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婚姻关系的成立和存活
婚姻条件决定了婚姻关系的发生、终止和终止。《古代法律》对婚姻条件有相对明确的规定。一、罗马法上家长对婚姻的态度与态度“父母之命”不仅仅是父母的同意,“命”体现的是命令与服从的等级关系,反映了父母对子女婚姻的毋庸置疑的决定权,这种权威是由封建宗法制度所赋予的,婚姻当事人在婚姻关系建立上的任何主动都不被这种体制所容忍。父母不是仅指婚姻当事人的父母,在宗法家族制度之下,他是指家长,父母要服从家长的意旨。“严格说来,父权实指家长权,只有男人才能获得此权,祖母、母亲实不包括在内。……谁是家长谁便是父权的行使者,所有全家的卑幼都在他的统治之下。”19家长的意旨在法律上成为婚姻的基础条件。“不外视婚姻为两性(姓)之事,非男女个人之事,……”296结婚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两个家族或家庭的事情。有权利对外代表家族或家庭的,自然是作为“家”这一基本社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家长。古代其他国家法律对父母之命的定义与中国古代法稍有不同,父母的同意对婚姻的效力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但子女在婚姻中的主动性已有些许体现。罗马法有市民法婚姻与万民法婚姻之区别。万民法婚姻的禁忌很少,是否成立婚姻取决于婚姻当事双方的合意。对市民法婚姻而言,“如果当事人处于父权之下,不问其年龄,均需获得父亲(家长)的同意”86。这里的“父亲”是指“家父”,即“家长”,因为“罗马有家长制度,结婚同意属于家长之大权,故所谓父母同意的重要性,不甚发达”29。这种理解与中国法的规定是一致的,尽管可称为“家父权”或“父权”。家长同意作为婚姻的基础条件但却并不唯一,因为“一切合法的婚姻均要求具备希望结婚的共同意愿表示”86。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罗马法的进步之处,赋予了婚姻当事人更多的自主权利。“如果家父无正当理由而不予同意,执政官或裁判官可以强令其同意。”161媒妁在西周时已普遍存在并为礼所肯定。《诗经·南山》记载:“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周礼·地官》更设“媒氏”一职。“媒妁之言”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除了陈顾远先生所认为的“何以贵媒妁之言?因‘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以厚其别也’;即‘所以远廉耻也’”296外,媒妁这一形式要件成为了婚姻的基础条件。即使到了清末,“凡男女定婚之初,若有残疾、老幼、庶出、过房、乞养者,务要两家明白通知,各从所愿”并“愿者同媒妁”1。媒妁在中国传统婚姻中的重要作用是由儒家伦理道德所决定的,媒妁除了沟通信息、居间作证之外,核心在于“远廉耻”,因为“纳征”是要“受币”的。聘礼的多寡是经过讨价还价的,这一过程应由媒妁居间完成。婚姻买卖契约的当事人——男女双方的家长见面是不“言利”的。当然婚姻契约标的——女子的“价格”不是单单取决于家长,是由多种社会因素共同决定的,比如双方所处的阶级、家底等。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法律要求所带来的是婚姻的无效,并要被课以刑罚。“由于男女私定终身,被视为违背礼法和风俗之事,因而不仅强制离异,而且予以惩罚。”187二、“阶级内婚”和良贵不婚“良贱不婚”不是“士庶不婚”,尽管都是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在唐之前,士与庶由出身所决定,身份为家世的承继,与个人在政治经济上的成就无关。“士庶不婚”是为了维护士的身份,因为“若士族不自爱不自重,与庶族通婚,则必为士族所不齿,为清议所不容,不但婚配的本人,即其家属全体亦将丧失其固有的声誉与地位,甚至被排斥于士族之外”185。脱离士族,也就失去了为仕的可能,后果是十分可怕的。至唐,科举制度以文章取士,不问出身,士族可降为庶族,庶族可升为士族,士庶之分自非必须,“士庶不婚”的禁忌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然“良贱不婚”的禁忌始终未有更改。“良贱不婚”不是“阶级内婚”。“阶级内婚”强调各阶级应在本阶级内部之间通婚,诸侯、卿大夫、士、庶实行阶级内婚。而天子应娶后于诸侯,嫁女于诸侯,因为天子实在难以“自给自足”。贱民是没有进入阶级视野的,因为贱民没有独立的人格,是财产,归家长所有。贱民的种类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分。唐宋时分官贱民和私贱民,官贱民有官户、杂户、太常音声人;私贱民有部曲、客女和奴。唐宋后无部曲、客女名目,仅指奴婢2。“良贱不婚”是指贱民不得与贱民之外的人通婚。贱民之外的人自然是“良民”。“良贱不婚”制度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成为影响婚姻关系法律效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良贱不婚”的禁忌自周始即已存在,隋唐时为立法所吸收,一直为宋元明清沿用。《唐律》规定:“诸与奴娶良人女为妻者,徒一年半,女家减一等,离之;其奴自娶者,亦如之。”《唐律疏议》在解释这一法律规定时说:“人各有耦,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法律不仅对良贱为婚予以刑罚,并且要撤销婚姻,从根本上否定这种婚姻的法律效力。良贱不婚并非一概否定良贱通婚的效力,“良贱为婚的法律制裁都指贱男娶良家女子而言,并不包括良家子弟娶贱民女子”192。法律制度的设计是为了保护良人的利益,因为《元律》规定“诸良家女原(愿)与人奴为婚者即为奴婢”,是要沦为贱籍的。在中国法上,“良贱不婚”不仅反映了阶级之间的不平等,而且也包含了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如果抛开“良贱不婚”在中国法上的特定含义,我们会发现,“良贱不婚”也就是“阶级内婚”。强调通婚的等级限制,是古代阶级社会的通例。罗马法上曾有平民与贵族不得通婚的限制,元老院阶层与从事“贱业”者,如女演员、小贩通婚的限制。《摩奴法典》第三卷第十三条规定:“首陀罗只应该以首陀罗女子为妻,吠舍可在奴隶种姓或本种姓中娶妻;刹帝利可在上述两个种姓和本种姓中娶妻,婆罗门可在这三个种姓和僧侣种姓中娶妻。”55《摩奴法典》第三卷第十五条对违反者规定了严格的法律制裁:“糊涂到娶最后一个种姓的女子为妻的再生族,很快就会使家庭和子孙堕落到首陀罗境地。”55三、其他国家的法律规范作为形式要件,六礼的不周全会使婚姻的成立与效力受到影响。特别是作为六礼中的“纳吉”(婚约、婚书)和“纳征”,自唐后即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唐律规定:“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女家已承诺纳采问名,而又为纳吉之答之谓’,及有私约——‘先知夫身老幼疾废养庶之类之谓’,而辄悔者杖六十,婚仍如约;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即受一尺以上仍然。”301-302宋元明清皆同。六礼完成,只是“成妻之仪”结束,然“依礼,成妇之仪尤重成妻之仪”296。未有“成妇之仪”,婚姻是不周全的,女方死后应“归葬于女氏之党”,不得葬入夫家。“六礼”中,“纳吉”与“纳征”的法律规定具有典型意义,因为这些规定在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中也有体现。首先,关于婚约。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不是婚约的当事人,是一个较普遍的事实。特别是对于女方来讲,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决不可能成为婚约的主体,而是婚姻契约交易的对象。在中国法上,这种情形是很显然的。在日耳曼婚姻制度中,“婚姻契约乃由双方之亲属团体缔结之,故女子本人非契约当事人,不过为买卖之标的而已”56。当然婚姻契约是针对日耳曼买卖婚而言的,如果是掠夺婚的话,契约就大可不必了。婚约概念在罗马法中产生较早,古代是由双方的家长或监护人合意,后来则发展为“若家子不同意,订婚便不能成立”,并且包括“得到家女的同意”。中国法关于婚约的效力已如上述,毁约应受刑罚,且婚约依旧。罗马法“婚约不得强制履行,任何一方可自由解除,因订婚并非婚姻的必要程序,也不能因毁约而请求赔偿损害,纵以要式口约订婚而另加罚金附约的亦同”168。但婚约仍具法律上的效力,如已订婚的人不得再与他人订婚,订婚后的男女之间就像准夫妻,适用一些夫妻可以享有的权利等。其次是有关聘礼的规定。《礼记·曲礼》曰:“非受币,不交不亲”,“无币不相见”。早期的聘礼并不一定表现为财物或金钱。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聘礼演变为聘财,并且等级越高,具体名目和规格越复杂。聘财在合法的基础上,越来越演变为一种事实上的买卖婚姻,买卖的标的就是妇女本身。直至今日,这种现象在中国偏僻的地方仍然存在。但在古印度,情形却大不一样。《摩奴法典》规定:“III.51:有理智的父亲,不应因女儿而受取报酬,哪怕是很微少,因为由于贪欲而受取报酬的人,就是出卖自己女儿的人。”80女儿可以接受男方的礼品,但父母不能将此据为己有。“当父母不把给与新娘的礼品取为己用时则非卖,这纯粹是取悦新娘,也是珍爱的证据。”60其实在多数情况下,父亲嫁女还应多多馈赠(嫁妆)才符合神的意旨。和中国法的旨趣不同,罗马法中订婚的双方可以互赠礼物,这更符合人之常情。如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婚约的,将丧失聘礼,并有可能承受聘礼四倍的罚金168。四、义绝的法定标准无“义”何以“义绝”。“义”是婚姻缔结和存续的基础条件。义循礼而生,“盖即礼记昏义所谓‘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295-296并且就婚姻的词义而言,本已含婚礼与男女关系两种意义。《礼记·昏义》首先使用了“昏姻”一词。东汉郑玄注:“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又注:“婿曰昏,妻曰姻。”由此,“婚姻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指嫁娶之礼,也即采用一定的仪式或形式而结婚,或者说是指结婚行为与仪式。二乃指夫妻之间的特定关系”215。可见,有礼而有义。义为男女结合为夫妻的基础条件,“夫妻原以义合,恩义断绝,断难相处,……”144违反义,导致义绝,是法定当然离婚条件,有犯必须强制离异,否则要予刑罚。唐律规定“诸犯义绝者离之,违者,徒一年”,《唐律疏议》进一步说明:“夫妻义合,义绝则离,违而不离,合得一年徒刑。”这种强制性规定至少在清以前没有多大更改。至清律,则区分情节,有可离可不离者,有不许不离者,较前已有进步。《大清律例增修统纂集成》载:“义绝而可离可不离者,如妻殴夫,及夫殴妻至折伤之类。义绝而不许不离者,如纵容抑(或者)勒(统率、带领)与人通奸及典雇(出钱雇佣)与人之类。”义绝非一味抽象的,为了具操作性,古代法律规定了具体的判断义绝的法定标准。比如夫对妻、妻对夫的直系尊血亲、旁系尊血亲、兄弟姊妹等的殴杀行为3,妻与夫之缌麻以上亲属、夫与妻母的通奸行为(奸非罪),妻对夫的谋杀行为4等均属义绝。其实类似的法律规定在其他国家的法律中也有反映,只不过没有赋予“义”的价值内涵。五、“七去”制度设计“七去”又称“七出”,是法定的夫家单方离婚的条件,具体有: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大戴礼》对法律为什么将“七去”作为离婚的理由解释为:“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整个“七去”的制度设计除了盗窃属于个人品德问题之外,其余危害到的都是家族的利益,所以从本质上讲,“七去”是家长休妻的权力,与丈夫和妻子之间的情感毫不相干。不顺父母是指不服从夫家父母,是违背孝道的。“无子”“淫”与“恶疾”都是影响到“事宗庙、继后世”的神圣事业的。“妒”与“多言”均为影响家族团结和睦的。因此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7001.8-2024防伪油墨第8部分:防涂改防伪油墨
- GB/T 28589-2024地理信息定位服务
- 交通工程监理合同管理资料范本2
- 眼科检查设备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助听器验配服务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哇音踏板产品供应链分析
- 室内电烤架产品供应链分析
- 倾卸式斗车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研究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瑜伽上衣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班组长交接班培训课件
- 2023年湖南金叶烟草薄片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41816-2022物联网面向智能燃气表应用的物联网系统技术规范
- GB/T 35231-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辐射
- 上海市闵行区2023届九年级初三数学一模试卷及答案
- 高分子水凝胶
- 墨菲定律(参考课件)
- 光伏发电站设计标准规范
- 中国科学家光学之父王大珩的红色故事PPT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PPT课件(带内容)
- 配电网工程施工工艺规范课件
- 财务预算编制说明范文(通用十四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