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时期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文明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在整合中创新,在创新之后显示了空前的辐射力。——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导入新课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目录PART01选官制度的创新PART02中央官制的创新PART03赋税制度的创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夏商西周:世官制

(1)选官标准:血缘关系(世卿世禄)

(2)作用: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特权;家国一体

2、战国至汉初:军功爵制(1)选官标准:军功

(2)作用:①提高军队战斗力;②打破贵族世袭,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3、汉朝:察举制(1)选官标准:孝廉(品行)(2)选官程序:地方官举荐→考核→授官(自下而上推选人才)(3)评价:①积极: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②局限: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选官权被世家大族

操纵;

③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一、选官制度的创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选拔。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葛洪《抱朴子·审举》异化时间:东汉后期方式:世家大族垄断标准:门第门生

概括:历史纵横(教材40页)

(1)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2)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3)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察举制不适宜选拔的需求。一、选官制度的创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1)创立:曹魏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行

(2)选官标准:家世、德才→家世(门第)

西晋时期演变为主要看中家世

(3)选官程序:中正官(士族门阀)→评定等级→授官

(4)评价:

①进步性:由于中正官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②局限性:考核标准主观随意,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实质),最终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形成。

4、魏晋:九品中正制高门(上品)寒门(下品)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一、选官制度的创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5、隋唐——1905年:科举制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背景:①随着经济的发展,门阀世族衰落,庶族地主势力增强,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②统治者打破门阀世族的政治垄断,为扩大统治基,加强中央集权,重视选拔人才。③继承发展前代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的创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5、隋唐——1905年:科举制发展演变历程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太祖光绪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糊名法,锁院、誊录。进一步完善。明:南北分卷制度;八股取士(僵化)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一、选官制度的创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5、隋唐——1905年:科举制的影响一、选官制度的创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积极影响:①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打破贵族垄断官场情形,推动社会阶层流动;③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④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⑤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以儒学为核心的社会道德伦常;⑥为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所借鉴;消极影响:①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②考试以儒学为主,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③八股取士,严重禁锢读书人的思想,使被选拔之人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④官本位主义(学而优则仕)。5、隋唐——1905年:科举制的影响一、选官制度的创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梳理秦到唐的中央决策机构的演进过程。秦代:三公九卿汉武帝:中外朝制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形成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唐朝中央的三省六部制户部礼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决策执行审议◎据演示简述三省六部制特点和作用?提示:①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②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③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二、中央官制的创新——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史料印证]《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又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又皇权得以加强。二、中央官制的创新——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自主学习]教材P39《唐朝三省位置图》,结合史料简述三省六部制确立意义。政事堂(议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二、中央官制的创新——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如图是唐朝不同时期户口数统计表

在政事堂会议中,宰相杨炎针对当前户口变化,想推行赋税改革,请你为他准备一份提纲。(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思路链接主题:背景:内容:效果:实施两税法的必要性①安史之乱,人口减少;②土地兼并,矛盾尖锐;③财政困难标准、时间、税目、形式①改变人丁为主赋税制度②保证国家赋税收入③减轻对人民人身控制④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唐朝鼎盛时期部分地区户口统计表754年唐朝后期部分地区户口统计表807年8625851276三、赋税制度的创新——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810年,白居易时任户部参军一职,在《赠友五首其三》中关于“两税法”提出自己看法……【合作探究】运用“唯物史观”相关原理,

对材料中白居易对两税法的看法进行评析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谁能革此弊,待君秉利权。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三、赋税制度的创新——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人丁征税项目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征税次数旬输月送征税对象无地、少地农民人丁、资产户税、田税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夏、秋两季放松人身控制,推动商业发展以资产为依据,减轻农民负担简化税收名目固定征税时间防止肆意加征缓和社会矛盾扩大收税对象增加财政收入从“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三、赋税制度的创新——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两税法有没有弊端?

两税法是一年的收税总额作为两税之定额,要依照大历十四年所收之数作为标准。故陆贽说:“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钱穆《中国经济史》当时人批评两税制是以资产作标准,但如欲正确计算资产,实大不易。——钱穆《中国经济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到技术不足、财产隐匿等原因限制,资产难以估算田亩收成每岁不同(灾年减产),以旧额摊派赋税,显然是不合理的。

(两税制)把平时征收的税如“急备”、“供军”、“折估”、“宣索”、“进奉”等各种摊派,全部加入两税法中,一并征取……前者(租庸调制)授田征租之制,后者(两税法)却是仅征租而不授田。故两税制已完全丧失为民制产之精神,造成社会上贫富更加悬殊,土地兼并益发猖狂。

——钱穆《中国经济史》各项杂税并入两税,税外仍然加征,人民负担加重;土地兼并加剧,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三、赋税制度的创新——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拓展延申:给当代中国制度创新和社会治理带来的启示“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支持海南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课后作业:总结中国建国至今在改革中有哪些制度创新?2、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B1、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