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地区主要蝗虫灾害发生情况及防治现状_第1页
哈密地区主要蝗虫灾害发生情况及防治现状_第2页
哈密地区主要蝗虫灾害发生情况及防治现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密地区主要蝗虫灾害发生情况及防治现状

1黑草原国家实施抗虫灾害的措施哈密是新疆著名的蝗虫发生地区。“蝗虫灾害”、“风灾”和“雪灾”统称为影响哈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三种自然灾害。据1988年“哈密地区优势种蝗虫区域划分调查”结果表明:按分布区域划分,哈密地区共有22个蝗害区,总面积34.24万hm2,占全地区天然草原净面积的12.88%,其中高山蝗害区6个,总面积达11.98万hm2,占草原蝗害发生总面积的35%。哈密境内有蝗虫种类80多种,从海拨700m左右的低地盐化草甸到海拨2500m以上的高山、高寒草原均有不同的种类分布,哈密境内的蝗虫一般一年发生一代,发生时间集中、突发性强、密度高、受害面积大。据历史记载以来,哈密地区境内就不断地发生过蝗虫灾害:据汉史记载,在东汉期间,浦类(巴里坤)蝗虫大发生时,遮天蔽日,漫山遍野,不仅农田被毁,牧草食净,树叶也被蝗虫吃光,连马毛马鬃亦被啃食,有时蝗虫大发生时牧民的毡房被咬成洞,广大农牧民外出逃荒,深受其害;最近二十年来,哈密地区蝗虫灾害也是频繁发生:1988年哈密地区蝗虫为害成灾面积约30.67万hm2,密度60头/m2,最高达每平方米2000余头,巴里坤县大河乡的麦苗被蝗虫吃光,颗粒无收;1990年4月在哈密市天山区板房沟高山蝗害区调查西伯利亚蝗卵时,最高密度达472块/m2,9月在大河乡兰旗沟挖蝗卵时,15m2面积上挖取意大利蝗卵4250块,据推算有76500个卵粒。据统计,自1985年至2005年,哈密地区总计防治蝗虫达83.18万hm2,累计投入防治资金约3244.03万元,平均每年防治面积3.93万hm2,投入防治资金154.4万元。灾情最重,防治面积最大的1991年,全地区调用飞机两架,出动人员2700人次,防治蝗虫面积达11.67万hm2,当年投入防治资金达300万元。不仅如此,由于连年使用化学农药,使蝗虫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抗药性,农药使用浓度不断提高,不仅提高了化学农药防治的成本,同时也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在杀死蝗虫的同时也杀灭了其它昆虫,使草地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致使生态系统日趋恶化。2高山蝗虫区植被蝗虫防治现状2.1防治工艺的应用技术薄弱由于蝗虫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农牧民生产及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困难。长期以来,人们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开展蝗虫防治工作,从最早的人踩、马踏、火烧、土埋到目前的地面机械及飞机防治,所使用的农药从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六六六粉、敌敌畏、马拉松乳油、乐果到目前使用的低毒化学农药及生物农药等等,但由于高山蝗害区海拔较高、地形复杂,既不能使用大型机械进行防治,更不能利用飞机防治技术予以防治,因此,多年来对于高山蝗害区的草原蝗虫防治一直是草原蝗虫防治工作的难点。如何解决高山蝗害区草原蝗虫的防治技术问题一直是各级治蝗部门研究探索的课题。2.2从“死”到“机”综合分析草原蝗虫防治的历史及草原蝗虫发生的规律来看:在过去的防治过程中,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办法,防治区域始终是在地形平坦、海拨相对较低,分布面积较大的山前平原蝗灾区,而海拨相对较高,地形复杂的高山蝗害区往往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而未能予以防治。致使高山蝗害区成了草原蝗虫防治的“死角”,客观上使高山蝗害区成了草原蝗虫防治的“空白区”,也因此使高山蝗害区自然成为了蝗虫爆发的孳生发源地,使草原蝗虫呈周期性发生。从近20年哈密地区草原蝗虫发生及防治情况表明:每进行一次大面积飞机防治以后,飞机防治区域的蝗虫密度就会大幅度地降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蝗虫便由高海拨区域向低海拨区域逐年扩散,分布面积不断扩大,蝗虫密度逐年上升,形成了蝗虫灾害周期性爆发的必然现象。因此,组织开展高山蝗害区草原蝗虫的防治工作才是控制草原蝗虫灾害的根本所在,高山蝗害区蝗虫防治应该是草原蝗虫防治工作的重点,实施高山蝗害区生物治理工程势在必行。3高山蝗虫区防治的目的和方法3.1增加天敌,降低炭黑的土壤压力实施高山蝗害区生物防治就是通过采取技术、工程以及以采食蝗虫为主发展养禽业等综合措施,以保护、招引、养殖昆虫类、鸟类及家禽等蝗虫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天敌,通过增加蝗虫天敌数量,达到降低高山草原蝗害区蝗虫密度,扼制高山蝗害区虫口密度过高并逐步繁衍扩散的局面。最终达到了全面治理哈密区域内草原蝗虫灾害的目的。3.2与少数民族协作,建设丰富的开发平台综合考虑高山蝗害区的地形、地貌、草原利用现状、蝗虫及其天敌的生物学特性等因素,采取在高山蝗害区禁止使用化学农药,最大限度地保护蝗虫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天敌。同时,充分利用高山草原基本为夏季草原,其使用期和草原蝗虫发生期一致的条件,与牧民团结协作,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通过合作修建既可以作为牲畜棚圈又可以作为椋鸟鸟巢、同时也可以作为牧鸡牧鸭设施的棚圈,以招引粉红椋鸟等天敌鸟类,并通过补助、扶持、支持、引导等措施,鼓励农牧民养殖鸡鸭等蝗虫天敌,通过增加蝗虫天敌数量,达到降低高山草原蝗害区蝗虫密度,扼制高山蝗害区虫口密度过高并逐步繁衍扩散的局面。最终达到了全面治理草原蝗虫灾害的目的,具体来讲有以下三项措施:3.2.1禁止在山区使用化学农药,尤其是对蝗灾地区鞘翅目、双翅目及寄生性膜翅目昆虫以及粉红椋鸟等蝗虫天敌生物有危害的化学农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蝗虫的天敌。3.2.2成虫控制数量护力度,以招引、保护蝗虫天敌(如粉红椋鸟)进入高山蝗害区,以控制蝗虫数量。根据椋鸟的生活习性,采取鸟巢修筑与牧民棚圈建设相结合的办法,同时,充分利用居民区房前屋后的棚圈、堆柴等设施,作为椋鸟鸟巢,并通过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保护椋鸟等益鸟,以增加蝗虫天敌种类及种数量。3.2.3增加养殖收入的目事牧业生产的牧民,通过集中及分散户养殖鸡、鸭等蝗虫天敌的形式,以达到既控制蝗虫灾害,同时又增加养殖收入的目的。一般情况下,高山草原蝗害区植被相对较好,水源相对较为丰富,大多数为夏季放牧草场,有充足的人畜饮水水源,并具备较为方便的交通通讯条件,自然条件适合粉红椋鸟等蝗虫鸟类的生活,非常适应于开展“牧鸭、牧鸡及筑巢引鸟”生物防治工作,主要实施以下防治措施:4高山蝗虫区生物处理的效率4.1利用病虫害防治技术预防和控制山区蝗虫,不仅是蝗虫解决了长期以来采用人工机械防治难以解决的难题,而且因禁止使用化学农药,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节约了防治资金。4.2减少草原东南角东南角区域结构压的治理对策山区草原蝗虫灾害,同时扼制因高山蝗害区虫口密度过高而逐步繁衍扩散、致使草原蝗虫灾害呈周期性发生的局面,最终达到全面治理草原蝗虫灾害的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