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系列(纲要上)_第1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系列(纲要上)_第2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系列(纲要上)_第3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系列(纲要上)_第4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系列(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教材分析教材从三个维度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关系:从生产力发展上看,旧石器到新石器再到青铜器;从社会发展看,从原始人群到部落再到早期国家;从思维发展逻辑上看,遗迹、文物到抽象历史结论。本课内容十分庞杂,一是时空关系庞大,二是语言表述更多的是现成的结论。三是栏目众多。讲述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本单元主题,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对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本课内容有部分知识是初中学过的,但高中的要求是在知识基础上,认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并且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这个层次对刚刚进入高中的孩子所比较困难的。同时由于课时有限,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虽是重点,但在处理上不主张深度挖掘,我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放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出现的关系处理上。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关注生产力的变化,导致了生产关系领域域的连锁反应。通过对新旧石器时代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的逻辑分析、认识国家产生的条件,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时空观念:利用时间轴和历史地图等材料,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历史情境中,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进历史,认识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再到青铜时代的历史发展过程。让学生对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演变形成清晰的认识。史料实证:通过解读史料、展示图片及其他文献记载,分析早期国家的特征,认识早期家国礼法合一、家国同构的特点。历史解释:研究发现表明中华文明从起源上具有多源性,从苏秉琦的“满天星斗”说的材料中,让学生认识其文明发展的多元,后来逐渐融合到以中原王朝为代表的文明之中,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家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让爱国主义精神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学情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历史的开端时期,从时间跨度上看,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8世纪;从内容上看,涵盖了人类起源、文化遗存、社会组织、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特征;从社会性质看,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制社会,从母系到父系。整体跨度长,内容复杂。且由于资料的缺乏,理论概念和学术界争论也比较多,讲清楚这些问题会有很大难度。尽管初中历史教学中已经对相关内容有所涉及,但由于高中课堂更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关系的思考,侧重于“为什么”的解读,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与初中历史有所不同,所以学生在理解本课内容时依然存在很大困难。内容庞杂,复杂概念多,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但同时本课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课,学生基本是带着初中以知识为主的思维来上本课,对历史的认识仍处于感性层面,知识结构不完整。所以本课要在落实知识的基础上,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以上内容部分摘自《(刚要上)教师教学用书》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特征难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引导以及课堂情境创设概念解释早期国家概念: 虽已具有国家的若干形态,但尚未发展到纯以地域组织为基础的发展阶段的具有早期特征的国家。所谓早期国家,是指尚未发展到纯以地域组织为基础而体现为地缘与血缘特征相结合国家形态的初始国家。中国的早期国家时期,指夏、商、西周三代。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上古先民经过若干万年的发育成长、繁衍生息,终于突破族邦结构社会的桎梏并接近完成对今日中国疆域之内核心区域的开发与占领的历史。——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封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导入预习检测:一画三思。展示学生课前构建的“时空坐标”,初步梳理本课时空线索。布置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进入正式授课。画“时间轴”。思考问题。学生通过阅读以及时间轴的梳理,初步了解本课框架。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 结合旧、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图,总结旧、新石器时代特点,阅读原始社会两个分布图指出代表遗存,读图分析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及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2. 用新旧石器时代的生活场景进行对比,得出生产力的进步给新石器时代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变化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启示。3.从生产关系角度把中国原始社会组织分成三个阶段,从唯物史观得出规律性认识。4.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分析,生产力变化、私有制、阶级、国家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文明产生的标志。探究问题设置:你认为什么是“国家”?需要具备什么基本条件?1.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2. 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培养学生从教材及图文资料读取信息的能力。尤其是结合史实分析各要素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从部落到国家(神话中的文明起源)1.古史传说:三皇五帝和禅让制2.传说中的朝代: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通过教材和课外知识,梳理夏的统治。上世纪末,声势浩大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通过文献梳理,将夏代纪年大致确定为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从考古实物来说,二里头文化的最新测年是公元前1750年到前1530年,部分与此前被认定的夏代纪年重合。恰恰凸显了夏文化研究的重要困境:古史文献的描述与考古实物之间,始终无法完全对应,那么多考古发现,依然无法让所有人心服口服。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刘周岩:《寻找夏朝》【特别提醒】但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实物史料仍是我们获得古人相关历史信息的最主要、可信的途径。而这些实物的发现有赖于现代考古的发展。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结合,彼此印证。【学思之窗】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讲授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三、商和西周通过教材和课外知识,梳理商的统治,侧重商的内外服制度,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商实行该制度。通过教材和课外知识,梳理西周的统治,侧重于分封制与宗法制。问题设置:分封制的目的、对象、义务、内容、作用。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商周时期的经济生活,包括农业方面的井田制与手工业方面的青铜冶炼。组织学生联系本课所学内容,从商朝内外服到西周分封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探讨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素养提升随堂检测。本课知识结构或者思维导图,可布置为课后作业。随堂检测。构建思维框架。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形成整体知识系统。板书设计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万邦时代——青铜时代生产力进步——私有制夏:世袭制阶级——早期国家商:内外服经济:农业手工业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