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第二版)》欧美教育革新运动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f6feba54c2a57fd885e62e9bb1e06b6/8f6feba54c2a57fd885e62e9bb1e06b61.gif)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欧美教育革新运动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f6feba54c2a57fd885e62e9bb1e06b6/8f6feba54c2a57fd885e62e9bb1e06b62.gif)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欧美教育革新运动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f6feba54c2a57fd885e62e9bb1e06b6/8f6feba54c2a57fd885e62e9bb1e06b63.gif)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欧美教育革新运动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f6feba54c2a57fd885e62e9bb1e06b6/8f6feba54c2a57fd885e62e9bb1e06b64.gif)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欧美教育革新运动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f6feba54c2a57fd885e62e9bb1e06b6/8f6feba54c2a57fd885e62e9bb1e06b6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欧美教育革新运动现代教育史19世纪末,欧美国家工业和经济迅速发展,人们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来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为教育革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论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和蒙台梭利是这个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著名教育家。到1900年,中等教育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教育领域。战后初期,欧美各国致力于消除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双轨制,中等教育逐步得到普及。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和“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各国的课程改革。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和“第三条道路”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各国的教育改革取向。在20世纪世界教育史上,苏联教育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政府遵照列宁的教育学说进行了教育改革和教育建设,建立了独特而完整的苏维埃教育体系,发展起不同于西方的教育理论。苏联教育理论以列宁的教育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思想基础,反映了不同时期苏联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总结了苏联各个时期的教育经验。20世纪,欧美各种哲学流派异彩纷呈,先后出现了各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流派,如改造主义教育、新传统教育(包括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存在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分析教育哲学、新行为主义教育、终身教育和现代人文主义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是欧美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使人们寄希望于教育,以实现社会重建。随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质量的提高得到关注,人们日益重视对儿童特性的研究,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卢梭及其追随者的教育主张成为教育革新运动的主要思想渊源。人们抨击旧教育的不切实际,主张一种与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新教育。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欧洲的“新教育思潮”(neweducationalmovement)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progressiveeducationmovement)。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教育理论和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也被视为欧洲进步主义(Europeanprogressivism)。也有人把上述欧美各种教育思潮统称为教育“进步运动”(theprogressivemovement)或“进步教育”(progressiveeducation)。第一节欧洲的新教育运动欧洲的“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newschoolmovement)或“欧洲进步主义”(Europeanprogressivism),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新教育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后来扩展到德国、法国、瑞士、比利时、荷兰和奥地利等国。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一、欧洲新教育的历史发展1899年,法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埃德蒙·德莫林在巴黎近郊的诺曼底风景区创办了法国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上述先驱性的乡村寄宿学校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费用昂贵,主要以具有激进思想的上层社会和高收入阶层的少数学龄儿童为对象,规模一般较小,独立于国家教育制度之外。但这些新学校引起了世人对新教育的关注和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各国新学校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使新教育赢得了国际声誉。二、爱伦·凯与《儿童的世纪》爱伦·凯被誉为“瑞典的智慧女神”。她的著作《儿童的世纪》被视为新教育的经典作品。爱伦·凯呼吁保障作为未来母亲的妇女的权益,包括择偶权和选举权等。爱伦·凯尖锐地批判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儿童的摧残,指责旧教育的结果是使儿童“脑力消耗,神经衰弱,独创力受到限制……对于周围事实之观察力迟钝”;主张依据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改革旧教育,以造就身心健全、自由独立和富于创造精神的新人;倡导自由教育,主张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理想学校,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二、爱伦·凯与《儿童的世纪》废除班级制度、教科书、考试及体罚制度,代之以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儿童在独立自主的活动中获得经验,发展自我;将儿童按照不同的性格和兴趣组成小组,自选图书进行自学;教师以谈话方式测验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学校设立手工工场并美化校园以发展儿童的能力和进行审美教育;建立新的师范学校以便为理想学校提供新式教师。爱伦·凯在《儿童的世纪》中预言“20世纪将成为儿童的世纪”,强调教育者应了解儿童,保护儿童纯朴天真的个性。该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在世纪之交的欧美教育革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德可乐利教学法1901年,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创办了特殊儿童学校,研究低能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1903年,德可乐利将其教育方法试用于正常儿童;1907年,在布鲁塞尔市郊创办了“生活学校”;出席了1921年和1923年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大会并演讲。德可乐利主要著作有《论个性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语言的发展》和《新教学法》等。德可乐利将儿童的本能和兴趣视为教育的基础,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过于强调学术性,所教科目互不关联,不能很好地适应儿童的年龄、能力和兴趣;儿童被动吸收得太多,主动表达得太少。三、德可乐利教学法德可乐利认为学校应循两条路线进行改革:一是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二是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有刺激的环境。他的教学计划在教育史上被称为“德可乐利教学法”。德可乐利将兴趣视为儿童成长方向的指示器。他认为人有四种原始的需要,即供养自己、保护自己免遭自然力的伤害、防卫自己对抗危险和各种敌人以及活动的需要。德可乐利教学方法根据单元学习分为观察、联想和表达三段。德可乐利保留了读、写、算的教学及传统小学的大部分教材,增加有用的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极大热情。四、罗素的《教育论》罗素学识渊博,著述甚多,当选为英国科学院荣誉院士,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与美好生活》和《教育与社会秩序》。罗素认为,现代教育有四大发展趋势:①教育制度民主化。②教育内容实用化。③教育方法自由化。④给幼儿期以更多的注意。四、罗素的《教育论》罗素明确提出了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反对把国家强大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把学生当作实现其目的的工具。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四种理想的品性:活力、勇气、敏感和理智。在6岁前儿童的品性教育方面,罗素认为成人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人格。罗素的教育思想以其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为基本特征,充满了怀疑精神和向旧观念挑战的勇气。第二节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教育革新思潮,其性质与欧洲新教育思潮相似,但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却存在诸多差异。其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弊病。进步主义者揭露了公立学校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试图通过改革使学校教育适应美国社会的新需要。其二,进步教育理论源自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等人的思想,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其三,进步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于欧洲的“新学校”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出现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至1929年经济大萧条;20世纪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帕克,被杜威称为“进步教育之父”,先后在马萨诸塞州的昆西市和芝加哥的库克师范学校从事教育实验。赖斯于1892年接受《论坛》杂志的委托,访问了36个城市,与1200位教师交谈,揭露了美国学校教育的弊端,引发了全国性的对传统教育的批评。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公立教育成为世界先锋,进步教育的发展时机成熟。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教师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中心。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重心逐步从初等教育转向中等教育,集中反映在“八年研究”上。1940年,美国在欧洲卷入战争,进步主义教育限于空谈理论,失去感召力。1944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虽在1953年恢复了原名,但已失去意义。1955年,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难以与美国社会的变化保持同步。其二,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矛盾。其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所提倡的建议对教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其四,改造主义和各种保守主义的抨击在很大程度上击中了进步主义教育的要害,加速了其衰落的进程。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的著名案例(一)帕克的昆西教学法帕克的教育实验以昆西教学法著称,其主要特征是:①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儿童具有内在的能力,能自发地从事学习和工作。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并满足其要求和需要。②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强调学校应成为理想的家庭、完善的社区和雏形的民主政治,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③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唤起儿童的学习意愿;将学习内容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围绕一个核心安排相互联系的科目。④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教师的伟大工作是指导学生发现真理。”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的著名案例(二)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玛丽埃塔·约翰逊是美国教育家,进步教育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907年,她在亚拉巴马州的费尔霍普创办了一所实验学校,以“有机教育学校”著称。杜威把约翰逊的教育实验称作“教育即自然发展的一个实验”,认为“约翰逊女士的根本原则就是卢梭的主要思想”。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课程以活动为主,她认为活动能开阔儿童的视野,成为其知识的源泉。约翰逊重视社会意识的培养,认为发展合适的社会关系应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应培养学生无私、坦率和合作的品质以及提出建设性建议的能力。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的著名案例(三)沃特的葛雷制威廉·沃特是美国教育家,葛雷制的创始人。1907年,他被印第安纳州葛雷市教育委员会聘为公立学校督学,推行一种进步主义性质的教学制度,以“葛雷分团制”著称。沃特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做中学”为理论依据,以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业作为学校课程。沃特把学校分为四个部分:体育场、教室、工厂和商店、礼堂。课程也分成四个方面:学术工作和科学、工艺和家政、团体活动以及体育和游戏。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的著名案例(三)沃特的葛雷制葛雷学校以其独特的教学制度而闻名。为了减少学校经费开支,提高办学效率,沃特在教学中采用二重编制法: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在教室上课,另一部分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和商店等场所活动,上下午对调,废除寒暑假和星期日,昼夜开放,从而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入学机会,解决了葛雷地区学校少、供不应求的矛盾。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的著名案例(四)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帕克赫斯特提出了以下主张:①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即把各科一年的课程划分为分月的作业大纲,学生以公约的形式确定自己应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学。②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③用“表格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简化学生管理。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与合作。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的著名案例(五)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华虚朋的教育实验以“文纳特卡计划”著称。他重视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但认为道尔顿制缺乏科学的课程结构和教材,缺乏创造性的活动技巧。华虚朋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将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结合起来,使个性发展与社会意识的培养相互联系。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共同知识或技能和创造性、社会性作业。前者主要按学科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进行个别辅导,按计划进行学习,平时有进度记录,最后以考试来检验学习结果。后者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以加强不同年龄儿童的联系,培养合作精神。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的著名案例(六)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克伯屈在1918年发表了《设计教学法》,系统地阐述了设计教学法,被誉为“设计教学法之父”。克伯屈认为有机体是通过行动来学习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人与其环境应相互作用,学习的结果是为了获得新的行为方式。克伯屈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的著名案例(六)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克伯屈将设计教学法分成四种类型:第一,生产者的设计,也称“建造设计”,以生产某物为目的,用物质形式体现一个思想或观念。第二,消费者的设计,以消费为目的。他认为儿童“非常活跃地消费、吸收与享用别人所生产的东西”,如欣赏别人的画、演出或文学作品等,所以又称“欣赏设计”。第三,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解决一个问题,澄清某种理性的困难,如阳光对植物的影响、鸟儿为什么会飞等。第四,练习的设计,或称“具体学习设计”,目的是获得某一种或某一程度的技能或知识,如学习读、写、算等。第三节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ExperimentalPedagogy)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后在欧美一些国家发展的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想流派,在德国、法国和美国都有其代表人物。实验心理学、实验生理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实验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和实验方法。作为传统教育的对立物,实验教育学试图解决旧教育存在的弊端。实验教育学的基本特征是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强调从实验的结果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实验教育学者批判旧教育注重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的方法,认为其结果必然导致与教育实践和教育对象的脱离。他们通过观察、调查、计算、测量和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努力将教育学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实验教育学为新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促进了教育理论的科学化,使教育学从哲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给实际教育工作者以有益的启迪,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验教育学与20世纪初出现的儿童研究运动和学校调查运动相关联,成为教育科学的开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片面强调儿童的生物性,忽视社会性因素;二是把实验方法推崇到极端,视之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简单照搬自然科学方法,忽视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一、德国的实验教育学(一)梅伊曼梅伊曼1901年在德国《教育学刊》上发表系列文章,首次提出和论述了“实验教育学”,著有《实验教育学讲义》。梅伊曼主张利用与儿童发展有关的科学研究成果推动教育的科学化,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科学方法作为教育研究的主要途径。梅伊曼详细地论述了实验教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的智力发展问题、儿童的个体差异、天才儿童的特点、儿童心理组成部分的发展情况、教学方法、教师工作和学校制度的合理性等。在教育史上,梅伊曼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实验教育学的性质、方法、研究范围和任务。一、德国的实验教育学(二)拉伊拉伊指出,教育实验中假定的成立、事实的发现和系统的建立,受到自然科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影响。“人类大部分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影响儿童,儿童也对环境发生反应,反应的形式是印象、印象的类化和表现。教育就是按照规范的科学对人类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控制。拉伊把教育学分为“个体教育学”、“自然教育学”和“社会教育学”。拉伊将教育实验分为假设、实验和应用三个阶段。他强调实验与教育实际的密切联系,作为最终假设的规则和原则来自教育经验;教育实验的情境必须简化,应符合教室的情景和特点;在实践中运用从实验获得的知识与结论。二、美国的实验教育学(一)霍尔霍尔被誉为“儿童研究之父”,其教育代表作是《青年期的心理与教育》。霍尔曾被说成“心理学的达尔文”。他把生物学上的进化论和复演说扩展到心理学,提出进化不仅表现在肌体上也表现在心理上,论述了个体心理发展是种族进化历史复演的理论。霍尔重视肌肉运动,认为肌肉是意志、品性和思想的器官,肌肉的发达最能促进脑髓的发展;他反对把儿童关在屋内静坐或死读书,主张遵循个体发展的特点,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应在一定范围内让儿童表现其野蛮本能,使儿童在自然环境中狩猎、争斗和嬉戏,使其通过本能的发泄达到“净化”。二、美国的实验教育学(一)霍尔霍尔的复演说作为一种儿童发展理论,现在已基本上被理论界所否定。霍尔在儿童研究中广泛使用从德国学来的问卷法。到1915年,霍尔和他的学生已发展和使用过194种问卷,具体方法包括:①直接让被试者回答问卷。②通过教师和父母收集资料。二、美国的实验教育学(二)桑代克桑代克的著作有《教育心理学》、《智力测验》、《成人的学习》、《人类的学习》以及与其学生盖茨合著的《教育之基本原理》。他在美国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联结”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桑代克总结以往教育心理学的探索,根据自己对学习的实验研究,开始确立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及其体系,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把教育心理学的对象确定为研究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它由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和个别差异三部分组成。二、美国的实验教育学(二)桑代克桑代克总结出的三个学习定律是: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①准备律强调有效的学习必须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即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与欲望。②效果律被用来解释学习,反应的“满意”效果加强联结,“不满”或“烦恼”效果削弱联结。③练习律是指反应重复的次数愈多,联结愈牢固。三、儿童学儿童学是产生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初的一门研究儿童的学科。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霍尔和德国的克里斯曼。克里斯曼给“儿童学”下的定义是:“儿童学是一种纯粹的科学,他的职能在研究儿童的生活、发达观念及其本体。儿童学之对于儿童和植物学之对于植物,矿物学之对于矿物没有两样;儿童学不是教育学,因为教育学是应用科学,儿童学却不能作为应用科学看待的。”三、儿童学儿童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儿童个体的出生及遗传对儿童个体的制约作用。②儿童身体的发育过程。③儿童常见疾病。④儿童的心理,如本能、感知觉、想象、思维、语言、情感和意志等。⑤异常儿童。四、智力测验(一)比纳的智力测验比纳尤其关心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从不同角度区分出三组思维类型:①分析逻辑的思维方式和直觉灵感的思维方式。②客观的思维方式和主观的思维方式。③实际的思维方式和思辨的思维方式。比纳主张根据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来施教。根据政府要求,比纳和西蒙编制了智力测验表,其基本指导思想是:①人具有一般的智力,由四种功能,即思维定向、意义理解、发现和判断组成。②正常人的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四、智力测验(二)智力测验的发展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特曼制定了适合3—18岁儿童与青少年的“斯坦福—比纳量表”。它以比纳和西蒙的量表为蓝本,把它延长到成人水平,在测试上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并采用“智商”来衡量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智商在90—110为正常智力,高于110为优秀智力,低于90为弱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智力测验的基础上,提出测定儿童学业成绩的公式。按照此公式,判断儿童的学业成绩的优劣不能只看各科分数,还要看是否达到智力与学习能力的一般标准。第四节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德国教育家乔治·凯兴斯泰纳(GeorgKerschensteiner,1854—1932)是19世纪后期开始在欧美流行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著有《德国青年的公民教育》(1901)、《公民教育要义》(1910)、《劳作学校要义》(1911)、《性格与性格教育》(1912)、《陶冶过程的基本原理》(1917)和《教育原理》(1926),对德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公民教育理论凯兴斯泰纳的政治理想是要建立一个“文化法治国家”。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国家有双重任务:一是维护国家内在与外在的安全和公民的身心健康,二是向伦理化社会发展,逐步实现人道国家的理想。凯兴斯泰纳认为,应通过给予每个人以最广泛的教育,使其懂得国家的职能,并有能力也乐意尽最大的努力担负起在国家组织中的职责。公民教育的核心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凯兴斯泰纳认为“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三项品质:其一,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其二,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其三,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二、劳作学校理论1905年,凯兴斯泰纳在汉堡的《小学校的改造》讲演中,首次使用“劳作学校”的名称,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劳作学校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校组织形式,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教育机构。凯兴斯泰纳从公民教育目标出发,赋予劳作教育以新的意义和内容。他的劳作教育理论被称作“国家主义的劳作教育论”或“公民教育的劳作学校论”。他强调的是要培养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而不只是注重个人的发展。二、劳作学校理论凯兴斯泰纳阐明“劳作”在教育学上的定义:第一,“劳作”不只是体力上的,而且是一种身心并用的活动。第二,“劳作”与游戏、运动和活动不同,它既有客观目的,又须经受艰辛,所以富有教育意义。第三,“劳作”应能唤起个人的客观兴趣,使学生有内心要求,照自己的计划想方设法地完成,并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二、劳作学校理论凯兴斯泰纳确定了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帮助学生将来能在国家的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一种职务,即“职业陶冶的预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第二项任务是“职业陶冶的伦理化”,要求把所任的职务看作郑重的公事,不只是专为个人去做,而是要把个人的工作与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把职业陶冶与性格陶冶结合起来。第三项任务是“团体的伦理化”,要求把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其互助互爱、团结工作的精神。二、劳作学校理论凯兴斯泰纳要求围绕性格陶冶这个中心从三个方面开展训育和教学:①必须把“劳作教学”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秋季文史课程教学计划
- 提升教学质量计划
- 安全生产与健康管理方案计划
- 树立良好的生活部形象方针计划
- 2025年陶瓷生产加工机械项目合作计划书
- 美术教师职业素养提升计划
- 从数据中寻找仓储优化机会的总结计划
- 财务合规性的强化措施计划
- 可行性研究与市场定位计划
- 2025年炭石墨负极材料合作协议书
- 电力安全一把手讲安全课
- 小学三年级数学口算天天练-A4纸直接打印
- 2025年亿达商学院成立仪式及论坛经验总结(三篇)
- (2025)驾照C1证考试科目一必考题库及参考答案(包过版)
- 2025年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罕见病诊治与病例管理制度
- 幼儿园开学前教职工安全培训
- 2024年新疆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基础题)
- 数学原来这么有趣
- 拘留所教育课件0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