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心理学的界定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及发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类型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界说定义: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简言之,它是研究毕生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广义的是指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广义上: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狭义上: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一)种系心理发展种系发展的进化进程(1)刺激感应性阶段(2)感觉阶段(3)知觉阶段(4)思维萌芽阶段人类心理的进化进程(1)人类心理的发展A人类祖先演变为人类的三个前提条件B社会(2)人类心理的特点A是有意识的心理;B是社会性心理;C是有语言功能的心理(二)个体心理的发展其过程:(是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发展关系理论20世纪初霍尔的复演说:(儿童乃成人之父)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二)年龄特征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一)诞生: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儿童心理》是一部完整的儿童心理学,包括三部分: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的发展;儿童理智的发展(二)演变:西方心理学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2)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其形成时期(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4)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其演变和增新时期第2章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2矛盾性原则3层次性原则;(右深层次与表层次之分)4教育性原则;(要符合教育的原则,是否有利于被试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被试的心理发展、有利于教育这一问题)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心研究的主要类型纵向研究(普莱尔最早运用系统追踪观察法纵向研究)定义:在较长时间内对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优点: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性有助于探明早期发展与未来心理发展的关系。局限性:样本难恒定,易减少(部分被试可能因各种原因失掉);反复测量(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情绪,并产生练习效应,从而影响的数据的可靠性);周期大,费用大。三横向研究定义: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优点: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到大量数据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有人为拼凑的性质,可能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也较复杂,无法解释早期经验对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聚合交叉设计定义:是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交叠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向研究,既可服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向研究的许多长处。优点:既可以在短时内想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特点和总体状况,又可以从纵向发展角度认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发展,还可以探讨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个案研究定义:对个别或少数个体进行个别系统调查,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优点:观察较细,记述较系统,分析较深入,可能获得一些较重要的、有价值的资料。缺点:资料单一,缺乏可供比较的个体或群体,同时资料不具有代表性,很难作出结论。跨文化研究定义: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优点:对探究遗传与环境对心理的作用有重要的意义,对儿童的抚养与教育方面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为其心理发展提供普遍性或特殊性事实材料。缺点:成本较高,样本难以选取,费时费力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1定义: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观察设计三步骤:确定观察内容;选择观察策略;制定观察记录表优:(1)可获得当前的有关信息,(2)可获得能直接报告或不便报告的对象的有关信息(3)真实而自然;(4)不要求对象的合作,缺:访谈法定义: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他们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2种类:据访谈的内容和过程有无统一的设计要求和结构分,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据访谈时是否有一定的中介物分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注意问题试验前要充分熟悉访谈的内容;建立友好、合作的交谈气氛;轻松自如;关键是把握谈话的方向;现场少说,事后多记,也可以•••••优:有利于对心理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研究;能灵活地、有针对此能够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可以保证收集到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适用范围广。缺:准确可靠性受研究者素质的影响;某些问题不宜进行谈话;费时费力费财;所获得的资料难以量化;受环境、时间、对象情绪状态的制约问卷法定义: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儿童行为的数据作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注意问题:数量不宜过多,题目应围绕所研究的主题,选择儿童熟悉的题目,使之愿意配合,进行预测,问卷应以封闭式为主,答案便于统计,被试量宜选大一些,以保证适当的有效率,注意社会赞许性问题优:内容客观统一,处理分析方便;节省人力时间经费;匿名性强,回答真实;样本大;研究间接化,相互效应小。缺:灵活性不强;指导性较低;深入性不够测验法定义:通过测验量表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注意问题:做好准备,熟悉测验手册,所需材料等,选择适宜的测验环境,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指导语和标准时限进行,努力与被试建立良好的关系,根据被试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验方法。五试验法:指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方法注意问题:实验的选择要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实验室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儿童的日常生活,实验进行中要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努力使其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第四节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呈现发展研究结果的定性分析定性分析:对发展研究结果的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对研究所获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理论的构建提供依据特点:(1)它是建立在描述基础上的逻辑分析或推断(2)它侧重揭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或行为的意义(3)倾向于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分析(4)它不仅注意对研究结果分析,更重视对相互关系的分析步骤(1)确定定性分析的目标(2)根据定性分析的目标对研究结果进行推理定量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可以揭示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得出科学的结论。第3章发展心理学理论本章重点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维果斯基的发展观发展心理学的概述发展及其主要特征含义: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稳定的变化。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创造人:弗洛伊德,故又称弗洛伊德主义(其核心思想是情欲说在心理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理论观念是: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学观点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他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本我:人类本能的性驱力和被压抑的行为习惯,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人格的意识部分,是个体在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分离出来的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是对自我的监督,遵循至善原则(二)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说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是他关系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他把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依赖,纠缠❖肛门期(1-3)浪费,放肆,无条理(过分干净,过分注意调理和小节,固执,小气);❖前生殖期(3-6)又叫恋母情结阶段;❖潜伏期(6-11)性发展呈现停滞或退化现象,男女儿童界限清楚;❖青春期(11-20)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容易产生同成人抵触的情绪和冲动。评价:1.注意到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矛盾开启新的研究方向重视早期经验的作用泛性论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美国精神分析医生;提出发展渐成说)(1)婴儿期(出生到2岁);发展信任,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2)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和疑惑,体验意志的实现(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4)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5)青春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6)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7)成年中期(25-50)--获得繁殖感,以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8)成年晚期(50至死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合法延缓期:在青年期这一阶段,埃里克森提出,他认为这时的青年承继儿童期之后,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感到要作出的决断未免太多太快,因此,在作出最后决断以前要进入一个一种暂停的时期,用以千方百计地延缓承担的义务,以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要求。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造;它的突出特点是: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他的心理问题上的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表现在:1否认遗传的作用;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1)他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即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的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2)提出教育万能论(3)华生的学习理论(学习观点的基础是条件反射)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积极强化物和消极强化物(二)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1育婴箱的作用(尽可能避免外界一切不利刺激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行为矫正(消退原理)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斯金纳与华生的不同: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由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是被动的,由刺激所控制操作性行为: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况下有机体的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观察学习:个体无需亲身体验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从社会角度研究学习问题,强调观察学习,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既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也不是由外在环境因素所单独决定的,而是由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所决定的,认为人通过其行为创造环境条件,并产生经验,被创造的环境条件和作为个人内在因素的经验又反过来影响以后的行为。(他偏重人的行为的研究,但没有给认知因素应有的地位,)1977年《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及其过程: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动机过程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的作用:攻击性;2性的作用;3自我强化;4亲社会行为评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对心理、儿童心理学进行了客观的研究,是应当肯定的;但它们这种否定意识,否定儿童的主动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则是完全错误的。第三节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的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他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发展观他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1)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列(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他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第四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类的认识不管有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理论基础是:生物学;逻辑学;心理学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实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原因:(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皮亚杰的发展观强调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知识不是简单的算子,它必须通过儿童自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属于内外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本质和原因相互作用论:他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源于主体的动作,主体的动作乃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不断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原因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2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1)他首先认为心理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2)他认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三要素(图式:是指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当同化占优势时,儿童就会出现自我中心主义,歪曲现实;当顺应占优势时,儿童就会完全按照事物外部特征来塑造自己的动作。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于顺应两种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到高级平衡的过程)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此阶段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形成了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此阶段儿童认知上有两大成就:能够区分客体和主体并形成了因果认识;(2)前运算阶段(2-7)儿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可拼接象征性图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思维(思维特点: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客体永久性)(3)具体运算阶段(7-12)此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同时还掌握了群集运算、空间关系分类、排序等逻辑运算能力,但这种运算只能运用于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事物;(4)形式运算阶段(12-15)此阶段儿童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能够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此阶段也是儿童开始掌握理论的时期评价:1.用新的发展观取代了传统的发展观。并强调了儿童在认知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第一次最为详尽的论述了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思维机制过多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过低的估计了儿童的认知发展引入了大量的生物学和数理逻辑的语言,使得其理论体系十分庞大,文字也晦涩难懂,易被人误解第四章胎儿的发展胎儿期:指从受孕到出生这段时间胎儿发展一合子的形成(精子,卵子;在宫颈外接受精细胞,女子一生排卵数目为360—420个,生育年限为30—35年;卵细胞存活24小时,精细胞存活48小时左右,一月可能受孕的时间3天左右)二胎儿生长的阶段(一)胚种阶段(0—2个月)(二)胚胎阶段(3—8周)(第八周,开始有点人样,开始骨化)(三)胎儿阶段(9—38周)(266天)(身长20周;体重;在第29周胎儿的皮下开始长脂肪)三胎儿的产出及孕妇药物的使用分娩过程(三个阶段)2分娩中药物的使用第二节母亲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体重(超过或低于标准体重的25%)2母亲的身高(只有140cm左右)母亲的孕史(四次以上)母亲的营养(最后三个月影响最大;影响有:小,死胎;早产,低体重;缺乏正常数量的脂肪组织;智商低,低体重。)Rh因素(母为Rh-;父儿为Rh)母亲的年龄(超龄;年龄太小;15或35以上)第三节母亲的疾病对胎儿的影响一畸胎的形成头,脊柱形成的关键期是孕后3—5周;心脏第3—6周;其他大多在怀孕的第二个月;故胚胎期是整个怀孕期发展的关键期二母亲的疾病第四节药物及烟和酒对胎儿的影响一药物的影响二酒精的影响三吸烟的影响(怀孕最后三个月的影响最大)第五节母亲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影响一精神压力对胎儿的影响二极端情绪对胎儿的影响(儿茶酚胺;精神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人格症,妄想型人)三母亲的情绪影响胎儿的途径(通过母体所释放出的神经激素;影响时间是在母体怀孕3—4个月以后,此前的影响只是身体方面的四母亲对胎儿的情绪的影响会持续多久(长期的)第六节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一化学物质对胎儿的影响二辐射对胎儿的影响三高空飞行对胎儿的影响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它是儿童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其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生长发育过程第一节一婴儿的生理发展(一)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1)脑重与头围(2)大脑皮质婴儿大脑的机能的发展婴儿大脑的形态的发展,为其脑机能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脑电图(2)皮质中枢(3)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婴儿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发展的,遵循头尾原则和远近原则,,此后脑中发展最快的是区域是脑干和中脑)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1)婴儿脑的可塑性:婴儿脑的大小和功能都受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2)婴儿脑的修复性:婴儿脑损伤后,大脑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体重(3.33.4kg)身高(50cm左右)上下部位与胸围牙齿与骨骼发育(骨龄:婴儿实际成出现的骨化中心与正常的标准之比)婴儿动作的发展动作的发展是其活动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动作的发展和新生儿动作的研究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有两方面的内容: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运用技能的发展----远近原则,粗细原则,上下原则动作发展对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论假说“预先成熟”与“可能成熟”之争:“预先成熟”认为,动作是“预先成熟”的结果,后天经验在动作发展中只扮演最普通的支持者角色;可能成熟认为:机能发展可以引发或转换出新的结构。助长与诱导之争:评:这两种理论对于结构-机能之间关系的争论,导致了对动物作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不同解释;可能成熟论者认为,运动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动作发展诱导心理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运动经验只是加速和提前了心理发展,动作发展促进了心理发展。第二节婴儿认知的发展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一)视觉的产生与发展视觉的发展:(胎儿中晚期)立体觉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研究婴儿视敏度的三种方法:视觉偏爱法;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视动眼球振颤法。婴儿生命头半年是视敏度发展的关键期)(二)听觉的发生发展听觉的发生听敏度的发展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三)味觉(3个月);嗅觉(7、8个月);触觉(49天);的发生发展(四)空间知觉的发生发展方位知觉的发生发展距离知觉的发生发展(吉布森、瓦尔克设计了“视觉悬崖”实验物体知觉的发生发展形状知觉的发生发展大小知觉的发生与发展(感觉统合:将人体器官部分感觉信息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的知觉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只有通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个体与环境才能注意的发生与发展新生儿喜欢注视曲线,已具有物体形状、大小、知觉横常性幼儿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表现在:(1)观察的目的性;(2)持续性;(3)细致性;(4)概括性观察力发展的大致方向:(1)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2)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3)从笼统的未分化向精细的方向发展;(4)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一)1、记忆的发生(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是妊娠末期)2、记忆的发展(帕波塞克最早采用经典条件反射研究婴儿期的记忆)(二)学习的发生发展1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婴儿学习的三个层次(1)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的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建设的现象。是婴儿早期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也是记忆的重要标志。(2)经典或工具性推荐方式;(3)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各种类型的学习学习的发生(胎儿末期)学习的发展思维的发生发展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形式思维的发生(三个月的婴儿)第五节婴儿言语的发展语言发展从儿童在一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将词的出现为分界将整个过程划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语言准备期分为反射性发音阶段和牙牙语阶段婴儿言语发展理论语言与言语的基本过程语言具有社会性和生成性;区分语言和言语即区分社会性语言和个别性语言;言语是实际的话语,实际上是包括听读说写等过程;语言是以词为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一种符合系统。语言只有通过言语活动才能体现其作业交流工具的职能。言语过程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言语表达。(言语知觉是言语活动的首要环节)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强化说: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巴浦洛夫;斯金纳)转换生成说: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语法是生成的;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乔姆斯基)模仿说:阿尔波特率先提出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婴儿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班杜拉....;怀特赫斯特的选择性模仿:认为婴儿言语的模仿是有创造有选择的。认知学说: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二前言语的发展(0—12个月)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1妊娠中后期;2新生儿期;3发音游戏期;4语音修正期;5学话萌芽期;语音的前言发展前言语交流的发展:1前言语交流的目的性;2...指代性;3...约定性。言语的发展(10—14个月)儿童早期词汇中普遍表现出词的使用范围的扩张,还出现一种相反的情形。第一批词的产生及其生态学分析场合约定性:第一批词只能用来指代很有限的某个特定情景下发生的某一特定事物,还不具备概括意义,只具备原始的指代性,对应式的象征性和一定的交流意义,就好像某一特定场合下特定事物的伴随物一样。去场合约定性:是婴儿真正掌握词语,获得概念的重要途径。其外在表现为,原本只用于特定场合、特定事物的词语,现在迁移运用到与此事物有关的不同场合词语的获得与运用表现在三个方面:言语发展儿童话语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严谨;(3)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语言爆炸现象:婴儿19个月时已能说出约50个词,此后,婴儿掌握新词的速度进一步突然加快,平均每个掌握月25个新词双词句的形成及其机制(电报句)语法的获得(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第六节婴儿的气质类型婴儿的气质气质:是指婴儿后出生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个人特征一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类共同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征性的典型结合。传统的四重类型说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巴浦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弱型—抑郁质;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强而不灵活型—粘液质;强而灵活型—多血质。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最有代表性)容易型;2困难型(10%);3迟缓型(15%)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一般型(%);2活泼型;3安静型。巴斯的活动特性说(巴斯、普罗敏据婴儿在各种类型中的不同来分)情绪性婴儿;2活动性婴儿;3社交性婴儿;4冲动性婴儿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抑制型;2非抑制型二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进而表现为气质发展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三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婴儿气质对早期教养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养适应性和要求不尽相同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一最初的情绪反应伊扎德:惊奇、伤心、厌恶、初步的微笑和兴趣孟昭兰:兴趣、痛苦、厌恶、微笑四种。二社会性的微笑自发的微笑(0—5周)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3、4周;第8周会对一张不移动的脸持久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三婴儿的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着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鲍比尔、埃斯沃斯将依恋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5—6个月)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埃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分为三种类型:安全行为依恋(积极良好的依恋);回避型(无依恋婴儿);反抗型(茅盾型依恋)。2、3是不安全依恋;消、不良其依恋的性质根本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婴儿的母亲的行为。早期的同伴交往(社会指向行为: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出这些行动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经历三个发展过程: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简单交往阶段;互补性交往时期。缪勒、范德从社会技能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1简单社交行为;社会性相互影响;同伴游戏;早期友谊。第六章幼儿心理的发展幼儿期指儿童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又称学前期游戏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其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但是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也开始发展。第一节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幼儿期接近成人水平;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一大脑结构的发展(继续发展,表现在)脑重量继续增加(新生儿25%;三岁75%;7岁达到成人水平)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神经纤维髓鞘化,脑内部成熟的主要标志。)3脑电波的变化(O—T—P—F线路:枕,颞,顶,额叶)儿童大脑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而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皮质抑制机能的蓬勃发展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第二节幼儿的游戏游戏的理论(一)早期的传统理论复演说:(霍尔):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质。精力过剩说:(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机能快乐说:(彪勒)强调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生活准备说:(格罗斯)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娱乐-放松说(拉扎勒斯-帕特瑞克)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过剩,而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成熟说:(博伊千介克)反对生活准备说,认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二)当代的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艾里克森:从新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游戏,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认知动力说:(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机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中国心理学家认为(1)游戏具有社会性;(2)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版;(3)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二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按游戏的目的分类创造性游戏(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有角色游戏;建设性游戏;表演游戏)教学游戏(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活动性游戏(它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把游戏分为: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有规则游戏。帕藤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第三节幼儿言语的发展词汇的发展词汇数量的增加(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直线上升。3-4岁增长最快)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汇的范围不断扩大(名、动、形;但虚词没有明显增加)积极词汇不断增加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指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造词现象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语法的掌握趋势:从简单句到复合句(2岁前儿童使用复合句,但比例小;幼儿较易掌握联合)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三岁前儿童主要是对话语言;六岁言语具有情境性特点)幼儿言语的发展还表现在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上,连贯言语和独白言语的发展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重要标志。第四节幼儿认知的发展信息加工观点:认为把认知功能看作是用不同的知识单元工作过程,这些知识单元有四类:图式、映像、概念或范畴、判断一记忆的发展记忆是人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本手段,也是高级认知过程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记忆就是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储存、检索和提取的过程记忆容量的增加: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的发展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有意识记效果优先于无意识记。但无意识记占优势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语词记忆发展速度优先于形象记忆)幼儿初期,语词记忆在发展但形象记忆任占主要地位卡尔恩卡(1)无论哪个年龄阶段,形象记忆效果都优先于语词记忆(2)它们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而语词记忆发展速度高于形象记忆。它们的区别是相对的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自我监控和自我检查能增加儿童回忆的信息)1记忆策略的形成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两种记忆策略:(1)复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储存策略)(2)组织(系统化):指个体指出要识记材料所包含项目间的意义联系,并依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的过程,包括对信息储存和提取两方面的系统化。(10岁儿童自发地应用归类策略以提高记忆效果)元记忆的形成元认知:是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加工,评价监控。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弗拉韦尔认为: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关于记忆主体方面的的知识;(2)关于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3)关于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测量记忆最好的方法:再认、重组、回忆二思维的发展:幼儿思维的特点主要是他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所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即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而主要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即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幼儿中期以后)明斯卡娅,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作用日益增强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和对行动的自觉调节作用是人的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特点: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相互作用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1皮亚杰关于三座山测验(以自我为中心;但博克、唐纳德逊反对此观点)2守恒:这是皮亚杰的术语,这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6岁守恒转折期类包含:即一类物体及其子类的关系。最初概念的掌握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的掌握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概念形成是指概念从无到有的历史演变概念掌握则是对个体而言,是指儿童掌握社会上业已形成的概念概念的掌握过程也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幼儿概括的特点:(1)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2)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3)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最初实物概念的掌握最初数概念的掌握所谓掌握数概念,包括理解:(1)数的实际意义;(2)数的顺序;(3)数的组成数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最初对实物的感知;继之对数的表象,最后到数的概念水平这样的过程。类概念的掌握(维果茨基;链概念:幼儿分类时,不断改变标准会以形状,会又以颜色或大小为分类基础。皮亚杰;幼儿不用分类方法,而用主题分出经过了三个阶段,主题概念;链概念;充分必要特征基础上的概念。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抽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的过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表现在儿童对....推理: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是在已有判断的基础上推出新的判断。关于幼儿演绎推理的研究关于幼儿类比推理的研究类比推理某种程度上属于归纳推理,它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关于幼儿推理过程发展的研究(1)推理过程随年龄增长而发展,(2)各步实验中推理过程可以划分为三种水平(推理水平的提高表现在:推理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独立性;推理过程的概括性及其方式的简约性)(3)儿童推理方式的发展是由展开式向简约转化(五岁前展开式;五岁后是简约式;5—6岁是两种方式的转化时期。)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人是个性与社会化的对立统一体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社会教化:这是生物个体按照一定的社会文化的要求教化为社会个体的过程。第五节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评价的发展,(3.5—4岁)自我评价的特点: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2从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内心的品质的评价;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价。依从性和被动性;2表面性和局部性;3情绪性和不确定性。(三)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4;5—6岁)自尊感稳定与学龄初期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项社会性情感体验不断深化,发展同时又表现出易受暗示性。(四)自我控制的发展(4—5)麦克拜::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缓满足。自我控制是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卡根将人的认知方式区分为冲动型和熟虑型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性。品德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从心理学角度将品德分为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幼儿道德认知是指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的心理学家;将之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阶段/道德相对论阶段。中国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出现于婴儿期)(一)侵犯行为/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工具性侵犯:指向渴望得到的东西;以伤害他人作为达到非侵犯性目的的手段;敌意性侵犯:以人为定向,旨在伤害他人。侵犯行为理论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侵犯行为的发展:为特殊目的指向特殊的人的真正侵犯性行为;一般发生在四岁左右。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侵犯行为的控制(1)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2)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3)移情训练;(4)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二)亲社会行为/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指向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势。自主利他行为:指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出于对他人的关心;规范利他行为:指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期待个人报偿或避免批评。亲社会行为理论:(1)社会生物学观点:(2)社会学习理论:(移情反应的条件化;直接训练;观察学习)(3)认知发展理论: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训练手段:(1)对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2)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3)榜样示范。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性别化:儿童获得性别认同和关于他所生活的社会认为适合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或性格特征的过程。性别角色认同的一般概念性别认同/理解性别: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2性别角色标准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性别角色偏爱:指对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性别恒常性的发展:(1)性别认同2—3岁;(2)性别稳定性4—5岁;(3)性别一致性6—7岁。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或女性;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认同:一个人接受并内化另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的过程。性别化的发展性别认同的发展2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性别化行为的发展(三)性别化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两性间的发生学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中的决定作用;精神分析学理论:性别化是儿童与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直接训练,观察学习认知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部分依赖于儿童认知发展。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训练儿童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间的,特别是同龄人间的人际关系。它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同伴关系的作用:(1)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3)同伴还是儿童特殊信息的渠道和参照框架;(4)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同伴关系的发展社会技能的训练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总特点:协调性和过渡性第一节小学儿童的学习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决定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策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和认知活动的动力;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二)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三)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年龄阶段所特有的特点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年龄越低动机越具体)(2)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A由对学习的外部兴趣到对学习的内容的兴趣;B由不分化到逐步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C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到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兴趣初步形成;D游戏因素的作用逐渐降低;E在阅读方面,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到文艺作品和通俗读物;F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和深化。)(3)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A对教师的态度;B对集体的态度;C对作业的态度;D对评分的态度。(4)小学儿童的学习能力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学习障碍:指那些能听又无显著的智力缺陷,然而在行为与心理上表现出相当的偏差,以致无法良好地适用家庭生活,在学校中靠通常的教育方法未能有效学习的儿童。学习障碍的分类:(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障碍;阅读和书写方面的障碍;算术方面的障碍)学习障碍的症状:(1)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存在的障碍;(2)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的障碍;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发育迟缓,品行问题等。学习障碍的特征:(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排除性)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1937年,奥顿提出大脑皮质控制理论假设:(1)胎儿期,出生前,出生后的轻度脑损伤或轻度功能障碍;(2)遗传—素质假说(3)生物学假设:轻度脑功能失调是中枢神经间信息传递的结果(4)心理与环境假设(环境不是学习…••一个直接引发因素,却是一个主要影响的因素)。学习障碍的预防和矫治(1)避免可能造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