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的影响因素研究_第1页
攻击的影响因素研究_第2页
攻击的影响因素研究_第3页
攻击的影响因素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攻击的影响因素研究

攻击是个人最典型的行为之一,其内涵复杂,外在形状多样,对个人和他人的心理社会适应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一直是心理学的中心领域。只有在2000年以来的10年时间里,有近2万个相关文献被保存在psyzers、psycinfo和pibotsdata数据库中。有关攻击的新实证发现、新理论分析不断涌现,对这些内容的介绍有助于了解攻击研究的新进,展和拓展攻击研究的视野。1攻击行为的概念攻击是什么?从S.Freud(1921,1922,1927)的“求死本能(Thanatos)”、K.Lorenz(1966)的“打斗本能”到R.Ardrey(1967)把人比喻为天生就是使用武器来猎杀的食肉动物,都强调了攻击、反社会行为来自于天生的暴力习性,认为攻击就是“本能”。但A.Buss(1961)认为攻击行为是向另一个有机体传递有害刺激的反应,着重强调攻击的目标导向性和行为后果。直到2001年,B.J.Bushman等人提出攻击行为是任何指向另一个体的有意或接近有意的伤害行为,并且实施者能意识到他们的行为给目标造成伤害,被伤害目标也有逃避这种伤害的动机。“伤害意图”、“伤害性后果”、“目标的逃避动机”三成分俱有的界定也称作“意图”式定义,为众多国外研究者所接受和广泛使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攻击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二维结构。每一维度代表着攻击的不同方面,具有差异性。比较流行的二维结构模型有:敌意性攻击与工具性攻击(hostileandinstrumentalaggression);被动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reactiveandproactiveaggression)。1.1冷cold攻击西方几乎所有有关攻击的教科书以及大多数期刊文献中,敌意性与工具性攻击的提法是最多的。敌意性攻击是一种以伤害别人为目的,冲动、愤怒的行为,称为“热(hot)”攻击。工具性攻击是一种以获得某种目标为目的,有预谋、精确计算的行为,称为“冷(cold)”攻击。B.J.Bushman和C.A.Anderson(2001)认为这两种攻击行为在三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在首要目标(primarygoal)上,敌意性攻击的首要目标是伤害他人,而工具性攻击则是获得某种目的,伤害他人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其次,在愤怒(anger)表现上,敌意性攻击常常伴随有愤怒的情绪表现,而工具性攻击却没有;最后,在计划和打算(planningandcalculating)上,敌意性攻击被认为是冲动的、无计划的热行为。工具性攻击被认为是有预谋、有计划的冷行为。国外文献中也常把敌意攻击等同于被动攻击。1.2主动性攻击:一种主要影响被威胁的外在表现1987年,K.Dodge&J.D.Coie从社会信息加工(如,对挑衅的解释、意图的知觉)的角度提出了被动性与主动性攻击。被动性攻击是对知觉到的威胁或挑衅的敌意性反应,常常是冲动的、伴随强烈的负面情感。知觉到的危胁和愤怒的体验驱使个体做出报复性的攻击,而对危胁解释的偏见和错误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种攻击的功能是减缓知觉到的威胁而不是获得某种外在的目标。主动性攻击是一种旨在影响他人的非激惹性伤害行为,企图获得一种资源(如,一个物体、一种权利或一块领土)或者达到恫吓、控制一个人的目的。如强迫、支配、欺负等行为。H.Polman等(2007)对被动与主动攻击的元分析发现,在对不足9岁儿童的行为观察和问卷调查条件下,两种攻击行为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2般攻击模型攻击行为的产生机制究竟怎样?目前,对这一问题较为准确的解释是C.A.Anderson的一般攻击模型。模型包括:人格和情境输入变量;认知、情感和唤醒过程,即输入变量借以发挥作用的中介;潜在评估和决策过程及其结果等三个方面。总体来说,一般攻击模型是用来解释特定情境下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问题,关注“情境”中的人,也称为“场景(episode)”,由持续的社会交往循环组成,如下图。模型中人格变量包括特质、信念、态度、价值和脚本等;情境变量有攻击线索、挑衅、挫折、疼痛与不舒服、药物等。人格与情境变量相结合,一种或多种内部状态对个体发生作用,有些输入变量通过影响个体当前的任一内部状态进而影响其他内部状态。接下来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唤醒进行自动评估和控制评估,通过评估激活个体的某些认知模式从而产生攻击行为,某些情境下无须控制评估就能直接产生攻击行为;而攻击行为的后果又可能导致靶的反应。该模型表明人类的攻击机制可能是一种动力循环过程。一般攻击模型涵盖了目前有关攻击的大多数研究角度和侧面。同时研究者也设计了许多有效测量攻击的方式方法,本文以西方的新近研究为基础,从攻击测量范式的角度加以概括。2.1“赢”或“输”试验A.Zeichner等人在1999年提出了这个攻击测量范式,并且在基于实验室情境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反应选择范式是Tylor攻击范式的一种改进,用来测量直接的身体攻击,在整个过程中允许被试对同伴的挑衅做出报复(被动性攻击)或克制的反应。在这个范式下,被试参加一个竞争性的反应时任务,任务中的电击来自于或实施于随后“赢”或“输”试验中的虚假竞争对手。被试与表面上坐在隔壁房间里的虚假对手进行反应时竞争比赛。告诉被试在随后的“赢”或“输”试验中,双方可以通过电击来惩罚对方,并且在整个任务中不管是否输赢只要愿意就可以随意地电击对方,当然也可以保持克制不电击对方,“赢”或“输”试验各有12次,共24次试验,试验的安排是随机的。攻击行为的测量依据6个指标:电击的强度、电击的持续时间、最高电击的频次比例、第一次电击的强度、第一次电击的持续时间和电击的总次数。从以上实验过程可见,这个范式可以测量上文所述的任何一个攻击结构。2.2面向终身教育的恶意攻击问卷在目前的研究方式中,国内外采用最多的还是问卷测量,测量的内容向攻击的多维度、多成分的方向发展,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关系攻击、工具性攻击、欺负、愤怒、敌意和报复等。比较常用的有班级戏剧问卷(Masten,1985)、theAggressionQuestionnaire(BPAQ,Buss&Perry,1992)、BussWarrenAggressionQuestionnaire(BWAQ,Buss&Warren,2000)、ChildBehaviorChecklist(CBCL,Achenbach,1970)等。其中Buss&Perry的攻击问卷是近十几年来最受欢迎的问卷之一,在克罗地亚、荷兰、日本和俄罗斯广为使用。Buss-Perry攻击问卷(BussPerryAggressionQuestionnaire,1992)是在A.H.Buss和A.Durkee1957年编制的敌意问卷(TheHostilityInventory)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把敌意问卷的袭击(Assault)、间接攻击(IndirectAggression)、易怒性(Irritability)和言语攻击(VerbalAggression)维度合并为攻击(aggressiveness)一个维度,把忿恨(Resentment)和怀疑(Suspicion)合并为敌意(Hostility)维度,同时又加入负性情绪愤怒(Anger)维度,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发现了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四个因子,并达到理想负荷。2000年A.H.Buss和W.L.Warren修订了此问卷,简化了项目内容,同时增加了对间接攻击的测量。2008年香港大学的J.P.Maxwell把Buss-Warren攻击问卷翻译为中文,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了问卷的效度结构,以及原问卷的四个因子。3关于攻击的具体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与上述攻击结构有关的具体影响因素研究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3.1负性情绪性和冲动性负性情绪、愤怒、焦虑等心理因素对攻击行为也有着复杂的作用。如E.Dennis等(2007)采用反应选择攻击范式研究了敌意性和工具性攻击,结果发现,敌对人际风格和情绪分离与敌意攻击和工具攻击均相关;而负性情绪性、冲动性只与敌意/被动攻击有关。M.Wittmann等(2008)用西班牙版本的Buss-Perry攻击问卷研究了冲动、气愤等特质与攻击的关系,结果发现,气愤与身体、语言攻击均相关;与冲动性有关的作业(如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和做家庭作业)能加强或减弱自我报告的攻击水平。M.A.Marsee等(2008)研究发现,焦虑不仅与被动攻击、关系攻击有关,而且焦虑症状与联合的攻击亚类型(如,被动关系攻击)具有较高的关联;且高焦虑的男性比低焦虑的男性和女性具有更高水平的被动关系攻击。3.2被动攻击与酒精使用的初始风险的联系物质使用或药物滥用常与攻击行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J.Paula等(2008)对126个攻击性儿童的研究发现,主动攻击与酒精使用的初始风险有边缘显著的直接联系,与大麻和烟草使用通过同伴不良间接联系;被动攻击与烟草和大麻使用的初始风险之间的联系则要通过同伴拒绝和同伴不良的复杂中介。F.C.Daniel等(2004)对323名具有精神病倾向的青年的研究发现,药物滥用、药物滥用的家庭历史以及家庭暴力与主动性攻击有特定的联系;青年的年龄和虐待的历史与被动性攻击有关。3.3fmri技术研究被动攻击由于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这种稳定特征可能是出于基因或生理上的原因,如激素的影响等,因此采用新技术对攻击行为生理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J.H.Erno等(2008)利用fMRI技术研究了被动攻击,让十二个成年女性在三个阶段上观看社会威胁程度不同的刺激:生气和高兴的面部表情。第一阶段建立基线荷尔蒙水平和神经激活的关系。第二和第三阶段,被试分别被施以安慰剂和舌下0.5毫克睾丸激素的处理(让被试把带有睾丸激素且和安慰剂形状相似的物体含在舌下整一分钟)。结果发现,生气和高兴面孔刺激使有关被动攻击的神经区域,如杏仁核、丘脑下部产生了一致的激活。大部分被激活区域,睾丸激素处理组比安慰剂处理组所引起的神经反应都更加持久。这一研究表明,被动攻击与高水平的睾丸激素是有关联的,睾丸激素增强了有关攻击的神经回路的反应性。4主动攻击的特征第一、对攻击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