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村上春树长篇小说的艺术特征_第1页
论村上春树长篇小说的艺术特征_第2页
论村上春树长篇小说的艺术特征_第3页
论村上春树长篇小说的艺术特征_第4页
论村上春树长篇小说的艺术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村上春树长篇小说的艺术特征

村石是一位在不到20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大量小说的人。他的小说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村上的长篇小说在其作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迄今为止村上一共创作了八部长篇小说,在此八部小说中,根据村上在《青春的舞步》中的后记中关于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我’同《好风长吟》(以下简称《风》)、《一九七三年的弹球游戏》(以下简称《弹球》)、《寻羊冒险记》(以下简称《羊》)中的‘我’原则上是同一人物。”的叙述,可以将《风》、《弹球》、《羊》、《舞》视为一个作品系列,此外,《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以下简称《尽头》)和《奇鸟行状录》(以下简称《鸟》)虽各有特色但无疑和上述系列作品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除此以外村上还创作了《挪威的森林》(以下简称《挪威》)和《国境之南、太阳以西》(以下简称《国境》)两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从这两部小说中也能看到和其他小说的内在联系。下面我们从村上的各部作品入手来探讨一下村上长篇小说的发展脉络,并追寻在其故事后面隐藏着的意义。一、反照的情节和技术一九七九年发表的《风》是村上的处女作,虽然是处女作,但它在村上的作品中却是独具一格的一篇。可以说是村上长篇小说里唯一的一部青春小说,同时还有强烈的“私小说”意味。与村上后来那些情节复杂的作品相比,它带着一股清新的风格。小说讲的是主人公“我”在东京上大学期间,一次暑假回家的经历。小说的第二节只有一句话:“故事发生在1970年8月8日结束于18天后,也即同一年的8月26日。”由此可见时间跨度并不长,整部作品写的都是我在这暑假里颓废的生活以及不时在意识中浮现的对往事的片断回忆。这部小说刻画了年轻大学生的反叛性格——他们不读书、酗酒、还发生杂乱的性关系。这部作品的写作也是反叛的,和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有很大区别,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完整的情节,勉强算得上故事的就是是主人公“我”和一个在酒吧里认识的女孩短暂的近似“恋爱”的经历,但这经历本身很短,也比较简单,而且还被打断成几个段落,出现在整部小说的各个部分,所以很难给读者带来“情节”的印象。这部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整个印象就是一部随意的札记,记录了主人公在一段时期中的生活片断、部分见闻以及当时的一些想法。虽然这部小说没有什么情节,但这并没有妨碍小说的感人力量,甚至可以说恰恰是这种貌似凌乱无序的写作使得作品中主人公那苦闷、颓废、彷徨的生存状态跃然纸上。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七十年代初日本部分大学生的生存和心理状态。此外,这部小说还采用了些新颖的写作技巧,比如第十四节只有两句话和一幅插图,第十三节则是摘录了《加里福尼亚女孩》的一段歌词,而第十一节记录了收音机里播音员的话等等。虽然,这些技巧的采用使作品具有某种现代派小说的味道,但这些技巧应用得十分巧妙,丝毫没有给人以为技巧为技巧的感觉,反叛的写作叙述了反叛的生活,反叛的生活则在反叛的写作中得到直接的呈现。在这里,文体学、修辞学上的反叛于是拥有了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意义。在处女作中就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可见村上是十分具有小说创作天赋的的。二、《风》之后的试验作:“内容的合成”《弹球》从总体上来说是一部过渡作品,从这部小说中我们既看到了作者第一部作品《风》的残留影响,同时也看到了村上以后创作风格的萌芽。虽然这部小说在村上的所有作品中是不那么引人注目的一部,但并不能因此就忽视它。这部作品中出现了被称为“太空船”的弹球游戏机,并叙述了主人公“我”寻找这部游戏机的过程,而这正是以后村上作品向“寓言小说”发展的萌芽。在小说中,虽然“太空船”还没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但从这部机器被主人公用女性第三人称“她”来称呼来看,“她”就不单纯是一部机器。小说里还出现了对弹球游戏机历史的说明文字,这也是此后村上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在《羊》中、在《鸟》中都有采用。在本文中出现的双胞胎姐妹也是他以后作品中一类人物的萌芽,那就是常常出现在村上作品中的没有名字的女孩,比如《羊》中的耳朵模特,《尽头》中的胃扩张的图书管理员等。此外在作品中双胞胎姐妹的突然到来和离去还意味着主人公一段“异常”生活的开始和结束。这部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前半部分还保留着《风》的余韵,而后半部分又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以后作品叙事风格的萌芽,因此它有强烈的过渡色彩,村上自己对此也不否认,他曾经说过这部小说是一个过渡,由于在《风》之后,自己不太清楚朝什么方向发展,所以通过《弹球》来试验。由此可见这部小说是一部过渡时期的试验作。正是通过这部作品,村上走上了创作注重故事情节的小说的道路。三、“羊”—“高度资本主义”时代最后的英雄:《寻羊冒险记》《羊》是前述四部曲的第三部,从这部作品起,村上的长篇小说发生了变化,就是情节开始占据小说的主要位置。在前两部作品中,尤其是《风》中,情节还呈断片状态,从此部作品中,完整的、贯穿首尾的故事情节开始出现。同时,作者开始转向叙事,即从“情感型”的作家向“情节型”的作家过渡。村上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曾经这样说过:“在写完《弹球》之后,我面临着作为一个作家方向的选择。一个方向是追求语言的风格……另一个方向则是讲故事。”同时很多在此部小说开始使用的手法,也在他以后的创作中得以发扬,并愈趋成熟。可以说这部作品是村上叙事风格成熟的一个标志。此后村上的作品,朝着更叙事化的方向发展。这部作品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了有意识的对社会的批判,虽然还不象后几部作品那样深刻尖锐,但已经初露锋芒,《羊》同前两部作品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前两部作品还只是从主观的角度描述了当代青年在社会中的失落和不满,而从这部作品开始,作者开始对现实社会进行客观的揭露。小说中一个很重要的情节就是,“羊”对人的控制和人对“羊”的反抗,在小说中,“羊”潜伏在“先生”体内,赋予“先生”以超人的能力,从而组成了控制整个社会的组织。而在“先生”衰老之后,由于“羊”要去寻找新的宿主,所以离开了“先生”,于是“先生”失去了意识,组织也陷于危机。“先生”的一个手下根据“羊”的照片找到了“我”,“我”迫不得已走上了寻“羊”的历程,终于揭开了“羊”的秘密,并发现自己的好友“鼠”为了阻止“羊”的进一步行动而趁“羊”没有完全控制自己时自杀,和“羊”同归于尽。我认为,这是一个寓言,只要把“羊”看成是“高度资本主义”的象征一切就清楚了。故事通过“鼠”描述了“羊”特征:“那无法用语言来诉说,正好比是个吞掉一切的壶,美丽得令人眩晕,邪恶得令人战栗。身体一旦陷入其中,就要整个消失。”这可以说正体现了在“高度资本主义”下人们丧失自我的精神状态。而从“羊”通过“先生”操纵的组织控制社会的手段,和“羊博士”所说的这“羊”曾潜伏在成吉思汗身上的暗喻——“羊”有要征服世界的野心——正象征了资本主义的扩张。而“鼠”不惜牺牲生命与“羊”同归于尽的行为一方面揭示资本主义本身的丑恶——它要占据你的大脑,从而牢牢地控制你,同时也揭示了反抗的悲壮——必须牺牲自己的性命。可以说“鼠”是“高度资本主义”时代最后的英雄。在村上以后的作品中也都出现了自杀,比如《挪威》中的木月、《舞》中的五反田等,虽然它们也都具有反抗的意味,但象“鼠”这样,为了保住自我,不惜牺牲生命的作法相比还是少了一种反抗所应有的悲壮。四、组织—充满象征意义的虚幻世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尽头》在村上的长篇小说中是很有特色的一部。这部小说一问世就成为文坛话题,并获得谷崎润一郎奖。作者自己也曾说过:“有很多人说最喜欢《尽头》。”这部小说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下面就此点来讨论一下。在《尽头》这部小说中,作者是采用一章“冷酷仙境”一章“世界尽头”的平行方式来叙述的。“冷酷仙境”叙述的是“我”在现实世界的遭遇,而“世界尽头”则是叙述“我”内心世界或潜意识世界的变化。在现实世界中的“我”不过是一个与世无争的职员,幻想着通过努力工作攒下一笔钱就退休学习希腊语悠闲度日,但在不知不觉中他却卷入了“组织”和“工厂”为控制世界而打的一场信息战中,在此过程中他突然发现自己大脑的构造已经被改造,而且由于“组织”与“工厂”的争斗毁掉了技术资料,使得改造自己的科学家“祖父”永远无法为自己复原,只能丧失自己全部的意识,进入“世界尽头”。这个故事具有强烈的寓言色彩,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地位的丧失、正义的消亡和科学技术的异化。反映了在村上所谓的“高度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小人物是多么地渺小,毫无反抗的能力,只能任人宰割,就象一部巨大的机器中的一个零件,甚至无法保有自我。在小说中出现了“组织”和“工厂”两个对立的组织,我认为它其实就是资本主义体制的象征。值得注意的是,在村上的小说中这种隐藏在最深处,操纵一切的强大势力屡见不鲜。在《羊》中是“先生”,在《舞》中是“A综合产业”,而在《鸟》中则是“绵谷升”,我认为这些类似的势力其实都象征着资本主义体制。而在这“高度资本主义”的体制下,一切都以能否获利为价值尺度,而正义在这以追求利益为第一位的社会里则显得那么苍白虚弱。小说中的“祖父”无疑就是科学技术的化身,他是一个科学狂人,想尽一切力量从事自己的研究,他研究的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金钱或荣誉,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然而,在“高度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不存在独立的科技的,它会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也会被视作是获取利益的一种工具,小说中“祖父”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作者借“祖父”的故事反映了在“科学拜物教”下面科学家的异化。其实追求科学的“祖父”和那些疯狂追求利益、追求权利的人已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以上谈的是《尽头》中的一条主线,与其相平行的另一条主线——世界尽头——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首先完整的“我”来到世界尽头而被迫与“我”的影子分开,由于影子在小说里被说成是“自我的母体”,从此“我”成了一个失去了自我的人,而影子由于离开了载体也“日见虚弱”。“我”在世界尽头采取的态度是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既按照镇上的安排作起了读梦人,同时也尽自己所能帮助影子绘制小镇的地图。而“我”的影子却一直在试图和我一起逃离此处,但在最后逃离的时候,“我”还是犹豫了,结果是影子离开了,而我却留了下来,因为“我”发现了这“世界尽头”其实是由“我”自身构成的。由此可见所谓“世界尽头”其实是存在于“我”的潜意识中的世界,或者说就是我的潜意识。在这部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在结尾时,“我”没有选择和影子一起逃走而是选择了留在“世界尽头”。虽然小说中作者已把“世界尽头”描述成一个“没有争夺没有怨恨也没有欲望”的地方同时也是没有“快乐、幸福和爱情”的地方,但“我”还是决定不回到“外面”去了。这表明:“我”已彻底地拒绝了现实世界,而宁可留在由“我自身”所构造的“世界尽头”里。对于“我”来说现实社会的“冷酷异境”要比“世界尽头”可怕得多。在这部小说里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在“世界尽头”和“冷酷异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巧妙的对应关系,在“世界尽头”中“我”与影子分开对应着“冷酷异境”中“我”在经“祖父”作实验后大脑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我”在“世界尽头”的工作——“读梦”——其实是对应着在“冷酷异境”的“模糊运算”。而我最后留在了“世界尽头”失去了影子则意味着在“冷酷异境”我已经丧失了意识,永远嵌入了“祖父”所谓的“第三线路”中。关于这部小说,评论界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比如说它是寓言小说,是哲理小说,这些我觉得都无可厚非,但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科幻小说,比如田中佳树的《世界和反世界的梦》一文就是持此观点的,我觉得此观点有些不妥。首先作者自己认为这部作品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既然是“自传性质”的,那么作者的创作初衷就显然不会是要写一本科幻小说。此外,从我以上的分析来看,将这部小说定义为科幻小说实在是对其丰富的象征意义以及对其所包含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的忽视。这部小说中固然出现了“祖父”这个科学家各种各样奇异的发明以及类似科幻小说的创作手法,但这其实是为了作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而采用的一种手段。仅据此便说它是科幻小说,未免有些过于重视细部之嫌。五、木月和直子:我的存《挪威》是村上最畅销的一部小说,仅在日本就销售了四百万部以上,也是最先被翻译成汉语介绍到大陆来的村上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是村上创作的第一部长篇爱情小说,和其他几部“虚幻作品”相比这部小说还是比较“现实主义”的。这部小说是由村上的一部短篇小说《荧火虫》扩充发展而来,小说不少章节是直接从《荧火虫》移植而来,这种情况在村上的作品中并不少见,村上后来创作的《鸟》的开头也是从他的另一篇短篇中移植而来。虽然这是一部以主人公和直子以及绿的爱情关系为主线的小说,但其中亦不缺乏村上小说一贯具有的寓言性质。这部小说通过几个爱情上的三角关系展现了主人公“我”那飘摇不定的心态,从而反映了爱情在现代社会愈益失去了传统上的清晰意义而不可捉摸。木月和直子代表的是非现实的世界,在小说里木月自杀了,直子则大部分时间住在疗养院里,总之都是很少介入现实世界的。木月的自杀虽然没有说明理由,但明显带有忧郁症的性质,因为从小说里看不到任何客观的原因。从那以后直子就一直处于一种缺陷的状态,“我”的存在也无济于事。因为,毕竟“我”无法代替木月。而小说中在木月和直子之间无法进行性行为一点也可看出他们关系所具有的纯精神的意义。和直子第一个发生性关系的是“我”,这次性行为本身似乎带有某种拯救的意义。可见“我”并不属于那精神的领域,而从那次性行为后,直子再次失去性的能力正预示她并没有能够返回现实世界而是又进入了虚幻的精神世界,所以直子和木月一直属于同一世界,而我不过是在此世界之外而又理解这一世界的人。这里永泽代表了另一个世界,也即现实世界,永泽赞赏“我”所具有的头脑,同时又不满“我”在现实中的消极态度。小说中永泽说出了和“我”的相似之处:“我和渡边(即‘我’)有相似的地方,……他和我一样在本质上都是只对自己无兴趣的人,只不过在傲慢不傲慢上有所差别。而永泽所谓的“只对自己感兴趣”是指在现实世界中的一种个人主义的处世态度。其实,包括木月和直子也是“本质上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只不过他们关注的不是现实中的自我而是精神界的自我,否则木月不会抛下直子不顾而自杀,而直子也不会对“我”的感情产生不了精神上的共鸣了。在这里绿代表与直子相对其实也是与所有上述人物(除了初美以外)相对的立场。绿在小说中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女孩,她一点也不矫揉造作,直率、豪爽并敢于大胆表露自己的感情,同时虽然在生活中面临很多困难,比如一边照顾病了的父亲,一边还要打工养活自己,但永远带着一种乐观的态度去克服。可以说小说里绿是一种健康生活的象征。在小说最后,“我”去追求绿也表达了我摆脱那种过于自我的性格的企图,但小说最后并没有给读者以答案。“我”在结尾依旧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现在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这里究竟是哪里?”这就表现了“我”在两个世界之中漂泊,难于确立自我的生存状态。由此可见《挪威》虽是一部爱情小说,但一样也充满了寓言的味道。六、高度资本主义社会《舞》发表于一九八八年,是村上的第六部长篇小说,作者在此作品的后记中称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我’同《风》、《弹球》、《羊》中的‘我’原则上是同一人物。”作品本身也同《羊》有着联系,可以说是《羊》的继续。作品一开始写“我”由于感到对现实生活的厌烦和“喜喜”暗中通过海豚宾馆对我的招唤,放弃了现有的工作去访问海豚宾馆,在宾馆里,女服务员由美吉告诉我在此宾馆里存在另一个世界,我在此世界里见到了“羊男”,“羊男”告诉“我”必需跳舞,不停地跳舞才可以避免陷入这个世界,由此“我”开始了寻找,经过一系列的奇异经历之后,“我”终于发现“我”是爱由美吉的,于是“我”回到了“海豚宾馆”,找到由美吉,开始了新的生活。这部作品在村上的全部作品中是最具批判性的一部,书中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口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其批判不仅广泛而且深刻,可谓淋漓尽致。他描述了A产业这个大财团卑鄙的活动并尖锐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拜物教性质,在金钱面前、物欲面前,人们已经失去了自制力而沦为奴隶,彻底失去了作为人而应该追求的正义、自由、友爱等精神,揭示了这种制度对人的个性的剥夺。故事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都能成为商品,一切都以金钱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人的幻想已经转变成赚钱的手段,商品的生产已经由原来的满足人们的需要,转变为构造人们的需要。虽然“高度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物质生活的巨大的进步,但这进步却是以人的自主性的丧失为代价的,换句话说就是虽然人有选择的自由,但却失去了拒绝的自由。由小说中可以看出,村上对于“高度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作为一个作家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这也证明村上是一个严肃作家,虽然他的作品很畅销,但不能简单地将他归为通俗作家之列。另外我想在这里谈一下的是“羊男”所处的世界。羊男所处的世界就位于海豚宾馆里,但又不是人人都可以到达的,这个世界是包含着“我”的世界,而且这世界是和现实世界处于同一空间之中,这不禁让人想起《尽头》中的“世界尽头”,其实我认为他们是同一个世界,是由自我构成的世界,是我可望又不可及的避难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世界的存在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然而尽管“我”是属于这个世界的,但由于“我”还有生命的暖流”,所以我却必须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小说中这两重世界有很强的寓言性质,它揭示了一点,虽然现实世界如此邪恶,但却无法摆脱,虽然有一个自我构造的精神家园的存在,但它只是虚幻,进入其中必须放弃生命。正是在这两重世界中,作者描述了主人公的痛苦,而这其实不仅仅是主人公一个人的痛苦,而是生活在“高度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所有具有反叛心理的人们的痛苦。七、《境》的主题《国境》是村上创作的又一部以爱情以题材的小说,可以说在村上全部的长篇中,这一部是最为贴近现实的。和《挪威》不同,这是一部关于婚外恋的小说,目的则是为了探讨“纯粹”爱情的存在与否,这其实是与村上的其他作品一脉相承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作品一样具有寓言小说的某些性质。小说的题目叫做“国境之南、太阳以西”这其实象征了一种界限,在小说中,“我”和岛本在听《国境之南》这首歌时总在想象着“国境之南”到底有什么,而“太阳以西”则超出了人的想象,“国境之南”和“太阳以西”一起营造了一种可想象与不可想象之间的空间,而这也象征了“我”和岛本的爱情的存在空间,从而小说中“我”和岛本的爱情——一种强烈的超越了一切的爱情是否能够在现实中存在就构成了这篇小说的主题。这部小说情节大致如下:首先是“我”和岛本之间青梅竹马的爱情,由于“我”和岛本都是在那个时代很少见的独生子,所以类似的境遇使得互相之间可以很好地了解。然而由于“我”和岛本升入不同的中学因而中断了联系,虽然在心底都为对方留有一个特殊的位置。分手后,我渐渐长大,经历一些不成功的恋爱,虽然此间曾经和岛本邂逅相遇过一次,但最后却失之交臂。此后,“我”结了婚,并在岳父帮助下开了一家爵士酒吧,还生了一个女儿,正当我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岛本出现了,于是“我”又陷于强烈的感情旋涡,和岛本开始了一段婚外恋情,并准备抛弃一切和岛本结合。而在一次幽会之后,岛本神秘地失踪,我最后回到了自己家庭,等待修复因这段婚外恋而受到破坏的家庭。《国境》中的岛本属于“另一个世界”。作为独生子的“我”则是“不完全的”,类似表述可以说经常出现在村上的作品中。而“我”和岛本的爱情则是一种完美的爱情。那么这样极端的爱情能否存在于现实中呢?回答是不能。首先作者暗示岛本会说出以下的话:“…我想如果我和你真的能够到一个地方去,重新开始新的人生,那不知有多美妙。可是很遗憾,我没办法离开这里,那是物理性的不可能的”。此外,这部小说还从几处预示了这一点,首先是岛本想和“我”一起自杀的愿望,由于对岛本来说“中间性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所以想全身心地和“我”在一起的最简单的途径就是一起自杀。这部小说中再次出现自杀,自杀是一种终极的尝试,因为在达到目的的同时也丧失了目的。只有两人一起自杀才能达到的完美境界当然不是能存在于现实中的。还有一个细节也暗示了这爱情的非现实性,那就是在小说中岛本失踪后作为岛本一度出现的证据的“十万日元”也消失了,好象本来就不曾有过一样,留下的只是脑中的记忆。由此可见完美只存在于想象中。而小说中岛本没有选择和“我”一起自杀,而选择了失踪也暗示了作者妥协于现实的态度。于是这篇小说又回到了村上小说中一贯的主题——对完美世界的向往和此完美世界实际上的不可能。在这里常常出现对某个完美精神世界的追求,而这追求总因为现实的存在而变得不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