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语文教案:《呐喊》_第1页
2023年语文教案:《呐喊》_第2页
2023年语文教案:《呐喊》_第3页
2023年语文教案:《呐喊》_第4页
2023年语文教案:《呐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语文教案:《呐喊》语文教案:《呼喊》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序言的文体学问

2、吸取信息,明确《呼喊》创作的缘由及《呼喊》的创作经过。

3、学习鲁迅抗拒无望,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对鲁迅《呼喊》中的作品做大致观照。

二、重难点及学法引导:

重点:作者思想发展改变的过程,个别句子的理解。

难点:作者的社会观和创作看法的理解

学法引导:

1、课前预习(作业:序言两大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呼喊”;我眼中的鲁迅)

2、理解文意时,结合鲁迅小说、散文、杂文,鲁迅探讨的相关评论等加以说明

3、课后阅读鲁迅作品及读本中的相关内容

三、课时支配: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简要谈序

自序: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他序: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

代序: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

特点:内容广泛、形式自由、感情色调深厚

2、鲁迅作品简介

作品集简况:小说集:《呼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集》《华盖集》等

《呼喊》所收作品:

《狂人日记》《孔已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家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3、导入课文

五四小诗: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我们习惯于将鲁迅称之为“最正确、最英勇、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今日,我们试着把鲁迅当作一个挚友,不关注他辉煌的结果,只来看看过程,关注他在探究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冲突,困难万端的心态、心情,他的焦躁、感伤、苦痛、孤独以及更重要地鲁迅怎样从这内心的炼狱中挣扎出来,找到正确的道路,成为“抗拒无望的战士”。

鲁迅一生很少谈论自己的创作,而《〈呼喊〉自序》正是供应了一个窥视鲁迅内在世界的难得机会,一条鲁迅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

4、分析课文

正犹如学们所说第一段讲了《呼喊》的来由:梦中不能忘却的一部分,我们看看鲁迅年轻时代做了什么样的梦?经验了怎样的心理历程?

首先是父亲的病故以及“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家庭变故,感受到的世态炎凉与“羞辱”,敏感的鲁迅由此而“望见世人的真面目”,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惨伤的记忆。这一段童年体验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性格及日后创作。或许我们能从《祝愿》中祥林嫂的描写片段看到鲁迅的心。“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即改换了鄙薄的神色,还要陪出很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在街头听到她的话,还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凄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哽咽,它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意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讪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静默的跑街、扫地、洗澡、淘米。”鲁迅不也正是静默地从一倍高的柜台上典当,从一倍高的柜台上拿药,静默地忍受着人们的评论与羞辱。

鲁迅于“无望”中只能“走异路,逃异地,去寻别样的人们。”寻一个怎样的梦?

直到接触了与传统文化异质的西方文化,才形成一个“美满的梦”,燃起了新的“希望”:用西方现代科学学问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斗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这“科学救国”梦几乎是中国现代学问分子历史道路的起点。

幻想实现了吗?

在异国所感受到的落后民族的屈辱,特殊是“幻灯”案件,再一次将他推入“无望”的深渊,麻木地鉴赏他人(同胞)苦痛的场面给鲁迅的心灵如此巨大的不行弥合的损害,使他无以摆脱,以至于“示众”(“看”与“被看”)成为以后鲁迅小说的基本模式。《药》:“没有多久,只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晰,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挤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突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很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好像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始终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鲁迅对“救治病人的疾苦“无望后,下一步做了什么?

为了从这苦痛的记忆中挣扎出来,鲁迅又做起以“文艺变更精神”的“文学启蒙梦”。

结果怎样?

或许,《新生》的夭折,特殊是社会对启蒙者的呼喊“既非赞同,也无反对”的“无反应”对鲁迅心灵的打击才是真正致命的。如鲁迅在其他作品中写到:“新主义宣扬者是放火么?也须别人有精神的燃料,才会是火;是弹琴么,别人的心上也须有琴,才会是声;是发声器么,别人也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然而,在中国,却是什么也没有,“一切新思想,新的文字,新的语言,在中国人这里,都不会了解,不会怜悯,不会感应”。所说的、所写的如“一箭之入大海,溅不起一丝水花”。由此而产生的“无望感”是极其深刻的:既是对启蒙对象——国民的无望,更是对启蒙者自身的反省,“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挥应者云集的英雄”。这双重无望必定导致对“启蒙”本身的彻底无望。鲁迅由此而感受到无端的悲伤,与毒蛇般纠缠灵魂的孤独,成为一种潜在的苦痛记忆深藏在鲁迅心灵深处。他用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回到国民中去,回到历史中去,如《野草》中写到“从我的后院可以望见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以至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扬的意思。

鲁迅从今就恒久孤独下去了吗?他作为“抗拒无望的战士”之路从今结束了吗?

学生课后探讨。

其次课时

当陈独秀等创办《新青年》,鼓吹新文化运动,鲁迅最初看法并不主动,是可以理解的。毫无疑问,这“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无望是属于鲁迅自己的。鲁迅称之为“确信”。“确信”这个词儿可不是随意用的。意思是说,鲁迅对“铁屋子万难破毁”这一相识是从不怀疑,一以贯之的。1925年,他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还谈到:“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华蜜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但鲁迅又的确提起笔来,投入了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并且“一发而不行收”,成为主将之一,这是怎么一回事?——促成鲁迅做出与前述“无望”思想不同的历史性转折的思想动因是什么?

“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人所谓可有。”是什么意思?

这里存在一个双重的否定(与怀疑):首先,是由阅历而产生的“确信”既对“启蒙者”的无望,对“希望”(以及“启蒙本身”)的否定(与怀疑),然而,又由于对自我阅历的有限性的怀疑(如鲁迅在《自选集自序》里所说“我所见的人们、事务是有限得很的”),进而对自己的“无望”(对“希望”的怀疑与否定)产生怀疑(与否定),进而产生(对“启蒙”)的“希望”。这就是鲁迅一再引述的裴多菲的诗句“无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在与许广平的信中也说过“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但我最终不能证明‘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所以我想,在青年,该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不防卫。”

《野草过客》:有一天,遇见一位老人、一个女骇。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辩。过客问:“前方是什么?”小女骇回答说:“前面是花园”。老人回答说:“前面不过是坟”。过客则表示,尽管明知道前面是坟,奋斗没有好结果,但仍旧要往前走,他觉得前面有一种“声音”始终在呼喊着自己。鲁迅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历史使命感,知其不行为而为之,抗拒无望的战士。

作者最终呼喊了,作者又原委在为谁在呼喊?

为别人:麻木的众人、在孤独里奔驰的猛士、正在作着好梦的青年

“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这类青年,迟疑不敢下笔。”“我还不明白应当怎么走,至今有时还在寻求,在寻求中,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果实的人。”鲁迅无论在用笔战斗还是在剖析自己时,眼前都浮动着革命下一代的形象,耳边都响彻着被压迫人民的呼声。他从不把思想的改造和写作看作是个人的事情,而是把它们与人民解放斗争事业紧紧连在一起。

这样我们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鲁迅为什么要“听将令”,又为什么说“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

鲁迅认为“好的文艺作品,一直多时不受别人吩咐,不顾厉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出来的东西”。这就是说,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需听命(忠实)于自己的生活(生命)体验与艺术感受,写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出来的东西,如前所分析。鲁迅真实的生命体验正是他心灵深出那些“太黑暗、太冷酷”的感受,但鲁迅一则出于“替别人”着想,一则出于对自己的感受的怀疑。总是在作品里有意“删削些黑暗,装饰些光明”。一面要让真正属于自己的黑暗感受在作品中真实流露,一面又要加以限制、保留,甚至“不恤用了曲笔”。前者是“心”的自然非理性的流露,后者是“智”的理性的有意为之。

课外阅读《呼喊》,以本篇自序为钥匙解读鲁迅作品,形成自己的感悟。

板书设计:无望世态炎凉

梦洋务、西医救国

无望“幻灯”事务

梦文艺救国

无望《新生》流产

无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删削些黑暗,装饰些光明

语文教案:《呼喊》2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把握“序言”这种文体;

2、了解和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发展过程;

3、理解写作《呼喊》的缘由和小说集命名为《呼喊》的含义;

4、学习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究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和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捕获贯穿在文中的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研读教学法;

2、探讨法。

教学打算

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序言”文体;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导入1:

同学们在初中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作品?——《家乡》、《社戏》、《孔乙己》……

这些小说都出自于哪部小说集?——《呼喊》

对,《呼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14篇短篇小说。今日,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为这个集子写的“序”——《〈呼喊〉自序》。

导入2: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题写在自己照片上的一首小诗。意思是,虽然祖国一片黑暗,但我不能不爱它;虽然我的赤诚不被理解,但我还是要把一腔热血献给中华民族。是啊,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思想是鲁迅一生的追求,无论是在苦闷彷徨时,还是在战斗呼喊时。今日,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呼喊〉自序》。

二、序言和自序

何谓“序言”?何谓“自序”?请同学们读“单元提示”。

——“作者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或自由朗读或听录音磁带)

(二)、沟通感知成果。

1、既然“自序”一般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那么鲁迅写《呼喊》的宗旨是什么呢?“呼喊”是大声呼喊助威的意思,看来,鲁迅先生也是在给人助威的,那么他是在给谁助威呢?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孤独的悲伤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呼喊几声,聊以安慰那在孤独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2、他是在给这些猛士呼喊助威,那么,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鲁迅先生又说,他的呼喊只是“聊以安慰”、“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为什么猛士“前驱”还会胆怯 ?他们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前驱的?

——介绍时代背景并简释:

A、自鸦片斗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崩溃,屡受列强的侵略而无力反抗。但是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的惯性,使中国社会各阶层不能正视现实,不能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优势地位,不愿从思想、文化等精神方面反省中国。

B、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C、中国近代的改革,始终都是不彻底的,这使很多先驱者感到悲观甚至无望,于是沉沦下去,有些人躲避现实,在辉煌的古代盛世寻求劝慰,有些人沉湎于声色犬马中麻醉自己,甚至走向了反动。虽然变革总是受到挫折,但是还有很多人在奋斗。越来越多的人像鲁迅一样,相识到思想救国才是根治中国现状的良药。他们纷纷从西方现代思想中找寻药方。于是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写作《呼喊》这一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峰,经验了对中国长期深刻视察和思索的鲁迅,“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留意”。

3、猛士们为什么会是“孤独”的呢?鲁迅先生的“孤独”又是什么意思?“孤独”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好多次,把它们找出来。

——(1)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孤独,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孤独的时间又有什么意味呢。

(2)这是怎样的悲伤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孤独。

(3)这孤独又一天一天长大的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4)只是我自己的孤独是不行不驱除的,因为这与我太苦痛。

(5)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孤独更悲伤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

(6)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孤独,再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也就是他所感到的(“凡有一人的主见,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伤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孤独。)由此可见,先生的孤独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悲伤。国民之麻木由此可知!

四、了解、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发展过程。

在第一段中,作者说他年青时曾经做过很多梦,明显,这“梦”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般意义上的“梦”,而是指作者的志向和追求。为什么把志向和追求说成是梦呢?因为这些志向和追求都未能实现,回想起来犹如梦幻泡影一般。那么,他有哪些志向和追求呢?——让我们来通过梳理全文帮助先生找到他的那些“梦”,看看先生经验了怎样的生活和什么样的`思想发展过程!

(一)、了解下列问题:

1、第2、3段写什么?他的第一个幻想是什么?

——第2段写“在绍兴,侍亲疾”,第3段写“在南京,学新知”。此时,他看透世态炎凉,想走异路,产生了第一个幻想“洋务救国”。

2、第4段写什么?他的其次个幻想是什么?他“弃洋学医”为的是什么?

——第4段写“在仙台,攻医学”。他“弃洋学医”为的是“救治像我父亲似的……”,即救民救国,可见他的其次个幻想是“医学救国”。

3、从4、5段中可知,他的第三个幻想是什么?他“弃医从文”为的是什么?从6-10段可知,他起先“从文”失败后感觉怎样?

——这两段写“在东京,搞文艺”。他“弃医从文”为的是“变更他们的精神”,可见他的第三个幻想是“文艺救国”。“从文”失败后,他悲伤孤独,深刻反思。

4、第11段写什么?

——写“在北京,抄古碑”,苦闷缄默,思索追寻。

5、12-21段写与金心异的对话,作者为什么“最终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这里写“在北京,应索稿”。他又起先拿起战斗的笔,是因为他又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所以要作文呼喊。

6、从鲁迅的三个幻想中,可以看出贯穿在全文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条线索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益?

——从作者的生活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时有三个幻想,一个是通过学洋务来救国,即洋务救国梦;二个是通过学医来挽救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并在斗争时去当军医,即医学救国梦;第三是想通过文艺来唤醒麻木的国民,即文艺救国梦。从作者的幻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始终贯穿在作者幻想中的是他那一颗救国救民的热心。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我们应当很好地体会,仔细学习。

(二)、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发展过程

在绍兴在南京在仙台

在东京在北京

在北京

侍亲疾求新知攻医学搞文艺抄古碑应索稿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选择学医,

救民报国。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悲伤孤独,

深刻反省。苦闷缄默,思索追寻。看到希望,作文呼喊。

洋务救国梦,医学救国梦,文艺救国梦

五、练习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写作《呼喊》的缘由和小说集命名为《呼喊》的含义;

2、学习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究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教学程序

一、理解写作《呼喊》的缘由和小说集命名为《呼喊》的含义

(一)、理解写作《呼喊》的缘由,即为什么要写《呼喊》?

1、探讨第19-21自然段:

1、详细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醒悟的几个人”各比方什么?

——明确:“铁屋子”比方辛亥革命后照旧黑暗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比方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大嚷起来,惊起较为醒悟的几个人”比方用宣扬的力气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相识境况的险恶。

2、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

——鲁迅:铁屋子万难破毁,即使大嚷起来惊起较为醒悟的几个人,也无济于事。金心异:既然有人起来,就有可能破毁。从中我们可以了解鲁迅最初的社会观,把黑暗的旧社会估计得过于强大,对社会相识很深刻,但同时也体现了他思想的弱点:对群众力气估计不足。

3、争辩的结果怎样?

——鲁迅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看法,孤独中的作者看到了希望,于是振笔呼喊。

2、归纳写《呼喊》的缘由:

作者重新起先治文学,并非仅因钱玄同的恳求,更多的倒是在圆他年轻时的救民报国的幻想。这正回应了他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年轻时候做过很多梦,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呼喊的由来。可见,从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呼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呼喊》的干脆契机。金心异的来访使作者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结合《家乡》里最终几句话来理解这种“希望”。(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二)、小说集命名为《呼喊》的含义

1、探讨第22段

“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一句,“不能已于言”的“已”是停止的意思,“本以为”一词结合下文说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原来是并不急于要呼喊,现在要呼喊战斗。这个句子的基本意思,即:呼喊几声,安慰那在孤独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至于我的喊声是威猛或是悲伤,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呼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竟没有做到望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见消极的。“但”前面的次要内容舍弃,保留其后的句意重点。接着依据句意的主次提取信息,“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竟没有做到望见儿子的梦”是举例材料,可以去掉,这样这句话的要点是什么,就非常清晰了。

2、归纳小说集命名为《呼喊》的含义

(1)、是为安慰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呼喊助威;

(2)、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的国人而发出的战斗的呼喊。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清晰地知道了小说集命名为“呼喊”的缘由。而围围着《呼喊》的由来,作者也讲解并描述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那就是从年轻时的好梦到悲伤的孤独,然后是奋起的呼喊。从作者好梦、孤独、呼喊的经验中,我们不难发觉,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始终都没有变,用作者在《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显明地概括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二、总结全文

这两节课,我们通过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验,抓住文中的重要语句,筛选信息,揣摩语言,重点分析了作者写作《呼喊》小说的缘由和小说集命名为“呼喊”的缘由,在分析中我们又清晰地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历程和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究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这是我们当代青年应当仔细学习的。

三、作业(任选一题)

1、由鲁迅回忆自己的梦的产生、对梦的执著,你能不能谈谈你的梦,有什么梦?怎样形成的?如何为梦的实现而奋斗?请以“我的梦”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2、分析作者的孤独,以“闪光的‘孤独’”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附幻灯片内容提示:

1、标题、作者;

2、教学目标;

3、导入语;

4、序言和自序;

5、了解概括作者生活经验和思想发展过程中的:

1、六个问题探讨;

2、归纳图表;

6、写作《呼喊》的缘由;

7、小说集命名为《呼喊》的含义;

8、总结全文;

9、作业。

语文教案:《呼喊》3

一、学习要点

1、《呼喊》是鲁迅1918年到1922年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课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30日。作者在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生活经验、思想发展和探究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写作《呼喊》的缘由和本书的主题。

鲁迅的生活经验与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列:

地点生活经验

思想发展

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东京搞文艺悲伤孤独,深刻反省

北京抄古碑苦闷缄默,思索追寻

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呼喊

2、鲁迅在本文中概述了自己心路的历程。透过鲁迅的思想、行为,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折射。这些情景对我们理解课文是不行缺少的。

①自鸦片斗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崩溃,屡受列强的侵略而无力反抗。但是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的惯性,使中国社会各阶层不能正视现实,不能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优势地位。他们承认列强船坚炮利,却看不到自己思想意识形态的落后,带来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落后。所以他们提倡以夷之技制夷。洋务运动的兴起,正是这种思想的必定。科学救国论成为维新的主流,而不愿从思想文化等精神方面反省中国。鲁迅想通过学医救国救民的思想,正是当时这种社会主流思潮的反映。

②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味、麻木和冷漠。日俄斗争中兴致勃勃的看客“赏鉴”同是中国人被外国人砍头的“盛举”,正是中国民众精神面貌真实的反映。对于这样的国民性,鲁迅始终是持严厉的批判看法的。他的文学作品,如《阿Q正传》《祝愿》《药》等,都是鞭挞封建腐朽思想毒害下民众的愚昧麻木,呼喊革新思想追求文明进步的创作实践。

③中国近代的改革,始终是不彻底的。

这是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所造成的强大的传统守旧势力坚韧的抗拒。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共和建立等大的革新运动,都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中国的贫弱局面始终没有变更。这使很多先驱者感到悲观甚至无望,于是沉沦下去,有些人躲避现实,在辉煌的古代盛世寻求劝慰,有些人沉湎于声色犬马中麻醉自己,甚至走向了反动。

④虽然变革总是受到挫折,但是还有许多人在奋斗。

越来越多的人像鲁迅一样,相识到思想救国才是根治中国现状的良药。他们纷纷从西方现代思想中找寻药方。“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出现的,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也是为了从思想上救治国民而发出的激烈的呼喊。鲁迅的《呼喊》中的第一篇《狂人日记》所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吃人的历史,也是为了唤醒民众而对封建思想做出的严厉否定。

3、《呼喊》的篇名和写作时间

《狂人日记》1918年4月《风波》1920年10月

《孔乙己》1919年3月《家乡》1921年1月

《药》1919年4月《端午节》1922年6月

《明天》1920年6月《白光》1922年6月

《一件小事》1920年7月《兔和猫》1922年10月

《头发的故事》1920年10月《鸭的喜剧》1922年10月

《社戏》1922年10月

4、下面是北京师范高校中文系教授王富仁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一书的《自序》一文中的一段话,供学生相识与了解鲁迅作参考。

“但鲁迅的书都给了我一点踏实的感觉。记得小时和母亲住在农村一座黑糊糊的土屋中,睡梦中醒来,见母亲还坐在我的身边,心里就感到很踏实,很平安,若是发觉身边没有一个醒着的人,心里立刻就恐怖起来。别人的感觉我不知道,反正在我的感觉里,鲁迅是一个醒着的人。感到中国还有一个醒着的人,我心里多少感到踏实些,即使对现实的世界仍旧是迷漫的,但究竟少了一些恐怖感。中国现当代文人说的多是梦话,梦话也有文学价值,但对我这样的一个胆小的人,说梦话的人甚至比不说梦话的人更加可怕。鲁迅之所以在我的心灵中占了一个特别的位置,也许这是一个主要的缘由。由这种感觉,我认为称鲁迅是‘中国文化的守夜人’更为合适。”

“在夜里,大家都睡着,他醒着,终于中国文化还没有都睡去。中国还有文化,文化还在中国。我认为,仅此一点,我们就得承认他的价值。”

二、实力检测

1、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很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伤。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醒悟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①文中“铁屋子”比方什么?

②文中“熟睡的人们”比方什么?

③文中“不久都要闷死了”预示着什么?

2、鲁迅的小说集以“呼喊”为名,其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铁屋子”比方当时异样黑暗固执的旧社会。

②“熟睡的人们”比方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国民。

③“不久都要闷死了”预示着麻木的国民们可怕可悲的前途。

2、“呼喊”的含义,有两方面。

一是表示自己写小说是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的人们,使他们起来抗争而发出的战斗呼喊,也即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一是为威猛的革命前驱助威帮阵而呼喊,使之不惮于前驱,不再感到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孤独孤独。

语文教案:《呼喊》4

学习目标:

一、了解鲁迅写作〈呼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依次组织材料,选择典型材料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并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通过探讨性学习的方式,培育如下实力:

1、主动、全面的探究学问的实力。

2、与他人合作的实力。

3、在网上找寻有效信息的实力。

4、通过网上的有效信息,写一篇有深度的分析鲁迅及其作品的文章的实力。

5、依据自己所写文章和收集的有效信息,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的实力。

6、有创意地提出新奇独到的观点并进行充分的诠释的实力。

学习指导: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本文是鲁迅先生为自己1918-1922年写的短篇小说集(共14篇)写的序言,记叙了作者思想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看法。学习本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读全文,概括出鲁迅先生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概括段意可借助复句分析和句间关系及语法分析等手段,特殊是要充分相识第一段及倒数其次、三、四段各句关系或复句关系;然后借助表示地点的词语以及承递性的语句,列出全文提纲。)

2、了解“序”的文体特点,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前提下,结合本文的文体,结合重点语段,概括出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并命名为《呼喊》的由来。

3、理解文意时,可结合初中学过的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家乡》等,对重点语段要细加揣摩,并通过同学间的相互探讨,质疑解难。

4、课外阅读《呼喊》中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等,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二、抓住特点,突出重点

《〈呼喊〉自序》是一篇很不寻常的序文,为什么呢?一方面是指它的内容非常重要,还指它在写法上很有特色,抓住特色,就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

1、统一笔调下的组合式结构:从全文结构看,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按年头先后叙述他先有志于医学而后又弃医从文的一段经验,是他自传的一个片断;后一部分,写的是《呼喊》集中小说创作的经过,用了散文的形式。但是,作者在全文的写作中,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运用了文艺性的散文笔调,从而给人以和谐统一的感觉。

2、组合结构下波澜起伏的内容:作者写梦与梦的破灭,写希望与悲观,改变迭出,在波澜起伏间,把他生活的那一段中国历史的动荡影象溶化在自己身上。

3、序文与文集表现手法的统一:鲁迅写序文,很留意文集中的内容,在序文中把详细的描写与生动的叙述结合在一起,在记叙性的散文中包含着小说和杂文的手法。同样,他为《野草》写《题辞》,用的是散文诗的情调;为《中国小说史略》作《序言》,用的是文言。

4、精炼含蓄的语言:作者写他和金心异的对话,说自己的梦和孤独,都很让人玩味。

学习方法:

一、自主学习,解难质疑

1、阅读课文,找寻关键词: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快速阅读本文,从中提取几个你认为能涵盖全文内容的关键词(点:“梦”——“孤独”——“呼喊”等)。

2、深化或细化阅读,扩充关键词:能结合文章,解说特定的关键词,补充事实依据,使之丰富充溢。

3、领悟课文,领会比方之美:如“孤独如大毒蛇”、“在孤独里奔驰的猛士”、“铁屋子”、“呼喊”等,使文章含蓄深刻、妙趣横生。

4、精读第22段,正确理解鲁迅的“听将令”?(此时的呼喊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是遵从革命先驱者的意愿的“呼喊”。)

5、结合提纲,试分析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由于本文既要叙述自己过去的某些经验状况又要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演化,所以实行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合作探讨,探讨拓展

1、小组合作探讨

①关键词的微妙改变说明白什么?(点:叫喊、大嚷和呼喊三个词的有序运用,奇妙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由主见文艺救国到运用文艺做革命武器的心路历程。)

②详写“消沉”生活为了什么?(点:一方面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文艺救国失败后的无限苦痛与孤独;另一方面,也恰恰证明了鲁迅先生并不是真正的消沉,他是在缄默中反思,在反思中积蓄战斗的力气。)

③“呼喊”有什么丰富的内涵?(点:呼喊是鲁迅先生所从事的革命文艺,更是鲁迅先生的革命宣言、革命看法与革命行动,也是对前驱者的激励和慰籍,一种唤醒和号角,一种希望和期盼——革命队伍的壮大和事业的兴盛。)

④王朔在《我看鲁迅》一文中说:“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些东西的。”针对王朔的这个评论,你有什么看法?(点:关键是要有理有据)

2、小组组合落实

①确定人员:全班同学自由组合,4个人为一组。

②确定选题:在下列选题中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中确定一个:

A、探讨鲁迅传记为他的思想发展划分阶段,尤其要侧重探讨和课文有关的前期思想发展。

B、探讨鲁迅小说,为他的人物形象归类,尤其要侧重探讨《呼喊》在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的地位。

C、探讨课文本身,诠释“呼喊”一词的丰富内涵,重点探讨“鲁迅为什么创作《呼喊》”,以及“为什么而‘呼喊’”这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

D、自由探讨,对由课文中引发的有爱好的问题进行探讨探讨,如鲁迅写小说为什么要用曲笔等。

③明确分工:组长,负责组织落实、协调关系;另外分笔记输入员、上网查询员、资料整理员、探讨报告汇报员等。

④上报状况:小组人员、选题、探讨分工、探讨支配、所须帮助等。

3、收集资料

各组在互联网上查找并收集资料。参考网址:

①鲁迅传记:鲁迅传记写作的历史回顾(一)、(二):

②鲁迅小说:

A、《鲁迅小说的“报仇”主题》

B、《我看鲁迅小说》

C、《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D、《论鲁迅小说中的学问分子形象》

③《〈呼喊〉自序》:

A、《〈呼喊〉自序》课文分析:

B、说鲁迅的“曲笔”:

4、整理资料

①全组探讨,综合整理。

②在“卫星话语——专题语文学习”的相关论坛发帖组织更大范围的专题探讨,综合整理探讨状况。

③各组将探讨成果写成小论文。

三、沟通成果,进行评价

1、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成员的探讨成果。形式可以是演讲、课件演示、图片展示等。

2、其他小组针对汇报小组的汇报进行提问,形成答辩。

3、每人写一篇800字以上的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文章发至我的电子邮箱和“卫星话语——专题语文学习”。

4、由师生联合对每位同学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评估重点是按时完成任务状况、搜寻信息实力、信息组织实力、独立工作实力、小组协作意识和探讨报告书面表达状况。

语文教案:《呼喊》5

教学目的

一、学习围绕中心按时间依次组织材料,选择典型事例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

二、了解鲁迅写作《呼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究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三、驾驭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1.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肯定难度,教学时应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详细内容,领悟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2.老师指导自读应留意点拨,抓住实质性问题深化思索。

3.参阅鲁迅《自叙传略》,并在一教时内完成自读设计题。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本文的主要目的及所要领悟

的中心。

二、自读全文,划出叙述个人生活经验中列举的典型事例,勾画出说明写作《呼喊》的缘由的句子。

三、完成课后“练习”。

阅读指导内容与步骤

基本思想:《呼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呼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验、思想发展及探究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白写作《呼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看法,表现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究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阅读练习

一、理清思路,驾驭全文结构。

提示: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扬的意思了”):叙述自己探究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过程。

两层:1.总写(第1自然段);

2.分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验及思想发展过程。

其次部分(从“S会馆里有三间屋”到结尾):介绍写作《呼喊》的缘由和他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创作看法。

两层:1.写自己创作小说的动机;

2.说明创作《呼喊》的指导思想、小说成集时的心情和小说的命名

二、按拼音完成词语,并说明所填的字词义。

(zhì)铺(zú)业久(wéi)

不(míng)一钱不(dàn)于前驱

愤(mèn)反(xǐng)

三、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很多梦”?这里的“梦”指的是什么?

提示:“梦”是理解全文的主要线索,也是“文眼”之所在,通篇叙事线索可列为“好梦”——“孤独”——“呼喊”。应着重弄清它们的含义。“梦”是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生活追求和志向。由于这些美妙的希望、志向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犹如梦幻一段。

四、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

提示:着重写了两个梦:立志学医、效国救民的梦和弃医从文,唤醒国人的梦。这些梦都基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热忱和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抗拒。这就是鲁迅思想发展的基本点。虽然这些梦幻都未能实现,但作者深厚的思索,勇于追求真理的爱国精神却始终贯串于他整个生活经验之中,成为他后来呼喊战斗的强大力气。

五、依据课文内容,列表说明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发展的过程。

提示:生活经验思想发展

父病家困——世态炎凉,庸医害人。

南京求学——选择学医,忧国救民

仙台学医——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东京治文——悲伤孤独,自我反省

北京蛰居——深化探讨,深厚思索

挚友索稿——希望在前,呼喊战斗

六、作者在叙述经验中都列举了典型事例(典型材料)来说明白己思想发展的历程。试举例说明。

提示:在家乡,选用了父亲患病家境“坠于困顿”,他整日奔波于质铺和药店,但最终仍不免父亡的典型事例。家庭败落,庸医害人,为他后来选择学医,埋下了种子。仙台学医,突出了一次放映时事画片的情景,集中反映了“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强壮”,也只能做“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新相识,从而打破了他学医救国的美梦,决心弃医从文。在东京治文,他也只写了“新生”杂志从创始到失败的经过。这件事给他以深刻的影响,不仅“好梦”破灭,而且还留下无端的孤独和悲伤。在北京蛰居,虽有五六年时间,但也只选取了“钞古碑”的一件事。深刻反映出作者所感受到的“孤独”太沉重了。挚友索稿,作者写了一段寓意深刻的对话。这是作者从孤独到呼喊的过渡,这些典型事例,对思想的转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七、简析叙述经验与争论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

提示:本文采纳夹叙夹议的写法,把叙述经验与争论思想观点结合起来,既叙述了重要经验,又阐明白思想发展的进程。每段叙事之后,都有相应的争论。的确是叙事详细生动,争论精辟透彻,起到前后照应,相互补充的作用。叙是议的前提与打算,议又是叙的内容的深化和提高。既使读者得到了感性相识,又明确了作者思想转变和发展的缘由。其手法异样高妙。

八、你能说说小说集各为《呼喊》的含义吗?

提示:其含义有二,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安慰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呼喊助阵。

九、在“假如一间铁屋子”的对话中,用了很多比方来揭示思想观点。请详细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醒悟的几个人”各比方什么?

提示:“铁屋子”比方辛亥革命后照旧黑暗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比方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愚弱的国民。“大嚷起来,惊醒较为醒悟的几个人”比方用宣扬的力气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相识境况的险恶。

十、划分下列复句的层次,并注明层次间的关系。

1.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

|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时自己的孤独的悲伤罢,||所以有时候仍不

(转折)(因果)

免呼喊几声,|||聊以安慰那在孤独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并列)(并列)

2.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伤,||却也并不愤懑,|因为阅历使我反

(转折)(因果)

省,||望见了自己: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因果)

一、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1.《呼喊》的篇名和写作时间

《狂人日记》1918年4月《孔乙己》1919年3月

《药》1919年4月《明天》1920年6月

《一件小事》1920年7月《头发的故事》1920年10月

《风波》1920年10月《家乡》1921年1月

《阿Q正传》1921年12月《端午节》1922年6月

《白光》1922年6月《兔和猫》1922年10月

《鸭的喜剧》1922年10月《社戏》1922年10月

2.鲁迅办《新生》

1907年,鲁迅27岁。夏,鲁迅与许寿裳、周作人、袁文薮等人主动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据日本增田涉回忆,苏曼殊也是《新生》的筹办人之一。为了办好《新生》,鲁迅从刊名、封面设计、书内插图等各方面都一丝不苟地做了细致的支配。第一期的插图已拟定用英国19世纪画家瓦支题为“希望”的一幅油画,画面上是个诗人,包着眼睛,抱了竖琴跪在地球上面。但是《新生》终未能出版。此后,鲁迅集中全力搜集资料,阅读书报,进行译著,主动地开拓文艺运动的新天地。

3.钱玄同(金心异)与鲁迅的交往

钱玄同(1887—1939),原名复,字中季,号德潜,又号玄同,后废姓,称疑古玄同。浙江吴兴人。早年留日,和鲁迅同时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回国后历任北京高校和北京师范高校教授及中文系主任,主动从事国语运动和语文改革。五四运动前夕,参加《新青年》编务,发表大量文章,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闯将。1920年后,认为白话文运动已成功,遂“功成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