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高一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40题,每题1。5分,共60分)1。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B。强化族长权力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答案】A【解析】据材料“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宗法制以血缘团体来强化国家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族长权力的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均衡权力分配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维护贵族特权的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的血缘关系的特点入手,抓住国家管理的角度,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降出奉行。宋初,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这一变化使得A。决策机制更加完善B.政务处理更为快捷C.皇帝权威有所加强D.官僚机构急剧膨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材料主要阐释的是皇帝诏书在唐宋时期不同的草拟与颁行,与决策机制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阐释的诏书的制定到实行的过程与政务处理速度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表明,唐时诏书主要由丞相草拟,皇帝最后批准通过,丞相有较大的提议参政权,而宋代虽然丞相草拟,但“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说明要完全按皇帝的要求才能发诏,体现皇帝在发诏中的决定权提高,皇帝权威提高,故C项正确;官僚机构急剧膨胀在题干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权的不断加强3。唐朝时由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A。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B。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D.使君主的权威不断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清朝沿袭唐“三司推事”,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九卿会审体现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B正确;由“三司推事”或实行九卿会审制审理案件,并不是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排除A;对于重大案件采取共同审理,不会造成权力交叉,妨碍行政效率,排除C;“三司推事"或实行九卿会审制审理案件与君主的权威不断得到强化无关,排除D.所以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司法制度4。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B【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历史事实也可以通过实物证据来呈现。不是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不客观,有些历史叙述是可以还原历史事实的,所以C项错误。D项本身不说法不准确,多种历史叙述如果都相同也不一定就是事实,且与题意要求不符合。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B项正确。【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学研究的方法点睛:本题通过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来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需要学生明确材料内容的真实含义,理解它是在对同一史实描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史学家在争论什么.历史叙述总是带有作者的主观性,材料中的两种叙述正是反映了这个方面的现象。5.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然贤委任最专”。以上变化表明A。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B.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C.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D。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答案】D【解析】据材料“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然贤委任最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内阁的权力逐渐扩大,能够参与国事决策,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内阁首辅专权,而是说明内阁权力的变化,由“鲜所参决”变为“专命内阁条旨”,故A排除;内阁并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机构,故B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故C错误。故选D。6.清代历史学者赵翼说:“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可见,军机处的设立A.是统治阶级权力争斗的结果B。是皇权对议政处的妥协C。结束了议政王大臣的统治地位D。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答案】A【解析】清初设议政王大臣,议政处操纵国家大权;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议政处名存实亡。可见军机处的设立是统治者权力斗争的结果,故选A项。B项所述与此题信息相反,军机处仍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C项表述错误,题干削弱了议政王大臣的统治地位;D项为干扰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从材料信息无法体现。7。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它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社会各个阶层是否能成为政府的官员,关键在于其学识,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B项正确;材料“科举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强调科举制度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没有涉及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A;虽然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但与材料中“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不符,排除C;“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材料中“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不符,排除D.所以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8.林则徐在奏折中说:“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其意在说明A。中英战争主要由鸦片引发B.鸦片走私导致财富外流C.国人吸食鸦片者占大多数D.鸦片战争实质是贸易竞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鸦片走私导致财富外流,故B正确.中英战争主要由英国工业革命的扩张导致,不是鸦片引发,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人吸食鸦片者占大多数,故C错误.鸦片战争实质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扩张,不是贸易竞争,故D错误。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背景【名师点睛】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机器大生产代替来原来的手工生产,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所以英国就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中国周围的印度、缅甸、孟加拉、新加坡等国相继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英国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已经建立。所以当周围邻国成为英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同时中国成为英国所关注的对象.9.《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古时的婚姻“上以事宗庙",可见婚姻带有宗法色彩,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物质追求,A项排除。尊老爱幼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排除。家庭分工在材料中未体现,D项排除。故选B。10。“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民族抵抗意识全部丧失,故D正确。《南京条约》不符合“西太后身上……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故A排除。《北京条约》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也没有全部丧失民族抵抗意识,故B排除。《马关条约》,属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也没有全部丧失民族抵抗意识,故C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11.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地方民众与基督教会之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在深层次上反映了A。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B.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C.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D。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答案】C【解析】地方民众与基督教会之间的冲突说明都是中国民众对西方的认识存在误区,盲目将教会作为反对的对象,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前后,随着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反对清朝封建统治成为主要任务,故教案数量迅速递减,故C正确;教案并不是中国人自强的表现,故A错误;当时中外民族矛盾没有缓和,故B错误;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并不是教案数量迅速递减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C。12。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主精神及平等意识的觉醒,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方面的影响而非民权政治方面的的影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方面的影响而非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方面的影响而非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方面的影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关键是要理解为”思考"问题而准备着意在强调辛亥革命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即辛亥革命起到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主精神及平等意识的觉醒的作用。13。1937年10月30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道:“今谢晋元死守(上海)闸北一隅,任务与目的已达,故令其为荣誉之撤退,不必再作无谓之牺牲矣!”材料所反映的会战A.促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B。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D。首次表明国民政府自卫抗战的决心【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1937年淞沪会战,当时抗战处于防御阶段,不是相持阶段,故A错误;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故B正确;淞沪会战以失败告终,不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故C错误;淞沪会战与首次表明国民政府自卫抗战的决心无关,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谢晋元死守(上海)闸北一隅”,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1937年淞沪会战的作用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4。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B.打通了海外援华的交通要道C.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D.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敌【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1940年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它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敌,故D正确;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在1942年,故A错误;百团大战在华北地区,与海外援华的交通要道无关,故B错误;国民党徐州会战在1938年,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判断相关史实,只要抓住1940年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这一史实,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5。某次会议记录如下:一、毛泽东同志报告宣传审查委员会决议案.主席(汪):赞成者举手(大多数,通过)。二、蒋中正同志提出改良士兵经济生活案。主席:以赞成照原案交国民政府办理者举手,表决(通过)。符合该次会议时期的史实是A.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制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C。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D.打败国民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毛泽东与蒋介石共同参加会议,主席是汪精卫,可知是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时期,而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辛亥革命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主席不是汪精卫,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打败国民党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不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6.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下列有关长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会师是克服右倾错误的成果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吴起镇C。会师意味着革命新局面的开始D.会师后我党实现了伟大转折【答案】C【解析】长征会师是克服“左"倾错误的成果,故A错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会宁,故B错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意味着红军完成了战略转移,中国革命新局面开始,故C正确;会师并不能说明我党实现了伟大转折,故D错误。故选C。17。1953年“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通过举手和无记名投票产生.1979年“人大选举法”进行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这一变化A。有利于公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B.保证了公民行使民主权利不受干预C.表明我国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说明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进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人大选举法"规定的人大代表产生办法由“通过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到“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产生说明这种选举办法更有助于体现人民意愿,使公民更加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所以应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选举方式的变化18.建国初,我国建立的三大政治制度在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这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A.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B.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C。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答案】A【解析】建国初我国建立的三大政治制度分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们都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故在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故A正确;新中国政府不是联合政府,故B错误;三大政治制度并不能体现依法治国理念,故C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故D错误。故选A。19.毛泽东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毛泽东这一论述的背景是A.解放后共同筹建新中国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C。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D。“文革”中政治制度遭破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开始建立了,而题干强调的是“1954年”,因此排除A项;根据强调了“政协是全国各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但这无法说明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因此排除C项;整体感知材料,它强调的是政协,并未体现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排除D项;综上所述,本题只有B项符合,因为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人大的职能。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0。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说:“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这说明科举考试是A。文人入仕的唯一途径B.朝廷笼络文人的有效方式C。追求真才实学为宗旨D。学子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考查的是科举制,说明学子为科举而坚持,科举是当官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了文人对科举的坚持,不是指朝廷笼络文人,故B项错误;学子们学习是为当官不是求真才实学,故C项错误;学子们之所以坚持不懈,是为实现自身价值,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科举制21。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答案】A【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洪仁玕所著《资政新篇》提出了一系列资本主义构想,属于具有近代化因素的思想;太平天国与清政府的战争多发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一地区正是我国的先进省份,战争破坏了这些地区的生产力;《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平均主义原则,属于历史的倒退。太平天国运动符合题干中的评价。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不排斥清政府,与题干中“打击了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不符,且义和团运动并未提出具有近代化因素的思想。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一系列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题干中“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不符,且辛亥革命的主要打击对象为清政府,并未明确提出反帝任务,与题干中“打击了外国侵略者"不符。故C项错误.北伐战争为消灭军阀的战争,并未提出具有近代化因素的思想或者历史倒退的政策,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22.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突出评价的是五四运动A。在政党政治方面的作用B.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C.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D。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答案】D【解析】据材料“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五四运动为国民革命准备了条件,与政党政治无关,故A错误;材料与文化系统重建无关,故B错误;国民革命不是社会主义运动,故C错误;国民革命属于民主革命,故D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词“第一次大革命”,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革命的角度出发分析选项,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3.“多党合作制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大家公认谱曲的就是共产党,并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的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这段话表明了①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地位②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③各民主党派可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④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要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据材料“多党合作制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大家公认谱曲的就是共产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地位,故①正确;材料也反映了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团结合作的关系,故②正确;多党合作制中各民主党派可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故③正确;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不需要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故④错误。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C。24.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知第一个梦想是追求民族独立;根据材料“提高农民的地位”、“消除阶级差别"可以反映推翻封建主义压迫;解放战争推翻三座大山压迫,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D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ABC。所以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25。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这种“新制度"的意义之一是A.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B。使人民进入了当家做主的新时代C。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D。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答案】A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师点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代议制的异同:1.相同点:(1)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是一种代议制.(2)都是定期选举产生议员的间接民主形式,即代议民主。2.不同点:(1)阶级本质(国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应并服务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资产阶级议会制度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体相适应,并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2)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服务。西方代议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工具。(3)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权力的主体是人民,西方国家的议会权力的主体是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4)权限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活动原则统一行使一切国家权力。西方国家的议会制一般以三权分立的原则组织起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相互制约,彼此平衡.(5)代议机关与政党的关系不同:西方国家议会里通常是多党共存,通过议会党团及其领袖在议会内活动,党与党之间有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议会政治与政党政治紧密结合.在两党制国家,两大政党在议会中起主导作用;在多党制国家,议会中多党林立,政党间的合作与斗争、联合与分裂不断。中国全国人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工作。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都有全国人大代表,但这些代表并不是由党派产生的,在全国人大的活动也不是按党派来展开的.26.革命委员会是造反派在“全面夺权"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临时权力机构。人民法院院长本来是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我国曾制定的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改由革命委员会任免.这部宪法A.为司法独立提供了宪法保障B。肯定了革命委员会的作用C。肯定了民主实践取得的成果D。体现了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权力机关,行政、司法机关均有其选举产生,材料反映的宪法规定破坏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是民主政治建设受到破坏的表现.根据“造反派”“全面夺权”“革命委员会"等可知,材料所述现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体现了文革左倾错误对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故选D项。AC两项不符合历史史实;题干否定了革命委员会的作用,排除B。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遭到破坏27。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A.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理解能力。材料“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主要是通过该例子来说明我国法律很不完备,不是说领导人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有法不依和民众法制观念方面的内容,主要提到的是法律的不完备,“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故BD项错误。根据材料“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可知我国法律体系亟需完善,故C项正确。故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28.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他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由此可见,左宗棠认为A.西北稳定,为新疆建省提供有利条件B。新疆对于京师战略地位举足轻重C。新疆应该与蒙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D.新疆建省令分裂势力无隙可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可以排除掉AD,当时蒙古地区属于中国版图,故排除C;由“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可知是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29。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欲负峪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爹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多龙、李遂亦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材料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A.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B。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C.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D.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辛亥革命主要依靠资产阶级,极少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故A错误;“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等关键语句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起到了客观推动作用,故B说法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30。学者马勇认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以下对于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A.弘扬了民主意识B。实现了民族独立C。结束了专制独裁D。确立了民主宪政【答案】A【解析】辛亥革命是我国民主化进程的里程碑,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因此也没有实现民族独立、结束专制独裁,其所建立的民主共和也是徒有虚名,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宪政.而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却是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选A项。点睛: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君主专制,但并未根除专制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所以在清王朝灭亡后旧军阀的统治也是专制独裁的.31。李长之在《迎中国文化复兴》一书中曾说:“五四运动当然不仅指1919年5月4日这一天的运动,乃是指中国接触了西洋文化所孕育的一段文化历程,‘五四’不过是这个历程的一个指标。"材料观点表明五四运动A.在概念上就是指新文化运动B。主要思想体现于反帝反封建C.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D.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五四运动当然不仅指1919年5月4日这一天的运动,乃是指中国接触了西洋文化所孕育的一段文化历程,‘五四’不过是这个历程的一个指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五四运动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故C正确。五四运动不等于新文化运动,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主要思想体现于反帝反封建,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相关知识,这属于高考的热点之一。五四运动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体现出明显的反帝反封建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但本题材料另辟蹊径,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解读五四运动.32.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西川,西康,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新疆,蒙古,西藏等固有之疆域。中华民国领土非经国民大会议决,不得变更."对此解读错误的是A.反映国民政府有收复东北等失地的决心B。从侧面反映当时国民政府对《马关条约》的态度C。表明国民政府要维持国家领土完整,争取抗战胜利D.国民大会是当时名义上全国最高立法机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36年,中华民国领土为江苏,浙江,安徽••••••中华民国领土非经国民大会议决,不得变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全面抗战还未开始,故C不正确,因此选C。材料中未将台湾包括在领土内,故B正确,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背景33。1928年,布哈林(当时任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在中共六大上说,中国的红军会“像一个肥胖的大肚子的女人,坐到某一个地方,便在那里大吃大嚼个精光”,甚至会把老百姓的“最后一个老母鸡吃了”.他认为,红军应该“分散到各个地方,经相当的时间,再转一个地方,到这个地方住一些时间,杀一杀土豪劣绅,吃一吃饭,喝一喝鸡汤,再到另一个地方,照样杀土豪吃鸡,过了相当时间再前进"。这表明A.共产国际和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他要求重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的建设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重要性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28年,布哈林评价中国红军,“像一个肥胖的大肚子的女人,坐到某一个地方,便在那里大吃大嚼个精光”,甚至会把老百姓的“最后一个老母鸡吃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共推行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因此选D。1927年10月,毛泽东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排除A;B项题干没有体现;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布哈林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没有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重要性,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名师点睛】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长征→陕北)(4)中国时局由内战移到“外战”。(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34.《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A.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B.“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C.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D.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已经确立【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35.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A。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B。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C.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D.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西汉设立内外朝……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分工逐渐细化,这利于合理决策,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故A排除.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削弱,故B错误。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过于绝对,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制【名师点睛】三省六部是唐朝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每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三省下辖历户礼兵邢工六部帮助三省进行日常工作的处理。三省六部是唐朝分化相权加强中央皇权的措施,其目的是加强中央权力,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合理决策.36.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重在加强对地方郡守的监察,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以便更好的发挥郡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汉刺史制度37。清顺治帝曾说:“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未能俾尔等各出所见佐朕不逮,是皆朕不能委任大臣之咎,以致尔等俱未获尽展才猷。"据此判断清初A.处理章奏完全依靠成规B。内阁大臣辅佐皇帝不力C。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D.顺治皇帝不能知人善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的特点,因此选C。A选项过于绝对,B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38.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对外政策灵活务实B.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C.受西学东渐的影响D。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南京条约》对于协定关税的一些看法,清政府认为协定关税对于中国有益无害,而且没有对经济造成影响,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权意识淡薄引起的,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协定关税丧失主权,不可能是务实;BC是材料中没有体现的。所以选D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39.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关太平天国运动时写道:“(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B。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C。具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D。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领袖表面上是标榜为贫民服务的,实质上存在“凶暴”、“特权的森严"的现象,故可知农民运动的组织者和发动者的思想主张与实际做法之间的巨大差别,主要是源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而是强调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使其在思想主张与实际做法之间出现巨大差别,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具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而是强调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使其在思想主张与实际做法之间出现巨大差别,排除C.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材料强调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使其在思想主张与实际做法之间出现巨大差别,排除。40.张德坚所编太平天国运动的情报集《贼情汇纂》记载:“惟各处俘获贼书皆成捆束,独无此书(《天朝田亩制度》),即贼中逃出者亦未见过,其贼中尚未梓行耶?”材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A.实际上没有发行B。没有号召作用C。太平军中没有普及D。不能反映农民的愿望【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虽然反映了农民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因为缺乏实现的条件,并没有普及。材料信息“独无此书"也说明《天朝田亩制度》没有普及,因此选C项,不选ABD三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天朝田亩制度》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然事实上,所谓官僚阶级,总是以自利为先,国事为后的。无以防之,势必至于泛滥不可收拾.所以防弊之法,论者虽不以为然,然事实上卒不能废,且只有日益严密.——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九品中正制的用人标准,并分析唐代“自由竞选”的进步之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朝对行省官员采取的“防弊之法”及其对政府运作的积极作用。【答案】(1)标准:德才、门第.进步:具有开放性、相对公平公正、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2)防弊之法:行省官员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省官互迁等。作用:有利于官员规范执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解析】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等,把握到注重德才、门第即可。关于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等,比较、分析,把握到“进步之处”,主要体现在:具有开放性、相对公平公正;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等即可。(2)本问主要考查元朝针对行省官员的管理知识点,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以及正确认知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等,归纳、概括,把握到以下方面:行省官员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及省官互迁等。关于第二小问,围绕带来的“积极作用”维度展开分析和认知,可以把握到以下方面:有利于官员规范执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的变迁;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加强·元朝对行省的管理【名师点睛】关于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认识与理解.首先,按照出现的先后,把握到三大选官制度,即从世官制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其次,要理顺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关系,九品中正制是由察举制衍生出来的,是世官制的“回潮”,是一种倒退。再次,要深刻领会科举制所彰显的公平、公正以及对欧洲文官制度的影响。42。一百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备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材料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下)(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及其成因。【答案】(1)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临时约法;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3)理解:①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动食物搅拌机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纸张涂布机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影视制作合同:某影视公司与某投资方之间的合作
- 比重计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公墓石材开采与供应合同
- 运输自行车用拖车市场环境与对策分析
- 室内除臭喷雾剂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年度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与合作合同
- 2024年度影视制作与发行分包合同
- 04年春国家开放大学校园停车管理服务合同
- 屋面太阳能发电系统施工方案
- 护理学科建设规划
- 海南省海口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解析版)
- 2024年度生产设备操作安全协议
- 四方建房合同模板
- 城市公共交通条例
- 铁路安全专项培训试卷(一)考试
- 第5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 2021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6篇
- 《心灵的色彩》课件-2024-2025学年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2020年江苏徐州中考满分作文《当你需要时有我》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