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宋代邸报_第1页
评述宋代邸报_第2页
评述宋代邸报_第3页
评述宋代邸报_第4页
评述宋代邸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第一章p20)13、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怎样评价外报?(第二章p103)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第三章p74)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与意义。(办报范围广、报纸种类多、宣传进步性)两次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内容(第四章p103)(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2)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结果:论战持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才以革命派报刊获胜告终。意义:(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革命派占了上风于是着革命即将胜利。2)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转变立场。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骨干。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有何特点?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2)资产阶级革命派是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包括哪些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但是,他们的新闻思想与改良派的也有质的不同,他们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1)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2)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3)把报纸视为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4)记者应该先知先觉。2)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第五章p118)有人称民国初期为“报界的黄金时代”,试述当时我国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和表现。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民国成立后,在“政党政治”潮流的影响下,短时间内全国出现了大大小小三百多个政党。它们为了在国会中占有更多的席位,争相创办机关报来为自己宣传。国民党-《民立报》;共和党-《实事新报》;自由党-“横三民”《民权报》《中国民报》《民国新闻》。民国初期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著名记者?首先是军政消息在报纸中的比重增大,电讯在版面中占主要地位。其次是新闻通讯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再次,报社加强了采血力量。这一时期我国报纸日益重视国际新闻报道;副刊的表现在当时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版面。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是什么?黄远生提出的记者“四能”的内容是什么?黄远生是民初名记者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是“报界奇才”。他以擅长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他的新闻通讯有以下特色:a、 题材重大,记载翔实。他阅历丰富,对民初政坛十分熟悉,因而他能采访到许多人采访不到的重大新闻和内幕新闻。他对当时政坛风云作了真实而详尽的记录,既是新闻,又是信史。b、 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作为一名正直的新闻记者,黄远生用他那如椽之笔,对袁世凯的黑暗统治和官僚政容痛加针砭。C、 细致详尽,幽隐毕达。黄远生的通讯善于捕捉各种细节,绘声绘形,嬉笑怒骂,涉笔成趣,鞭辟入理。D、 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黄远生新闻敏感性极强,他的报道很注重时效性。E、 语言通俗生动。他能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贴切的经喻表现出来。(二)黄远生的新闻思想a、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强调新闻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B、"四能说"。即新闻记者要"脑筋有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三)黄远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a、开创了"通讯"这种新闻文体。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B、 提出新闻记者"四能说"。该理论对新闻记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和标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C、 著《远生遗著》的出版,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本报刊通讯文集。1)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2)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3)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4)语言通俗生动。“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为什么人称邵飘萍是“新闻全才”?他既办通讯社又办报纸,既精通采写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并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新青年》是怎样创办的?它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9卷。陈独秀主编。宣传贡献:1)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试述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及特点。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中哪些是具有代表性的刊物?其特点是什么?(第六章p144)1)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和通讯社宣告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3)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这就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特点:①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③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简述陈独秀、李大钊、在《新青年》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一) 历史背景:在内忧外患的紧迫形势下,部分辛亥革命进步人士思想趋于保守,而一批先进人士在对现实教训的课思后,明白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入手,广泛开展一次“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在这种背景和指导思想上,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之后改版,使得一大批进步人士加入到《新青年》的编撰工作中来,他们为《新青年》的成长作出了贡献。(二) 陈独秀对《新青年》的贡献作为《新青年》的创办人和长期的主编、主持人,陈独秀主要从三个方面领导了《新青年》的发展:a、制定刊物宗旨和不同阶段的办刊方针;b、提出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c、组织编者、作者和读者队伍。另外,他还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三) 李大钊对《新青年》的贡献李大钊作为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首先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A、 简明,系统地向读者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丰富《新青年》,使其日益倾向社会主义。B、 改版《新青年》,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来宣传。C、 长期为《新青年》撰稿和编辑,为《新青年》后期转变为简述我国新闻工作在“五四”时期的改革。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几乎所有报刊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开创自由讨论的同气《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冲破封建统治的桎梏,促成了思想解放,形成自由讨论的民主风气,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化等多种形式,打破了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暗的沉闷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三)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新文风和出现《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同一新。在其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新标点。这些改革,经历了一番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四)副刊的革新“五四”以前,我国报纸副刊一般多是消闲性的读物,多数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重视副刊成为报界的普遍现象,有的报纸副刊比正刊更出名。报纸副刊革新取次突破性和进展,为办好报纸副刊提供了有益经验,其意义源远流长。(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在报红版面编排方面,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报纸分栏形式多样,专栏增多,且注意创新。标题的制作努力做到醒目引人。在新闻采写方面,不少报纸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盒内上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每周评论》的报道、评论特色。后期的变化及对五四运动的作用。(一)《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它与《新青年》相配合,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二)报道评论特色“重在批评事实”,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它在加强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报道评述,将报道和评论结合起来。其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A、 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先后发表了《新纪元》、《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等进步文章。B、 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发表文章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和封建军阀的懦弱。C、 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对《新青年》倡导的文学革命运动,《每周评论》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它重点报道了五四运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三) 后期变化《每周评论》前期是反帝反封、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从26期起,因陈独秀被捕,李大钊出走,在胡适接手主持下,改变了它的革命政治方向,挑起“问题与主人”的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四) 对五四运动的贡献A、 重点报道五四运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五四运动暴发后,全国新闻界大力报道评论,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政府上空前一致,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每周评论》也不例外。B、 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先导作用。五四运动爆发后,《每周评论》对运动作了连续系统报道,及时评论,给予支持与引导。C、 与其它民主报刊结成地形的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针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报刊攻击五国运动的谬论进行了反击。针对《顺天时报》、《公言报》对五四运动的攻击,《每周评论》针锋相对的进行反击,这种反击,团结了进步舆论,孤立了反动舆论,给五四运动以有力的支持。D、 进行了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为了充分报道五四运动,面对北洋政府对进一步言论的摧残,《每周评论》进行了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第七章p170)(一)《向导》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当时,中共中央尚未创办机关报刊,只是将原来的《新青年》作为党的理论刊物继续出版。直到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过以后,才筹办《向导》。《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它创刊后,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其特点是注重用马列主义有关帝国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配制,课刻揭露其野心,另外,利用大是事实和理论分析封建军阀统治的混乱,并指出其是社会混乱的根源。(二)《中国青年》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机关刊物。同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其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a、 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b、 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c、 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我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其特点是: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上适合青年的需求。中国广播事业是怎诞生的?同报纸一样,中国的广播事业也是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广播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年,美国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全只得,办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同年1月23日晚首次播音。这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后由于未经中国政府批准而被取缔。同年5月底,美同新孚洋行也在上海办起广播电台,但因经费拮据而停办。年5月,美商开设公司与《申报》合作创办了一家广播电台,这是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北洋政府交通部于1924年8月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规则,规则中明确规定,允许民间装设收音机。这个规则的颁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久北洋政府还筹建了一批广播电台,1926年10月1日,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从此,中国的广播事业开始迅速发展。邹韬奋的新闻活动及报刊思想(第心P202)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政府家和出版家。1926年,接编《生活》周刊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1936年6月7日,在香港筹备出版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1936年11月22日,在“七君事件”中被捕入狱。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包括此后的《抗战》、《全民抗战》、香港《大众生活》)。他既担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要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还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他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有着鲜明的特色,被称之为“韬奋精神”。主要作品《萍踪寄语》、《萍踪忆语》。办报思想:1.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2.主张办报刊要有个性:3.适合大众需要的文风(!)“促膝谈心|:(2)”明显畅快“4.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1)言论独立(2)敬业精神(3)读者至上的服务精神5.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1)处理好“事业性”和“商业性”的关系(2)处理好广告和新闻的关系范长江的新闻活动及报刊思想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933年下半年起,开始为北平《展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益世报》与《大公报》投稿。一年后,成为《大公报》的撰稿人。1935年5月1日起,以天津《大公报》特纸通讯员名义高津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途写“施行能信”,陆续在《大公报》发表。1936年8月赴内蒙、宁夏采访,又写了大量施行通讯。范长江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有感情,刊出后广受欢迎。其代表作品《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社会主义刊物打下0了基础。简评斯诺在华的采访活动及其作品的内容与意义。1936年经宋庆龄介绍,斯诺勇敢的进入陕北红色区域采访活动4个月,成为进入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记者。1937年撰写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热情描述了根据地人民的革命理想和崭新生活。为了便于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发行,后改名为《西行漫记》。他的陕北之行的报道,突破国民党多年的封锁,向全世界详尽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史沫特莱1929年初,史沫特莱作为自由派报纸《法兰克福日报》的记者来到中国,进行长时间的采访,足迹遍及全国。当时中国人民的极度贫困,尤其是工厂和矿区中的女工和童工的处境,使她感到愤怒。她揭露旧军阀及国民党政府各种反人民的政策。1934年,史沫特莱创作了《中国红军在前进》,后来又写出了《中国的战歌》、《中国在反击》等近800万字的著作。抗日战争期间,史沫特莱奔走呼号,为中国伤员在外国募捐,并促成中国红十字会的成立。1937年到延安,后赴抗日战场,到前线采访八路军、新四军,写了大量报道,被誉为“熟知中国事实真相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1938年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志愿人员,动员并组织了白求恩、柯棣华等外国医生来华支援中国抗战。史沫特莱与宋庆龄、鲁迅等人建立了亲密友谊和合作关系,成为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1940年返回美国后,史沫特莱继续为支援中国抗战而写作、演讲、募捐。在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残酷的政治迫害下,费时数载,创作了《伟大的道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