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生命基因与人性的书写批评家的文化立场与独立思想读仵埂《文学之诗性与历史之倒影》_第1页
小说的生命基因与人性的书写批评家的文化立场与独立思想读仵埂《文学之诗性与历史之倒影》_第2页
小说的生命基因与人性的书写批评家的文化立场与独立思想读仵埂《文学之诗性与历史之倒影》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说的生命基因与人性的书写批评家的文化立场与独立思想读仵埂《文学之诗性与历史之倒影》

龙岭教授常年从事现代文学的批评。他是陕西省的一位真正的文学批评家。在报刊及其专栏上经常读到仵埂的文章,陕西文学界倘有新的文学现象,仵埂的评论文字总是引人注目,或许因为从业身份的相同,他那种批评风度和行文路数,恰是我一直喜欢并深有会心的。《文学之诗性与历史之倒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是仵埂最新的评论集,收录了作者新世纪晚近几年的批评、鉴赏和随笔性文章,大约给出了仵埂文学批评较为完整的面貌。通读全书,仵埂的文学思想和批评个性便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评论集分为“世纪之变的精神叩问”、“社会历史的投影”、“摇曳的文化风情”和“阅读的快乐时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组写得开阔恣肆而又有思辨力量的长文,应该最能体现作者的文学观念和批评个性。作者从对中外文学创作实践的观察和研究中,把握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某一核心命题,由此构建起自己的论述框架,并以经典的文学理论和创作现象加以映证。关于“作家的内心生活”,“人物命运与作家的宿命”,“小说的伦理精神”,“文学中的行为艺术”等论题的阐发,令人惊异地发现,文学经典的形成和流传,有着非常特殊非常内在乃至神秘微妙的个体精神因由深藏其中。作家内心世界宽阔强大与否、情感丰富深沉与否,作家是否具有健康的、反省性的内心生活,直接影响着作品的精神品质。“所有人心灵的内在需要,正是伟大作家内心所勃发的东西”,“我们在一个伟大作家的性灵里,能够见到千百万人的内心埋藏着的愿望”。而对作家自己与笔下人物命运之间的类似生命基因般的精神联系的揭示,更是悟出了作家创作个性生成的玄机。作家往往是将自己命运深处的秘密,借助笔下的人物泄露出来,“作家并不自知,这个命运深处的秘密潜藏在他预言般的书写里”。小说的特性正在于“小说的伦理精神与专制相对”,小说展示的是“个人生存的偶在性”,“模糊性是小说之魅力所在”,“小说的混沌状态,容纳了人性展开的多向度空间”。“在个体的人通向自身的醒悟过程中,是丰富的各不相同的”,而文学就是背离“唯一真理”,让我们看到每一个个体生存的困境、无奈和忧伤,并能“宽慰自我”、“仰望天光”的理想方式和途径。如此等等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论述,显示着批评家对作家主体的生命意识和美感经验的极端重视,以及探索作家主体审美心理奥秘的积极努力。这有助于我们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真正把创作当做一种个体性的精神劳动现象。批评家终是想告诉我们,文学所反映的,归根到底是作家在特殊情境下的生命意识。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文学艺术发生和形成的真相,也使得文学超越历史社会、思想文化和政治的负累,回到文学自身的立场上来。需要指出的是,批评家不是以主观雄辩来展示自己的见解,而是以中外文学史上经典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为例证和支撑,使观点阐发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关于“革命的缘起与文学诗性的纠结”和有关“情爱主题”历史嬗变的讨论,在一个世纪的文学演变视野中展开,作者看到,革命和文学的世纪纠结,本源于二者一致的内在诉求,即对平庸和日常的抗拒。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解释现代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从不同时代文学作品所内涵的革命和爱情内容中,既可以读出时代精神的回响,也“见出文学最为本真的面目,抵抗庸常抵抗现实,是文学从骨子里生长出来的顽强基因。”这样的史性论述无疑越过了我们惯常对革命和爱情及其关系的外在解读,成为文学内在的本体的阐释。这既合于仵埂紧扣文学本体问题的批评观念和一贯思路,也同时突破了文学史研究中相关问题的普遍思考。仵埂的这部分文学批评其实可以划入文学史研究范围的,或者说,史性叙述框架和理性反思态度,正是学院批评家的特色和优长所在。从这一组高质量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仵埂成熟和稳健的文学思想和批评个性。第二部分收录的是对新时期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评论文章。作为一名陕籍批评家,不待说仵埂对陈忠实、贾平凹和路遥三位作家的文学成就和艺术个性的把握是全面和准确的,文章从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的细致解读入手,辐射到对作家整体的文学世界的系统观照,最终落实到对作家艺术独创性的价值评估和文学史意义的衡量。批评家是从历史文化和社会人生的视角进入研读和阐述的,这其实切中了理解陕西三位文学大家的关键,正如仵埂后记所言:“我用‘倒影’来表达历史之诡谲,回望它,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荒诞。”三位作家正是因着他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宏大观照及其丰富复杂和多元动态的深度表现而名重文坛。相较而言,仵埂关于张爱玲、王安忆和陈染等女作家创作的研究,更合于文学的“诗性”特质。我很惊异于仵埂感知女作家的细腻和深透,也无比认同他对女性写作的同情共感与深刻理解。仵埂说:“正因为张爱玲关注的视角独特,是个人化的,而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这才成就她作为女性作家的特质。”他质疑女性写作经常遭到的批评——“儿女情长,视野狭窄”,“是不是在男权话语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评价尺度有问题?”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女性眼界关注的恰恰就是个人命运的独特性、细微处,不以千百万人的欢呼而湮没个人的悲痛。”女性叙事恰恰具有反动主流话语、消解宏大叙事的时代意义,女性文学的异质性正切近了“人的解放”,这是女性叙事的天然本能带来的,女性叙事的本能却又吻合了文学的个人性和情感性本质。于是乎,最最属于自己的女性作家,也便最最属于文学本身。女性天然靠近文学、21世纪是女性文学的世纪等等说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立的。仵埂的《城市与女性写作》《私小说与大时代》和《当代女性双重情感生活的镜像》,均能从女性创作中看到女性与时代的关系,领会人性的复杂和幽深,并找到言说的角度,为读者打开了认识女性创作特有价值的门窗,让读者更深刻更本质地认识女人,认识女人的情感世界以及她们创造的文学世界。第三和第四部分的文化随笔与作品读解,同样体现着批评家理性思考与诗性笔致相结合的特点。仵埂涉笔很广,古今中外的文学文化现象,或者引申出锐利的思考,或者落笔为心灵化的体悟,都可以从中读出一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仵埂的文字就像仵埂这个人一样,多给人真诚温良和宽厚细润之感,仵埂的批评话语从不暴力,但并不是说他的文章缺少批评的力量,恰恰相反,面对人生世相及其文学表现,一旦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仵埂下笔就没有任何的顾忌和迟疑,怀抱责无旁贷的批评使命,鲜明地昭示着自己的文化立场。比如评论集第二部分中的《没有天光的历史》一文,对红极一时的历史长卷《明朝那些事儿》及其同类历史书写,仵埂的质疑和批评显得格外犀利,他明确表示自己“不相信历史仅仅是尔虞我诈、阴险毒辣、成王败寇的权谋故事,它的大道一定深藏其中。”从而根本上否决了这部“没有天光的历史”。仵埂在文学观念上倾重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和人格构成的决定作用,并将自己的知识积累、艺术感悟和人生体验融汇于文学评论之中,所以仵埂的文学批评突出地表现出批评家自身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思想。在完成了批评的原始职能——对文学创作的解读、阐释和批评外,批评也是批评家的自我心灵的敞开,自我精神的传扬。此外,批评的当下性也是仵埂所重视的,无论古今中外,文学经典总是超越时空,以普世价值诉诸于普遍人性,所以,越是经典的文学便越是当下的文学,也越是人人用心可以直接感受的文学,这也是仵埂的文学批评传达给我的一个启示。在这样的批评观念下,仵埂的文字便脱开了那种模式化批评的龙套,一意让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文学批评中徜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