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第一版)》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_第1页
《德育原理(第一版)》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_第2页
《德育原理(第一版)》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_第3页
《德育原理(第一版)》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_第4页
《德育原理(第一版)》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育原理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一、教育的道德性质二、教育与道德三、德育地位的历史演变四、从作为教育工作的德育回到作为教育目的的德育一、教育的道德性质(一)“教育”定义“两个凡是”质疑“两个凡是”: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上说,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都是教育。上述定义大概揭示了教育概念的内涵,但对我们认识和把握教育的性质帮助不大。其原因在于这种界定本身并不周延。例如:独立的学习活动,对人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均有影响,它是教育吗?教人偷东西也完全是有意识地对人施加的一种影响,这种活动是教育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上述关于“教育”定义的“两个凡是”有悖于健全的常识。一、教育的道德性质(一)“教育”定义“两个凡是”质疑以往关于“什么是教育”的探讨,重在概念分析。人们试图通过考察“教育事态”的本质属性,揭示“教育概念”的内涵。惟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有限,概念分析工作进展缓慢。加之“教育”一词既可用以表达“教育概念”,也可用以表达“教育观念”,现有的教育陈述中以“教育观念”混同“教育概念”的现象相当严重。关于“什么是教育”的研究,与其急于分析“教育概念”,不如先澄清“教育”一词在各种典型语境中的用法和含义,为分析“教育概念”,考察“教育事态”的本质属性,扫除语言障碍。一、教育的道德性质(二)“教育”是个评价—规范词“教育”在理论陈述中的用法,与日常用法有所不同,但源于日常用法。有必要考察一下“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法。1.教育与学习。教育与学习有关,但成功的学习可以不依赖于教育而独立存在,人们不会把独立的学习活动成为“教育”。例如,许多人有夜读的习惯,把靠在床上读书看报说成是“教育”,显然不合乎日常语言习惯。“自我教育”只是一个形象比喻。一、教育的道德性质(二)“教育”是个评价—规范词2.教育与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生活事件对人不无影响,但是,一种影响若非有意施加,人们虽然可能会说它“有教育意义”,却不会认为它是“教育”或“教育活动”。如学生在秋游之后可能会说“这次旅行对我教育很大。”但旅行并非教育,除非有意安排以此旅行,对学生进行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的教育。一、教育的道德性质(二)“教育”是个评价—规范词3.教育与哺育。哺乳、饮食、治病、护理、体操、运动竞技等,都是对人有意施加的影响,但人们并不称之为“教育”。“教育”归根结底指的是精神影响,纯粹的身体影响不是“教育”。与学习有关,但成功的学习可以不依赖于教育而独立存在,人们不会把独立的学习活动成为“教育”。例如,许多人有夜读的习惯,把靠在床上读书看报说成是“教育”,显然不合乎日常语言习惯。一、教育的道德性质(二)“教育”是个评价—规范词4.教育与教学、教唆。“教育”不同于“教学”,更不同于“教唆”,包藏恶意、产生有害影响的教,谓之“教唆”;具有善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产生有益影响的教,谓之“教育”。可见教育和教唆是评价词或规范词,其中教唆是贬义词,教育是褒义词。此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及能力的培养,唯有包含善的意图和有价值的内容,才配称教育。一、教育的道德性质(二)“教育”是个评价—规范词5.教育与管理、改造。管理不是教育,只是使人不违纪不违规,并未给人的精神世界增添新的东西。改造也不是教育,只是使人从退步了的状态回复到本来已达到的状态,教育则是使人达到一个他从未达到的境界。一、教育的道德性质(二)“教育”是个评价—规范词6.教育与诱导、训练、建立条件反射、灌输。“教育”与诱导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自主性;灌输、说教、训练、建立条件反射常被认为不道德或在道德上不可接受;当然,灌输、说教、训练等,也许可以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但它们本身并不是教育。此外,教育包含知识、理解力和认知洞见,这有别于训练、灌输、建立条件反射。一、教育的道德性质(二)“教育”是个评价—规范词7.“教育”一词的用法和含义。日常用语中的“教育”(含有价值判断的评价词)——通常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善意地对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施加的积极的心理影响。“教育”已是个非常普通的用词,它在日常语境中指什么,说者和听者无不了然于胸,极少引起误会。奇怪的是,“教育”用作理论术语时,语义倒含糊起来了。普通人知道什么是教育,理论家却说不清楚教育是什么。原因在于,“教育”一词在理论陈述中的用法更加复杂。一、教育的道德性质(二)“教育”是个评价—规范词7.“教育”一词的用法和含义。首先,“教育”既可以用于指称“教育事态”,也可用以表达“教育思想”。如果没有澄清讨论的对象究竟是事实形态的教育还是思想形态的教育,那么关于“什么是教育”的争论就容易发生混乱。一、教育的道德性质(二)“教育”是个评价—规范词7.“教育”一词的用法和含义。其次,“教育”既可用以表达“教育概念”,也可用以表达“教育观念”。如果在语词使用上不加注意,就容易造成“教育概念”与“教育观念”的混淆。正是有一些有影响的理论家对教育所作的种种别出心裁的解释,把教育这个普普通通的概念弄得面目全非。一、教育的道德性质(二)“教育”是个评价—规范词7.“教育”一词的用法和含义。第三,“教育”一词既有规范性用法,也有描述性用法,还有规定性用法。三种用法同时出现时,往往令人纠缠不清,发生误会。理论陈述者如果意识不到、分辨不出自己在“教育”一词用法上的变化,就难免发生自己连什么是教育也说不清道不明的苦恼。一、教育的道德性质(二)“教育”是个评价—规范词7.“教育”一词的用法和含义。“教育”作为描述词一般只用于理论陈述,发自每个人内心脱口而出的那个“教育”必定是个评价或规范词。“教育”的日常用法自然地包含某种道德的含义。在理论陈述中,描述性使用“教育”一词的研究者,对“教育”的各种具体的评价-规范性用法和含义,采取中立的、兼容并蓄的立场。脱离了“教育”一词形形色色的评价-规范性含义,研究者就没有描述的对象,因而丧失描述性使用“教育”一词的前提。一、教育的道德性质(二)“教育”是个评价—规范词7.“教育”一词的用法和含义。同样的道理,“教育”的规定性用法,虽为特殊的研究和陈述所必需,去不能远离常识,远离“教育”的日常用法——评价性用法和规范性用法。否则,炮制出来的“教育”言论就不能为常人所理解。因此,评价性用法和规范性用法,是“教育”一词的基本用法;评价性含义和规范性含义,是“教育”一词的基本含义。从根本上说,“教育”是一个评价词或规范词。一、教育的道德性质(三)教育概念是道德概念“教育”作为一肯定评价词和规范词具有道德的含义,它指称的是通过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影响学生的活动。所以,它表达的是一个道德概念。就实质而言,什么内容有价值?什么是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取向、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判断。就形式而言,无论人们在价值观或道德观上有多大的分歧,大家都承认,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必须使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一、教育的道德性质(四)教育实践属于道德实践教育概念之所以是个道德概念,是因为它所反映的实践具有道德的性质教育活动不是一种价值无涉的活动,而是一种广受价值左右的活动。“有教育意义的过程同道德的过程完全一致”,(Dewey,1920)教育工作乃是“人类一项杰出的道德事业。”(Childs,1950)教育实践与道德实践有着天然的联系,教育实践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二、教育与道德(一)教育与道德的必然联系从语言上说,“教育”是一个道德语词;从逻辑上说,教育是一个道德概念;从事实上说,教育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之所以是一个道德语词,是因为它所表达的概念是一个道德概念,它所制成的事实是一个道德实践。教育概念之所以是一个道德概念,是因为它所反映的事实是一种道德实践。二、教育与道德(二)教育的道德标准“教育”的标准认知标准1、教育必须包含知识2、教育必须包含能力3、教育必须包含认知洞见道德标准4、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5、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6、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三、德育地位的历史演变在教育的历史演进中,德育的地位不断下降。但是,恰恰从德育地位的变化中,可以透视出德育概念的内涵。(一)从“教育的唯一目的”到“教育的最高目的”古代教育实质就是德育。然而,古代教育属于非理性德育,近代德育则强调德育的理性基础。在从非理性德育向理性德育转变过程中,智育迅速崛起,并且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三、德育地位的历史演变(二)从“教育的最高目的”到“教育的普通目的”在教育目的多样化时代,德育被视为高于智育和体育的教育目的,然而,随着智育和体育地位的不断上升,德育在教育目的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演变为一种与智育、体育相提并论的普通的教育目的。三、德育地位的历史演变(三)从“教育目的”到“教育工作”1957年,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三、德育地位的历史演变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德育地位的历史演变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想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198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德育工作”才逐渐取代“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与学校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辅助性服务工作”相提并论的“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三、德育地位的历史演变德育不再是学校一切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和归宿,而是学校众多工作中的一项工作。在“教育工作”的概念框架下,即使强调德育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也依然贬低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四、从作为教育工作的德育回到

作为教育目的的德育(一)走出“德育工作说”的误区“德育工作化”不仅在理论上是个误区,造成思想上的混乱。也把实践引入了误区。它错把德育设置成学校的一向专职工作,并配备与之相应的专职或兼职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妨碍嘞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参与学校德育,造成对学校德育的忽视和削弱。四、从作为教育工作的德育回到

作为教育目的的德育(一)走出“德育工作说”的误区“德育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体育工作者”的分工,实际上默认“教学工作人员”和“体育工作者”属于“非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