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_第1页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_第2页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_第3页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_第4页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河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姓名:准考证号:专业:工商行政管理指导教师:20年11月16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一、题目: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二、时间:20**年10月15日起至20**年11月30日三、进行地点: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四、内容要求:为了增强论文的现实性和说服力,也培养同学们在调查实践中进行研究和论文写作的习惯和能力,建议同学们要把毕业论文写作和前端的社会实践统一考虑,保持连贯性。学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工作需要自拟题目,而且下列选题中的绝大多数选题方向都比较大,不容易写好,可缩小范围自命题目,选题时务必要与论文指导教师多交流,慎重选择。指导老师:职称:讲师批准日期:20**年11月30日摘要: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几十年来,我国行政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在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行政区划、建立新的行政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对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我们有必要借鉴一些其他国家,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制和规章,因而以新公共管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符合其发展趋势、势在必行的。文章主要论述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及其在现代我国政府行政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并分析了当前我国政府行政改革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缺陷以及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同时,本文立足于当前我国行政改革体系所面临的新形势,针对行政改革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在吸取和借鉴部分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管理体系的最新成果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在行政改革中在决策、执行和监督过程中的启示。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目录TOC\o"1-2"\h\z\u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1(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的背景 1(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 2(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理论及思想 2二、我国政府行政改革存在的部分问题和缺陷 4(一)行政改革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缺陷 4(二)行政改革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缺陷 4(三)行政改革在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缺陷 5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 6(一)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在决策过程中的启示 6(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在执行过程中的启示 8(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在监督过程中的启示 9总结 12参考文献 13第15页共15页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的背景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的产生是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理论危机以及现实实践过程中的挑战双重合力所导致的结果。传统的公共行政是建立在由伍德罗•威尔逊提出并由古德诺系统化的“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以及由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之上的。两大理论作为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其提出具有跨时代之意义,以此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较之以前的管理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自其产生以来,已逐步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的内在理论缺陷,在其形成后不久就遭到了包括政治学行为主义和人际关系学派的激烈批判。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二分理论在实践中的不可行。行政学者罗伯特•达尔和沃尔多都曾指出,威尔逊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传统行政模式的不切实际之处就在于,政治与行政必然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不含任何价值判断的公共行政只是一个神话而已。此外,面对于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学者们也认为,由于官僚制的理性形式、不透明性、组织僵化以及等级制的特点,使得它不可避免地会与民主制发生冲突。同时,以这种程式化、固定化的方式应对丰富而不规则世界,必然导致了各种现实的冲突与压力。在这一理论基础本身存在缺陷而招致批评的同时,经济和社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及特点,这对传统公共新政构成了新的挑战。首先,经济理论新变革的出现。二战后的西方各国政府遭遇了严重的“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认为,解决公共管理的危机之道便是减少政府的职能,尽量交由更有效率的市场来调控货品和服务的供应,以达到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由此,他们认为市场可以取代政治或行政成为管治社会的主导机制,只有将“经济效率”奉为最高标准,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才能使众多自利的个体走到一起,增加社会福祉。其次,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政府绩效与政府合法性的单一纵向参考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使全球性的“政府效能”横向竞争的时代成为现实,不同社会下的公众像选择职业与工作单位那样选择政府的时代已悄然来临。为迎接这一挑战,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进行结构性调整与重塑,无疑将成为各国政府明智的选择。总之,随着理论的发展和现实社会的变迁,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已经在理论和实践的质疑声中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在这样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下,以经济学和私营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引人注目地登上了公共管理的历史舞台,并引发了公共管理领域一场新的革命。(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新公共管理”最早是由胡德于1991年在一篇名为《一种普适性的公共管理》的文章中提出的。胡德将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英国以及其他国家纷纷掀起的政府改革运动称作“新公共管理”运动。胡德将“新公共管理”看作是一种以强调明确的责任制、产出导向和绩效评估,以准独立的行政单位为主的分权结构(分散化),采用私人部门管理、技术、工具,引入市场机制以改善竞争为特征的公共部门管理新途径。胡德所归纳的新公共管理的七大理论原则都可以为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思想指导和价值归属。新公共管理有很多不同的名称,如“管理主义”、“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企业化政府”、“重塑政府”、“后官僚制典范”、“新公共管理”等,这反映了人们对正在发生的行政改革的不同看法。尽管如此,他们确实存在着某些共识:“从传统公共行政关注管理过程中的效率转变到极大地关注管理结果以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按照波立特在《管理主义和公共服务:盎格鲁和美国的经验》一书中说的,“新公共管理”主义主要是由古典泰勒主义的管理原则所构成,即强调的是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因此“新公共管理”也被称为“新泰勒主义”。瓦尔特・基克特在《荷兰的行政改革与公共部门管理》一文中将“新公共管理”界定为一种强调商业管理风格、顾客至上和市场竞争的改革取向。“新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观是“3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当像企业管理那样,将效率放在首要位置。(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理论及思想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三大理论,即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1.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贯彻“人首先是一个经济人”的经济学理论假设,并以此为基点,把政治舞台模拟为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分析个人在政治市场对不同决策规则和集体制度的反应(即公共选择问题),以期阐明并构造一种真正能把个人的自利行为导向公共利益的政治秩序。公共选择理论实际上就是强调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克服公共部门的弊端,对政府机构进行市场导向的改革,以市场竞争的力量来实现有效的公共管理。2.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就是在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利益不一致而信息又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激励相容。而该理论的关键是“代理成本”问题,代理成本指对同一个管理者来说,当他对企业拥有部分所有权和拥有全部所有权时相比企业所实现价值之间的差额。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使代理成本最小化。代理成本最小化关键在于委托人必须能够设计出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既能限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又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来使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3.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就是应用交易费用分析来节约交易成本。而交易费用分析运用不确定性、交易重复出现的频率和资产专用性三个维度来具体分析不同的组织或市场交易,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交易费用理论对组织和市场中的契约关系。而“科斯定理”在交易费用、产权契约安排和资源培植效率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架起了沟通交易费用理论去产权理论的桥梁,并为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公共部门私有化提供了理论支持。新公共管理主义主要由本世纪出发展起来的古典泰勒主义的管理原则构成,即强调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管理主义”强调职业化的管理、明确的绩效标准和绩效评估,以结果而不是程序的正确性来评估管理水平,看重金钱的价值,对消费者而非公众的需求保持敏感,强调公共服务的针对性而非普遍性。4.其主要思想为:(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1](2)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3)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4)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5)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6)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7)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8)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二、我国政府行政改革存在的部分问题和缺陷(一)行政改革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缺陷在市场体质方面,从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动态转变应该看到,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它是体制的创造者、新制度的供给者;另一方面它又是原有体制的代表者和既得利益者,是改革的对象;这种双重角色的矛盾本身使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必然具备相当的艰巨性和渐进性。现实中社会经济基础正发生着根本性变革,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政府经济管理模式也需发生相应的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应该是市场,而政府的作用只是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对经济发展的总量进行调节,制定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而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政府所干预的范围和力度已经超过以上职责并干预到了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其干预的方向不对,形式选择失当,比如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过多过细,公共产品生产的比重过大;对各种政策工具选择及搭配不适当,过多地运用行政指令性手段干预市场内部运行秩序,结果非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在公务处理上,有的行政机关官僚主义严重,门难进、走后门、拉关系。这些情况在我国不同层级的政府和不同职能部门都存在,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与腐败盛行。当前,我国政府机构数量仍然较多,部门林立、职能交叉、权责不明、协调不畅、互相冲突的现象严重,政府服务质量不高,公众对政府的信心不足,公信力较低。通过“整体政府”整合机构的做法,围绕政府职能定位对现有部门的职能进行解析,根据职能同类、便于协调、运行高效的原则对部门进行优化组合―“大部制改革”。把相同或相近的政府职能进行整合、归并,综合设置政府机构,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在职能行使程序上,统一行使决策和监督职能,分类行使执行职能。对政府组织外部各公共服务主体运用跨部门和机构协作的方式与方法进行整合。力求在政府组织、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及广大民众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协调配合机制。建立和谐的行政文化,形成良好的氛围。(二)行政改革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缺陷行政执行过程中职、权、责不清,下属在一件任务上同时听命于多个上级,若多个上级在这一事情上的看法一致还好处理,若不一致,下属便会权衡各种关系,把重点放在关系处理上,而不会管怎么做才能最好地办好这件事,从而会造成行政效率低下,办事不为民的情况。有利可图时,大家都争着去做;无利可图时,就会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确立公众的主体地位,建立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沟通互动机制,构建平台,推行电子政务,实现政务公开。公民参与有助于建设阳光透明的政府,公众的声音进入政治议程能够使政府公共政策真正代表公平、公正、正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能够使政府更好的服务于大众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新形势下我国经济面临着很多的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也给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增强我国经济弹性,面对可能出现各种情况,迫切需要对政府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在市场管理中,政府职能依旧存在少量“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政府管理的方式及手段比较单一,相比之下,较多的是运用政治手段而忽视了经济和法律手段。在这种政治手段的干预下,很多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从而不利于公正、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同时也无法真正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市场化仍然处于低级阶段,我国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局面还没有彻底转变。政府的生产角色、提供角色、安排角色的定位不合理,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等方面的问题。在公共服务管理中,我国公共服务社会化程度较低,竞争力不足对部分企业干预较多,公共服务是国家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具体指对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国际上一般按照一国公共支出规模与结构,来衡量该国公共服务的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1994~1997年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为5.4%,欧盟国家这一比重为5.3%,而我国同期比重只有2.3%。1990~1998年高收入国家的公共卫生保健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为6.0%,欧盟国家这一比重为6.7%,而我国同期比重也只有2.0%。可以看出,与国际上公共服务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政府的财政压力大,政府资源配置难以优化,公共服务社会化程度低,社会多元化投资主体很难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而社会需要是无限的,政府的财力又有限,许多需要政府投资的紧迫事情因缺乏资源不能办理,资源配置难以合理。(三)行政改革在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缺陷法制监督方面,一是我国行政管理体系至今还没有一套系统的行政法典去规范行政管理各个环节以及公务人员的行为;二是虽有一些单一的法规制度,但都过于笼统、分散、抽象,缺乏必要的实施细则,操作性不强;三是要完善行政管理的法规监督制约机制。行政机关外部监督不力,一是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管理的监督,目前还停留在事后汇报、一般性巡视、开会期间质询等方式上,对正常的行政执行活动并无多大的约束力。二是政协是我国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政协委员对我国行政管理的监督也只是通过工作观察和提提建议而已,实际上流于形式。三是人民群众由于不能有效地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实施对行政管理的监督,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新公共管理理论反映了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种实践模式尽管远非完善,但在西方公共管理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在实践中已经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因而对于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中国是发展中的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有必要探讨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如何运用市场的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共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等问题。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可以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一)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在决策过程中的启示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明确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政府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它是体制的创造者、新制度的供给者;另一方面它又是原有体制的代表者和既得利益者,是改革的对象;现实中社会经济基础正发生着根本性变革,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政府经济管理模式也需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将政治与行政进行分离,他们认为是因为政治过多地干涉管理事务,才导致政府出现腐败、行政无能,因此其极力主张把政治从行政管理事务中剥离开来。可是,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忽视了政治天生具有难以剥离的特性,毕竟公共管理者只有在一定甚至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才能从事具体的公共管理活动。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政治性质”上的分歧,对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公共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管理者不但应具备一定参政和行政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从事公共管理的能力,这二者不可或缺。公共服务走向市场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它也是政府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面临困境,合理利用民间资源、整合社会力量,用来补充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一种尝试。其作为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一种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我们可以进行采纳并尝试。法制的严重缺位,会直接影响了法制作用的发挥,使得政府行为随意性、主观性程度增大,会导致改革中人为因素的加大,为“人治”提供了可能。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对经济的自发调节,经济制度大多是不同强度的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组合。因此,正确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职能界限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有些市场失灵是政府规制难以修补的,有些市场失灵恰恰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勉强干预势必造成政府失灵。政府规制是有成本的,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的前提下,才应引入政府规制。要准确把握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有三种类型:一是由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导致的市场失灵,政府规制主要针对这种市场失灵;二是由于市场不发达或产权关系不明晰导致的市场失灵,这种市场失灵应通过加速市场发育或明晰产权关系来消除,政府干预只能作为临时措施;三是由于政府干预导致的市场失灵,政府干预行为扭曲了市场或是消灭了市场,这种人为导致的市场失灵只能通过取消政府干预来消除。其次,规制的核心问题首先应解决是否需要规制的问题,这是规制的前提条件,然后再考虑如何规制。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及制度的完善不断变化,而且市场的边界将不断扩大,政府规制的边界将逐渐缩小。但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政府的制度框架、政府自利性等原因,可能会出现人为的回潮,即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向市场压缩,规制领域扩大。统治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常常会导致这一点。从长远看,我国的政府改革如果没有法制的跟进,那么政府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都将是一纸空谈。最后,政府服务的对象即顾客的满意程度是衡量和评价政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服务型政府必须克服过去的官本位的陈腐思想,必须要把民众放在首位,要以人为本。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彻底地转变他们的观念,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充分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做到尊重民众,尊重每一个人,积极主动地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无论贫穷,贵贱)提供优质服务,积极主动地推动社会进步[2]。在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建立起政府绩效评价指标,督促政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意识,进一步改善政府形象,真正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加强教育、树立人本理念,建设积极政府。服务型政府必须克服过去的官本位的陈腐思想,必须要把民众放在首位,要以人为本。发展以公民的满意程度为政府绩效的评价指标。在某些方面政府与企业家是类似的,企业家作为社会的精英,他们是这样一群人:能够将资源进行最优整合,并使收益最大化的创新人士。新公共管理理论告诉我们,应更好地激发企业家的风险意识和创新动力,使资源得到最优整合,使用效益最大,就必须为企业家们创造出更宽松的环境。政府部门领导和其他公共部门的领导,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指引下,也应具备企业家的优秀素质,以企业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达成一定的公共、社会目标,高效地,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社会、公共资源,并充分发挥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势,用来解决当前公共资源供给众多方面面临的困境[3]。(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在执行过程中的启示新公共管理从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向注重实际工作绩效,注重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在自由民主的社会中,行政管制本身就是由行政法所约束的。这种法律界定了行政机关在政府体制内部的结构性的地位,确定了其所应遵循的决策程序,并决定由独立机关对其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可能性和范围。它确立了超越管理和管制中各个不同领域实体之间界限的、应共同遵循的一套原则和程序。而我国目前在制约政府权力的意识方面,对行政程序制约政府权力功能的认识方面,以及在尊重程序、信守程序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行政程序制度上相对滞后,并存在大量的行政活动无序现象。对于规制的制定,应体现三大原则。首先应遵守上位法原则,如违背这一规则将承担被撤销的后果,并由相应的立法和司法机制给予监督。其次是规制的成本―收益原则。该原则是规制制定与否的前提条件,如果成本大于收益,规制就没有必要制定。因此应将成本―收益原则纳入规制制定过程,使之程序化。最后是普遍的参与原则。规制往往涉及到企业和消费者两方对立的利益,政府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必须兼听两方面的意见,做到立法公正。普遍的参与原则是避免层次较低的行政规章寻租的重要途径。同时,在规制执行中,规制机构必须遵循相应的程序。对于规制执行的后果,被规制人应拥有充分的救济权利。在制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时,同时考虑如何将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落到实处。这一点恰是目前我国行政管理工作尤其应该加强的一个方面。法制就是按事先制订的规则办事,减少人治中的无视规则的随意性和破坏公平的行为发生。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告诉我们,法律越模糊、越空洞,自由裁量权就越大,就越有利于创租、寻租行为的发生,而在这样的糟糕法律环境下,政府不可能有良好的作为。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行依法治国,而实施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要由政策治国转向法律治国。只有我国创建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样的政府才会是有力的政府、有效的政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的政府,也只有这样的政府才能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顺利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4]。“新公共管理”背景下,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自身利益的客观存在,带来了政府的自我扩张行为。政府机构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重要性上都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趋势。这一方面表现为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政府部门支出的增加,其原因在于政府官员谋求权力与机构的扩大,追求升官、高薪、轻松的工作和各种附加的福利而非政府组织以其遍及保健、教育、服务、环保等与民众休戚相关领域的特点而在公共物品供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政府应放松对非政府组织严格管制,要通过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对其引导和保护,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自主管理和能动服务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就必须对政府与市场各自角色进行精确的定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是以政府机构为主导,还是以市场自由竞争为主导,是一个首先就必须解决的难题。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验教训就已经向我们展示了,长期高度集权下的政府行政指令使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市场下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创新精神没有得到尊重,而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又证明,政府在哪个领域释放权力,该领域就会得到很大限度的活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就应该根本放弃过去那种对产业政策、资源配置进行强力干预的无效作法,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建设一个高效的市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之一,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就要更加注重效率机制的完善。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国际产业链来将潜在的比较优势完全演变成国际竞争优势。在此期间,效率市场的培育不是要忽视政府的作用,反而,还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将自身主要注意力、发挥指导作用的基本点放到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上来。另外还要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政府集中主要力量关注社会化服务职能,最根本的就是要为企业的发展降压减负,要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服务型政府。(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在监督过程中的启示公共选择理论指出,任何公共政策的决策,都需要或多或少的成本。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是减少公共政策决策成本的最佳途径选择。政府管理方式是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直接体现,是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要求改进政府的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要求政府管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暗箱操作向阳光行政转变,真正做到人本管理。政府部门尤其要改进决策方式,降低决策成本,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提高我国行政系统的办事效率,从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5]。绩效评估就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设立严格的绩效标准对公务员进行绩效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工资、职务晋升、奖惩等利益直接挂钩,从而建立起有效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以提高工作效率。推行弹性人事制度,以合同制为基础的聘用制度打破了公务员的永业原则,这不但减轻了政府负担而且增加了公务员制度上的弹性。完善人事立法工作,以法律形式对人事制度加以规范。要在原有《公务员暂行条例》基础上积极推动《公务员法》的出台,逐步实现公务员竞争激励机制、自然更替机制、廉政勤政保障机制等的法定化和规范化,从而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政府工作效率大多不尽如人意,其根源在于政府服务具有公共性、垄断性且缺乏竞争性。在我国绝大部分公共服务产品都由政府独家垄断提供,如果不打破这种垄断经营,试图以改革产权的方式或者以特许的方式让民间资本来介入公共服务,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很可能由于缺乏竞争而导致无效率,同时也为腐败创造了广阔空间。我们在引进竞争机制的过程中,需把握住公共服务的本质,处理好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遵循公正、公开和透明的原则,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够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而我国在这方面还亟需努力。坚持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重视规则程序与重视结果、产出并举。当前,战略规划在公共部门中已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约翰・布赖森指出,战略规划是一系列步骤和方法。这些步骤与方法随着公共部门和非盈利部门的不同而变化,它们是各种条件下公共部门和非盈利部门成功用以管理的工具。因此,政府要本着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制定宏观发展战略规划,同时重视公共政策的制定,从而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利的目标导向和政策支持。要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企业家政府”把政府当作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以“企业家精神”塑造政府,要求政府以顾客为中心,在角色上由“官僚者”转为“服务者”,而在管理方式上由统治走向服务。为此,政府应不断满足公民多元化的需求,同时提供包括对扩大政治参与,促进公平、民主、正义等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