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发展史_第1页
中外建筑发展史_第2页
中外建筑发展史_第3页
中外建筑发展史_第4页
中外建筑发展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建筑发展史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

------------赖特东方建筑发展史1.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一、木骨泥墙房屋(从穴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黄河流域)天然洞穴原始横穴深袋穴半穴居(袋形半穴居、直壁半穴居)地面建筑(木骨泥墙房屋)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天然穴居旧时期时代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居住的天然山洞,距今约50万年;北京龙骨山山顶洞人居住的天然洞穴,距今约5万年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极端低下。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二)原始横穴(三)深袋穴竖穴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四)半穴居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五)地面建筑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仰韶文化时期半坡建筑遗址中的建筑复原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汉代建筑形象从结构说起1、结构方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2、斗拱大量运用,但形制不统一抬梁式(叠梁式、梁柱式)阑额穿斗式(穿鬬式)穿斗式(穿鬬式)抬梁式用料大、跨度大,柱子不直接承受屋顶重量,构造相对复杂。主要运用于北方民居,以及全国的官式建筑穿斗式建筑用料小,跨度小,柱子直接承受屋顶的重量,,构造相对简单,主要应用于南方的民居建筑。井干式建筑井干式建筑

坡度平缓、线形平直脊饰简朴出檐深远2斗栱·构造——栌斗——栱——升斗拱·

类型实拍拱一斗二升斗拱一斗三升斗拱多层斗拱

3.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部边境的几个少数民族领袖,率部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统一了中国北方,继而又分裂。在南方,晋室南迁建立了东晋政权,接着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自此,中国南北两方社会经济才逐渐复苏,北朝营建了都城洛阳,南朝营建了建康城。这些都城、宫殿均系在前代基础上持续营造,规模气势远逊于秦、汉。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区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峰峰南响堂山和北响堂山石窟等。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南朝建康礼制格局:延长了南北中轴线风水格局:玄武门、青溪、朱雀主山防御:设东府城、石头城二·魏晋南北朝建筑细部特征1·屋顶

·

类型:庑殿、歇山

·坡度增加

·屋檐有生起

·脊饰丰富:鸱尾、鸟、火焰,制作精致2·斗拱

·类型:人字拱、斗拱出跳(出挑)

·

艺术加工:斗拱上有幽頁(读“凹”,曾误读“幽”)拱端有卷杀栌斗替木承阑额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中用在柱上的纵向联系构件,承托斗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增强柱网的稳定。在汉至唐时期称楣。隋以前的楣多压在柱顶上,承托斗拱和梁。隋唐时,楣开始用在柱头之间,插入柱身,并分上下2层,称为重楣。宋《营造法式》称上层楣为阑额,下层楣为由额3·天花

·平棊一种比较讲究的室内吊顶,由方木相交构成正方形、长方形或多边性的格子覆盖有天花板,绘有彩画

人字坡覆斗型藻井

4·梁枋·阑额·替木·叉手·蜀柱(童柱、

侏儒柱)

5·柱·纹饰消失·种类减少·加工圆滑·梭柱6·柱础·覆盆式·覆莲式7·台基、门窗

1·楼阁式塔·楼阁式塔系仿中国传统多层木构架建筑,是佛塔中国化的产物·楼阁式塔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三国志》,东汉献帝初平四年(193)笮融于徐州建造的浮屠祠塔:下为重楼、上垒金盘,由堂阁周围,可容三千许人。·文献记载中的最大木塔,是北魏时建造的洛阳永宁寺塔,据称高一千尺,百里以外便能望见。塔建成不久便被焚毁了

2·密檐式塔

特征:密檐式塔一般不供登临,晚期有些虽可登临,因檐密窗小,没有平座、栏杆,观赏效果欠佳。但密檐式塔外观:间距逐层收缩,与外轮廓的收分配合良好,使庞大塔身显得稳重而秀丽。檐下的小窗,既打破了塔身的单调、又产生了对比作用,也是较好的处理手法。·起源:型制源于印度3·单层塔·单层塔多为墓塔、佛龛,源自印度·早期形象资料,见于云冈及响堂山等石窟上的单檐小方龛·现存最早实例,为山东神通寺四门塔·实例神通寺四门塔

·位于济南历城县·根据内部题记,最迟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塔全部用青石块砌成,全高约13米,·平面呈正方形,每面宽7.38米·中央各开一圆拱门·塔室中央有石块砌成的方形塔心柱,柱四面皆有一个圆雕的佛像·塔檐挑出叠涩五层,然后上收成四角攒尖顶,顶部有方形须弥座,四角置山花蕉叶,中央安置一座雕刻精巧的塔刹风格朴素简洁,仅塔刹略带装饰性4·喇嘛塔·源自印度·形制:窣堵坡

+密檐式塔南北朝时期常将窣堵坡形象用于佛龛·实例北京妙应寺白塔(元)·位于北京西城阜城门内大街,俗称白塔·该寺建于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初名大圣寿万安寺,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曾遭火焚,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再建,改称妙应寺,俗称白塔寺·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主持建造·全高约53米,塔建在凸字形台基上。·全高约53米,塔建在凸字形台基上。台上再设亚字形须弥座二层(角部向内递收二折),座上置覆莲与水平线脚数条,承以宝瓶、相轮与金属的宝盖

5·金刚宝座塔·起源:型制源于印度·实例北京大真觉寺塔·位于北京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的长河北岸·建于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是我国此类塔最早的实例·据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印度僧人班迪达带来的“佛陀迦耶塔”(释迦得道处伽耶山寺所建的纪念塔)图样建造的。·形制:在由须弥座和五层佛龛组成的矩形平面高台上,再建五座密檐方塔。台中央的密檐塔十三层;四角的十一层·台座南面开一高大圆拱门,由此可循梯登台·塔的细部有中国式样。雕刻题材有:四大天王、金刚、罗汉、狮子、孔雀、梵文、佛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长)、象、马、卷草等。种类虽多,华丽而不零乱,是其成功之处。

4.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隋朝虽然是一个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筑上颇有作为。它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扬州)。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始江都,西抵长安(西安),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还动用百万人力,修筑万里长城。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唐代前期,经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富强,疆域远拓,于开元年间(714~741年)达到鼎盛时期。在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继续修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在全国,出现了许多着名地方城、商业和手工业城,如广陵(扬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宁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荆州(江陵)、广州等。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城市的布局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1.文化背景:儒的理性+道的内在精神 文士风度+佛教释的影响 互存互补——开朗、生机勃勃 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引进胡床 形式、结构、材料充分结合2.建筑的发展:唐长安——严整、有序夯土台——以山为陵寺庙——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小雁塔隋

隋唐大兴城和洛阳城平面想象图赵州桥仁寿宫遗址西苑唐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如:唐长安城(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奈良古城(有着明显的大唐风格)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唐长安城三维模型复原图里坊制

特点: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唐长安城里坊和东市鸟瞰图长安城街道宽,但都是土路,街旁植槐树,开排水沟,沟外是高而厚的坊墙。因此长安城的街道两边全是一望无际的槐树行列和夯土墙,街景十分单调。城市排水运输方面也不理想,曾出现漕运不通,粮食缺乏,米价飞涨的现象,后者最终酿成放弃长安和都城东迁。

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

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先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和十个地方政权的割据,接着又是宋与辽、金南北对峙,因而中国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宫殿了。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譬如城市渐由前代的里坊制演变为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颁布并刊行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颁刊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书中总结历代以来建筑技术的经验,制定了「以材为祖」的建筑模数制。对建筑的功限、料例作了严密的限定,以作为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的准绳。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概述:受精神领域的影响,宋代建筑没有了唐代建筑雄浑的气势,体量较小,绚烂而富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丽的风格,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台、楼、阁。建筑结构在宋代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斗拱的承重作用大大减弱,且拱高与柱高之比越来越小。此时期建筑构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书籍——《营造法式》和《木经》。其中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相当于宋代建筑业的“国标”。公元916年,契丹人建立了辽朝,侵占了山西、河北的北部,吸收汉文化,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北方从唐末就成为藩镇割据状态,建筑风格很少受后期中原和南方的影响,因此辽代建筑保持了很多五代及唐的风格,再加上游牧民族豪放的性格,建筑物显得庄严而稳重。辽代有些殿宇东向,这与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俗有关。随后兴起的金朝在建筑领域由于工匠都是汉人,建筑兼具宋、辽风格,但更接近柔丽的宋朝建筑,且不少作品流于烦琐堆砌。1.城市规划与建设(1)东京汴梁(开封)五代始成为政经中心,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均在此建都。北宋更形富饶,人口百万。东京的改建、扩建规划是很杰出的,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的修建上,也未受旧的规划的束傅,而是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改善交通系统、扩大城市用地,疏通交通河道,注重防火和城市卫生及绿化等,适应了生产及生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与以往的都城规划有很大的不同。东京汴梁平面图平面形状不十分方正规则的矩形,中心为皇城,第二重为里城,最外城为外城。里城及外城均有宽阔的城壕。三重相套,第二重内城即唐时州城,内城中心偏北为州衙改建成的宫城,最外的郭城为后周显德二年(955)扩建,周40余里。全城纵轴横轴都和汉魏邺城以来都城的布局相似。在宫城外东北有皇家园林艮岳,城内有寺观70余处,城外有大型园林金明池和琼林苑,这些都丰富了城市景观。平江示意图(2)平江(今苏州),是江南平原上手工业和商业汇集的水运城市。(3)临安(今杭州),是早期海运贸易中心和江南的文化古城。(略)北京历代平面比较图(4)北京时为辽南京,后为金中都,以至后来的元大都,成为全国新的政治中心乃告确定。2.宫殿1.北宋宫殿的主要殿堂有些是工字殿形式,整个规模不如隋唐宏大,但扩建时曾参照西京(洛阳)唐宫,所以组群布置既规整,又有灵活华丽和精巧的特点。工字殿平面,唐代用于官署的厅堂,叫“轴心舍”;宋代宫殿早先由州署子城改建而来,保留了部分原来布局形制。宋代宫殿——徽宗《瑞鹤图》此时期宫殿建筑体量较唐时较小,细部装饰增加,注重彩画,雕刻,总体呈绚烂,柔丽的形象。现存的山西繁峙岩山寺壁画所绘的仙界的宫殿反映了当时宫殿建筑的形象。宋徽宗赵佶所画的《瑞鹤图》也忠实的描绘了此时期宫殿的形象。宋代宫殿——繁峙岩山寺壁画2.金朝皇宫——

中都宫殿平面女真人攻破东京城后,按东京宫城样式在中都建造了金朝皇宫。皇宫的宫城在城中而稍偏西南,前为官衙,后为宫殿。正殿为大安殿,北为仁政殿,共有殿三十六座。此外有众多楼阁和园池名胜。城东北的琼华岛(今北京北海公园)建有离宫,供皇帝游幸。6.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发展高潮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明代营造南、北两京及宫殿。在建筑布局方面,较之宋代更为成熟、合理。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喇嘛教建筑的营造,完全是出于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时间蒙、藏、甘、青等地广建喇嘛庙,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这些庙宇规模宏大,制做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畸型。明清两代距今最近,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一:历史背景二:城市建设(元大都,明清北京)三:宫殿建筑四:坛庙建筑(天坛,太庙,社稷坛)五:宗教建筑六:明朝建筑七:清朝建筑

一、历史背景

元朝由游牧的蒙古族建立,统治达百年之久,使得在宋已发达的经济发展大大后退了,虽然它后来因学习汉族文化而有所发展,亦未能使经济恢复到宋的水平,不过却促进了众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中外文化交流时期开通京杭大运河宗教宽容政策明朝鼓励农、商,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国际贸易发达;后期因防范西方海盗与倭寇入侵,曾部份闭锁海疆。

清朝则完全封锁海疆,闭关自守。开始的奴主统治,压仰了生产;后来鼓励农业,但对盐、铁、矿等不准私人染指,又不鼓励商、工,经济发展迟缓。

二、城市建设1)元大都

1267年由刘秉忠以大宁离宫为中心进行规划,先测量、设计,然后施工;建设中,先铺设下水道、道路,分区布局,再建宫殿,后建大城;

大城周长28600M,即6635×7400M,面积49.1平方千米。皇城周长20里,有工字殿、盝顶殿等。全城中轴线明确,恰位于皇城中。

2)明清北京城

明定都南京,并拆除元大都宫室以灭其王气(元帝逃亡东北,以图复国),改大都为北平,修复城墙。1403朱棣(成祖)称帝,建号永乐。永乐四年(1406)营建北京,到永乐十八年(1420)基本竣工,历时15年,民夫百万,工匠23万,筑城建宫,1420年即迁都北京。

北京城的中轴线全城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楼全长7.5KM,采取收、放、虚、实,变换手法,形成节奏,主要的宫殿,都坐落在城市的中轴线上,景山为全城制高点和内城南北城墙之间的中点。中轴线的序列是:

永定门——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神武门——景山——鼓楼、钟楼;内城分割为东半城和西半城。

三、宫殿建筑:

1)元:宫城大内后为延春阁,北海西为兴圣宫(太后)与隆福宫(太子),呈工字殿,并结合园林建造。

2)明清宫殿;北京城的中心是宫城,恰在全城中轴线上,占地72万多m2,房屋九千多间,建筑面积约15万m2,四面辟门,四角设角楼;墙外环绕着52m宽的护城河;宫前之左(东)为祖庙,右(西)为社稷坛。十

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披头)狎鱼獬豸(獬)斗牛(牛)行什(猴)四、坛庙建筑

1)天坛: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位于北京东南郊;明万历32年(1553)加修外城时,扩入城内;永定门内东侧,与先农坛隔街相对。占地4000亩(280公顷),1700M×1600M,北园,南方,入口在西。

四组建筑,分布子内、外院中;外院有神乐署,牺牲所;内院首见斋宫无梁殿,有院二重,护城河一道;再东侧是祈年殿、圜丘分建南北,两园心相距750m。2)太庙:

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位于紫禁城强方御道东侧,与西侧的社稷坛形成“左祖右社”的对称格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1420)年,明嘉靖二十四(1544)年重建保存至今;1950年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平面图3)社稷坛

位于宫城前右(西)侧;用以祭祀社稷。历史上太社、太稷分设,唯明清合并。

建于明永乐十八(1420)年,1928年辟为中山公园。坛内置五色土,坛为方形,上层5方丈,下层5丈三,高五尺,四面设台阶四步;上层按五行方位置五色土:中间黄色,东方青色,西方白色,南方红色,北方黑色.

4)金刚宝座塔

北京大正觉寺(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建成于明成化九年(1473),仿印度佛陀迦耶精舍建造,宝座方形,前后辟券门,内有石梯可达宝座顶部;上建五座密檐塔。5)山西洪洞县广胜上寺飞虹塔:

创始于汉,明嘉靖六(1527)年重修;明天启二年(1622)添建副阶;八角十三层,高47.31M,内青砖,外贴五彩琉璃砖瓦。

六、明朝建筑:(1368年—1644年)

明朝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族地主阶级政权。明初采用各种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十分繁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建筑也有了进步。第一、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元之前,虽有砖塔、砖墓等,但木架建筑均以土墙为主,砖仅用于铺地、砌筑台基与墙基等。明以后才普遍采用砖墙。砖墙的普及又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北京故宫皇史楼等。第二、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色彩更丰富应用面更加广泛:琉璃面砖广泛用于塔、门、照壁等建筑物。明成祖时建造的南京报恩寺塔,高达80米,是一座9层的楼阁式砖塔,外表面全部用琉璃砖镶面,使用了多种釉色。第三、木结构方面:a.柱梁体系的简化与改进b.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构件卷杀减化。c.从举折到举架的转变d.出现木工行业的术书《鲁班营造正式》第四、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a.明孝陵结合地形,采用了弯曲的神道b.北京明十三陵则用较直的神道(共用神道),山势环抱,气势更为宏伟。第五、官僚地主私园发达:尤其江南一带为盛,南京、杭州、苏州及太湖周围许多城镇都有不少私家园林。计成《园冶》第六、官式建筑装饰日趋定型化,民间建筑日趋世俗化

明代的家具也闻名世界;风水术在明代已达极盛期。七、清朝建筑:(1636年—1911年)

清代是少数满族贵族对各族广大人民的统治,清初采取了某些安定社会、恢复生产的措施。乾隆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达到了清代的极盛期。建筑上大体因袭明代传统。第一、园林达到了极盛: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等;承德兴建避暑山庄;江南各地大兴造园之风。第二、藏传佛教建筑兴盛:内地三大佛教寺院中心

a.西藏布达拉宫

b.承德外八庙

c.山西五台山a.布达拉宫:

位于拉萨市红山之颠,始建于七世纪,现存建筑是1645年(清、顺治)重建,营造50年;先建白宫,后建红宫;是历代达赖喇嘛摄政和住居、理政、礼佛的地方。它是政教合一的反映,具有寺庙与宫殿的双重性质。b.承德外八庙——普陀宗乘庙:

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始建,三十六年建成。为汉藏双重风格的山地建筑群。东方建筑总特点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②保持构架制原则。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也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字形、套环形等平面。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⑥灵活安排空间布局。室内间隔采用槅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⑦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常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以木材构成的装修构件,加上着色的浮雕装饰的平棊贴花和用木条拼镶成各种菱花格子,是实用兼装饰的杰作。北魏以后出现的五彩缤纷的琉璃屋顶、牌坊、照壁等,使建筑灿烂多彩、晶莹辉煌。

西方建筑发展史

1、罗曼式(Romanik):是9世纪~13世纪初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卷、拱而得名。罗曼式建筑以教堂为主。主要特征是厚实的砖石墙、窄小的窗口、半圆形拱卷、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高大的塔楼。罗曼式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沃尔姆斯大教堂是罗曼式建筑的一个典型范例。

哥特式(Gotik):

11世纪起源于法国,13C~15C流行于欧洲。

特点:广泛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卷,造形挺拔的尖塔,轻盈剔透的飞扶壁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修长花窗。雄伟的外观和室内空阔的空间。

巴洛克式(Barock):17C~18C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特点:外形自由,追求动态,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发面起了重要作用。第一座巴洛克建筑:意大利,维尼奥拉的罗马耶酥会教堂。★德国的巴洛克: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线条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平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富有亲切感。但内部装饰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奥地利的巴洛克:主要从德国传入,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外表是严肃的古典主义建筑形式,内部大厅则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厅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顶和拱顶满布浮雕装饰,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4、文艺复兴时期:生于意大利,一般认为,15C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它在建筑轮廓上讲究整齐、统一、合比例与条理性,构图中间突出,两帝对称,窗间有时设壁龛、雕像。5、古典主义(Klassizismus):流行于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希腊罗马的柱廊、庙宇、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效法的榜样。采用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是其中之一,它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6、拜占庭风格(Byzantine):“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如:哈尔滨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7、洛可可风格:18C20’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演在室内装饰上。特点:细腻柔媚、精致纤小,但偏于繁琐,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模仿自然形态,变化万千,色彩上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明亮的色彩,线脚大多用金色。代表为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塞宫的王后居室。

8、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巴黎的圣心教堂。9、浪漫主义建筑风格流行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特别在英国、德国流行较广。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分为两个阶段:①18C60’~19C30’,先浪漫主义。②19C30’~19C70’,哥特复兴。代表为英国议会大厦、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堂和曼彻斯特市政厅。10.古希腊式一些常见的古希腊建筑材料像是木材,用来支撑和当作屋梁;特别是许多民宅,将未烧结的砖用来筑墙;而石灰岩和大理石被用来做寺庙和公共建筑的柱子,墙壁和上半部份的建筑;陶瓦(terracotta)用做屋瓦和装饰;而金属,特别是青铜,被用在装饰的细节部份。古风和古典时期的建筑师使用这些材料来建造宗教、公共、民生、丧葬或休憩,这五种类型的建筑。大部分我们对于古希腊建筑的了解都是来自于古风时期(Archaicperiod)晚期(西元前550-500年)、伯里克利时代(Pericleanage)(西元前450-430年)和古典时期(Classicalperiod)(西元前430-400年)之间。希腊化时代和古罗马时期(古罗马建筑大量复制自希腊),和后来的文献来源,例如维特鲁威(Vitruvius)(西元1世纪)。结果让建筑强烈倾向神庙─唯一留存下来一些数量的建筑物。西方建筑总特点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便可在天国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与我国古代王陵绝然不同,它不带有“入土为安”的阴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宫中去创造宛若人世间的富庶华丽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简明有力的几何形式,集中表现出一种与世长存的永恒主题。从艺术哲学观念来看,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单纯、简洁、稳定的造型,在广阔、原始、浑朴的大漠中,表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纯阳刚之美,而产生了强烈的纪念性——神圣,永恒,庄严,崇高。东西方建筑风格对比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人论》中说:“人类文化分为各种不同的活动,它们沿着不同的路线进展,追求着不同的目的。”中西文化在形成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融入、体现在建筑文化或建筑风格上。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文化重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等等。中西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或不同,都能从历代建筑物以及流传下来的建筑学著作中得到印证和反映。理念与幻想: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过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他认为:“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了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了东方艺术。”也就是说,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等;而中国建筑则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中国则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因此,可以认为,欧洲建筑的理念性主要集中体现在“实”上,而中国建筑的幻想性则主要体现在“空”上。模仿与写意: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是模仿的产物。古希腊建筑中的不同柱式建筑就是模仿不同性别的人体美。欧洲人较为重视形式逻辑,讲求逼真,依仗论证,注重体现几何分析性,在建筑的艺术构思与总体布局上较为强调对称、具象以及模拟几何图案美。中国人则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部事物的领悟、感受和把握,以及如何艺术地体现出这种心智的领悟和内心的感受,具有很强的写意性。它是一种抽象美的概括与感悟,是某种有形实景与它所象征的无限虚景的结合或者融汇,所追求的是“得意忘象”的意境。中国人也讲究逼真、论证,但须以写意性的“传神”为前提,且形似逊于神似。比如,我国古典建筑物顶上的形如飘风的飞檐翼角,其传神的写意性极富唐代画家张文通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激情,给人以强大的心理感染力。礼乐与逻辑:礼乐的概念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乐记》,即美与善、艺术和典章、情感与理性、心理和伦理的密切关系。礼是社会的伦理标准,乐是社会的情感标准,“礼乐相济”或礼乐密切配合就是中国理性精神的表现形态。可以说,中国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就是在理性(礼)基础上所散发出的浪漫情调(乐),它所体现与蕴涵的是中国建筑的某种“诗意”美。这一点与中国人在行为方式上的“思方行圆”的处事方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西方建筑文化比较注重逻辑与论证,其特征可归结为理性与抗争精神、个体与主体意识、天国与宗教理念、建筑艺术处理的合理性与逻辑性,以及强调艺术、技术、环境的协调与布局,重视比例的适当与艺术的精巧,等等。所有这些特性,在欧洲人的建筑理论中都有所提及或有较多的阐述,在其建筑实体中也有较多的表现。封闭与开放: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某种内向、封闭甚至“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倾向,乃至有人认为:“封闭的庭院象征着我们封闭的社会”、“中国是一个‘秦砖汉瓦’的围墙的世界”……西方强调应以外部空间为主,称中心广场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等,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比如,始建于1756年的法国凡尔赛宫,其占地220亩的后花园与两旁对称且裁剪整齐的树木、一个接一个的水池群雕相即相融,一直伸向远方的城市森林……中国一些较大的宅院或府第,一般都把后花园模拟成自然山水,用建筑和院墙加以围合,内有月牙河,三五亭台,假山错落……显然有将自然统揽于内的倾向。可以说,这是中国人对内平和自守、对外防范求安的某种单纯防守性、自我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