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市场分析一、技术+成本+价值增长多维推动垂直整合,车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为有色金属等原材料矿产资源企业,以及制造锂电池电解液、正极、负极、隔膜环节的材料加工企业;中游企业为生产电芯、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等的电池零部件企业及生产电控、电机以及整车控制等零部件制造企业。(一)上游:贵电影响整车厂成本控制,缺芯加重产品供应风险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制造锂电池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环节的材料加工企业,其原材料主要为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在整车成本中,动力电池成本约占整车成本的40-50%,而根据亿欧智库研究,正极材料占据动力电池整体成本的约40%;根据比亚迪半导体信息,IGBT约占整车成本的7-10%。1.电池: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推动整车成本提升原材料在动力电池成本占据较大比重。整车来看,动力电池成本约占整车成本的40-50%,成为影响整车成本的关键因素;据亿欧智库研究,正极材料占动力电池整体成本的约40%,其中原材料成本在正极的整体成本中占比89%。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可分为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碳酸锂、氢氧化锂等,由此可见,锂矿的价格是影响正极材料乃至动力电池产业链成本控制的核心因素。电池上游原材料自2021年以来供不应求,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其中电池级碳酸锂和氢氧化锂(56.5%电池粗颗粒/国产)涨幅最大,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21年1月的6.29万元/吨上涨至22年12月的55.03万元,增长774.88%;氢氧化锂(56.5%电池粗颗粒/国产)价格也从21年1月的5.27万元/吨上涨至22年12月的55.25万元,增长超900%。另外,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国产)价格从21年1月的4.13万元/吨上涨至22年12月的17.08万元/吨,增长超300%;镍钴锰酸锂(523/国产平均价)价格从21年1月的12.90万元/吨上涨至22年12月的32.80万元/吨,增长154.31%。2023年以来,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有所下降:以23年1月17日价格为例,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下降至47.5万元/吨,镍钴锰酸锂大幅下降至10.05万元/吨,磷酸铁锂和氢氧化锂(56.5%电池粗颗粒/国产)分别小幅下降至15.15万元/吨和48.90万元/吨。上游原材料毛利率普遍高于整车制造行业,根据罗兰贝格数据,2019年整车制造行业平均毛利率不足20%,而正极、负极、锂资源的毛利率分别为19.3%、31.4%、32.3%。2.IGBT:产需差距逐年扩大,缺芯现象仍在加剧IGBT成本占整车成本比重高,对整车厂单车利润影响较大。IGBT决定整车的能源效率,是除电池外成本第二高的元件。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中,IGBT约占电机驱动系统成本的50%,而电机驱动系统占整车成本的15-20%,即IGBT成本占整车成本的7-10%,成为除电池之外成本第二高的元件。产需差距逐年扩大,缺芯现象仍在加剧。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IGBT产销量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我国IGBT产量为2580万只,同比增长27.7%;需求量为13200万只,同比增长20%。国内市场IGBT产需差距逐年扩大,2021年产需差距超1亿只,缺芯现象仍在加剧。其中,IGBT国产自给率较低为一大原因。近年来自给率从2015年的10.1%缓慢提升至2021年的19.5%,未来国产替代或将成为缓解国内IGBT供需差距的重中之重。(二)中游:技术+成本+价值增长多维度考量,整车厂布局关键零部件意愿强烈技术+成本+价值增长多维度考量,整车厂布局关键零部件意愿强烈。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越来越接近成熟期,新能源汽车销量高速增长,许多主机厂开始转向自主研发或合资生产关键零部件,从而加强对零部件的安全性与成本以及供应稳定性的掌控。从技术端考虑,新能源电气系统在整车安全与性能表现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整车厂为规避潜在技术缺陷与产能短缺风险,技术掌控意愿较高。从成本端考虑,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电池、电驱动、电控系统等新能源部件以及智能汽车部件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零部件,其占新能源汽车成本约70%。从价值增长层面考量,根据罗兰贝格研究,未来3-5年新能源部件将成为整车价质量提升的核心贡献者,其中动力电池占绝对价值主导,电机与电控价值同样突出。因此,探讨关键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整车厂技术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未来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要竞争点将落脚于续航里程与智能驾驶体验二维度的竞争。其中,续航里程竞争包括电池能量密度与补能速度,智能驾驶体验竞争包括自动驾驶技术与智能座舱技术。1.趋势一:车企不再以追逐能量密度为主要诉求,转向多元理性考量电池选择磷酸铁锂电池需求回暖,市占率反超三元锂电池。基于结构创新技术(如宁德时代CTP技术、比亚迪CTB技术)对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以及充电设施的完善对里程焦虑的缓解,在新能源补贴逐步退坡带来的成本压力的背景下,磷酸铁锂电池凭借相比于三元锂电池的低成本、高安全以及循环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实现装车量迅猛增长:自2021年7月起持续18个月装车量高于三元锂电池,2022年全年累计装车量为183.8GWh,占总装车量68.36%,累计同比增长130.2%。因此,我们认为,未来车企不再以追逐能量密度为主要诉求,而转向综合成本、安全、能量密度等多元理性考量。2.趋势二:电驱动集成化趋势凸显,系统和部件二维度实现优化升级电驱动集成趋势凸显,三合一电驱动集成为主流路线。电驱动集成化优势显著:减小系统体积与质量,提升整车布置便利性;降低能量损耗,提升整体效率;省略壳体、连接件等部件,降低系统成本与价格;利于模块化标准供货,缩短研发与匹配周期。目前,电驱动系统的集成以三合一技术路线为主流,即将电机、电控与减速器集成为电驱桥。凭借其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等优势,三合一电驱动在自主品牌纯电平台车型中逐渐成为标配,例如吉利PMA平台的几何系列车型、长城欧拉纯电动车型均采用自研的三合一电驱桥。根据NE时代数据统计,1H22年新能源乘用车三合一及多合一电驱动系统搭载量为136.8万套,同比增长100.9%,占到总配套量的59.0%。系统和部件二维度实现系统优化升级。部件层面,车用SiC或将取代IGBT,未来有望迎来增长。在800V高压快充平台不断普及以及电控的高集成化和高效率的技术趋势下,IGBT因难以实现高电压和大电流等因素,或将逐渐被替代,同时鉴于SiC材料制作的MOSFET可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具有高频工作与较低的开关损耗能力,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下一代功率器件的核心,进而成为主驱逆变器标配。系统层面,电驱动系统向高度集成化、高压化、平台化等方向发展。目前高集成化的代表包括华为DriveONE七合一与比亚迪八合一电驱成;比亚迪八合一电驱成在三合一电驱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OBC、DC-DC、PDU、VCU、BMC,实现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与零百加速2.9秒。同时,800V高压快充平台成为行业趋势。电动车市场对于缩短充电时间有极大需求,受益于碳化硅技术的发展,自2019年保时捷首发800V高压平台后,车企相继推出800V电压平台与搭载车型,提升补能速度。3.趋势三:智能驾驶利好政策频出,智能座舱或将成为竞争新亮点利好政策频出,NOA领航辅助功能规模量产加速。2022年9月5日,上海市印发《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目标到2025年,智能网联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其中L2级和L3级汽车占新车生产比例超过70%,并支持L4级及以上汽车在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11月14日,《深圳市推进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发布,《方案》表明深圳市将推动建设城市级智能网联汽车统一政府监管平台,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服务能力,计划到2023年底打造全国首个面向智能网联汽车全城开放的示范城市。随着上述高阶自动驾驶政策的落地,以及理想、小鹏、蔚来、长城等NOA领航辅助功能的规模量产,L2+级以上ADAS将快速渗透,根据佐思汽车研究数据,预计到2025年国内乘用车L2及L2+级ADAS装配率将超过50%,其中L2+有望超过15%。智能化体验市场关注度高,智能座舱或将成为竞争新卖点。从用户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来看,据IHSMarkit研究,座舱智能科技配置水平是仅次于安全配置的第二大类,其重要程度已超过动力、空间与价格等传统购车关键要素。相比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作为直接与用户接触的空间生态,其硬软件与生态应用等功能更容易被用户所感知,同时技术实现难度较低并且没有严格的法规约束与等级划分,因此智能座舱或将成为主机厂寻求差异化发展的重要赛道,未来有望加速渗透。根据ICVTank数据,中国智能座舱行业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3亿美元。智能座舱产业边界逐渐拓宽且模糊,智能化趋势加强行业玩家生态协同。根据亿欧智库研究,座舱智能化技术创新呈现出日益明显的生态化趋势,需要多方资源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因此智能座舱的产业结构与传统线性的汽车产业链不同,呈现跨界、融合、集成的网状结构。主机厂、传统供应商与互联网科技公司三方势力趋向于打造共研生态平台:广汽携手科大讯飞联合成立星河智联,成功打造ADiGO4.0智能操作系统G-OS,并与腾迅合作实现微信上车;长城联合腾讯、仙豆智能全面赋能咖啡智能品牌建设,旗下哈弗大狗、哈弗F7、坦克300等多款车型搭载腾讯车联TAI3.0;吉利旗下几何G6/M6基于华为HarmonyOS开发超电智能座舱。(三)下游:纯电动和中高端汽车市场前景广阔,整车厂品牌建设贴合行业趋势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持续增长,市场渗透率持续冲高。根据中汽协数据,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从2017年的58.10万辆增长至2021年的333.42万辆,四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4.77%;在政策及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同比增长96.20%至654.18万辆。其中,纯电动乘用车市占率高位平稳,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根据乘联会数据,纯电动乘用车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批发销量占比持续维持在80%左右;2022年纯电动乘用车批发销量达502.95万辆,占比为76.88%。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技术进步、充电技术及基础设施扩展以及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认可程度提升,纯电动乘用车在中国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从2017年的1.90%增长至2022年的21.36%,未来或将继续扩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6年纯电乘用车渗透率有望提升至40.7%。为更好运营新能源乘用车业务,车企陆续推出新能源独立品牌。除造车新势力企业外,传统车企也纷纷成立纯电汽车品牌:北汽集团早在2009年就成立纯电汽车品牌“北汽新能源”,而后于2018年成立中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极狐;奇瑞新能源也于2010年设立精品智能小车品牌奇瑞新能源;2017年广汽集团推出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AION埃安;吉利汽车于2019年推出旗下高端纯电品牌几何,21年设立潮流科技品牌极氪,22年推出新一代换电品牌睿蓝;上汽在20年/21年相继成立IM智己与飞凡汽车;22年,长安汽车也推出了数字纯电品牌长安深蓝。二、行业先锋比亚迪:长线布局,垂直整合模式走向开放作为产业链垂直整合的领先者,比亚迪起家于产业链中游的电池业务,向上向下拓展业务,铸就了高度垂直整合供应链布局。产业链上游,公司投资布局电池原材料,自研自产IGBT与SiC功率半导体;产业链中游,凭借弗迪系五大子公司实现汽车板块核心零部件全面自产,其中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电池业务国内市占率第二,根据Omdia数据,IGBT业务国内市占率第二,根据智研咨询数据,电机业务市占率第一;产业链下游,除汽车业务之外,凭借制造加工以及电池资产优势拓展光伏储能、电子、轨道交通等领域,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一)上游:投资布局上游矿产,积极部署新材料SiC1.锂矿资源:投资布局上游矿产,锁定电池原材料供给比亚迪早在2010年便开始以投资入股的方式布局上游矿产资源。近年来,公司持续积极投资布局上游矿产资源。2017年,公司投资青海盐湖比亚迪资源开发,拟建设3万吨/年电池级碳酸锂项目,目前已顺利完成项目中试。2020年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湖南裕能,该公司磷酸铁锂出货量国内第一。2021年先后成立格尔木比亚迪锂电材料和四川蜀能矿产,前者于2021年底完成600吨/年碳酸锂中试项目,后者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并优先供应比亚迪。2022年3月,公司30亿元投资盛新锂能并与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保障比亚迪的优先供货权,并于同月成立四川路迪矿业,6月与融捷股份达成供货合作。得益于锂矿布局,在电池原材料全线上涨的2021年,比亚迪单车成本不升反降,同比下降14.68%,实现毛利率17.39%,高于同期广汽/长城/长安的4.07%/16.13%/16.64%。1H22比亚迪单车净利润同比增长16.92%至5,562元,9M22单车净利润同比增长45.60%至7,857元。2.功率半导体:积极布局新材料SiC,强势市占率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比亚迪半导体IGBT技术不断更新,拥有国内首个汽车IGBT产业链。2021年,基于高密度TrenchFS的IGBT5.0技术已实现量产;同年,公司宣布计划在比亚迪半导体西安研发中心发布IGBT6.0芯片,其采用自主研发的高密度沟槽栅技术,相较于同类产品在可靠性与性能上实现较大突破。准确把握行业态势,积极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公司积极研究布局SiC,2022年推出1200V1040ASiC功率模块,采用烧结工艺形成高效、高频、耐高温优势,模块功率提升近30%。公司将整合SiC半导体全产业链,致力于降低SiC器件的制造成本,加快其在电动车领域的应用,预计到2023年,比亚迪旗下所有电动车都将会实现SiC器件对IGBT的全面替代。加速外供,强势市占率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在IGBT领域,据Omdia统计,以2019年IGBT模块销售额计算,公司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电机驱动控制器用IGBT模块全球厂商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英飞凌,市场占有率19%,在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一,2020年继续保持该领先地位。在SiC器件领域,公司已实现SiC模块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车型电机驱动控制器中的规模化应用,成为实现SiC三相全桥模块在电机驱动控制器中大批量装车的功率半导体供应商。(二)中游:混动+纯电技术领先,零部件市场化进程加速1.混动技术:DM-p+DM-i,推动销量与市占率不断冲高2020年,比亚迪发布双平台战略,覆盖多场景,即DM-p+DM-i,其中DM-p拥有超强动力,零百加速突破4s级;DM-i拥有超低油耗,百公里油耗低至3.8L。双平台战略满足不同消费场景,助力公司插混销量进一步攀升。2022年,公司乘用车全系累计销售1,857,379辆,其中DM车型累计售出946,239辆,累计同比增长246.69%,增速快于整体水平(混动+电动)的212.82%。销量爆发的背后是DM4.0强大技术支撑。DM-i混动系统采用以电为主的混动方式降低油耗,通过增加大功率电机与大容量电池,达到“多用电,少用油”的效果;核心组件包括1.5L/1.5Ti插混专用发动机、混动专用变速器EHS系统以及高放电倍率、可灵活搭配的混动专用功率型刀片电池,达到“快、省、静、顺、绿”的驾驶体验,实现亏电油耗3.8L/百公里,综合续航里程突破1200公里。EHS系统是DM-i系统的一大核心:EHS系统采用双电机设计,最高转速达16,000转,减轻约30%重量;发动机直连发电机,提高效率,节省油耗。电机采用扁线成型绕组技术,最高效率达到97.5%,额定功率提高32%,高效区间(效率大于90%的区间)占比达90.3%,质量功率密度达到5.8kW/kg;结合自研第四代IGBT系统,达到电控综合效率高达98.5%,电控高效区占比高达93%。DM-p追求强劲的动力性能,其在DM3.0基础上以优化NVH与平顺性为升级目标:双离合变速器由6速改成7速,缩小速比差并提升平顺性;重新设计动力总成,搭载优化升级的1.5/2.0T发动机与进排气系统等零部件,减少间隙,降低摩擦。搭载DM-p系统的比亚迪汉已于22年4月上市,百公里亏电油耗5.2L,纯电续航里程202km,预售开启10小时汉DM系列订单突破12098辆。2022款唐DM-p也于8月正式上市,4.3s零百公里加速+6.5L百公里亏电油耗,全面提升性能、降低能耗。2.e平台3.0:CTB技术助力升级,八合一集成技术领先行业e平台3.0技术增强公司纯电市场核心竞争力。比亚迪自2010年推出e平台1.0开始,持续进化迭代,2021年已更新至第三代。e平台3.0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安全、高效、智能、美学四大特点。(1)安全层面:高安全的刀片电池加持,在刀片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基础上设计纯电专属传力路径,深度赋能安全。(2)高效层面:八合一电驱动总成、全新一代SiC电控、宽温域热泵系统以及电机升压充电架构等,最终可实现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2.9秒零百加速时间和充电5分钟行驶150公里快充能力。(3)智能层面:基于硬件方面的智能域控制架构以及软件方面的BYDOS操作系统,软硬件分层解耦,硬件能够实现即插即用,软件跨平台通用,车型功能迭代周期缩短70%。(4)美学层面:e平台3.0的全新架构设计及高拓展性可以打造更大的轴长比,更低的车身姿态,超低风阻,同时实现低趴动感大空间。(1)亮点一:刀片电池:高安全长续航低成本,实现磷酸铁锂新突破2020年3月29日,公司正式推出100%自主研发设计的刀片电池。安全方面,刀片电池通过行业最严苛的针刺测试,表面温度仅为30-60℃,抗高温性能显著优于三元锂电池。续航方面,刀片电池取消了传统动力电池结构“电芯-模组-电池包”中模组环节,空间利用率从40%提升至60%,能量密度为140-150Wh/kg;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EV单次充电可行驶600公里。寿命方面,刀片电池充放电次数为3000次以上,远高于NCM电池500-2,000次的理论水平。成本方面,刀片电池采用磷酸铁锂技术,不包含镍、钴等稀缺资源,制作成本具备天然优势。(2)亮点二:CTB技术:助力e平台3.0升级,电池车身一体化保障安全CTB(CellToBody)技术在CTP技术基础上将电池上盖与底板合二为一,从原来电池“三明治”结构,进化成整车的“三明治”结构,电池单体直接集成到车身上的技术。安全层面,紧密排列的类蜂窝状结构实现电池系统结构强度的突破,可以承受50吨重卡的碾压;电池车身一体化设计使整车扭转刚度突破40000N·m/°,助力整车安全再升级,让燃油车的上限成为了电动车的下限,正碰/侧碰结构安全分别提升50%/45%。操控体验层面,50:50的黄金轴荷使得车体响应更快,车辆弯道操控体验明显提升。舒适层面,较CTP方案,CTB使振动速率和振幅降低90%,路噪降低1.5dB。(3)亮点三:八合一电驱动总成:低损耗高效率,保障动力性能e平台3.0搭载自研八合一电驱动总成,主要应用于海豚、元PLUS车型,具有如下特点:轻量化,集成化设计、多部件共用,使得整体体积降低16%,重量降低10%。高效率,采用高效扁线电机设计,效率高达97.5%;驱动系统工况效率超89%,百公里加速快至2.9秒,续航里程最大可突破1000km。低损耗,自主研发SiC电控,与硅基半导体器件相比损耗减少70%。高效充配电,匹配800V高电压平台,实现充电5min,最大可续航150km;环境温度适应强,系统可在-40℃~85℃范围内正常工作,低温续航里程最高提升20%。e平台3.0广受市场认可,比亚迪或将开启新一轮强势周期。2022年,首款搭载e平台3.0的量产车型海豚自2021年8月上市后多次蝉联10万级纯电市场销量冠军,根据乘用车交强险数据,自22年8月单月终端销量突破2万辆后销量稳中有进,22年12月单月终端销量为2.60万辆;e平台3.0首款A级SUV元PLUS(22年2月上市)连续7月单月终端销量过万,12月单月终端销量首次突破2万达2.26万辆;CTB技术首搭车型海豹五月预售当日即收获超两万订单,12月单月终端销售10,402辆,比亚迪或将开启新一轮强势周期。3.易四方平台:以四电机独立驱动为核心,助力提供汽车极致安全为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比亚迪仰望于2023年1月5日推出100%自主研发的易四方技术平台。易四方技术平台以四电机独立驱动为核心,采用中央计算平台+域控控制架构的电子电机架构,从感知、控制、执行三个维度进行全面重构。(1)感知层面,搭载IMU、旋变传感器、轮速传感器、转向传感器等整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等智驾传感器,实现车辆环境全方位感知。得益于感知力更强的电驱系统,易四方技术可通过毫秒级的相应速度调整轮端动态,从而降低车辆因抓地力不足产生的失控风险。(2)控制层面,采用中央计算平台+域控制器高度协同的控制架构,实现算力强、效率高,让安全驾驶不再只凭经验。(3)执行层面,通过四电机独立控制、极限防滑控制、车身稳定性控制三大核心控制技术,精准、快速响应驾驶需求,实现车辆全场景下的极限控制。4.比亚迪智能座舱推陈出新,携手华为提升车机互联比亚迪自2018年推出智能网联系统DiLink1.0后,技术不断迭代,2021年8月升级DiLink4.0系统,汉EV为其首批搭载的量产车型。比亚迪成为批量交付5G技术的车企,DiLink4.0系统(5G)是基于4G/5G双模通讯的车机操作系统,下载网速达到1Gbps;全新智能UI新增深浅模式,满足全天候使用场景;智能语音系统,误唤醒率达6小时0次,远高于行业内3-4小时0次的水平,声源定位准确率达100%,响应时间提升50%,并优化童声识别;双频定位导航技术,车辆在复杂高架、密集街道、城市峡谷等复杂环境下的定位精度提高2倍。2019年,比亚迪携手华为钱包打造手机NFC车钥匙,率先搭载于比亚迪宋Pro车型,即使在手机没电的情况下也可实现解锁,进一步完善比亚迪DiLink打造的全场景数字车钥匙生态体系;21年7月,公司在比亚迪汉车型中推送新增的华为HiCar功能,消费者可通过蓝牙或数据线将移动设备与汽车进行连接,把手机的应用和服务延展到汽车,提升车机互联的便捷性。同年8月,汉EV旗舰型推出5G丹拿智能音乐座舱升级包,配置12个高保真丹拿扬声器,构建车内卓越听觉体验;随后11月,公司与歌尔丹拿达成战略合作,致力于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水平。5.成立五家弗迪系子公司,“内供+外供”市场份额提升2020年3月,比亚迪宣布成立5家比亚迪股份全资控股的弗迪系公司,分别为弗迪电池、弗迪模具、弗迪科技以及弗迪视觉,比亚迪从电池、动力总成、汽车电子与底盘技术到车灯车身进一步实现零部件市场化。弗迪电池业务切合行业趋势,“内供+外供”实现装车量与市占率跃升。内供层面,2021年4月,比亚迪宣布旗下纯电动车型将全面切换刀片电池并于2022年3月全部替换完成。外供层面,比亚迪通过弗迪电池向一汽红旗、丰田汽车等品牌供货。2022年1-12月,比亚迪动力电池装车量为69.1GWh,仅次于宁德时代的142.02GWh,远高于第三名中创新航的19.24GWh。比亚迪动力电池业务市场份额稳步提升,从21年的16.2%提升至22年的23.45%。(三)下游:聚焦中高端潜力市场,品牌建设日益完善停售燃油车,坚定新能源路线。公司坚定新能源路线,2022年3月正式宣布停售燃油车,彰显电动化战略决心。整体销量来看,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8年的24.78万辆增长至2022年的186.35万辆,四年复合增长率为65.60%;2022年2月后单月销量持续增长10个月,12月单月销量高达23.52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层面,近年来公司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占比不断提升,从2019年12月的30.34%上升至2022年3月的100%,并稳定于该水平。公司聚焦中高端潜力市场,推动品牌向上发展。10-20万元的大众价格段包含王朝网下的秦、宋、元以及海洋网下的海豚、驱逐舰05与e2多等款在售车型;20-30万元的车型包括汉、唐、海豹、护卫舰07与腾势D9等多款在售车型,覆盖轿车与SUV。全新高端品牌腾势发布,定位豪华、精致用户。腾势D9作为首款车型,提供纯电和混动两种版本,预售价格区间为33.5万元-46万元,推动品牌力向上增长。比亚迪品牌建设完善,未来将形成比亚迪品牌(王朝、海洋)、腾势品牌、仰望品牌、专业个性化全新品牌矩阵。比亚迪品牌主要分为王朝网与海洋网,目前比亚迪在售车型主要集中于王朝网,包括汉、唐、宋、秦、元五大车型矩阵共15款在售车型,覆盖轿车与SUV。公司于21年11月发布海洋网,从年轻人的习惯出发延伸用户出点;其产品以轿车为主,包含搭载e3.0平台的海洋生物系列与搭载DM-i超级混动技术的军舰系列两大序列。目前在售车型包括海洋生物系列的海豹、海豚以及军舰系列的驱逐舰05与护卫舰07。22年11月全新百万级高端品牌——仰牌宣布成立,23年1月5日正式发布旗下百万级新能源硬派越野U8和百万级纯电动超跑U9,进一步推动高端化进程。中高端车型销量爆发,高端化初见成效。根据乘用车交强险数据,比亚迪旗下售价为10万元以下车型销量从2015年的接近70%跌至2022年的2.61%,其中5万元以下车型近年来销量占比趋于0%。近年来,公司销量集中于10-30万元车型,其中售价为10-15万元的中端车型持续3年为销量贡献主力,2022年累计销量超83万辆,贡献50+%销量;15-20万元车型销量占比从2017年的4.73%提升至2022年的22.13%,22年累计销量为35.38万辆;20-25万元车型销量占比从2015年的4.31%一路攀升至2022年的23.10%,22年累计销量达37.03万辆,位列第二。公司2023-2024年新车型的密集投放有望带动销量持续高增长,与此同时仰望品牌23年1月5日发布百万级新能源硬派越野U8和百万级纯电动超跑U9,也有望加强公司在豪华市场以及高端市场的话语权,或将推动比亚迪品牌价值加速提升。三、整车厂上下游延拓意愿强烈,多家车企着力布局全产业链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发展与汽车行业新四化趋势的加深,产业供应链垂直整合进程加速。新能源行业发展初期,由于销量较低、内部研发能力不足等因素,主机厂普遍选择外采部件的模式推出第一批新能源汽车。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应用与汽车行业新四化趋势加深,汽车产业供应链垂直整合进程加速,一方面,整车厂对新能源电气系统等关键领域的掌控意愿较高,垂直整合有利于构建主机厂新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缺芯、贵电等产业链端问题也从必要性层面促使整车厂开始思考供应链垂直整合,从供应端增强公司稳供控本的能力。同时,聚焦产业链下游,着眼于纯电动和中高端汽车的广阔市场前景,整车厂多设立纯电品牌与自主新能源品牌,并积极推动品牌向上。基于多重战略考量,整车厂向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延拓意愿强烈,逐步形成垂直整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车厂主要采取的整合方式包括自建产业链或兼并收购,并投入于各关键环节前沿技术与工艺研发;另外,也会投资参股产业链上下游,以及与上下游共同对外投资等。其中,大部分传统车企主要围绕电动化开展自建或收并购活动构建核心能力,而电动化技术领先的车企则着力于布局全产业链,在自建产业链的同时,通过参股投资产业链企业的方式实现深度合作与业务协同,有利于突破相关领域技术壁垒。(一)广汽集团:1615战略推动新四化转型,自研+合作加强补链强链广汽集团主营业务涵盖汽车研发、整车、零部件、商贸服务、金融服务、出行服务六大板块,构成了完整的汽车产业链闭环。零部件补链强链上升为公司关键战略,在“十四五”期间,公司将围绕零部件补链强链,从梯级零部件研发体系、核心零部件发展、软件化能力提升入手,充分发挥零部件事业本部职能,从而全方位提升核心竞争力。1.上游原材料:动力电池材料布局广,积极布局车载半导体研产动力电池材料领域,公司通过投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设立合资公司等方式部署原材料,覆盖碳酸锂、石墨烯负极材料、硅碳负极等核心材料,缓解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其中,21年12月投资九岭锂业,确保电池核心原料碳酸锂的供货稳定;22年8月与上游头部供应商赣锋锂业达成战略合作,计划深入探讨锂资源开发、锂盐深加工等方面;11月携手狮溪煤业、遵义能源设立合资公司贵州省东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暂定),推进合资公司取得锂资源矿床探矿权、实施矿产地质勘查及获取后续采矿权;12月与遵义市政府、广东东阳光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采矿+选矿+基础锂电原料生产+储能、动力电池生产”纵向一体化的新能源产业链布局。基于比亚迪部署上游原材料控制成本的成功案例,我们认为长期来看,公司上游原材料部署将有利于降低单车成本,提升盈利能力。2.中游技术与布局:技术赋能销量,布局助力降本平台层面,广汽埃安基于AEP平台开发。现有埃安在售车型均基于公司19年发布自主研发的AEP2.0平台开发,相比上一代,AEP2.0平台全面提升车身、底盘、电池与电气系统等方面,其中通过“N合一”超融合动总架构、超10层绕线hair-pin技术等,实现电机最大效率超过97%。得益于平台出色性能,2022年广汽埃安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同比增长100.71%达24.11万辆,远高于哪吒/蔚来/理想/小鹏同期的14.43/12.01/11.20/10.95万辆。公司于22年11月发布AEP3.0纯电专属平台,其延续了AEP2.0平台长续航、大空间、高安全三大优势,采用X-PIN扁线和智能多模换挡技术实现最高速度300km/h,多电机零百加速1.9s,并在此基础上赋予赛道级后驱驾控,促成安全性能、整车能耗、低温续航、零件通用率全方位进化。AEP3.0平台将率先量产搭载于Hyper系列车型,预计于2023年达成量产交付,未来或将进一步赋能销量增长。广汽传祺基于GPMA架构开发。公司20年推出GPMA平台化模块化架构,其包括R和L两个子平台,涵盖了轿车、SUV、MPV、PHEV、HEV等车型,动力系统包括传统燃油发动机,PHEV、HEV等混合动力。22年4月公司发布钜浪混动品牌,基于广汽2.0ATK发动机+GMC双电机串并联混动系统,与广汽2.0TM发动机+丰田最新THS功率分流混动系统两条路线,全面发力混动技术。其中,搭载2.0ATK+GMC2.0的影酷实现百公里油耗4.28L,自7月开启盲订以来,半个月订单破万,上市首月订单即破4000辆;搭载2.0TM+THS混动系统的全新第二代GS8双擎系列在极限状态下一箱油可跑2022km,根据交强险数据,21年12月第二代GS8上市后销量攀升,车型改款后月均销量为改款前的4倍多,22年12月单月销量达到5,463辆。电驱层面,顺应集成化趋势,公司早在18年发布三合一电驱,20年升级为四合一集成电驱,助力埃安系列车型迈进百公里加速2秒时代,22年发布的HyperSSR更是推动汽车零百加速跨入1秒级。自研星灵架构实现集中式布局,普赛OS助力实现跨域协同与车云统一。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面对下一代智能网联系统的数据传输和迭代升级需求,电子电气架构的高度决定了整车智能化的高度。广汽于2021年发布星灵电子电气架构X-Soul,通过智驾域、车身域、座舱域的集中式布局实现硬件即插即用,软件常用常新。2022年6月公司基于星灵架构进一步自主研发了面向全车的、跨域的、标准化的操作系统——普赛OS,统一接口定义和核心组件,并开发SOA跨域服务引擎、高性能中间件引擎、车云镜像引擎、异构执行调度引擎,有效提升电子电气架构运作效率。瞄准消费者痛点,全面提升智驾安全。IDC报告指出,超过半数的消费者认可L5级自动驾驶的长期前景,但仍然认为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由此广汽埃安于22年11月量产发布全新一代高端电子电气架构星灵架构,其在第三代电子电气架构EEA3.0的基础上,通过风云三号红外遥感技术、第二代智能可变焦激光雷达、航天级星基定位融合等多项全球领先技术,针对智驾安全进行全面升级。自21年提出零部件补链强链等战略以来,公司布局动作迅速,现已完成电池-电驱能源自主公司成立;22年10月广汽埃安完成A轮融资引战,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上下游产业战略协同优势,未来或将助力控本,推动盈利能力提升。3.下游品牌战略:聚焦中高端纯电市场,独立运营埃安品牌广汽集团旗下整车品牌主要包括自主品牌广汽传祺与广汽埃安,以及合资品牌广汽丰田与广汽本田。在汽车行业“新四化”背景下,公司着眼于纯电车型广阔市场,于2020年正式独立运营埃安品牌,并于2022年9月发布全新品牌LOGOAI神箭。其中,广汽埃安精准卡位中高端纯电市场,产品矩阵完善。埃安现有在售车型包括15万级轿跑AIONS系列、15万级SUVAIONY系列、20万级SUVAIONV系列以及高端车型AIONLXPlus与百万级轿跑HyperSSR,形成15-25万元市场集中覆盖,10-50万元市场全面覆盖的产品矩阵。根据中汽协数据,截止22年12月,埃安在纯电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批发累计市占率达5.4%。(二)长城汽车:2025战略推动产业链共创,打造共赢“森林生态”为响应“碳达峰”、“碳中和”政策,长城汽车发挥一贯的垂直整合能力,全面推动产品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依托森林式生态,长城汽车现已构建起覆盖动力电池、动力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整车底盘设计、电子电气架构、氢能源等产业链上、中、下游完整的新能源产业生态。1.上游原材料:锂资源布局广泛,碳化硅部署匹配2025战略上游原材料层面,长城汽车于2017年入股澳大利亚锂矿商PilbaraMinerals,并获得Pilgangoora锂矿项目部分产品的包销权;21年10月,长城控股子公司蜂巢能源与巴斯夫(中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促成电池供应链资源优势互补,22年3月携手巴斯夫杉杉战略投资永杉锂业,有力保障公司锂盐供应;22年6月,蜂巢能源携手川能动力、亿纬锂能在川投资3万吨/年的锂盐项目,并与赣锋锂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就在锂资源、锂盐供销、电池回收以及产业园建设展开合作。基于比亚迪部署上游原材料控制成本的成功案例,我们认为长期来看,公司上游原材料部署将有利于降低单车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布局电池回收,实现绿色降本,蜂巢能源于今年9月正式进入电池回收领域,成立全资控股子公司——藤青青再生资源,从事将报废电芯、极组、极片进行无害拆解至黑粉、铜粉、铝粉等工作,后通过蜂巢能源导入供应商体系进行湿法冶金,未来有望助力蜂巢能源降低采购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携手同光股份,加强碳化硅产业部署。21年12月,长城汽车与同光股份签署战略投资协议,推进后者碳化硅产业发展,聚焦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碳化硅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应用,长城汽车将促进半导体产业链垂直布局。目前,高端车型机甲龙已应用碳化硅产品,后续系列车型也将陆续规模化应用碳化硅产品。长城汽车2025战略中指出,大算力芯片和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是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此次战略合作充分匹配2025整体部署。2.中游技术与布局:掌握新能源核心技术,零部件布局完善平台层面,三大技术品牌发布,加速转型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2020年7月,公司发布“柠檬”、“坦克”、“咖啡智能”三大技术品牌,其涵盖了汽车研发、设计、生产以及汽车生活的全产业链价值创新技术体系。“柠檬”定位为全球化高智能模块化技术平台,兼具模块化、高性能、高安全性、轻量化、智能化五大特征。模块化:采用模块化设计集成438个基础模块与113个标准模块,能够满足A0-D五种车型级别与SUV、轿车、MPV三大品类。高性能:“柠檬”平台强调车辆的性能,以及更优异的车身结构,实现车身俯仰角减小50%,转向干扰力臂减小16%,转向精准度提升16%,车身侧向刚度增大15%,整车质心降低30mm。高安全性:从“乘员安全”、“行人安全”、“车辆安全”三维度全面提升安全水平。轻量化:通过70%高强度钢、“不等厚”钢板以及“一体式”热冲压成型门环全面提升轻量化性能。智能化:具备5G高速网络通道,以及影音域、驾驶辅助域、新能源域、车身域、驾控域五大域控制中心,全面打造整车智能体验。“咖啡智能”是长城汽车整车智能化平台,涵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智能电子电气架构。21年6月公司升级发布咖啡智能2.0平台,推动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技术进一步提升。电子电气架构层面,采用SOA理念,开放标准API接口,支持功能可生长和车云一体化,目前全新电子电气架构已进入产品开发阶段,未来将全面完成整车标准化软件平台的搭建;座舱OS层面,公司发布自研座舱操作系统GC-OS,并开启咖啡智能众创平台计划,助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服务、智能互联四大领域的共创开发;智能辅助驾驶层面,公司推出100%自研的第三代智能辅助驾驶计算平台IDC3.0,单板算力达360T,且可持续升级至1440T,有效支撑AI视觉大模型的车载运算。长城咖啡智能广受消费者认可,魏牌摩卡HWA高速驾驶辅助技术行驶里程已突破400万公里;同时NOH智慧领航辅助驾驶系统已正式上线,根据路测数据,NOH系统平均每百公里接管0.73次、变道超车成功率达96.9%,隧道通过成功率达95.5%,出入高速匝道成功率94.8%。电池层面,长城控股子公司蜂巢能源先后推出了果冻电池、无钴电池和短刀电池等多项创新性产品,1H22年电芯/模组产能为6,987.18MWh。2021年公司动力电池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49.8%,位居行业第一;得益于先进技术,蜂巢能源21年全年电池装机量为3.22GWh,位居行业第六;10M22装机量达5.05GWh,高于去年全年,位居行业第七。(1)无钴电池:钴属于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根据蜂巢能源公众号信息,国内已探明钴储量仅占全球总储量的1.14%,我国动力电池发展依赖进口国外资源,另外,钴价不断上涨推高电池成本。蜂巢能源针对国内钴资源有限的情况,推出无钴电池并于21年8月搭载于紧凑级SUV樱桃猫上,实现量产装车,系统能量密度高达170Wh/Kg,樱桃猫在常温工况下可实现续航里程达600公里。此举对于公司与行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突破了资源“卡脖子”问题,意味着动力电池行业将正式步入无钴时代。(2)短刀电池:22年10月,搭载L600磷酸铁锂短刀电池的欧拉闪电猫上市,短刀电池以高安全著称,成功通过20mm钢针针刺、整包140秒火烧、整包热失控和整包6米高空跌落四大严苛试验;得益于刀片电池、电池恒温与低温续航无衰减技术,短刀电池基于叠片式长薄电芯,采用CTP全新PACK方案,助力闪电猫可实现555km的续航里程,在确保电池高安全性的同时,保障低温条件下续航功能。(3)大禹电池技术:以“控+导=通”为技术原理,通过行业内最严苛的高镍电芯测试验证,为解决三元电池热失控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该技术首搭沙龙首款高性能机甲战跑——机甲龙,在保证1000℃高温不起火、不爆炸过硬安全性能的基础上,实现零百加速3.7s,CLTC续航达802km,全球领先的800V/480kW高效补能技术和关联APA无线充电功能等优异性能,将电动汽车产品性能提至新高。电驱层面,长城控股旗下子公司蜂巢易创具备电驱自研自产能力。20年5月,公司自主研发的扁线电驱系统正式下线,并搭载于长城汽车欧拉品牌顺利完成试制装车,三合一集成系统驱动电机采用“扁-Hairpin技术”,有效比功率达5.6kW/kg,超过2020目标值60%,同时定子槽满率大幅提高至66%,电机最高效率可达96.6%,高效区占比92.5%。21年12月,3.0T+9AT超级动力总成实现量产,由蜂巢易创3.0TV6发动机与国内首款9速液力自动变速器组成,具有强悍、高效、可靠三大特点,其中3.0TV6发动机最大功率与扭矩分别高达260kW与500N·m;3.0TV6发动机+9HAT变速器组成的动力总成峰值功率可达380kW,最大扭矩750N·m,以高能低耗的强大优势解决了大排量和低排放间的矛盾。3.下游品牌战略:产品矩阵完善,新能源与高端化趋势凸显四大品牌定位清晰,产品矩阵完善。公司旗下涵盖哈弗、魏派、欧拉和坦克四大品牌,四大品牌均有明确的品牌定位以及相互间鲜明的品牌区分度。哈弗品牌定位于10-20万元的性价比车型,今年8月22日品牌发布新能源战略,全新定位为新能源SUV专家;魏牌定位于15-30万元中高端SUV,持续推进向高端智能化转型;欧拉品牌坚持“更爱女性”的品牌定位,主打10-25万元小型纯电车,以差异化服务领跑细分市场;坦克品牌聚焦新能源越野细分领域,从燃油、混动到“电坦克”,致力于构建高端越野SUV品牌。(三)吉利控股:智能吉利2025战略加速技术布局、开放合作体系吉利控股集团主营业务包括汽车整车、动力总成、关键零部件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同时覆盖出行服务、数字科技、金融服务、教育等业务。21年10月,吉利汽车集团发布智能吉利2025战略以及九大龙湾行动,向智能驾驶等核心高壁垒环节突破,打造科技引领型全球汽车企业。1.上游原材料:2022年集中部署锂矿与半导体吉利控股上游原材料与半导体于2022年集中部署:锂矿层面,吉利控股与鞍山重型于22年4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布局优质锂矿资源,稳定公司电池级碳酸锂供应。电池回收层面,吉利科技集团22年11月在袁州区投资建设磷酸铁锂材料及10万吨电池回收综合利用项目。半导体层面,公司于22年6月成立晶能微电子公司,一期工厂年产60万套IGBT功率模块;吉利科技集团于22年10月牵手华润微电子,构建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产业合作机制,基于功率模块、MEMS传感器、面板级封装等产品或技术推出联合解决方案,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提升半导体自给率;23年1月,吉利科技集团与积塔半导体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国内首家汽车电子共享垂直整合制造(CIDM)芯片联盟,设立联合实验室,共同致力于车规级芯片产业的协同发展。2.中游技术与布局:四大模块化架构覆盖多动力,自研+合作布局电动与智能技术平台架构层面,吉利目前拥有BMA、CMA、SPA、SEA(浩瀚)四大模块化架构,全面覆盖传统燃油、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等动力类型。其中,SEA是2020年9月发布的纯电平台,其特点主要体现在:(1)大带宽高效率,实现A级车到E级车全尺寸覆盖,软件开发周期相比传统研发缩短近50%;(2)强劲动力性能,采用20万公里无衰减、200万公里长寿命的动力电池与最大扭矩8000牛·米的高性能两档电驱动变速器,百公里加速3秒以内;(3)补能体验出色,最大可搭载800V高电压系统,实现充电五分钟,行驶120公里。搭载SEA浩瀚架构的极氪001自21年7月上市后广受消费者认可,根据公司官网消息,截止22年11月底,极氪001累计交付66,611台,平均订单金额超33.6万元。基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武汉市微型计算机的买卖合同
- 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标准(2025年度):土地规模经营与效益提升
- 2025年度农产品电商平台入驻合作合同2篇
- 2025北京市室内装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风力发电工程款结算与环境保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旅游公司整体转让合同3篇
- 2025年度年度公司终止职工劳动合同补偿方案合同3篇
- 2025年度工业用地租赁合同书(含环保标准)3篇
- 2025年度农村房屋土地租赁与农村环境治理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停车场租赁管理服务合同3篇
- Part 6 Unit 8 Green Earth 教案-【中职专用】高一英语精研课堂(高教版2021·基础模块2)
-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
- 设备维护与故障排除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新版)质量知识竞赛参考题库400题(含各题型)
- 幼儿园小班语言《谁的耳朵》课件
- 院前急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 患者转诊记录单
- 美好生活“油”此而来-暨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买卖合同纠纷案民事判决书
- 神经内科应急预案完整版
- 2023零售药店医保培训试题及答案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