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辽东进士的历史贡献_第1页
明代辽东进士的历史贡献_第2页
明代辽东进士的历史贡献_第3页
明代辽东进士的历史贡献_第4页
明代辽东进士的历史贡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辽东进士的历史贡献郭培贵内容摘要:明代辽东进士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政治和文化两大方面。前者主要表现在辽东进士全部入仕任官,位于全国各省直进士群体入仕率的前列;绝大多数任官后都有出色表现,涌现出不少勤政恤民、公正执法、清正廉洁、刚直敢言和军事才能超凡的人物。后者则主要表现在推动辽东及其任官地区的文化发展和著书立说等方面,著述成就尤以经学、诗歌和史学最为突出。关键词:明代辽东进士历史贡献基金项目:全国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明代科举群体与政治及社会变迁研究”(200913)和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辽宁明清时期文化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研究”(L07BZS006)。明代辽东进士虽然仅有72人,但广泛分布在辽东都司及其所属25卫的23个卫中,且82%皆为双籍进士,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边地科举群体,对当时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目前,学术界尚无对辽东进士历史贡献进行研究的专门成果。本文拟对其进行初步探讨。一、明代辽东进士的政治贡献(一)明代辽东进士的任官概况明代辽东进士的政治贡献主要表现在其任官行政上。其具体任职状况,虽然在明人编纂的《辽东志》和《全辽志》中大都能够找到相关记载,但二书对明代辽东进士的记载并不全面,晚出的《全辽志》仅记载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且二书所载俱有讹误。故笔者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明代辽东进士的具体任职情况做了逐一考证,兹谨将考证结果列表显示如下:1该表所列72名辽东进士姓名及中式年份,是笔者据相关文献资料逐一考证所得,详见笔者《明代辽东进士考述》一文,载于《故宫学刊》第5辑,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版。辽东进士最终任官表1序号姓名中式年份最终任官品级史料来源1高闰正统十年(1445)刑部郎中正五品[明]任洛《辽东志》卷6《人物志·科贡》(《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影印本第430页,以下简称《辽东志》)、[明]李辅《全辽志》卷3《选举》(《辽海丛书》第594页,以下简称《全辽志》)。2陈鉴正统十三年国子祭酒从四品[明]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卷6《侍读学士拜祭酒陈鉴》,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2册,第237页。3周正天顺元年(1457)云南左布政使从二品《辽东志》第430页、《全辽志》第594页。4顾能天顺元年户部员外郎从五品[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47《选举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2册,第177页)、卷64《历朝人物七》(第381页)。5丘霁天顺四年苏州知府正四品《辽东志》第430页、《全辽志》第594页。6高岡天顺八年扬州知府正四品《辽东志》第430页、《全辽志》第594页载作“高刚”;《天顺八年进士登科录》第53页、《类姓登科考》第441页俱载作“高岡”。7邵奎天顺八年知县正七品《辽东志》第430页、《全辽志》第594页。8胡深天顺八年广西郁林知州从五品《辽东志》第430页、《全辽志》第594页。9贺钦成化二年(1466)户科给事中从七品《辽东志》第430页、《全辽志》第594页。10毕用成化二年河南怀庆知府正四品《辽东志》第430页、《全辽志》第594页。11王辅成化二年刑部主事正六品《辽东志》第430页、《全辽志》第594页。12雷升成化五年河东陕西都转运盐使司运使从三品《全辽志》第594页;《明宪宗实录》卷274“成化二十二年春正月壬申”条,第4618页。13李恭成化五年太仆寺丞正六品《辽东志》第430页、《全辽志》第594页。14陈寿成化八年刑部尚书正二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4页。15吴哲成化八年保定知府正四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4页。16高升成化八年邓州知州从五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4页。17陈珍成化十一年陕西按察副使正四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4页,《明孝宗实录》卷147“弘治十二年二月壬辰”条,第2576页。18佟珍成化十一年福建参政从三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4页。19孔斌成化十一年无锡知县正七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4页。20文贵成化十一年兵部侍郎正三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4页。21吴珍成化十一年御史正七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4页。22郭宗成化十四年尚宝司少卿从五品《全辽志》第594页、《明史》卷307《李孜省传》。23鲁义成化十四年金坛知县正七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4页。24陈琳成化二十年屯留知县正七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4页。25范政成化二十年徽府长史正五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4页。26李珍成化二十三年徽州府推官正七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4页。27潘辅弘治六年(1493)顺天永清知县正七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5页。28王春弘治九年周府长史正五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5页。29孙磐弘治九年兵备佥事正五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5页。30宁杲弘治九年佥都御史正四品《明武宗实录》卷59“正德五年春正月壬戌”条,第1307页;《明世宗实录》卷11“嘉靖元年二月癸巳”条,第411页。31張文锦弘治十二年右副都御史正三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5页。32崔哲弘治十二年四川威州知州从五品《山西通志》卷96《名宦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5册,第333页;《四川通志》卷7上《名宦》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9册,第284页。33王锴弘治十五年按察佥事正五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5页,《明武宗实录》卷83“正德七年春正月壬戌”条,第1799页。34王铉弘治十五年户部主事正六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5页。35張翰弘治十八年右副都御史正三品《类姓登科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26册,第510页。36张经弘治十八年御史正七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5页。37冯裕正德三年(1508)贵州按察副使正四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5页。38高文豸正德六年知县正七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5页。39傅钥正德六年右副都御史正三品《类姓登科考》第655页、《全辽志》第595页。40徐景嵩正德九年山西按察副使正四品《辽东志》第431页、《钦定盛京通志》卷64《历朝人物七》,第页。41王道中正德九年顺天府尹正三品《全辽志》第595页,《明世宗实录》卷229“嘉靖十八年九月丁未”条,第4734页。42范鏓正德十二年兵部尚书正二品《类姓登科考》647页、《全辽志》第595页。43鲁纶正德十二年江西按察佥事正五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5页。44佟应龙正德十六年凤翔知府正四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5页。45刘悌嘉靖二年(1523)工部郎中正五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5页。46安永清嘉靖八年工部主事正六品《辽东志》第431页、《全辽志》第595页。47冯惟重嘉靖十七年行人司行人正八品《千顷堂书目》卷23《嘉靖戊戌科十七年》,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6册,第574页。48冯惟讷嘉靖十七年江西左布政使从二品《千顷堂书目》卷23《嘉靖戊戌科十七年》,第573页。49齐宗道嘉靖十七年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全辽志》第595页、《类姓登科考》第392页。50徐文亨嘉靖十七年山西兵备副使正四品《全辽志》第595页;《明世宗实录》卷369“嘉靖三十年正月庚子”,第6600页。51马汝骥嘉靖二十三年陕西按察佥事正五品《全辽志》第595页;《陕西通志》卷22《职官》,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2册,第215页。52万善嘉靖二十三年宁国知府正四品《全辽志》第595页。53张云霖嘉靖二十九年行人司行人正八品《全辽志》第595页。54钱之选嘉靖二十九年兵部郎中正五品《江南通志》卷157《人物志·孝义一·苏州府》,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1册,第527页。55呼为卿嘉靖三十二年主事正六品《全辽志》第595页、《万姓统谱》卷13《上平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56册,第266页。56江奎嘉靖三十二年巩昌府同知正五品《全辽志》第595页。57夏永嘉靖三十八年太湖知县正七品《全辽志》第595页。58黃学海嘉靖四十一年赣州知府正四品《明神宗实录》卷21“万历二年正月已丑”条,第562页。59何文维嘉靖四十一年员外郎从五品《江西通志》卷54《选举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4册,第785页。60胡同文嘉靖四十四年江西左参政从三品《明神宗实录》卷186“万历十五年五月庚子”条,第3480页。61冯子履隆庆二年(1568)河南右参政从三品《明神宗实录》卷247“万历二十年四月甲寅”条,第4609页。62冯琦万历五年(1577)礼部尚书正二品《明神宗实录》卷364“万历二十九年十月乙丑”条,第6783页。63萧汝芳万历十一年陕西泾阳知县正七品《陕西通志》卷53《名宦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4册,第293页。64李景登万历二十年汉中知府正四品《钦定盛京通志》卷64《历朝人物七》,第385页;《陕西通志》卷22《职官三·汉中知府》,第220页。65叶世英万历二十三年兵部员外郎从五品《明神宗实录》卷460“万历三十七年七月庚辰”条,第8675页。66刘国缙万历二十三年招练副使正四品《明熹宗实录》卷12“天启元年七月丙辰”条,第614页。67洪敷教万历四十一年南京礼部郎中正五品《明熹宗实录》卷77“天启六年十月乙巳”条,第3703页;《崇祯长编》卷4“天启七年十二月己酉”条,第179页。68佟卜年万历四十四年山东监军佥事正五品《明熹宗实录》卷12“天启元年七月丙辰”条,第614页;《湖广通志》卷47《乡贤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3册,第20页。69陈民情天启二年(1622)陕西副使正四品《江西通志》卷55《选举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4册,第815页。70张国臣崇祯元年(1628)兵部主事正六品《崇祯实录》卷5“崇祯五年三月癸卯”条,第154页;《崇祯长编》卷55“崇祯五年壬申正月丁巳”条,第3218页。71史洪谟崇祯四年宜阳知县正七品《江南通志》卷173《人物志·流寓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1册,第915页;《河南通志》卷34《职官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6册,第262页。72刘士琏崇祯四年分守道官正五品1《崇祯长编》卷4“天启七年十二月己酉”条,第183页;《浙江通志》卷119《职官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2册,第191页。据上表所示资料,遂成以下二表:明代辽东进士最终任官统计表京官尚书侍郎副都御史顺天府尹佥都御史国子祭酒郎中尚宝少卿员外郎太仆寺丞主事给事中御史行人合计数量3141114131512230地方官布政使参政都转运使副使佥事分守道官知府府同知长史知州府推官知县合计数量23165181231942明代辽东进士最终任官品级统计表品级正二从二正三从三正四从四正五从五正六、正七从七正八合计数量32641511376121272综合以上三表,可知明代辽东72名进士全部走上仕途,分别担任了京官和地方官,如此高的入仕率在各省直的进士群体中是极为罕见的。其中,任京官者自尚书至行人共30名,占总数的41.67%;任地方官者自布政使至知县共42名,占总数的58.33%,广泛分布在南、北两直隶和山东、陕西、山西、河南、浙江、江西、福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十一个省份。任在京和地方三品以上官者15人,占总数的20.83%;任在京和地方五品以上官者有51人,占总数的70.83%;任在京三品以上官者9.人,占总数的12.5%;任在京五品以上官者19人,占总数的26.39%。总体而言,与同处边地但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程度都高于辽东且单独举行乡试的明代广西相比,二者进士入仕后的最终任职状况大体相当2。1“分守道官”,应指布政司分守参政、参议等官,有时按察司的副使、佥事等官也出任分守道官,因该处不明具体官职,故暂以最低的佥事正五品计。2笔者依据明朝历科《进士登科录》、《皇明贡举考》、《明实录》、《国朝历科进士题名碑录》以及各省《通志》等文献所载相关资料,考证和统计明代广西进士共有201人。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一书统计明代广西进士为209人(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8页),其中包含崇祯十三年“赐特用”8九。笔者认为“赐特用”只是崇祯皇帝为打破资格用人局面,而对非进士出身的举人、岁贡比照进士出身给予破格任用,而被“特用”者本身并不具有进士身份,故不应统计在内;所以,除去这8人,吴氏与笔者对明代广西进士总数的统计实际是相同的,但在个别科次人数的认定上仍有差异。如正统七年壬戌科,笔者计为2人,吴氏计为1人;天顺四年庚辰科,笔者计为1人,吴氏计为2人。在明代广西201名进士中,任职者187人,入仕率为93.03%,明显低于辽东;任在京和地方三品以上官者共46人,占任官总数的24.6%,比率略高于辽东;任在京和地方五品以上官者共112人,占任官总数的59.89%,比率明显低于辽东;任在京三品以上和巡抚官者28人,占任官总数的14.97%,比率略高于辽东;任在京五品以上官者51人,占任官总数的27.27%,比率略高于辽东。综合以上因素,可见辽东与广西进士入仕后的最终任职状况应足大体相当的。3[明]《明一统志》卷18《滁州·名宦》,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2册,第402页。(二)在任官行政中的突出表现明代辽东进士任职后绝大多数都有出色表现。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勤政恤民、政绩显著出任地方官员的辽东进士,一般都能做到勤政恤民。如天顺间,东宁进士周正任滁州知州,“有治绩,滁人德之”3。成化中,辽阳进士毕用任归德知州,“察民隐,课农桑,推奖善良,禁伏豪横。时黄河泛溢薄城,居民散徙,用慰抚之;增筑月堤,水不为害;复奏免是年田租之半,民赖以安”。任满离去之时,“民遮道泣留,为立仁政碑”1。广宁进士吴哲任嘉定知县,“筑堤四十里以捍海潮”;后“升监察御史,人莫敢挠以私;巡两淮盐课,鬻余盐二千余万引,开各场运河九十八道;再巡畿内,权宠家侵据民地若干,悉复之;简刑兴利,民免流离;论者谓其得激扬之体”2。辽阳进士丘霁任苏州知府,“浚沮淤以利田,歉岁请减税十二;凡所务力行,无所回郄,治未一年,诸废毕举”3。弘治中,广宁进士潘辅任顺天永清知县,“有冰蘗声,时盗贼窃发境江,缉捕有方,畏威远遁,民皆安堵”4。正德初,辽阳进士崔哲“知威州,化服强番,边陲无儆,军民赖以安堵”5。嘉靖初,沈阳进士范鏓任河南知府,“岁大饥,巡抚都御史潘埙驳诸请振文牒,候勘实乃发。鏓不待报,辄开仓振之,全活十余万。民争讴颂鏓”6。后转两淮运使,“去之日,民立生祠,勒德政碑,有‘明比月、清比水之谣’;……为之歌曰:‘范来早,我民饱;范来迟,我民饥’”7。辽阳进士佟应龙任新昌知县,均平赋役,“汰冗滥,矫偏救弊,意在佐贫弱、抑富强,有请托者,初不峻拒,而临事一断以理,士民德之”8。万历中,广宁进士李景登“出知汉中府,冰操严洁,明敏果断,莅任三年,案无留牍,狱无沉滞”9。无论在内地、边地任职,还是出任知县、知州或知府,这些官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始终把解民所困作为自己施政的着眼点,因而受到民众的爱戴。2、公正执法辽东进士中还出现了不少以公正执法著称的官员。如正德中,宁远进士陈寿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当时镇守陕西的中官廖堂贪暴,寿乃“戒谕堂勿假贡献名有所科取。……堂爪牙数十辈散府县渔利,寿命捕之,皆逃归,气益沮。其秋,拜南京兵部侍郎,陕人号呼拥舆,移日不得行”10。又如,嘉靖间,广宁进士傅钥任“山西按察使,用法平恕,不事操切,而专持大体。富民某某坐杀人当死,狱成后,以货免。钥收鞫之,寘于法。主簿某、知县某,皆良吏,以忤当道意,为奸人所构。事下按察司,或谓钥云‘是当道所欲入’,钥曰‘法如此,恶以人意出入’!竟白之”11。范鏓执法“刚断明察”,“其廵抚宁夏时,清查侵盗粮草,裁革冒功升赏,弛废振兴,边境肃然”12。万历中,广宁进士冯琦任吏部右侍郎,“莅政勤敏,力抑营竞,尚书李戴倚重之”13。崇祯间,复州进士刘士琏任“平阳府推官,慈祥恺悌,多所平反”14。上述情况,在官本位社会普遍存在“官大于法”和官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盛行人情关系的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3、清正廉洁1《明一统志》卷27《归德府·名宦》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2册,第678页;《河南通志》卷55《名宦中·归德府》,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7册,第257页;2《明一统志》卷54《抚州府·人物·吴哲》,第117页。3[明]王鏊《姑苏志》卷40《宦迹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3册,第732页。4《钦定盛京通志》卷64《历朝人物七·明》,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2册,第383页。5《四川通志》卷7上《名宦·顺庆府》,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9册,第323页。6[清]张廷玉《明史》卷199《范鏓传》,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5268页。7《辽东志》卷4《人物·范鏓传》,第623页。8《浙江通志》卷153《名宦八·绍兴府·明》引万历《绍兴府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3册,第160页。9《钦定盛京通志》卷64《历朝人物七·明》,第385页。10[清]张廷玉《明史》卷186《陈寿传》,第4934页。11[明]王慎中《遵岩集》卷17《巡抚河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傅凌川公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4册,第442页。《山西通志》卷85《名宦三·傅钥》,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5册,第82页。12《钦定盛京通志》卷64《历朝人物七》,第384页。13[清]张廷玉《明史》卷216《冯琦传》,第5702页。14《山西通志》卷90《名宦八·平阳府·明》,第198页。15王鏊《姑苏志》卷52《人物十·名臣》,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3册,第990页。在明代辽东进士群体中,也不乏为官清廉者。如天顺问,辽东唯一的一甲进士盖州陈鉴“使朝鲜,(朝方)以妓女侍,(鉴)作诗却之,夷人敬服”15。辽阳进士顾能“授户部主事,有清操,生平不妄受人一钱。……监收通州粮,尽革诸弊;再往淮安收钱,计一岁所入九倍于昔,寻升本部员外郎。成化初,天下清官四员,能居都御史杨继宗之次,宪宗刻名于便殿柱上,惜不及大用云”1。弘治间,陈寿屡立战功,“当战捷时,或劝注子弟名籍,寿曰:‘吾子弟不知弓槊,宁当与血战士同受赏哉!’竟不许。……寿廉,历官四十年,无家可归,寓南京,所居不蔽风雨。其卒也,尚书李充嗣、府尹寇天叙为之敛”2。其清正廉洁和高风亮节,豫使在今天仍有鲜明的启示和教育意义。4、刚直敢言大凡正直之臣,都有一种骨鲠之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敢于秉公直言,不向谬误和邪恶妥协;为此,不惜付出罢官、入狱甚至生命的代价。在明代,此类直臣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辽东进士中也不乏其人。如辽阳进士胡深任“御史,刚正嫉邪,不避权幸”;成化初,“上疏请斥奸邪,痛诋大臣”,以此被“谪黔阳县丞”3。成化间,陈寿任“户科给事中,视宣大边防,劾去镇守中官不检者,又尝劾万贵妃兄弟及中官梁芳、僧继晓,系诏狱”4。弘治间,辽阳进士孙磐“观政”时就上疏弹劾并建议罢黜“以言为讳”的谏官;正德元年,复上疏指斥内臣典兵曰:“今九边镇守、监枪诸内臣,恃势专恣,侵克百端;有警则拥精卒自卫,克敌则纵部下攘功;武弁藉以夤缘,宪司莫敢讦问;所摧家人头目,率恶少无赖;吞噬争攫,势同狼虎;致三军丧气,百职灰心。乞尽撤还京,专以边务责将帅。’”刘瑾专权后,“斥磐为奸党,勒之归”5。正德间,沈阳进士张经任御史出按宣府,“劾镇守太监丁喜贪肆罪;嗣为喜所讦,逮系诏狱”。后虽经“都御史彭泽及两京监官论辨其诬”,但仍“谪河南河内县典史,忧忿,卒于途”6。万历中,神宗荒贪日甚,矿监税使肆虐搜括,民不聊生。冯琦乃愤而上疏曰:自矿税使出,而民间之苦更甚;加以水旱蝗灾,流离载道,畿辅近地,盗贼公行,此非细故也。诸中使衔命而出,所随奸徒,动以千百。陛下欲通商,而彼专困商;陛下欲爱民,而彼专害民,……取财尽锱铢,远近同嗟,贫富交困。贫者家无储蓄,惟恃经营,但夺其数钱之利,已绝其一日之生;至于富民,更蒙毒害,或陷以漏税、窃矿,或诬之贩盐、盗木,布成诡计,声势赫然,及其得财,寂而无事。小民累足屏息,无地得容,利归群奸,怨萃朝廷。夫以刺骨之穷,抱伤心之痛,一呼则易动,一动则难安。今日犹承平,民已汹汹;脱有风尘之警,天下谁可保信者7!尽管神宗“不报”,但此疏对于揭露矿监税使给人民造成的祸害和对明朝统治的危害可谓淋漓尽致,成为当时同类奏疏中的代表作。5、多具军事才能1《欽定盛京通志》卷64《历朝人物七·明》,第381页。2[清]张廷玉《明史》卷186《陈寿传》,第4933-4934页。3《钦定盛京通志》卷64《历朝人物七·明》,第381页。4[清]张廷玉《明史》卷186《陈寿传》,第4933页。5[清]张廷玉《明史》卷189《孙磐传》,第5011页。6《钦定盛京通志》卷64《历朝人物七·明》,第383页。7[清]张廷玉《明史》卷216《冯琦传》,第5703页。8[清]张廷玉《明史》卷186《陈寿传》,第4933页。明代辽东进士皆籍属边地军卫,较为熟悉战事,自然比内地进士具有更多的军事知识与相应素养,故一旦负有军事职责,大都表现出超凡的军事才能。如弘治十三年,陈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火筛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明年,诸部大入,先以百余骑来诱;诸将请击之,寿不可,自出帐,拥数十骑据胡牀指麾饮食;寇望见,疑之,引去;诸道袭击斩获甚多。朝廷方遣苗逵等重兵至,而寿已奏捷,孝宗嘉之”8。又如范鏓,嘉靖二十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一意练步骑、广储蓄,缮治关隘、亭障,寇为远徙,俘归者五百人”;后又以兵部左侍郎“总理边关阨隘”,奏上经略潮河川、居庸关、古北口和蓟镇五里垛、划车、开连口、慕田峪以及紫荆、倒马、龙泉、山海关等处事宜,“又言诸路缓急,以密云之分守为最,各关要害以密云之迤西为最,若燕河之冷口、马兰之黄崖、太平之榆木岭、擦崖子,皆所急也,宜敕抚镇督诸将领分各营士马,兼侧近按伏之兵,迭为战守”。所议确实详备,而被明廷采纳1。再如广宁进士张文锦,正德中,“迁安庆知府,度宁王宸濠必反,与都指挥杨鋭为御备计。宸濠果反,浮江下。文锦等虑其攻南都,令军士登城诟之。宸濠乃留攻,卒不能克事”2,为平定宸濠之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明代辽东进士的文化贡献进士作为明代文化素养最高的一个社会群体,自然在传承和发展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方面起着引领和推动的作用,辽东进士也不例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辽东地区文化发展的推动者作为辽东士人中的佼佼者,辽东进士首先以其显赫的功名对辽东社会文化的普及和提高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按明制,各地官府都要为当地的科举中式者举行“宾兴”之礼。如据《全辽志》载,辽东“中式举人”归来,要为其举行“树旗捷报、具彩乐郊迎”等庆贺仪式;新进士归来,要为其举行“宴席、礼币、彩乐导归”等庆典活动3。科举中式者还往往在其家乡建立牌坊以炫耀其功名,仅据《辽东志》记载,到嘉靖初年,辽东地区已建起“进士牌坊”36座,其中辽阳17座,锦州5座,广宁、义州各4座,开原2座,宁远、蒲河、沈阳、海州、盖州各1座;而次一等的“举人牌坊”就更多,达76座,其中辽阳36座,广宁15座,义州9座,锦州7座、海州3座,开原、沈阳各2座,宁远、盖州、金州、蒲河各1座4。各种庆典活动和一座座矗立在城镇街衢的科举牌坊有力地向社会宣示着科举中式者的功名与荣耀,并与由此带来的权位利禄和官爵威仪一起成为引领和推动辽东地区形成习文应试之风和文化发展的最为强劲的动力。不少辽东进士卸任回到辽东,还以传道授业、培养人才特别是普及儒学礼教为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义州进士贺钦。他于成化四年辞官归乡后,四十余年“善化导人”,“非礼弗履,身范时俗,不言而躬行,故言出而人自信服之”,从学者“日众”5。辽东进士中功业最著的陈寿和最著名的科举家族——广宁冯氏科举家族的开创者冯裕就都出其门下6,成化二十年广宁进士范政也是拜其为师7;以致“僮仆孩稚咸习闻其说”,耆老、商贾也“往往从化”。如有名“史六丈者,平生商于南方,老而始归,慕先生之德,遂来求学;先生仍以前辈待之,每来辄为解说小学家礼,次《四书》,次朱子《通鉴纲目》,次及《春秋经》左氏诸家《传》,数年之间,寒暑不置;史遂有所得,巍然为乡之达尊”。甚至,义州最初盛行的僧、道二教,后也“以先生正教之兴,渐次衰谢,乡人惑之者甚少,虽缁流亦往往自悔悟,有反正者,有归儒而游门墙者”8。1[清]张廷玉《明史》卷199《范鏓传》,第5268-5269页。2[清]张廷玉《明史》卷200《张文锦传》,第5286-5287页。3《全辽志》卷4《典礼·宾兴》,第631页。4《辽东志》卷2《建置》,第381页。5[明]贺士谘编《医闾集》卷1《言行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4册,第627页;尹守衡《皇明史窃》卷73《贺钦传》,续修四库全书第317册,第397页。6[清]张廷玉《明史》卷186《陈寿传》,第4933页;《明史》卷216《冯琦传》,第5705页。7《医闾集》卷6《赠以德范进士》,第683页。8《医闾集》卷1《言行录》,第633页。9《医闾集》卷1《言行录》,第632页。任职辽东的文武官员也有拜钦为师者。如“盘粮陈绣衣宽来访,请曰‘生行事可否不能自知,且无可问处,幸有以教我’。先生曰‘不闻此言久矣!虚心下问,人之所难,舜之大智,亦不过好问好察;大人此意正某之所当法也’。陈固问之,先生以往年之过刻者告之”9。又如,“都督李公始至,求写影纸、习字画。先生因作一简劝之,以为字画小艺不必萦心,惟读古圣贤书,可以养德性、发神智,……公何不务此,乃琐琐于彼耶!李公大喜,即令素日读书之官轮流日讲,以求进益;且请何书为要,先生乃令讲《大学衍义》,仍令其官先授于先生,然后讲之,岁以为常。李公德业大进”1。2、在任官地推进文化教育建设明代府、州、县官皆有兴学重教之责,辽东进士在这方面同样有出类拔萃者。如丘霁任苏州知府,“重祀恤民,养士正俗。初,郡学门傍启,行者经文庙中溜;乃买民地,直学宫辟门,迁驿于胥门,规模显敞。又访冠、祭、射礼,仪目秩然,命诸生习行之”2。弘治間,孙磐任陵川知县,“尤殚心风教,穷乡遍立社学,集《养正篇》、《小四书》、《养蒙大训》,悉为刊布之”3。正德間,崔哲“知泽州,撤淫祠,广储蓄,尤爱奖进学,课试皆有程期”4。至于嘉靖间广宁进士冯惟讷“累迁浙江提学”,专职提督浙江一省的府、州、县儒学,负责对全省生员进行“岁考”并主持确认应试者参加乡试资格的考试——科考,俱能秉公试士,“凡权贵私函,却之不发”5,其对推进当地文化教育发展的作用就更大了。3、著书立说、从事创作辽东进士群体对于文化贡献的另一表现就是著书立说、从事创作。据不完全统计,在72位辽东进士中,至少有13人留有著述传世,兹谨将笔者搜寻和考证的结果列表呈现如下:辽东进士著述统计表姓名著作名称、卷数或篇名出处陈鉴《方庵集》凡若干卷。[明]吴宽《家藏集》卷61《前朝列大夫国子祭酒陈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5册,第572页。《草堂集》。《千顷堂书目》卷19《天顺庚辰科》,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6册,第504页。书法:《丘時雍忠烈祠詩帖行书》。《六艺之一录》卷364《历朝书谱》,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34册,第738页。邱霁文:《移建姑苏驿记》。[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11《驿递》,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85册,第273页。文:《三高祠记》。[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15《祠庙》,第389页。诗:《游灵岩》。[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32《寺院》,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86册,第88页。《医闾言行绿》8卷。《千顷堂书目》卷10《传记类》,第265页。《医闲漫记》1卷。《千顷堂书目》卷12《小说类》,第333页。贺钦《医闾先生集》9卷。《千顷堂书目》卷20《成化丙戌科》,第509页。诗:《登闾出》。《全辽志》卷6《艺文下》,第674页。诗:《春晚》[清]朱彝尊编《明诗综》卷28,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59册,第712-713页。王春《复庵诗集》。《钦定盛京通志》卷64《历朝人物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2册,第383页。1《医闾集》卷2《言行录》,第636页。2王鏊《姑苏志》卷40《宦迹四》,第732页。3《山西通志》卷96《名宦十四》,第342页。4《山西通志》卷96《名宦十四》,第342页。5《山东通志》卷28之3《人物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0册,第809页。冯裕《方伯集》《冯氏五大夫集》不分卷,《明清临朐冯氏著作汇编》据韩国《冯氏大同谱》本影印。诗:《君马黄》、《战城南》、《西门行》、《东门行》、《对酒》、《满歌行》、《文丞相祠》、《君子行》、《相逢行》、《怨歌行》、《鞠歌行》等124首。《海岱会集》卷1-12《古乐府》、《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77册,第1-77页。傅钥文:《发明律例以便征战疏》。《全辽志》卷5《艺文上》,第658页。诗:《破倭东番歌》。[明]沈有容辑《闽海赠言》卷4《古风》,《台湾文献丛刊》,第56种,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出版,第62页。诗:《赠沈士弘将军移镇石湖》、《闻沈士弘将军复邀陈季立校书石湖走笔奉寄兼讯士弘》、《访沈士弘将军石湖新署》、《赠沈将军东番奏捷》。[明]沈有容辑《闽海赠言》卷5《七言律诗》,第89、90页。徐景嵩《沙洲稿》4卷。《全辽志》卷4《人物》,第623页。诗:《千山温泉》。《全辽志》卷6《艺文下》,第668页。文:《火神庙记》、《辽阳乡贤祠祭》、《肃清辽海诗册序》。《全辽志》卷5《艺文上》,第653、654、656页。冯惟重《大行集》1卷。《千顷堂书目》卷23《嘉靖戊戌科》,第574页。冯惟讷《光禄集》10卷、《古诗纪》156卷、《风雅广逸》7卷。《明史》卷99《艺文志四》,第2481页。《古诗纪》156卷,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79、1380册,第1-719页。《青州府志》18卷《千顷堂书目》卷7《地理类中》,第161页;《明史》卷97《艺文二·地理类》,第2408页。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5年影印明嘉靖四十四年刻本)和《中国方志库》。《文献通考纂要》64卷、《汉魏六朝诗记》100卷、《风雅广韵》1卷、《楚词旁注》1卷、《选诗约注》1卷、《杜律删注》1卷、《唐音翼》1卷。《山东通志》卷34《经籍志·集总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1册,第161页。齐宗道文:《严防边以预消虏患疏》。《全辽志》卷5《艺文上》,第660页。范鏓文:《重迁复州学记》、《增建河东七堡记》《全辽志》卷5《艺文上》,第645、651页。张云霖诗:《吊郑贞女》。《全辽志》卷6《艺文下》,第676页。冯琦《通鉴分解》。《千顷堂书目》卷4《编年类》,第113页;《东林列传》卷15《冯琦传》,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5册,第367-370页。《两朝大政纪》。《千顷堂书目》卷4《编年类》,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6册,第111页。《宋史纪事本末》28卷(冯琦初编、陈邦瞻续编)。《千顷堂书目》卷4《编年类》,第113页。《经济类编》100卷。《千顷堂书目》卷15《类书类》,第397页;《明史》卷98《艺文三》,第2449页;《东林列传》卷15《冯琦传》,《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60-963册。《北海集》46卷。《千顷堂书目》卷25《万历丁丑科》,第611页;《东林列传》卷15《冯琦传》,第369页;《明人文集丛刊》第1期,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山东通志》卷34《经籍志》载作“4卷”,第160页。《唐策》10卷、《明策》3卷、《正士风文体疏》1卷。《千顷堂书目》卷30《表奏类》,第716、724页。《唐诗类韵》。《千顷堂书目》卷31《总集类·诗》,第744页。《宗伯集》81卷。《千顷堂书目》卷25《万历丁丑科》,第611页;[清]张廷玉《明史》卷99《艺文四》,《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16册影印明万历间刻本。《冯琢庵先生北海集》58卷(20册)日本“内阁文库”藏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文:《修省弭灾疏》(万历二十七年)。《御选明臣奏议》卷33,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45册,第552页。文:《郡别驾魏公祠堂碑记》。[清]孙廷铨《颜山杂记》卷4《遗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2册,第820页。文:《万历壬寅重建吏部正堂火房记》。《钦定日下旧闻考》卷63《官署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8册,第3页。诗:《钓鱼台》1首。《畿辅通志》卷119《诗·五言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6册,第820页。诗:《碧云寺》(益都)1首。《山东通志》卷35之1上《艺文志一》,第220页。诗:《冶水》、《游赤涧小园》、《石淜》、《云门山一》、《云门山二》、《云门远眺》等6首。《山东通志》卷35之1下《艺文志一·五言律诗》,第533页。文:《东省防倭议——与邢总督》。《山东通志》卷35之12《艺文志十二·议》,第139页。文:《条麓堂稿序》。《山西通志》卷214《艺文三十三·序三》,第页。诗:《题三娘子画像》三首。《山西通志》卷226《艺文五十四·诗六·七绝》,第656页。1[清]《明史》卷283《贺钦传》,第7265页。上表所示辽东进士著述主要集中在传统文献分类中的史、集二部;按现代分类,其内容则广泛涉及政治、历史、经学、军事、文学、书法等各个方面。其中,成就较大的主要集中在经学、诗歌、史学三个方面。经学以贺钦最具代表性,在明朝经学史尤其在程朱理学向王阳明心学过渡中具有重要地位。《明史》本传称其“不务博涉,专读《四书》、《六经》小学,期于反身实践;谓为学不必求之高远,在主敬以收放心而已”1。其学主要反映在《医闾先生集》一书中,《四库全书总目》该书《提要》也指出:钦学虽“出于陈献章,然献章之学主静悟,钦之学则期于返身实践,能补苴其师之所偏;尝言为学不在求之高远,在主静以收放心而已。故《集》中所录言行皆平易真朴,非高谈性命者可比;而所上诸奏疏亦无不通达治理,确然可见诸施行;在讲学诸人之中独为笃实而纯正”1。天启初,明廷“追谥”其为“恭定”。诗歌以贺钦尤其是冯裕、冯琦成就最高。其内容虽然都以描写自然景色、感叹时光短促、抒发人际情谊为主,但其中也有不少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史”之作。如贺钦诗:紫阳小学人谁读?祭酒居然教不行。念念只归官禄上,谩言父母与神明2。反映了科举制度下士子习文应举只为追求“官禄”而不求真才实学和修养德性的弊端。又如冯裕《战城南》:前岁战,在云中;今岁战,在辽东。玉林塞南穹庐满,广宁城边人烟空。年年春草腓更绿,不知征战何时穷。……朝出战,暮忘归,别新婚,远庭闱。忠臣义士心所希,但愿黄金印似斗,宁辞白骨甘如饴3。描写了战争的苦难并表达了诗人对边地和平的深切渴望。再如冯裕《渑水田家》又:昨夜秋风清,百谷满原隰。短镰久在手,收获一何亟。筑场见蚁穴,中心为恻恻。茅屋四五间,俯仰皆饱食。牛犊下山来,黄鸡亦在杙。雪飞烧劳薪,地炉夜不熄。煨酒热如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