的道尔顿把元素说与物质微粒的思想相结合,把拉瓦锡、玻意耳的研究成果同原子的说法相结合,建立了(),认为物质由原子组成。A.古代原子论B.近代原子论C.现代原子论D.旧量子论7.1858年,人们在用放电管研究低压气体的放电现象中发现,当放电管内的气体足够稀薄时,阴极会发出一种被称为阴极射线的辐射,它能在阳极附近的玻璃上产生绿色的荧光,这种射线实质上就是()。A.x射线B.α射线C.γ射线D.电子束8.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之后,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在探究X射线的来源时发现,铀化合物能自发地发射出具有穿透黑纸能力的射线,这种射线(辐射)能将气体电离成导体。后来,根据居里夫人的建议凡是具有这种性质的物质都称为“放射性”物质。贝克勒尔发现的是()。A.人工放射性B.天然放射性C.射线D.射线9.1897年汤姆逊在研究()性质的过程中,发现了电子。并测定了电子所带电荷e与其质量m的比值e/m即“荷质比”。A.X射线B.阴极射线C.射线D.射线10.1898年,卢瑟福发现放射性物质的辐射流中至少有两个组成部分,其中贯穿本领小、只能穿透薄纸片的部分被他命名为(),而穿透力较强、为前者100倍左右的部分则命名为()。A.α射线,β射线B.β射线,α射线C.γ射线,β射线D.α射线,γ射线11.1919年卢瑟福宣布用粒子轰击氮,所产生的粒子就是氢核,其所带电荷与电子电荷等值反号,质量约为电子的1836倍。这是人类第一次有意识完成的核反应,得到的粒子后来被称为()。A.中子B.电子C.光子D.质子12.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卢瑟福预言的()。由于不带电,不受原子核静电力的排斥,所以它是打开原子核大门的一把钥匙。它的存在为核模型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核能的实际应用开辟了道路。A.中子B.电子C.光子D.质子二、思考问答1.电子是怎样被发现的?这一发现的意义是什么?2.简述关于原子结构的三种模型及其成功之处与缺陷所在。3.试从中子的发现过程说明科学假说在引导人们发现新事实和揭示未知规律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第3章核能与放射性一、选择填空1.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同一个位置,即原子序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但是原子量和放射性并不相同的放射性元素叫做()。A.轻元素B.重元素C.超重元素D.放射性同位素2.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较轻原子核(如氘和氚)在极高的温度和极大的压力下非常靠近时,它们聚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个较重的新原子核(如氦),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核反应过程叫做()。A.轻核聚变B.重核裂变C.α衰变D.β衰变3.1934年,()在用中子轰击原子核的实验中,发现经石蜡等减速之后的慢中子更容易被原子核俘获,对慢中子作用的这一认识为重核裂变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A.费米B.费曼C.爱因斯坦D.汤姆逊4.核电站的原子核反应堆与原子弹爆炸反应的原理是()。A.轻核聚变B.重核裂变C.化学能的释放D.氧化还原5.氢弹与中子弹爆炸时所发生的反应是()。A.重核的裂变反应B.轻核的聚变反应C.化学反应D.氧化还原反应6.在重核裂变反应发生的同时,伴随发生的能量释放源自所谓的“质量亏损”,也就是在裂变过程中有很小一部分质量的损失,按照爱因斯坦的著名()理论,以辐射的能量形式释放出来了。A.质能置换B.光量子C.固体热容D.广义相对论7.人工控制核聚变中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如何()。A.点火和控制核聚变所需要的高温B.点火和控制核裂变产生的中子C.点火和实现链式反应D.控制核聚变所需的高温和维持稳定的链式反应8.考古学家为了去考证远古的地球及宇宙的变迁、人类及生物的进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等事件的准确年代,除了有一些文字史料可查询外,还要用到()这一特殊的计时工具了。A.激光B.微波C.放射性同位素D.化石分布9.获得原子能的途径是重核裂变与轻核聚变。在核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原子能来源于()A.原子核的结合能变化时所释放的能量B.原子核与电子结合成原子时所释放的能量C.原子的外层电子在不同能级间跃迁时放出的能量D.控制核聚变所需的高温和维持稳定的链式反应10.“环流磁真空室”又称“托卡马克”,最初是由苏联科学家阿齐莫维齐等人在()发明的。它的中央是一个环形的真空室,外面缠绕着线圈。在通电时其内部会产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场,将其中的等离子体加热到很高的温度,以达到核聚变的目的。A.20世纪50年代(1954)B.20世纪60年代(1964)C.20世纪70年代(1974)D.20世纪80年代(1984)11.由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和欧盟等计划成员国共同参与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是世界上第一代燃烧等离子体装置。它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ITER计划的实施结果将决定人类能否迅速地、大规模地使用(),从而可能影响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进程。A.轻核聚变能B.重核裂变能C.化学能D.太阳能12.约里奥·居里夫妇在1934年的工作为人们提供了以人工方法()的途径,开拓了放射性同位素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他们因此而荣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使这个伟大的“研究放射性元素之家”成为世界上获诺贝尔奖最多的家庭,共有4人5次获奖。A.将放射性元素转变为非放射性元素B.实现重核裂变C.将非放射性元素转变为放射性元素D.实现轻核聚变二、思考问答1.考古学家怎样测定远古事件发生的年代?2.同位素发现的意义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同位素有那些用途?3.查阅网络资源及相关文献综述,为什么说受控氢核聚变是人类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第4章粒子世界一、选择填空1.到1930年,人们只知道有电子、质子和光子这三种基本粒子。1932年发现了()后,这个队伍就扩大为四种。A.正电子B.中微子C.中子D.π介子2.正电子总是和()成对产生,在磁场中的偏转方向总相反,电子对能湮灭成光子(能量)的说法也得到了实验证实。A.电子B.中微子C.中子D.π介子3.实验发现,当稳定的重核吸收中子后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的中子会转变成为()同时放出一个β粒子,这种现象称为β衰变。A.电子B.质子C.中子D.π介子4.1974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领导的一个小组和斯坦福加速器中心的里克特领导的另一个小组同时独立地发现一个新的()粒子,这个粒子的质量数很大,寿命很长。A.J/YB.质子C.中子D.π介子5.第一个致力于在基本作用力之间建立统一理论(即统一场论)的是爱因斯坦。他以巨大的热情,耗尽了约三十年的光阴,试图统一()理论。这项工作一直进行到1955年他去世前也没有成功。然而,他致力于建立统一理论的信念和热情却一直鼓舞着后继学者。A.强、弱相互作用B.电磁与引力相互作用C.电磁与强相互作用D.引力与弱相互作用6.1967年,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提出了()统一的规范理论,1968年萨拉姆也独立地提出了相似的理论。他们的理论除了能够解释已知的这两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之外,还给出了一系列新的预言,其中一些已为后来的实验事实所证明。A.强、弱相互作用B.电磁与引力相互作用C.电磁与强相互作用D.电磁与弱相互作用7.1952年费米和他的同事在实验中发现了另一种类型的粒子。这类粒子的共同特点是寿命极短,其数量级10-24~10-23秒。这类粒子到上世纪60年代已发现三十余种。而到今天人们已发现了三百多种(包括反粒子在内),这是粒子中成员最多的一类。这类粒子统称为(),亦即所谓的第三代基本粒子。A.J/YB.质子C.共振态粒子D.π介子8.电子对的产生及湮灭使人们对基本粒子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究竟什么是基本粒子?原本以为是构成物质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电子,只要条件适当,就能同正电子对撞湮灭转变为能量,而一定的条件又能使正负电子成对地产生,粒子和()竟能相互转化,物质的形态也可以相互转变!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思想飞跃。A.能量B.质子C.共振态粒子D.质量二、思考问答1.科学家已经发现的自然界中的四种相互作用是什么?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2.基于对什么问题的思考导致了汤川秀树对核力的发现?3.第一代、第二代基本粒子都有哪些?第1章纳米技术一、选择填空1.纳米是一种度量微小长度的单位,1纳米等于()米。A.十亿分之一B.百万分之一C.千万分之一D.万万分之一2.纳米技术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59年,首先是由()提出的。A.爱因斯坦B.费曼C.理查德D.凡尔纳3.纳米技术是研究“纳米尺度”即()内物质所具有的特异现象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制造新材料,研究新工艺的方法与手段。A.100mm至0.1mm范围B.100nm至0.1nm范围C.10nm至0.01nmD.100μm至0.1nm范围4.1991年,()被人类发现,它的质量是相同体积钢的六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10倍,成为纳米技术研究的热点。A.碳纳米管B.纳米金属C.钠米陶瓷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