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水泥行业的发展与思考_第1页
湖南水泥行业的发展与思考_第2页
湖南水泥行业的发展与思考_第3页
湖南水泥行业的发展与思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水泥行业的发展与思考

2001年,湖南省生产水泥近2500万吨,但行业总亏损2亿元,损失面依然巨大。重点企业大而不强,小水泥遍地开花,“诸侯”纷争,市场风起云涌。湖南水泥行业真的走到了尽头?业内人士感叹:路在何方?记者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及其带来的困惑,深入企业和市场,探寻其中原因。湖南水泥行业“风险管理”早在“九五”以前,湖南建材工业占据了湖南五大支柱产业的重要一席,且效益排名数一数二。可进入“九五”之后,建材工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败下阵来,风光不再。在湖南省“十五”计划和20年远景发展规划中,建材工业从“五大支柱产业”中消逝了。当然,这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所产生的冲击波,摧垮了这座“支柱大厦”。人们在痛定思痛之后,思忖着“失败”原因。好几位建材系统的老干部气愤地对记者说,这是原省建材局领导班子个别成员争权夺利,呈强斗气,致使整个行业“貌合神离”,出现了“黄牛角水牛角——各顾各”的局面。诚然,在“八五”期间,韶峰、雪峰、金磊、潇湘、坝道等优势企业未能走到一起,实行强强联合,走“上市”发展的路子,致使湖南建材发展良机丧失殆尽。事实上,在湖南当前的“经济天空”,已经出现“东边日头西边雨,建材建筑两重天”的反常气候。在水泥市场卖方与买方“易阵”之后,建筑业与建材业,相比之下,强者更强,弱者积弱,湖南水泥行业陷入了“亏损”怪圈,很难自拔。这与全国水泥市场的回暖形势,是极不合拍的。湖南水泥业这位昔日的“白雪公主”成了今日的“灰姑娘”。这还表现在装备技术的落后方面,除了湖南韶峰水泥集团和印山水泥厂(村办企业)各自拥有一条日产2000吨和1000吨熟料的现代化干法水泥生产线之外,湿法旋窑仍然占据“先进”位置,因效益低下,有的大型企业靠拼设备来维持简单再生产。立窑水泥仍然占据70%以上份额,可见湖南水泥技术和产品结构之落后。由于水泥企业效益欠佳,造成了大量技术管理人才流失。这给湖南水泥行业“雪上加霜”。除韶峰集团、新生水泥厂外,其他几大水泥企业,人才流失甚为严重。有一位老总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这样下去,再过几年,企业几无可用之技术管理人才。在湖南水泥行业,企业缺的不是人,而是技术管理人才。人才危机已威胁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由于宏观决策错失发展良机,加上管理机制滞后、人才流失、装备技术落后、行业恶性竞争等诸多因素,注定了湖南建材工业的没落,并退出“支柱产业”的先进行列。湖南重点水泥企业的突出问题各大国企“掌门人”,不顾低价倾销的危害,或借口“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或拉开“市场竞争谁怕谁”的架式,或交足“哪怕赔本也要拿下订单”的学费,不惜“血本”地拓展各自的“生存空间”。企业之间的竞争“白刃”相见。为争夺一项工程,前者刚刚艰难地谈下“合同”,后者随之来与用户“套近乎”,作出“压价”、给“好处费”的种种让步,冷不防还会出现“第三者插足”。这不是凭空妄说,而是不争的事实。就是这种恶性竞争,使水泥企业和行业利益蒙受了巨大损失。其一,赢利水平下降。“九五”以来,湖南重点水泥企业赢利者廖廖,好的企业效益也差强人意,整个行业一直在亏损中折腾。其二,行业发展乏力。由于赢利水平下降,直接影响到装备改造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湖南现代化干法水泥生产线仅2条,明显落后于周边其他省市。由于效益不好,一些国有大型企业靠“拼设备”度日,技术改造难以到位。湖南水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日渐下降。其三,由于历史包袱太重,又缺乏新技术的支持,湖南重点水泥企业生产成本高于乡镇水泥企业成本,是不争的事实。这直接影响了“大水泥”在市场竞争中规模优势的发挥,却给“小水泥”留下生存空间,导致“小水泥”蚕食了“大水泥”的市场。这也是湖南水泥市场低价倾销和无序竞争的又一症结所在。其四,效益低下,影响改革进程。在现实生活中,效益好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早已转换,而效益差的国企,改革却很难推进。改革难以推进的原因,是员工观念没有很好转变。水泥企业多处在大山沟里,员工“下岗”后却无法“分流”,因为他们连一个擦皮鞋和摆水果摊的“码头”都没有。有一家国有企业在“改制”中,一位当了多年厂级领导的50多岁的干部,找到记者“吐苦水”,说自己辛苦一辈子,“媳妇熬成了婆”,“改制”却摘了自己“乌纱帽”,他怎么也想不通。有家大型水泥企业,上班职工的工资都难按月发放,却有一大群要求子女招工进厂的员工,找着他们的老总纠缠不休。效益低下,影响了企业发展后劲,影响了技改能力,影响了竞争力,影响了职工观念转变而阻碍改革。恶性竞争成了罪恶的渊蔽。湖南水泥行业只能“闷喝”着自酿的苦酒,直到“肥的拖瘦,瘦的拖挎”。这是一种十足的悲哀。“权力中介”有“概述在湖南水泥行业自相残杀,恶性竞争这块土壤里,必然长出“见血封喉”的毒树。被长期“宠坏”而养成“找茬”习惯的客户中的权贵们,国企成了他们相割就割的“唐僧肉”。可以说,在任何一项工程水泥招标的背后,都会伸出几双无形但却有着“合同”生杀予夺权力的手来。这一双双看不见的手的背后,却站着一个个拥有“权力”的人。而丧失了价格自律秉赋的“唐僧”们,见了他们是不能不顶礼膜拜的。或请吃请玩,或烧香进贡,或开诚布公许诺“中介费”。“权力中介”就象水泥市场通道上的收费站,“政务公开”到不管是国家免检,省里名牌还是作坊小造的水泥,一视同仁,按“规矩”收费,但心照不宣。而“唐僧”们明知吃了亏,明知要赔本,在挨了“宰”之后,还要满脸堆笑围着权贵们“唤爷”。因为这份“合同”你不签,后头还有的是人想签呢。再何况,你的货款回笼,你的回款计划还“套”在权贵们的袖子里,谁敢得罪?在湖南,每吨水泥的中介费在5元至10元、20元不等,这才是事实。我们水泥产业工人流血流汗的劳动成果,就这样被“中介”不费劲地盘剥,岂能不心痛!“权力中介”在赚钱方面的天赋是超常的,他们已瞄准了一些水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空档”,做起了原燃材料的“中介”生意。这样,“中介”就卡住了这些企业的“进口”和“出口”两道关卡,企业成了“中介”的赚钱机器,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后的“国企晚餐”。如果任其继续下去,国有资产在“合法”的外衣掩盖下被侵占,水泥市场的秩序被破坏,到头来企业就成了“中介”的附庸。到时水泥行业的职工们将捧着一只“金碗”,或向市场“行乞”,或接受由“中介”蜕变而成的“老板”们的“施舍”。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湖南重点水泥企业应增强学习和合作事实上,湖南水泥行业也在发展,只是未能赶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新一代湖南国有水泥企业的“掌门人”,在饱受了市场恶性竞争的痛苦煎熬之后,开始了痛中求变的思索,一批充满睿智与激情的企业家,在摒弃“你死我活”的竞争“官念”之后,开始谋求湖南水泥市场的新一轮“洗牌”方案,力图在水泥市场竞争的交叉点——经济效益上,寻找共赢的答案。韶峰水泥集团作为湖南建材的“龙头”企业,以肖晓高董事长为首的决策层,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国企老大,有责任和义务带头打破这种市场竞争的僵局,提出了建立湖南重点水泥企业相互学习、交流和沟通的机制,共同探讨行业价格自律、抵制低价倾销和不正当竞争;加强区域市场协商协作;加快货款回笼和抵制赊销行为等现存的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立即得到雪峰董事长王文初、新生厂厂长罗培奇等人的积极回应。在接受采访时,肖晓高十分肯定地说,水泥市场竞争呼唤整合力,湖南重点水泥企业要通过加强市场竞争的协商与合作,建立规范的市场竞争战略伙伴关系,开创湖南水泥市场竞争有序、发展繁荣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水泥行业扭亏增盈才有希望,企业增效才有作为。他说,韶峰水泥集团将模范带头实行价格自律,并对实现水泥企业共赢目标充满信心。湖南省新生水泥厂是一家在近几年内迅速崛起的大型水泥企业,通过低成本扩张,年产水泥达100万吨,年产混凝土60万立方。罗培奇厂长认为,湖南水泥企业大多规模偏小,经营机制不活,装备技术相对落后,效率太低,也就缺乏市场竞争力。他坦率地对记者说,新生水泥厂近几年有较好的赢利和发展,关键是做到了不赊销,坚持自己的价格原则,不搞亏本买卖,出厂水泥价格居全省前茅。他认为,从湖南水泥行业的战略发展看,就是要打造象“海螺”、“渤海”、“小野田”那样的“旗舰”,方可一统天下市场,结束“诸侯争霸”,最终实现湖南水泥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