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学大纲_第1页
《教育学》教学大纲_第2页
《教育学》教学大纲_第3页
《教育学》教学大纲_第4页
《教育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大纲第一讲绪论(3课时)一、教育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探索教育规律并寻讨教育价值的一门学科。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人类17世纪此前,所有有关教育的思索和探索都属于教育学的萌芽阶段。重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有: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孔子、孟子、荀子、《学记》(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英国洛克《教育漫话》1693法国卢梭《爱弥尔》1762瑞士裴斯泰洛齐《天鹅之歌》1825德国康德《康德论教育》1803德国赫尔巴特《一般教育学》1806(三)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一是教学研究朝向实证化方向发展;二是杜威教育学的问世;三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布鲁姆教育目的分类学1956布鲁纳教育过程1963赞科夫教学与发展1975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1972三、中国教育学的百年求索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源远流长自20世纪初开始学习借鉴西方教育学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学初步形成新中国后中国教育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学的深化研究四、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学是一种专门的知识体系——懂教教育学是探索并回答教育规律——会教教育学是寻求并选择教育价值——爱教教育学是要引导人们进行发明——善教第二讲什么是教育(3课时)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一)有关教育本质的争论1.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2.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力3.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递(二)教育本质的界定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究竟产生于生产劳动。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为人的发展而故意识建构的双向互动的活动与交往系统。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但凡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多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小朋友、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成人学生。1.学生是处在身心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人,具有可塑性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具有可教育性3.学生是主体性的人,具有能动性或积极性,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三)教育中介系统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络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条件、内容、措施。三、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古代教育1.原始的教育重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渐普及2.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停增强4.教育制度日趋完善(三)未来教育1.关注人的自由发展2.关注教育技术的运用3.关注学习的个别化、个性化四、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但凡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并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增进社会发展的人。第三讲教育与人的发展(3课时)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类发展与个体发展狭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重要是指小朋友的发展。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毕生。二、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原因1.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二原因:遗传、环境三原因:遗传、环境、教育四原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2.从逻辑上分析主体原因(先天与后天)客体原因(环境与教育)二、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原因(一)主体先天原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先天原因指个体出生时机体构造所具有的一切特质,重要包括遗传素质和由基因控制的成熟机制。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也许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性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有关“遗传决定论”(二)主体后天原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体后天原因指个体出生后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性,波及到个体的体质、知识、经验、能力、态度、个性等内在素质。1.后天原因是人深入发展的重要基础2.后天原因影响人对环境和教育的选择和作用方式3.后天原因影响人对自身发展方向的选择和实现的努力。4.有关“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三)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和交往中,与个体互相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根据不一样的原则可把环境分为不一样的类型: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小环境与大环境;逆境与顺境。1.环境是人借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的发展的现实根基与资源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4.有关“环境决定论”三、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发展是一种在人的有目的的参与、干预下所发生的变化过程,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是包括受教育者自身在内的人的有目的地学习、培养、锻炼和建构的成果。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引领下,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把人的发展的潜在的也许原因在人的现实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变化人在自然状态下自发的发展过程,以期形成教育目的所规定的理想品质。四、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1.婴儿期的发展特点与教育2.幼儿期的发展特点与教育3.童年期的发展特点与教育4.少年期的发展特点与教育5.青年期的发展特点与教育第四讲教育与社会发展(2课时)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构造3.生产力的发展增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的权利(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知识——内容特性——价值老式——变革二、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使也许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原因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毕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增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进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3.教育的生态功能4.教育的文化功能(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1.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组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可以在不一样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足发挥其个性专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理想。2.演变及其现实体现古代社会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我国现实(三)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流动功能的区别与联络2.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二)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三)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四)教育现代化第五讲教育目的(3课时)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规定。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规定。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应然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实然(二)教育目的的层次构造和内容构造所谓教育目的的层次构造,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的以及实现这些目的所必须的课程与教学目的构成的教育目的系统,它们由抽象到详细形成了一种完整的目的体系构造教育目的的内容构造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种部分构成及其互相之间的关系。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都是社会对其组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应,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社会制约性。理解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二是在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上,必须警惕庸俗的唯物主义,即那种将社会制约性作机械决定论的理解(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基本类型:教育的内在价值教育的外在价值教育的理想价值教育的工具价值历史上两种经典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主线的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主线目的,教育应当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规定来设计。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也有人试图调和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企图实现两者的兼顾和协调,如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经做过尝试。(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三大社会形态资本主义此前的“最初社会形态”第二种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马克思是从人的三种关系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从人与自我的关系看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友好统一发展3.精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首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通了道路。另一方面,超越人的劳动能力发展,并追求人的发展的更高层次目的是人的解放历程的重要进步。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主线标识,也是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的基本内涵。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表述(二)教育目的的实现一般中、小学(包括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一般高中)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深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一般中小学教育的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综合实践活动第六讲课程(3课时)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一、课程问题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问题之一1.课程是有关人才培养的蓝图,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的的主线保障。2.课程是有关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整体规划。其关键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3.课程问题的四个层次(1)我们要到达哪些教育目的(课程目的)(2)我们需要提供应学生哪些学习经验(课程内容)(3)怎样组织这些学习经验(学习方式)(4)怎样评价目的的到达程度(学习评价)二、课程的体现形式1.课程的内在要素目的、内容、学习方式、评价2.课程的载体(1)课程方案(2)课程原则(3)教科书3.课程的类型(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2)学科课程、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综合课程(4)必修课程、选修课程(5)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第二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的的设计1.课程目的设计的根据(1)社会(2)知识(3)学生2.课程目的的三种取向(1)普遍性目的(2)体验性目的(3)体现性目的3.课程目的的领域(1)认知领域目的(2)情感领域目的(3)动作技能领域目的二、课程内容的设计1.知识是课程内容的关键2.经验是流动的课程内容知识的内部构造:符号表征、逻辑形式思维教学(其他老师)、意义系统第三节课程改革一、国际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1.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选择性;2.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学生能力培养;3.课程构造多元、开放,重视国际理解教育。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建国以来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新课程改革的六大目的;3.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4.课程构造的优化。三、积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挑战1.学校的课程领导2.教师的课程意识3.学校课程制度第七讲教学(3课时)一、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1、平常生活中的理解2、科学意义上的理解3、我国教学的基本特性第一,强调“教学”是由教与学两种活动构成的统一活动(双边活动),而不仅仅是指教师单边的教的活动。第二,在“知识教学”的范围内界定教学。“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其重要工作是传授和学习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第三,重要是在“课堂教学”的范围内讨论教学。教学论所讲的教学内容、措施、模式等重要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现行教学论一般不波及现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通过多种活动所进行的教学。(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增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三)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发明力等3、培养对的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过程的不一样理解(一)古代的教学过程观1、孔子及儒家的教学过程观2、西方古代教学过程观(二)近代的教学过程观(三)现代的教学过程观1、杜威的教学过程观2、凯洛夫的教学过程观3、赞可夫的教学过程观4、布鲁纳的教学过程观(四)我国新时期的教学过程观有多种观点:如认识说、发展说、交往说、多质说,等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认识说。这种观点是在吸取凯洛夫教育学的观点基础上形成的。三、教学过程的基本理论(一)教学过程的性质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3、教学过程是增进学生身心发展、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二)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过程1、“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1)引起求知欲(2)获取感知(感知事物的实际状态)(3)理解知识(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效果2、“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1)创设情境(2)发现问题(3)提出假设(4)探究结论(5)实践检查(三)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的几种关系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3、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的关系5、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关系第八讲德育(3课时)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一般来说,德育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平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通过选择的人类文化,尤其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互相作用,自己的感觉、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面和社会理想的教育。二、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复杂性!二、德育的特点三、德育的功能(一)功能对象社会功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个体功能:生存、发展、享有教育功能:动机、方向、措施(二)功能方向正向功能:增进负向功能:阻碍后者易爱忽视,但客观存在(三)功能实现初级功能:道德文化形成次级功能:学生品德形成终极功能:道德社会形成结论:德育是慢功细活!第二节品德发展规律一、何谓品德?品德即社会道德的内化,或:个体道德。品德内容:道德理想、原则、规则品德形式:认知、情感、行为、意志、需要、信念……品德能力:道德判断、选择、践行能力……二、品德要素的发展(形式维)(一)道德认识的发展杜威:前习俗、习俗、自主皮亚杰: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平行;小朋友是道德建构者;前道德、他律道德、自律道德、公正阶段柯尔伯格:对学校教育影响最大!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两难故事:海因兹与癌症药一名妇女得了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或许能挽救她的生命。这种药就是本城药剂师近来刚发现的一种镭。它造价昂贵,药剂师还以十倍于成本的价格发售,一小剂就要美元。患病妇女的丈夫名叫海因兹,他找到他所认识的每一种人去借钱,最终也只能筹到1000美元,仅够药价的二分之一。他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死了,求药剂师将药廉价些卖给他或者让他后来再付钱。不过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要用它盈利。”海因兹绝望了,想为妻子去偷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请问:海因兹应当偷药吗?为何应当或者不应当偷药?……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发展是有阶段的,另一方面序是不变的;道德发展源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道德发展是一种不停处理矛盾冲突的过程;逻辑思维与道德推理平行发展;不一样文化与社会环境,个体发展速度有所不一样。中国心理学家的研究大体上验证了这些结论。(二)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源于情感,情感是人们行为的动力!休谟、斯密、佛洛伊德……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意志原则小朋友初期情感经历对人格发展至关重要!(三)道德行为的发展杜威:间接德育模式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模式班杜拉:社会学习模式华生:行为主义模式……三、品德的一般规律品德发展是主客体互相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与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成果;品德发展是在于其内部矛盾运动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增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概述二、德育过程的实质一、德育过程概述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积极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渐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德育的过程属性与过程本质1、德育过程的生成性预设与生成新状况;超越预设;“价值增值”。《小英雄雨来》:雨来很狡猾!德育的过程属性与过程本质2、德育过程的情境性德育情境,就是指德育活动赖以开展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精神环境,以及师生互动的关系情境和心理情境等。3、德育过程的阶段性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有阶段的;实际德育活动总是由不一样的阶段和环节所构成的;德育效果(功能)的实现是有阶段的。观念:多问耕耘,少问收获!二、德育过程的实质1、教师教育引导下学生思想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