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3016.06 广东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形势分析_第1页
邹3016.06 广东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形势分析_第2页
邹3016.06 广东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形势分析_第3页
邹3016.06 广东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形势分析_第4页
邹3016.06 广东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形势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形势与政策考试考试内容: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写一篇有关“十三五”规划政治小论文考试时间:随堂考试(与课程表安排的上课时间相同)广东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主要内容1.广东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回顾2.广东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展望1.广东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回顾

(2011-2015)1.1“十二五”期发展背景1.2“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1.3“十二五”末期存在的问题1.1“十二五”期发展背景1.1.1国际:深度调整1.1.2国内:错综复杂1.1.3省情:转型缩差1.1.1国际:深度调整(1)总体复苏疲弱态势尚无明显改观;(2)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3)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4)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1)总体复苏疲弱态势尚无明显改观;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深刻,影响深远。它是世界经济的拐点,标志着世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结束。目前世界经济虽然整体上走出衰退的阴影,但结构性调整仍在不断深化,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仍有待时日。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个国家政府和企业都在去杠杆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国际需求不断下滑,经济增长乏力,尚未出现可以引领新一轮上行经济周期的新技术和新增长点。“十二五”时期五年,全球经济仍处于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仍处于深度调整期,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世界经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中低速增长态势。总体来看步履维艰,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将保持中低速增长态势。(2)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一是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继续分化。2015年,25个国家58次实施了降息措施或施行宽松货币政策,另有10个发展中经济体升息,合计升息了22次。2016年头两个月日本和印尼采取了进一步的货币宽松政策,丹麦、秘鲁、南非和墨西哥则出台了升息政策。总体来看,发展中经济体货币投放量增加,全球流动性总体宽松,但各国实体经济并未受惠。二是其他主要货币对美元明显贬值。2015年,38个国家和地区本币兑美元贬值超过6%。其中,哈萨克斯坦、阿根廷、乌克兰、巴西和马拉维幅度超过30%;阿塞拜疆、纳米比亚、哥伦比亚、俄罗斯、摩尔多瓦、土耳其和巴拉圭超过20%。(2)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三是世界股指动荡加剧。2015年,世界股指上下波动幅度加大,全年跌幅超过4.2%。下半年震荡进一步加剧,5月末到9月下旬最大跌幅达到15.5%。2016年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在短短两个月内最高下跌振幅达到11%,截止2月26日今年累计下跌了4.5%。四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净流入持续减少。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发展中国家资本净流入持续5个季度减少,2015年下半年则为净流出。2015年第三季度,国际投资者从发展中国家股市和债市撤资520亿美元,创历史纪录。(3)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世界贸易进一步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年1月份预测,2015年世界贸易量增长2.6%,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波罗的海干散货运指数波动走低。2015年,波罗的海干散货运指数从年初的771点一度回升至8月5日的1222点(年中最高点),随后持续回落并屡创新低,2016年1月6日,该指数降至467点。全球CPI涨幅回落、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2015年,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CPI同比分别上涨2.0%、1.0%和4.3%,比上年回落0.5、0.7和0.2个百分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2015年,能源价格比2014年暴跌45.1%,非能源价格比2014年下跌15.1%,均连续4年下跌。其中,农产品价格下跌13%,原材料下跌9.4%,肥料下跌5.1%,金属和矿产下跌21.1%。2015年12月18日,纽约期货市场轻质原油价格为34.73美元/桶,创2009年2月18日以来最低水平。不2015年,世界工业生产低速增长,贸易持续低迷,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增速进一步回落,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疲弱乏力,增长速度放缓。2016年,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继续低速运行的可能性较大,我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更为严峻。(4)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将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地缘政治动荡加剧将会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下行压力。全球热点主要集中在中东及周边地区,这是我国重要能源供应地,也涵盖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正在升温的朝鲜核问题是另一潜在热点问题。在目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一旦战事爆发,紧张情绪激化,消费者信心和投资者信心必将大受打击。不当前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有非常好的一面,也有问题非常严重的一面,如果我们多看一些好的方面,可能觉得很不错、形势大好,如果多看一些负面的东西,就可能会觉得悲观无望。总的来讲,政府发布的信息好的方面多一些,民间可能悲观情绪比较重一些。目前中国经济好的方面,主要是我们多年来强调的转型,现在已经开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的第三产业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占50%左右,这是结构调整最重要的成果;另外,我们的新兴产业,不管是互联网、电子商务,还是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如果看这些方面,应该说经济形势还是不错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实体经济困难重重,中小企业危机四伏,过剩产能蕴藏着极大的风险,问题也非常严重。不

需求疲弱将制约中国经济增长一是全球贸易增长低缓,进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二是随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加上我国生产成本上升和环境、资源制约加强,我国出口面临发达国家下压和发展中国家上挤的双重压力;三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持续保持低位,如果持续下跌,将使我国进口量较大的能源、资源产品呈量增价跌态势,虽然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但同时也会拉低我国进口的总体增速。可采取如下措施应对需求疲弱的冲击:一是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扩大外需,并有利于化解国内产能过剩问题。二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我国应着力扩大内需,例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减税以降低中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负担;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努力解决供需错配问题,即低端产品供给过剩、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1.1.2国内:错综复杂(1)经济新常态的特殊期(2)“三重阻力”的叠加期(3)“中等收入陷阱”的敏感期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首次提出“新常态”:“我们注重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问题,既防范增长速度滑出底线,又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既强调改善民生工作,又实事求是调整一些过度承诺;既高度关注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市场、影子银行、群体性事件等风险点,又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风险”。“新常态”到底长什么样?根据习总书记的描述,整体上看,经济新常态包含着经济增长速度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全方位转型升级在内的丰富内涵和特征。(1)经济新常态的特殊期经济新常态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增速换挡”,即从高速到中高速增长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来自两大红利的驱动。从供给端看,内部的人口红利带来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推升了储蓄率和潜在经济增速。从需求端看,外部的全球化红利带来了外需的爆炸式增长和外资的大规模涌入,奠定了外向型增长模式的基础。但目前来看,内外两大红利正在加速衰退,甚至变为拖累。

从供给端来看,人口红利衰退,储蓄率出现拐点,潜在增速下滑,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过去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抚养比从78.5%一路下滑至37.8%,劳动力人口即15-64岁人口占比从57%升至74.5%,在此带动下,国民总储蓄率从30%左右大幅攀升至2008年的53.4%。但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迎来拐点,劳动力人口比例开始下降,老龄人口占比加速上升。未来十年,计划生育对人口结构的冲击将加速显现,老龄化趋势将愈发明显,储蓄率和潜在增速将同步下滑。

从需求端来看,全球化红利衰退,全球经济从失衡到再平衡,外需和外资从涨潮到退潮。21世纪最初几年是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外需膨胀,外资涌入,双顺差成为中国经济奇迹的核心引擎。但金融危机之后,这种趋势已经逐步逆转。

经济新常态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增速换挡”,即从高速到中高速增长。

首先,贸易再平衡正在加速。2008年的银行业危机之后私人部门去杠杆,2009年的主权债务危机之后公共部门也开始去杠杆,去杠杆的直接后果是发达国家的储蓄-投资负缺口和经常账户逆差不断收窄。

其次,资本退潮也已拉开序幕。2014年QE逐步退出,2015年美联储加息,全球流动性拐点到来。伴随着欧美经济的“逆差纠正式”复苏,全球资本将加速回流中心国家。中国虽然有资本管制和外汇储备的防火墙,但外资的单边流入和人民币的单边升值也将趋于终结。

内外红利的衰退必然导致增速换挡,而从国际经验来看,高增长之后的“换挡”也是必然趋势。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的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13个,排除博茨瓦纳、马耳他、阿曼这样的小国,剩余10个经济体基本都从第三个十年开始减速,第四个十年能保持7%以上增速的只有台湾,其余经济体基本都掉到了4%以下。而中国目前已进入高增长的第四个十年。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新常态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由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或者是超高速增长,转向了一个中高速增长,这个中高速2020年以前底线就是6.5%。实际上增速回落是一种经济规律,世界经济史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期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而从2013年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来看,美国是2.2%、德国0.7%、日本1.7%、英国-1.3%。而我国2013年的GDP增速为7.7%,相对其他经济大国仍是“高速”。经济新常态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结构调整”,即从失衡到再平衡。过去十年是结构失衡的十年。从产业结构上看,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产能严重过剩,而服务业产能却严重不足。从需求结构上看,投资和出口超常增长,而消费占比不断下滑。从区域结构上看,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崛起,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未来十年,必须通过优化结构创造再平衡的新常态。

产业结构方面,从工业向服务业倾斜。2013年,GDP中的服务业占比第一次超过了工业。从客观上看,随着收入和资本存量的增长,中国正在从投资和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过渡。从历史经验看,这必将明显提升对服务业的需求,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出现历史性的变化——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GDP的80%以上。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将是长期趋势。

质量结构方面,从“吹泡沫”到“挤水分”,实现有效益、有质量的增长。一是投资挤水分,加快产能过剩领域的去产能。二是消费挤水分。“八项规定”掀起的反腐浪潮狠狠打击了三公消费,铺张浪费、无益于人民福祉的消费“水分”被挤出。三是出口挤水分。从外管局20号文开始,虚假贸易的水分被大幅挤出。

经济新常态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结构调整”,即从失衡到再平衡。

区域结构方面,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打造一弓双箭格局。当前区域发展思路的核心是打破过去的“一亩三分地”思维,顶层设计、结构优化、协同发展,逐步实现“一弓双箭”的战略布局。“一弓”指贯穿我国东部一线的东北老工业振兴基地、京津冀经济圈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双箭”指横贯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

金融结构方面,打破金融垄断,让利实体经济。从机构角度看,金融混业趋势逐步形成。简政放权,牌照放开,业务交叉。银行业垄断的局面即将打破,证券业牌照管制逐步放开。从融资方式看,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重将显著提高。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的高速增长时代结束,证券、私募等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从利润上看,金融业的黄金时代将逐步终结,让利实体经济、推动转型升级。

市场结构方面,资本市场将呈现深度分化,表现在主板和创业板市场分化、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板块分化、估值分化、交易分化。宏观经济窄幅波动,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主板市场难有明显的投资机会,低估值,业绩下滑,交易清淡,蓝筹股逐步失去弹性。以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为代表的创业板,以及具有成长潜力的新三板公司,有望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领军者。经济新常态的第三个关键词是“政策转型”,即从西医疗法到中医疗法。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处于上行通道,经济下行基本是周期性波动,决策者更倾向于从需求端入手,通过“大投资”、“宽货币”实现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这种思路类似于西医疗法,一生病就要吃止疼药、打抗生素,对疼痛的容忍度低。从积极的一面讲,西医对症下药、药劲猛,在治理危机时见效速度快。但是,从消极的一面讲,这种疗法治标不治本,而且是药三分毒,长期使用西医政策必然会产生不利的副作用,甚至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历史上,凯恩斯主张的干预政策虽然带领各国迅速摆脱战后萧条,但却间接导致了滞胀困境,里根和撒切尔的新自由主义虽然成功克服了滞胀,但却为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同样道理,中国的4万亿虽然保住了经济增速,但却导致了今天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债务风险。

未来十年,政府必须创新宏观管理思路,顶住外界压力、保持政策定力,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这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中医疗法”。面对病痛,不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休养生息、增强免疫机能,凭借自身力量克服病痛,消除病根。也就是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政府不再寄望于通过“放水”、“刺激”等需求管理手段抬高经济增速。

经济新常态的第三个关键词是“政策转型”,即从西医疗法到中医疗法。

在需求管理保持定力的基础上,中央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以“伤筋动骨”的勇气,加快全面深化改革,从供给端打破未来十年的增长瓶颈。

最重要的是改革基本经济制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包括国资国企改革(使国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降低企业税收负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强化市场)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从贸易开放到投资开放,从制造业开放到服务业开放,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四大关键领域。

其次是改革人口和户籍制度,改善劳动力供给,包括放开“单独两孩”,逐级放宽户籍限制等。

第三是改革金融体系,改善资本供给,包括理顺价格(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健全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深化开放(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等。

第四是改革土地制度和城乡管理体制,改善土地供给,重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随着我国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经济增长速度就可能会放缓,要为结构调整腾出空间、留出时间。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市场升至“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充分用好“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三重阻力”的叠加期①增长速度换挡期②结构调整阵痛期③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把中国经济带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等基数增大,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等要素正在发生变化,从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结构分析,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分析,都可看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是一个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过程。这些内在影响,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外来影响,我国经济增速近年来呈现逐级放缓的态势。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增长7.8%,再到今年上半年增长7.6%。专家普遍认为,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国内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七上八下”的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正因为如此,“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是7%,今年的预期增长目标是7.5%左右。这个增速并未对就业等带来太大冲击,经济结构还出现了积极变化,说明“换挡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

去冬今春以来很多地方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刻不容缓。而当前金融与经济数据的不同步现象,其主要根源也在于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化、各国应对危机加快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增强了我们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

结构调整不是免费午餐。为了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一些行业难免受到较大冲击,有些企业甚至会退出市场,这些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就是结构调整中的“阵痛”。美国经济近来温和复苏,以大数据、生物科技、页岩气等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再次站到了世界经济的前沿,主动的结构调整为美国新兴产业的崛起赢得了先机。对于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来说,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必须痛下决心。企业的兼并重组甚至退出市场,本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坚持把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市场问题,才有可能赢来“阵痛”后的新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为扭转增速下滑过快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及时采取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推动经济增长迅速企稳回升,从2008年底到整个2009年和2011年初,刺激政策产生了好的效果,经济增速最高时达到了11.9%,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阴影,也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所产生的红利。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速逐级回落,一直延续到现在,都可以理解为进入了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在这个阶段,虽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但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挥作用,对经济结构继续产生深远影响,也使当期宏观政策的选择受到掣肘,调控余地大为缩小。

我国30年来的宏观调控实践表明,政府干预只能像“病人休克”时使用的“复苏器”,而不能成为装在人身上的“起搏器”,更不能成为“人工心脏”,用政府干预来替代市场调节。经过20多年市场经济的“游泳”,中国的市场主体已经逐步熟悉了“水性”。经济增速掉一点也要沉住气。但沉住气不等于没有政策预案,也不等于“坐等”。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信心、顶住压力,没有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直接干预,效果很好。这种“淡定”给了市场一个强烈的信号,即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同时,我们启动了一些既有利于当前稳定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期结构平衡的项目,如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铁路建设等,大力推进环保节能、信息消费等新产业发育成长,促进内需的作用逐渐显现。

形势明,则信心足。科学分析和判断形势,是审慎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既让我们看到了发展形势严峻的一面,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底线思维,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复杂局势中的积极因素和发展亮点,尽快探寻一条走出“三期”叠加的现实路径。(3)“中等收入陷阱”的敏感期

(1/2)①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较难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②人均GDP3000-10000美元的阶段是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机遇期,也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容易跌落“中等收入陷阱”。③2015年中国人均GDP约为8016美元,广东省人均GDP达到1.08万美元,正处在该区域内。(3)“中等收入陷阱”的敏感期

(2/2)①南美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自1970年代已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但直到现在仍然挣扎在人均GDP4000-12000美元的发展阶段,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②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表征:长期徘徊在人均GDP1万美元以下,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1.1.3省情:转型、缩差(1)转型压力:环境承载超负荷、产业结构不合理(5.0:48.8:46.2/2011)、要素成本骤增、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管理压力大、过重依赖外商投资和国有投资。(2)缩差窘境:地区间发展差异系数高达0.76,远高于全国0.66的平均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79.1%、6.8%、7.8%、6.3%/2012)。1.2“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1.2.1资源环境方面1.2.2结构调整方面1.2.3

民生福祉方面1.2.42015年经济运行情况

1.2.1资源环境方面(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率超过20%,完成国家下达任务;(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各项排放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3)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1%,均超过预期目标;(4)森林覆盖率58.8%(预期58%)。1.2.2结构调整方面(1)GDP年均增长8.5%(预期8.0%);(2)人均GDP年均增长7.5%(7.0%);(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增长2.9%(3.0%);(4)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8%(48.0%);(5)城镇化率68.7%(68.0%);(6)R&D占GDP比例2.5%(2.3%);(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27.0%(26%);(8)外围区域各项指标基本都优于珠三角地区。1.2.3民生福祉方面(1)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以内;(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3.0%(32%);(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7%(90%);(4)各类保险参保人数均达到预期目标;(5)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了下达任务;(6)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速接近GDP增速。1.2.42015年经济运行情况(1)确保速度稳中有升(2)提供两个重要支撑(3)夯实动力和后劲(1)确保速度稳中有升2015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0%GDP一季度同比增长7.2%,二季度增长8.1%,三季度增长8.3%,四季度增长8.3%。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同比增长6.8%,第三产业同比增长9.7%。

(2)提供两个重要支撑1/2①支撑稳定速度:2015年广东GDP增速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多数高于全国,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超过10%,为全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②支撑优化结构:服务业比重达到50.8%(比上年提高1.8%),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60.4%(提高1.4%),先进制造业比重达到48.5%(提高0.9%),高技术制造业比重达到27.0%(提高1.9%),一般贸易出口比重达到42.9%(提高4.2%)。(2)提供两个重要支撑2/2①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迅猛,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逐步增强。②第一产业增长3.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6.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2%,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9.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1%,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③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三个动力:一是金融,二是房地产,三是新经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三新经济”)(3)夯实动力和后劲①财政保持稳定增收;②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③企业利润增势相对较好;④能耗水平继续下降;⑤科技创新、民生福祉、生态文明等继续提升和优化;⑥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指数从2010年的75.9%稳步提升到2015年的86.0%,五年年均提升2个百分点。1.3“十二五”末期存在的问题(重点)1.3.1国际大环境尚未改观,进出口形势严峻1.3.2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实体经济经营困难1.3.3资本市场波动较大,影响不确定性增加1.3.4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放缓,区域缩差任务重

1.3.1国际大环境尚未改观,

进出口形势严峻(1)世界经济发展缓慢,国际贸易需求依然萎靡;(2)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出口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且广东还面临一个加工贸易产能向内地转移的压力;(3)2014、2015年广东进出口均出现下降,预计2016年广东进出口形势更加严峻。

1.3.2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

实体经济经营困难(1)2015年全省工业用电量下降0.4%,连续3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制造业用电量下降2.1%,处于全年低点;(2)PMI指数持续下滑,2015年12月广东省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重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