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河之畔说包公_第1页
包河之畔说包公_第2页
包河之畔说包公_第3页
包河之畔说包公_第4页
包河之畔说包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包河之畔说包公古语说“廉吏可为而不可为”,清官是不好当的。然历史上,还真有一人,既是上下公认的清官,刚直不阿,廉顽立懦,又能一生顺风顺水,福荫子孙,累代显荣。话说安徽省会合肥,古称庐州,庐州城有护城河,其中的一段谓之“包河”。包河,在全国有好几处,但凡称之为“包河”的,都与北宋名臣包拯有关。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包拯登进士第,从州县累迁至于二府。嘉祐七年,包拯在枢密副使任上去世,年六十四。噩耗传出,仁宗皇帝“幸其第临奠,辍视朝一日”,“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逝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嘉祐八年,包拯灵柩由其女婿护送回老家合肥,安葬在包氏家族墓地。包拯去世后的第四年,乡人于庐州老城区兴化寺专门建祠堂纪念,后屡有改建迁建。现在位于包河小洲“香花墩”上的包孝肃公祠,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捐资白银2800两重建。合肥至今流传一句佳话:“包家祠堂,李家修。”1973年,合肥文物部门对包拯及其家族墓地进行清理,出土了包拯遗骨及其墓志铭,还有包夫人董氏及他们的儿子、儿媳及长孙的遗骨。1987年,遗骨移葬至包公祠旁,按宋制修建,全称“包孝肃公墓园”。以“孝肃”概括包拯的一生,可谓经典。包拯始以“孝”闻于州闾。考中进士后,怜惜父母年高,乐处乡里,不欲远去,遂解官终养;父母善终,服丧除,越10年,39岁方出仕。出仕后,以“肃”著称。包拯一生担任的职位不下20个,在每一个职位上,都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守法持正,敢任事责,凛凛然有不可夺之节,盖孔子所谓大臣者欤”。民间熟知的包拯形象,首推其为民做主、断案如神,有“包青天”之誉,但其一生最出彩处,不在断案,而在谏言——“谏官御史,不避二府”。他曾以十六字总结自己任谏官的经历:“披肝沥胆,冒犯威严,不知忌讳,不避怨仇。”包公祠专门建有包公故事蜡像馆,复原了三幕场景,分别为《怒弹国丈》《铡美案》《打龙袍》,怼的都是皇亲国戚。虽然《铡美案》《打龙袍》是民间演绎的,但《怒弹国丈》是史载的真事儿。蜡像馆里,身着红袍的张尧佐,其养女为仁宗皇帝宠爱的贵妃,张以“国丈”自居,连连升级,毫无建树却飞扬跋扈。时包拯受任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他连上五篇奏章弹劾张尧佐,最后联合御史、谏官一起上殿与皇帝当面诤谏。皇帝最终罢去张尧佐宣徽使、景灵宫使两项要职,并由此下诏“今后妃之家,不得任二府职事”。包拯为官26年,被他弹劾的官吏不下60人,包括两弹宰相宋庠,六弹国丈张尧佐,七弹封疆大吏王逵等等。他的弹劾都有理有据,不涉党争只为公道,不畏权贵只争对错。以至于北宋时的官场,“目人之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包弹’之语,遂布天下”。衙门敞开,告状者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历来都不易办到。包拯权知开封府时,“府有旧制,凡诉讼,诉牒令知牌司收之于门外,却不得径至廷下,因缘为奸。公才视事,即命罢之。民得自趋至尹前,无复隔阂”。北宋时,开封为都城,多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城中惠民河常涨水为患,大水时“门关折,坏官私庐舍数万区,城中系筏渡人”。包拯查知河水泛滥的原因乃“中官世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遂下令将所有跨河修建的楼台、花园、水榭全部拆毁,使河道得以畅通。有权贵持伪增步数的地券与包拯相争,包拯通过实地测量、验证,揭示其伪,并上朝劾奏,要求严惩。包拯执法严峻,不徇私情,将开封治理得“令行禁止”,不仅深得民心,且“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威名震动都下”。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首《书端州郡斋壁》,为包拯康定元年出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时所题。字字如钢,句句沥血,既有自勉自励,又有自负自信,令巧伪蒙羞。时端州以产贡品端砚著名,历任端州地方官趁进贡之机,向砚工额外索取数十倍以中饱私囊,砚工负担沉重,苦不堪言。包拯到任后,严格规定只按进贡需要数额交纳,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不仅如此,包拯以诗言志,以身作则,言行必一:在端州任职三年,两袖清风,“岁满不持一砚归”。包拯不仅自身身正,还谆谆教导后人秉持家风。晚年留下一则家训,至今仍刊列于肥东县小包村包氏宗祠:“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千百年来,包拯频繁地出现在戏剧舞台上,几乎涉及所有戏剧种类,久演不衰,通称“包公戏”。戏剧中的包公带着理想化的色彩,故事情节曲折,脍炙人口,深入人心,强烈表达了普罗大众对清官明镜高悬、为民伸张正义的向往,对政治清明、社会公正的渴望。以“公”相称,已是殊荣,而“包公”更是成为包拯的专属称谓。包拯的同僚、同为枢密副使的吴奎为包拯所撰墓志铭,开篇即是:“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卓立於时,无所屈。提举有明效,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包拯一向被视为官场异类,却也一路顺遂,官至一朝执宰之臣,这恐怕不仅仅因为他“以义以正,达于几微,敷奏明辨,娄引大体,裁国论之当否,奏议平允,与人不苟合,不以辞色假于人”,还因为他赶上了两宋最好的时期,可谓生逢其时,“正色昌言,时望弥洽。上所倚重,体念备至”。嘉祐七年,宋仁宗见包拯年事已高,家中又无田产,曾下诏赏赐包公在庐州地界一片相当大的土地,以解决包公告老还乡之后的生计问题。包公坚持不受,只要了庐州城郊一段淤塞已久的护城河。包公请人清理葑草,挖尽淤泥,以利舟楫,并嘱包家族人在护城河里植荷、养鱼,以水域养殖的收入聊补家用。这段护城河从此被人们称为“包河”。2002年,合肥市在包河所在区域的基础上,成立包河区,并以包公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