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0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2003—2004学年第二学期“发展经济学”硕士课程论文指导老师:胡景北中国农民与农民转移的统计研究徐茂龙(0200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录1.导论:问题的提出…………………22.关于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之研究…………………22.1对中国官方农业劳动力数据的质疑……………22.2对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的推算…………………32.3结论及意义………………………33.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之一…………43.1一个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模型……………………43.2剩余劳动力的判断与估计………53.3实际分析…………64.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之二…………74.1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本质的解释…………………74.2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测算:……………………74.2.1理论思路………………………74.2.2测算模型………………………74.2.3实际分析………………………95.劳动力迁移的决定因素…………95.1基本假定…………95.2劳动力迁移方程…………………9参考文献………………101.导论:问题的提出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中:经济发展初期阶段国家,存在的不是单一经济或单一部门,而是两种经济或两个部门,一种经济(或一个部门)用现代方法进行生产,效率较高,工资率也较高;另一种经济(或另一个部门)用传统方法进行生产,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也较低。前一种部门主要指城市工业部门,后一种部门主要指乡村农业部门。这就是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传统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存在明显的差距,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趋势,而且劳动力的供给具有无限弹性。城市现代部门吸收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在追求最大利润的动机下,积累的利润被转化为资本,从而吸收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再扩大资本,积累更多的利润。如此循环,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不再是无限的。在上述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该理论模型说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是实现依赖于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随之引出三个问题:一,中国到底有农业劳动力?要在低收入国家里测定某一部门的劳动力就业水平是一个挑战性的难题,在农村部门尤其如此。有的学者认为有关香港,韩国,台湾,新加坡劳动力规模的调查数据有时在总体上是不可靠的。由于劳动力数量是研究劳动力结构,投入产出和生产率变化的基础,如果这一数据出现大的偏差,那么由此得出的有关中国农业增长,生产率变化和收入分配的结论将是不可靠的,甚至与事实截然相反。有鉴如此,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系托马斯.罗斯基和罗伯特.米德采用新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官方公布的农业劳动力数量的统计数据明显夸大了中国农业实际就业人数。二,中国有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测算问题。要准确无误地估算剩余劳动力总量并非易事,很多学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见仁见智地得出了自己的估算数据,所依据的原理也不尽相同。王红玲(1998)从生产函数入手,首先给出一个经济系统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模型及能使该经济系统收入最大化的资金和劳动力配置均衡的必要条件;并以此为基础推导出一套关于剩余劳动力数量估算的新公式。韩纪江(2003)则从两部门(指工业与农业)劳动力的报酬水平应该大致相等入手来测算中国的剩余农业劳动力。三,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哪些?杨春瑰(2003)建立了劳动力迁移的logistic离散模型,指出,两地之间的预期收入差距,文化因素和信息扩散程度是影响劳动力迁移的重要因素。本文参考有关文献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作一综述,以期对中国农民和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勾画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2.关于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之研究2.1对中国官方农业劳动力数据的质疑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系托马斯.罗斯基和罗伯特.米德首先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将有关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官方数据与中国的现实进行比较,提出了疑点:(1)官方数据显示农村社会的农业劳动力从1978年的2.85亿人增加到1995年的3.23亿人,基本是呈持续上升趋势。农业劳动力占农村社会劳动力比重从1978年的92.88%下降到1995年的71.79%,其中1992年,1993年,1994年的就业率分别为79.33%,77.71%和75.15%。国家统计局所属的农调队搜集的样本数据1993年劳动力从农业中的净流出为6.9%,与1992年3.1%的净流出率相比具有明显的增长,这意味着农业劳动力数量两年内累计下降为10%,而官方数据显示1992-1994年累计下降不到4%(79.33%-75.15%),存在矛盾。(2)作物生产亩均劳动力投入是大幅度下降的,而官方耕作的土地中用作粮食生产的份额下降很少,在土地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必然得出农业劳动力数量出现大幅度下降的结论。(3)在大部分的沿海地区,60%以上的所谓“农业人口”已离开土地另谋它业,而有关中国沿海地区农业劳动力数量的权威数据却根本没有显示这一点,高估了农业劳动力数量。(4)农业劳动的妇女化倾向,妇女在农村社会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从1978年的46.91%上升到1995年的51.99%。这说明大量男性劳动力已离开农业,这也说明农业劳动力数量应该是下降的。2.2对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的推算在具体推算农业劳动力数量时,作者首先对农业的涵义加以界定。本文中的农业是指种植业,畜牧业,园艺业和淡水养殖业而不包括林业,海水养殖和捕捞业。传统的计算农业劳动力需求量的计算公式为:(1)其中:为农业劳动力,为每亩作物的工日数,为某一具体作物的种植面积,为反映各农作物或生产活动的指标,为反映中国各省份的指标,为时间指标。但作者并没有选用这一方法,原因有二:(1)由于中国统计大大低估了实际农业土地面积,因此用上述公式来作为支持中国劳动力数量下降的证据会由于数据的不可靠性而大打折扣。(2)畜牧业的发展不太依赖于种植面积。随着畜牧产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为不忽视劳动力在不同营业领域重新选择就业的可能性,因此,作者另辟它径,使用另一公式:(2)其中:为每亩或每畜的劳动力投入数;为每亩和每畜的实物产量;为以实物为单位的全国产量。由公式(2)得出的总的工时数除以正常劳动力的年工作日即为所需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使用的正常劳动力的年工作日有269和300工时两个数据。和的数据来自于农调队。同时作者注意到他们的数据收集不存在明显的偏向性,同时,大的或小的省级样本都显示了同样的变化趋势,并进一步论证了,和的相对可靠性。使用上述方法计算的1990年,1991年和1992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分别为220,003,000人,208,529,000人和233,581,000人,而同期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分别为333,364,000人,341,963,000人和332,582,000人,其差额最高竟然高达133,271,000人。既然农业劳动力数量大大减少,那么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根据罗斯基和米德的分析,这些劳动力基本上就业于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贸业。2.3结论及意义由于在讨论收入分配,财产,剩余劳动力和中国农业的生产潜力时,政策研究基本依靠官方年鉴中有关农业劳动力数量的错误估计而进行的,如果代之以真实数据,将改变许多研究结论:(1)研究者在评价中国农业时继续把它作为建立在过剩农业劳动力和小块土地经营基础之上的“极微经济实体”的一个经典范例来评价的,但是,各种非农产业数量的激增和农业劳作的妇女化倾向的日益形成,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换的需求变得更大,有可能形成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2)由于扩大了农业劳动力的规模,现在的研究大都错识农业生产要素构成的变化趋势。它们夸大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密度,而低估了中国农业生产中单要素生产率和多要素生产率的增长。(3)农业劳动力流进或流出非农产业劳动力市场深受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的影响,农户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这种经济行为有益于全国性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城乡劳动力供求关系随之得到有效的连接托马斯.罗斯基/罗伯特.米德,1997,关于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之研究,中国农村观察,第4期,p36.托马斯.罗斯基/罗伯特.米德,1997,关于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之研究,中国农村观察,第4期,p36.3.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之一王红玲(1998)从生产函数入手,首先给出一个经济系统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模型及能使该经济系统收入最大化的资金和劳动力配置均衡的必要条件;并以此为基础推导出一套关于剩余劳动力数量估算的新公式;文中亦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实际估计(估计结果是1.17亿人)。3.1一个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模型考虑一个经济系统,假定它由两个子系统,例如农业和非农业两个部门(行业)构成,且假定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生产函数采用Cobb-Douglas型(王晓鲁,1997),分别为:(1)(2)上式中(i=1,2)为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力,D为耕地面积,d为耕地灌溉率,分别是资本、劳动、耕地和耕地灌溉率的系数。又劳动者和资本的供给约束为:(3)则第i行业(i=1,2)的纯收入为(刘建进,1997):(i=1,2)(4)式中为第i行业的产品价格,和分别为第i行业的劳动成本和资金成本,且,而为利率,为该行业的毛收入。在这里,关于资金和劳动在全行业的合理配置就是使所有行业纯收入之和最大化,即(5)则(5)式最优化问题的拉格朗日函数为:(6)式(6)中,、分别为劳动和资金的拉格朗日乘子,该式的最优解满足一阶条件:(7)再假定(1)、(2)式满足规模收益不变(即:),则可以导出:(8)式中,(i=1,2)。(8)式就是在资金和劳动配置均衡下必须满足的必要条件。如果考虑i>2个部门与行业,上述模型亦能很方便地被拓广,尤其当考虑i>2个与土地基本无关的行业或部门时,由(8)式直接可得,i=1,2,……。3.2剩余劳动力的判断与估计由(1)式,土地边际生产率,且为农业毛收入,则(8)式可改成(9)(9)式即可作为判断是否存在未得到合理配置的多余劳动力的检验条件,这种未得到合理配置的劳动力就是剩余劳动力。为了明确说明,将(9)式变形,有(10a)(10b)(10c)(10)为简单起见,对于中国的资金市场作者作出假定。作者的理由为:资金在中国是普遍短缺的,在农村也不例外。但是中国的农村中虽然在正规信贷市场受到限制,而非正规市场却在不断地扩大规模,非正规市场上资金的利率一般远远高于正规信贷市场,并且对市场的需求状况反映灵敏。只要生产利润足够高,付得起利息,还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借贷到资金的,因此,约束可以去掉王红玲,1998,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4期,p53。。王红玲,1998,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4期,p53。对于实际数据而言,首先按(10a)或(10b)、(10c)式计算和,且分别记为和,当时,说明劳动力已得到合理配置,而当时说明劳动力还未得到合理配置,即有剩余劳动力存在(如果数据适当,则可对其进行统计检验)。那么该经济系统中剩余劳动力的相对规模究竟有多大呢,作者提出一套简便而实用的估计方法。①若,说明子系统1即农业中存在剩余劳动力,用表示在同样的生产环境下具有相同的农业收入而真正需要的农业劳动力数量(可理解为“农业必需劳动力”)占整个农业劳动力的比例,而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占其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边际农业收入为零,则使用劳动力数量必然具有相同的农业收入且满足(10)式(),即直接将代入该式,可得到估计公式:(11)(当时)(11a)(11a)式中的表示在实际分析过程中的统计数据或依统计数据获得的估计值。这样,由于(11)、(11a)式,关于劳动力的数量就被划分成了三部分:(12)其中就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根据表述与分析的需要,由上式还可定义(13)②若,说明子系统2中存在剩余劳动力,依上述原理,可导出相应的公式(14)(14a)(14b)L(15)按照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11)~(13)式恰好适用于这种由“传统部门”(农业)和“现代部门”(工业)构成的二元经济系统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的估算,在这样的经济系统中,理应不会出现的状态王红玲,1998,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4期,p54。。王红玲,1998,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4期,p54。3.3实际分析根据上述原理,利用劳动部1994年对8省共3996个农户的经济行为进行调查得到的数据,将该数据按人均收入水平分为10组,首先用回归分析对每组分别估算土地弹性;按(10b)、(10c)式估算和;再按(11a)、(13)式估计、,计算结果显示1994年中国的剩余劳动力为1.17亿。4.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之二4.1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本质的解释农村剩余劳动力本质上是劳动边际产出小于边际投入的那部分劳动力。可以按照边际产出与边际投入的关系,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区分为两种韩纪江,2003,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5期,p19。:①狭义剩余劳动力,即劳动力投入边际产出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根据零值劳动学说,狭义剩余劳动力的投入对于农业产出毫无任何贡献。国内很多学者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无不假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投入存在无效性。由于现实中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要远远大于真正需要的数量,由此得出所有剩余劳动力的总边际产出为零的结论。在把狭义剩余劳动力作为一个宏观经济术语时,可以这样理解:当把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抽走后,他们的离去对农村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GDP增长不会带来任何负面影响。②广义剩余劳动力。从微观上看,劳动力投入极少存在边际产出为零的情况。比如,农民在田间拔掉一棵杂草、捡出一块石头、捉去一只害虫,都会对增加该块地的农业产出做出贡献。农民的理性告诉他们,有劳动,就会有收获。如果所有微观劳动的边际产出都大于零,那么,总的边际产出肯定不会等于零。舒尔茨否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边际产出为零的观点。他认为,作为理性小农,其要素投入非常合理,即贫穷而有效率。因此,为了科学地解释农村剩余劳动力现象,很有必要使用一个更加广义和宽泛的概念,即广义剩余劳动力。它的本质界定是指边际产出小于边际投入,或小于潜在社会均衡劳动力价格的那部分劳动力同上,p19。韩纪江,2003,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5期,p19。同上,p19。4.2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测算:4.2.1理论思路按照当今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在完全竞争的纯粹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达到一般均衡后,所有生产要素都必须获得同等市场价格,劳动力作为一种主要的生产要素,也应该具有同等的工资价格。如果忽略一切制度和个人素质的差异,在中国国内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内,所有的同质劳动力都应该获得相同水平的工资报酬。按照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当农村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等于零时,多余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不会造成粮食的减产和工业工资的提高;当劳动边际产出大于零但小于不变的制度工资时,多余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造成粮食供给减少,粮食价格上升,致使工业工资上升。只有当劳动边际产出等于或大于制度工资时,才没有了剩余劳动力和隐蔽失业。按照这一理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全部吸收完之前,城市的工资水平应该先是保持不变,然后缓慢上升,其上升的速度应该大大低于农业边际产出增加的速度。但在中国,在各种制度约束下,情况正好相反。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徘徊不前,城镇制度性工资却在持续增长。如果没有各种制度约束,在国内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中,当农村劳动力没有剩余的时候,每个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报酬收入应该与其边际产出、与城镇劳动力的工资报酬收入相等同上,p20。同上,p20。4.2.2测算模型首先要假定居民存款利息、资产等非劳动性收入对劳动力个体的报酬没有影响,或者将这些影响忽略不计;假定城乡劳动力都是同质的;假定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的成本等同,或者将流动成本忽略不计;劳动力的就业不受各种传统习俗观念的影响,所有劳动力都具有同样的追求最大收益的偏好;人口增长等因素忽略不计;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计算中包括有一部分非农人口,因这部分人口数量很少,可忽略不计;城乡差别、劳动力聚集的规模经济效益也都忽略不计。根据上述理论思路,可以按照以下程序倒退建立测算模型。1、现有农村劳动力总量已知为,只要求得真正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即可得到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以及农村劳动力剩余率。2、真正需要的劳动力数量,是农村总的纯收入与全国平均劳动力收入报酬水平的比值,即。3、农村总的纯收入,是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农村总人口的乘积,即。4、全国平均劳动力收入报酬水平,等于全国总的劳动力报酬收入与劳动力总量(以全国从业人口替代,等于农村劳动力总量加城镇劳动力总量)的比值,即。5、全国总的劳动力报酬水平,用农村总的纯收入和城镇居民总收入之和代表,即。其中,城镇居民总收入等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人口的乘积,即。由此可以得出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模型中的这些表示符号所代表的变量都可以通过《中国统计年鉴》获得准确的数据):因此,全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率:对这一公式进一步变形,可能得到:假设城乡之间总收入比值是,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数量比值是,则该模型又可变形为:该模型的经济含义是,全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率,与城乡之间的总收入差距和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比值有关:①总收入差距越大,农村劳动力剩余率越大;反之,总收入差距越小,农村劳动力剩余率越小。②农村劳动力总量所占比例越大,则农村劳动力剩余率越大,也就是说,城镇劳动力比重增长后,农村劳动力剩余率下降。由于该模型的得出是以在国内劳动力可自由流动为前提,其隐含的前提是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因此,该模型只能用来解释全国的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而不能测算国内某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4.2.3实际分析韩纪江(2003)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1985-2000年16年的全国居民总收入,全国劳动力问题,全国劳均收入,农村劳动力数量的数据,根据上面的测算模型,测算出中国2000年的剩余农业劳动力为2.23亿。5.劳动力迁移的决定因素杨春瑰(2003)建立了劳动力迁移的logistic离散模型,对劳动力迁移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5.1基本假定模型的基本假定:假定在二元经济结构社会中有A,B两地,A地为现代部门(如城市),其工资率高于传统部门的B地(如农村)。假定在A地有劳动力需求量,不变的平均工资率,A地现有劳动力数量为,不存在失业。在B地,假定工资率为,就业率为e,并假定B地的劳动力数量与A地相比数量较大,B地的部分劳动力迁入A地后对B地的就业率,工资率没有影响,即对工资率高于B地的A地区来讲,可获得无限劳动供给。这里的假定完全符合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5.2劳动力迁移方程作者建立了如下劳动力迁移方程:(1)其中:,分别为n+t,n阶段由B地迁移到A地的劳动力数量;为由n阶段开始到n+t阶段的迁移数量之差。为劳动力在A,B两地获得的预期收入之差。预期收入等于工资率乘以就业率。是系数,为常数。这个方程表明的是:n+t阶段与n阶段的劳动力迁移量之差,由两个量决定:一个是现在的迁移量,另一个是两地的可能的收入差。通过将(1)式变形得:(2)(2)式的左边是迁移增长率。该式表示,迁移增长率与预期收入之差成正比。在同样的预期收入之差下,值大反映了迁移增长率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品牌鞋类加盟店销售合同
- 绿色物流与智能仓储协同发展策略
- 汽车技术及其发展趋势阅读题集
- 植物生物学分类与鉴定试题库
-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手册
- 电力公司设备检修与维护预案
- 环保行业智能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方案
- 脑卒中的生活方式管理
- 电商行业个性化营销与用户画像构建方案
- 2025年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金融工具运用模拟试题
- 绵竹事业单位招聘2022年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word版】
- GB/T 9166-2009四柱液压机精度
- GB/T 39711-2020海洋工程用硫铝酸盐水泥修补胶结料
- GB/T 34685-2017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评价方法
- GB/T 34120-2017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规范
- GB/T 31216-2014全价宠物食品犬粮
- GB/T 17376-2008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制备
- GB/T 14846-2008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尺寸偏差
- GB/T 11026.1-2016电气绝缘材料耐热性第1部分:老化程序和试验结果的评定
- 院内ACS救治流程图
- 细度(负压筛析法)试验考核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