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_第1页
劳动与社会保障_第2页
劳动与社会保障_第3页
劳动与社会保障_第4页
劳动与社会保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第一节社会保障的基本含义与特征定义: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失去收入来源和劳动能力致使其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人所采取的社会化的经济福利性措施、制度以及活动的总称。含义:①社会保障的最终责任主体是国家;②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化行为;③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④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和改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⑤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的稳定。特征:①普遍性;②法制性;③公平性;④安全性;⑤不可逆性。第二节社会保障的对象和内容

对象:大多数国家开始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时,首先都把社会保障对象限定在部分工资劳动者的范围内,而不是所有的社会成员,一般都以雇佣关系为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才阶段性地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扩大适用范围。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保障内容:就其保障方式而言,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三部分组成;就其保障手段而言,分为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第三节社会保障的模式和规律模式:①福利国家型模式,起源于英国,以瑞典为代表;②投保资助式模式,起源于德国;③强制储蓄型模式,以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为代表;④国家保障型模式,首创者和代表是前苏联。规律:社会保障的发展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而且要遵循内部各部分协调发展的规律。第四节社会保障的功能与原则功能1.社会稳定功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2.社会保障功能,是社会保障的最基本功能;3.社会公平功能;4.劳动力保护和配置功能;5.需求平衡功能,社会保障被称为调节经济运行的“蓄水池”、调节经济增长速度和节奏的“自动稳定器”原则1.公平原则;2.效率原则;3.适度原则讨论题⑴: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已成为我们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的发展表明,社会保障制度与和谐社会构成了正相关关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指标。社会保障能够为核心社会建设起到什么作用?发挥那些功能?

社会保障的历史演变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演变1.起源,起源是产生的基础;1601年,英国《济贫法》2.产生;1883年德国《疾病保险法》3.形成;1935年8月14日,美国《社会保障法》4.发展;1942年11月,英国《贝佛里奇报告》5.改革。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创建1950-1956;2.调整1957-1966;3.停滞1966-1976;4.恢复1976-1986;5.改革1986至今第二节社会保障理论的演变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指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其基金来源;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演变,实际上是循环往复、交替出现的。

1.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代表人物是施穆勒2.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3.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4.新自由主义理论,奥地利哈耶克和美国弗里德曼5.中间道路学派,英国前首相麦克米兰社会保障的宏观思考第一节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及其衡量指标,社会发展程度和水平要通过一定的指标来衡量。社会发展的实现条件,包括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稳定状况、人口素质状况、社会政策状况、法制环境状况。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现代社会常常将社会保障问题纳入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社会保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个方面,越是发达社会,社会保障事业越发达,越是发展中国家,越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发展对社会保障的影响3个方面。第二节社会保障与宏观经济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离不开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经济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也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存在相关性,也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制约经济的发展;(2)社会保障对收入差距起着调节作用;(3)社会保障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2.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的影响:(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保障的待遇标准;(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保障的项目内容;(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第三节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表现在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存储过程及支付对储蓄产生影响。社会保障对消费的影响:通过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给付两方面对社会成员消费产生影响。社会保障对投资的影响;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1.积极影响:保护劳动力供给;增加劳动力供给;保证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2.消极影响:推迟进入劳动力队伍的时间;推迟或不再就业;鼓励提前退休。讨论题⑵不可否认,中国社会保障已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这并不等于已经建立了一个彻底完善的制度。基于中国基本国情,完善社会保障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针对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出现的众多问题,应如何更好地发展和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的核心:社会保险第一节社会保险定义:地位: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特点:强制性、储蓄性、互济性、补偿性、社会性;内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功能: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保护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原则:保险水平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原则、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

1.相同点:2.区别:属性不同;保险的对象和作用不同;权利与义务对等关系不同;待遇水平不同;管理体质不同;立法范畴不同。第二节养老社会保险含义与意义含义:(1)国家强制的一种以保障受保者晚年生活为目的社会保险制度(2)劳动者达到法定年龄界限,被界定为年老后实施的一项保障政策(3)为受保者提供经济帮助和服务,满足养老的基本生活需求。产生与发展特点与原则特点:保障对象的广泛性;保障水平的适度性;保障期限的长期性;保障开支的巨额性;保障方式的多层性;保障管理的复杂性原则:保障基本生活水平;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养老社会保险的受益条件,即领取养老保险金的资格与条件,一般包括年龄、工龄和缴费年限。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标志:1951颁布,1953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改革背景:原则:①保障水平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②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③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对等,④政策统一,管理法制化,行政管理与保险基金管理分开。内容①选择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模式;②建立国家、单位、个人共同承担养老保险费用的资金筹措机制;③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帐户;改变养老金计算方法;建立养老金增长机制;④实施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案例分析题①

用人单位不得以在工资中支付社会保险费的形式逃避社会保险法定义务。某市一外商投资企业在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中规定员工领取货币工资,社会保险费包括在工资之中,由员工自行参加社会保险。该市劳动监察大队在劳动保障年检中发现这一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后,责令该外商独资企业限期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补缴社会保险费。第三节医疗社会保险含义与意义:我们说的医疗保险指的是广义的医疗社会保险,包含疾病保险。是由国家立法、为法定范围内因疾病或非因工伤害的劳动者提供医疗服务和经济收入补偿等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产生与发展:医疗社会保险制度起源于欧洲,标志是1883年德国颁布的《疾病社会保险法》,1924年扩大到南美,二战后,在亚、非、拉一些发展中国家建立起来。特点与原则:特点:保障的广泛性和关联性;待遇的差异性和均等性;受益的长期性和短期性;管理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原则:风险共担原则、机会均等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待遇项目与享受条件:疾病津贴、被抚养家属现金补贴、患者医疗服务、被抚养者医疗服务、带薪病假。我国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

建立与发展: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1建立劳保医疗制度—1952年公费医疗制度—1993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4年两江试点—1996扩大58个城市新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原则: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进一步完善,原因(1)保障层次单一(2)医疗费用机制不健全(3)配套的医疗改革严重滞后。措施(1)积极探索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2)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医疗机构、药品流通体系改革(3)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尤其是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改革(4)进一步探索统账结合医疗保险模式。案例分析题②

企业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就可以不支付患病职工的病假工资吗?李某1995年7月大学毕业后到国有企业性质的A公司工作。A公司经济效益很好,员工工资水平较高,1999年又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所有员工按时足额缴纳了医疗保险费,因此李某对自己的工作一直比较满意。但天有不测风云,2000年3月初,李某患上了一场大病而住院治疗。住院期间,A公司以已为李某按时足额缴纳了医疗保险费为理由,停发了李某的工资,要求李某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请有关医疗待遇。6月中旬,A公司决定发给尚在住院的李某相当于5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并与李某立即解除劳动关系。李某认为公司侵害了其合法权益,委托代理人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提出申请,请求仲裁机构责令公司补发住院期间的病假工资、撤销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案后经查,裁决A公司补发李某住院期间的病假工资,并撤销立即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第四节失业社会保险含义与意义是指依据国家法规,通过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渠道筹集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失业时给予物资帮助,以保障其最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失业保险制度最早起源于比利时特点与原则强制加入与广覆盖原则;保障适度的原则;适时调整原则给付条件①处于法定就业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②履行相应的缴费义务,并达到最短缴费期限;③达到法定的就业年限和在本国的居住年限;④符合法定的非自愿失业要求。我国的失业社会保险制度

建立阶段:1986-1993年发展和逐步完善阶段:1993年至今①1993年颁布《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扩大受保对象②1999年颁布《失业保险条例》,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改革①正式命名为失业保险和失业保险金;②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事业单位③调整了缴费比例,确立单位与个人分担机制;④调整支出项目和支付标准⑤确定了失业保险待遇的享受条件和申领程序;⑥对给付期限作出了明确规定⑦提高统筹层次,加强基金管理;⑧健全管理体制和经办机构案例分析题③

失业保险费应以本单位工资总额为基数缴纳在一次社会保险执法大检查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某公司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与其工资总额存在很大的差距。劳动保障部门询问其原因,企业解释说,该企业是按支付给本企业所招用的城镇职工的工资为基数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中未包括支付给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工资。劳动保障部门指出了该企业的错误,并作出了责令其补缴应缴而未缴的失业保险费的决定。第五节工伤社会保险含义,工伤社会保险也称职业伤害保险,包含两层含义①劳动者本人因工伤造成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可以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医疗救治、职业康复、经济补偿等物质帮助;②劳动者本人因工死亡时,其遗属可以从国家和社会获得遗属抚恤、丧葬补助等物质帮助产生于发展工伤保险在世界范围内实施最广、立法最早。1884年德国颁布《劳工伤害保险法》开创了世界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先河。特点:①待遇享受与职业劳动过程相关②待遇享受与风险发生特征有关③待遇享受与缴费义务无关④待遇享受不受投保资格条件限制;⑤待遇享受的评级鉴定相对复杂原则:①无责任补偿原则;②待遇给付与责任分开原则;③个人不缴费原则;④严格区分因工与非因工的原则;⑤补偿、康复、预防相结合的原则第四节工伤社会保险待遇标准①工伤医疗待遇;②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津贴;③永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津贴;④永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津贴;⑤死亡待遇我国的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部分地区改革试点----2003年4月27日颁布《工伤保险条例》为工伤保险制度确立了法律框架,表明工伤保险制度进入体系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我国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容:①工伤及职业病认定:认定范围是重点②工伤保险待遇:③因工伤残等级鉴定④工伤保险基金案例分析题④交通事故私了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李某是某化工厂的采购员,一日李某在外出购买原材料途中被一交通肇事车辆撞倒,导致腹部大面积软组织挫伤。李某与肇事司机私下商定,由肇事司机赔偿了李某医疗费,误工费,陪护费等共计5000元。事后李某并未将这一事件告知厂方,而是提出身体原因病休两个月,厂方同意了李某的病休申请,并支付其两个月的病休工资。两个月后李某病愈,但是并未上班,而是一纸诉状将化工厂告上法庭,要求进行工伤认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并要求厂方支付李某治疗期间的医疗费等项费用。法院经审查查明:原告故意隐瞒了具体受伤情节,使被告化工厂无从知道原告在交通事故中发生的伤害,没有及时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申请,且李某及其亲属也未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交通肇事司机已经赔偿了原告的医疗费等费用。因此,法院根据《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实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依法驳回了原告的诉求。第六节生育社会保险

含义与意义产生于发展生育保险1887年最早由德国首创。1919年第3号公约---1952年第103号公约---2000年第183号公约---妇女保健工作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特点与原则特点:对象范围小;享受时间短;保障形式多;保险意义重原则:保障女性生育特殊需要的原则;产前产后都享受的原则。待遇构成产假;生育津贴;生育医疗服务;子女补助;特殊保障给付条件:只有从业的劳动妇女才能享受。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

建立和发展:①1951年颁布,1953年修订,企业职工可以享受生育保险;1955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才开始享受。②文革期间,1969年开始,生育保险国家统筹消失,企业生育保险形成,各企业只对本企业的女工负责。③改革开放以来,1988年始,变企业生育保险为社会生育保险。1995年1月1日起……制度案例分析题⑤女职工产假有何规定?王某是一家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1998年5月满20岁后结婚,不久怀孕,1999年8月,王某临近产期,向单位请产假90天,单位却只批准了56天,并且表示在产假期间,工资将按基本工资标准的60%发放。王某找领导反映情况,领导解释说,《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的产假就是56天,企业完全是依法办事。王某知道自己的一个女友生育时休了90天产假,并且全额领到了工资,于是向有关机构咨询,希望了解单位的做法是否合法。法定产假到底是多少天,产假期间是否减发工资。

社会保障的最后防线

---社会救助第一节社会救助概述含义: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特征:权利义务的单向性;救助对象的选择性;救助标准的低层性;救助手段的多样性;救助资源的单一性。起源与发展:起源于慈善事业,作为社会制度是从16世纪开始的。内容: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扶贫开发原则:生存权原则、保底性原则、无差别待遇原则、助其自助原则、维护受助者尊严原则形式:资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服务救助;临时性救助和持续性救助;扶贫救助和生产自救程序:申请;调查与核实;讨论确认救助对象;下达审批结果;发放领取救助款物。第二节最低生活保障含义:指政府为生活在法定最低收入水平之下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现金资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救助制度。目标:就是克服现实中的贫困问题。对贫困者实施最低生活保障,需要确定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称之为贫困线。保障对象:失去劳动能力和失去工作岗位的劳动者。最低生活标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否发挥,关键在于能否制定合理的最低生活标准,并适时调整。最低生活标准的制定:恩格尔系数法;市场菜篮法;国际贫困标准法。最低生活标准的调整:随经济发展同步调整原则;与物价挂钩的原则。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历程:1993年上海率先实施----1994年开始推广----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标志走上法制化道路---2007年12月,最低标准182元。对象,标准,资金来源:政府财政和社会捐献申领程序:申请,调查与审核,审批,发放领取保障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三节灾害救助含义:是指国家和社会印遭受紧急或重大灾害袭击而造成生活无着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资金或其他形式的援助,以帮助其渡过特殊困难时期的一种社会救助项目。特征:救助介入的急迫性;救助内容的多重性;救助方式的多样性;救助时间的非经常性;救助实施的不确定性。内容:生命财产救助;基本生活救助;情绪安抚救助;灾后重建救助形式:按实施主体分:国家救助;社会救助;生产救助;国际援助按介入时机分:灾中即时救助;灾后持续救助按救助使用手段分:实物救助;现金救助;服务救助程序:报灾;计灾;查灾;核灾;救灾方针:官民结合,群众自救与国家救济相结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我国灾害救助制度

内容:建立中央、省级、地区和县级灾害信息网络,以便于及时了解灾情-------建立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形成国家、省级、地区和县级救灾应急预案完整体系-------建立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体制,这是新时期救灾工作里程碑-------物资发放方面,建立灾害救助物资仓储网络-------管理体制: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上下分级管理。第四节法律援助含义:本质:是国家为保证全体公民基本人权顺利实现所采取的一种司法救助。对象:界定原则:一般限于经济困难者;应是自然人,而不是法人;应当是已经立案且有胜诉可能性的当事人;有国籍、地域管辖限制,一般限于本国国籍、本地的公民。范围:指的是国家确定的能够提供法律援助的具体领域。主要包括民事法律援助和刑事法律援助。程序:申请;审查;审批;实施方式:我国的做法有3种,在刑事诉讼中指定律师辩护;律师减收诉讼或代理费用,向贫困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法院向有困难的当事人减收或免收诉讼费用。第四节法律援助机构与资金机构:国外有3种模式即由专职律师组成的公共法律援助机构,实施法律援助总体计划;由行政机关控制和指导私人律师提供公益性法律援助;国内形成了4级组织的架构。资金:我国有3个基本来源,政府出资;社会捐赠;行业奉献。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初创阶段1994--2003;第二阶段2003年颁布实施《条例》,标志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进入到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时期。目前存在的问题:①现行法制不健全,法律援助缺乏系统的依据;②服务形式单一,影响法律援助效果的充分发挥;③供需矛盾突出,不能适应社会对法律援助的需求;④经费严重短缺,致使法律援助办案质量不高。发展对策第五节其他社会救助农村扶贫①扶贫的含义与对象:主要是贫困地区和贫困户。②扶贫方式与方法: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资金扶贫、物质扶贫、文化科技扶贫③扶贫的资金与战略:④我国扶贫的现状与前景:从政府、社会、贫困人口三位一体构建反贫困体系,确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我发展”的反贫困治理思路是提高我国农村扶贫效率的根本途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①对农村“三无”人员实行五保供养,是我国农村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社会救助制度。②主要内容:对象的确定、内容、形式、经费来源、监督管理③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第六节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与发展①初步形成阶段1949—1959;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召开会议,正式成立中国人们救济总会。②停滞与恢复阶段1960—1982;③改革阶段1983—至今;我国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框架我国现代救助制度的问题与困境救助范围有待拓展、救助水平有待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有待完善、单项救助制度有待发展、救助法制有待健全、救助管理有待整合、农村社会救助有待加强。我国现代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健全完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充分开发并合理配置救助资源、切实提高社会救助能力、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步伐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社会福利第一节社会福利概述含义与意义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包含3个基本内涵。即①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②目标在于改善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③实施方式主要是提供服务。特点与内容特点:①社会范围的普遍性;②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性;③福利权利享受的单向性;

④福利提供的社会性;⑤福利兴办的多样性;⑥福利形式的服务性。内容:①按社会福利的对象分:未成年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妇女福利、残疾人福利、劳动者福利、公共福利;②按社会福利的内容分:生活福利、教育福利、医疗卫生福利、文体娱乐福利、住房福利③按社会福利提供的途径分:社会津贴、职业福利、社会福利设施、社区服务第二节现代社会福利的重要形式:社区服务含义社区源于拉丁语,原意是指共同性的群体和亲密伙伴关系。社区服务是社区社会服务的简称,是指在政府倡导和扶持下,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多种需求,发动和组织社区力量在自愿、自治、自助、互助的基础上,开展的福利服务和便民服务。特征与内容

1.特征:福利性、群众性、地缘性、社会性

2.内容:①社区福利服务:针对老年人提供的服务;针对残疾人提供的服务;针对优抚对象提供的服务;针对少年儿童提供的服务②社区便民服务,原则是:方便居民,收费低廉。我国社区服务的发展第三节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伊始,开始创建新型社会福利制度---1958年,社会福利被无限扩大,需要改革---1966-1976文革期间,社会福利受挫,成为企业办社会---1976年,社会福利步入发恢复和发展阶段(改革内容4个方面)。内容与体系:包括特殊福利、公共福利、职业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①问题:福利享受对象的二元倾向;福利实施内容的混合倾向;福利事业国家、集体包办过多倾向;福利设施建立的市场化倾向②对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深化公办福利机构的改革与改制推进公办民营;对社会福利制度目标进行清晰定位;大力培育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建立统一的福利监管机构;大力推进社会福利法制化建设。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社会优抚第一节社会优抚概述含义与特征含义:社会优抚也称军人社会保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项目。其保障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

特征:①保障对象的特定性;②保障目标的双重性;③保障标准的优惠性;④保障待遇的激励性;⑤保障方式的综合性。对象与内容对象:现役军人、伤残军人、退役军人、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和现役军人家属。我国优抚对象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服现役或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以及复员军人、退伍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现役军人家属。

内容:死亡抚恤、残疾抚恤、社会优待、退役安置、退休安置形式与给付形式:社会救助式、社会保险式、社会福利式给付:现金给付、服务给付社会抚恤制度死亡抚恤及其对象伤残抚恤及其对象革命烈士革命烈士家属和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因公牺牲军人抚恤待遇因战致伤残因公致伤残因病致残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死亡遗属定期抚恤金伤残保健金或伤残抚恤金社会优待制度革命烈士家属以及牺牲、病故军人家属的优待革命伤残军人优待现役军人家属优待复员、退伍军人优待第一节社会优抚概述资金与管理

资金来源有3条渠道: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募集、个人投保

管理:我国根据国务院职能分工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规定,民政部(设优抚安置局)主管全国的军人抚恤优待工作。功能与原则

功能:①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②是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③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④是焕发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

原则:①国家和社会相结合原则;②抚恤优待与精神褒扬相结合原则;③待遇优厚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原则。社会优抚资金运作体系第二节社会优抚的重要内容:退役安置含义与特征含义:是国家和社会依据立法规定,向退出现役的军人提供就业及其他安置所需资金和服务,使之顺利重返并适应社会的一项优抚保障制度。特征:双重的从属性;范围的广泛性;政策的严肃性;明显的时空性对象与内容

对象:退伍义务兵、转业复员士官、复员干部以及伤病残士兵

内容:就业介绍;教育和培训;福利保障。形式与原则

形式:提供资金、提供服务原则:“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妥善安置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第三节我国社会优抚制度的发展建立与发展始自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优抚事业逐步向制度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优抚事业又重新受到重视。现状与问题现状①构建了项目较为齐备的社会优抚制度体系;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优抚服务网络体系;③建立健全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优抚法规体系问题①抚恤标准较低,优抚对象生活受到影响②财政收入不足,优抚服务单位经费紧缺③退役安置渠道不畅,安置难度加大④社会化程度不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少⑤优抚法规相对滞后,法制化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社会优抚制度的完善①中央地方财政共担,建立优抚经费自然增长机制;②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深化社会优抚事业单位改革;③探索优抚保障新途径,提高优抚保障社会化程度;④加大力度与时俱进,改革退役安置工作保障方式⑤加大优抚法规建设力度,促进优抚事业更快发展中国社会优抚体系退伍军人就业安置现役军人及其家属优抚残疾烈属优抚军人退休社会保障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第一节老年人社会保障含义与意义在社会保障中,退休年龄一般以日历年龄为标准,以达到退休年龄作为老年的标准。社会对老年标准的界定通常有两个指标作为依据:生理功能的衰老以及社会功能的下降。内容与体系内容:老年人生活服务保障;老年人医疗保健保障;老年人精神需求保障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